?

侗族大歌的特性及演唱技法研究

2015-10-21 19:26吳顯艷
無線音樂·教育前沿 2015年5期
關鍵詞:民族性

吳顯艷

摘 要:侗族大歌是我國目前保存的優秀古代藝術遺產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民間音樂藝術。侗族大歌也是國際民間音樂藝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顆璀璨明珠,已唱出國門,驚動世界樂壇。本文描述了在高中音樂課堂中從侗族大歌演唱的語言特點、呼吸方法、共鳴及舌尖顫音的運用四方面對其演唱特點做出分析、總結,從而對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同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更重要的本文是對侗族大歌在課堂的學習和研究具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侗族大歌;民族性;演唱技法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882(2015)05-087-02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的一種。侗語稱“嘠老”或“嘠瑪”,多在節日或招待賓客時演唱。有齊唱和多聲部合唱兩種形式,演唱時,一領眾和。起頭帶有朗誦或戲劇性詠嘆風格,中間樂句隨歌詞的吟誦進行,曲調悠揚婉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侗族大歌按其風格、旋律、內容、演唱方式及民間習慣又可分為四類:即嘎聽、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聽是最精華的部分。如:《五月初五》它是侗族大歌的典型代表之一,歌詞大意為:“五月初五蟬蟲叫,蟬在樹梢叫不停。轉眼到了五月半。巖石上下坡頭坡腳到處都是蟬聲。七月八月蟬脫殼,蟬蟲傷心在呻吟,它自嘆青春短暫暗傷心”。其歌唱特點無論是音律結構、演唱技藝、演唱方式和演唱場合均與一般民間歌曲不同,它主要是一領眾和,分高低音多聲部諧唱的合唱種類,屬于民間支聲復調音樂歌曲,這在中外民間音樂中都極為罕見,侗族大歌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形式,對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傳承和凝聚都起著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瑰寶。

一、侗族大歌的特性

(一)民族性

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質的文化載體,并以其協調完美的復調和聲與自然和諧的音樂美學特質廣為流傳。侗族大歌的多聲部特色成為其民族性的彰顯和民族心理的精神認同,是侗民族文化的本質體現并具有民族認同的意義。自然和諧的原生態藝術來源于人民長期對大自然的審美欣賞,并在勞動實踐中創造出優美、動聽的民族復調音樂,而"款"的組織形式和"寨老"的協商制度以及鼓樓公共文化都體現出自然和諧的特質,成為大歌安身立命的土壤。在現代性的語境中,內蘊于侗族大歌之中的審美特質以主體"體驗"的方式勾連了傳統文明與現代技術文明,再現了侗族大歌質樸天真的審美體質,呈現出民族自然藝術在現代藝術中的古典夢回。

(二)傳承性

侗族大歌的傳承以口頭流傳為主, 他們通過歌師傳唱而流傳給下一代,這一特點也是它區別其它民族歌曲的獨特的一面,所以無論是在演唱還是在傳承的過程中,侗族大歌都有著它獨特一面。

從2000年以來,黎平縣就在肇興小學、縣城關四小、巖洞中學、巖洞小學等多所學校分別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將侗族大歌教育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之中,使侗族青少年普遍接受侗族大歌教育,參與侗族大歌演唱,成為侗族大歌傳承基地。截止目前,全縣民族文化進校園有281所,占全縣學??倲档?0%,其中省級民族文化進校園項目學校3所,州級4所。此外,積極開展師資力量培養,聘請民族民間藝人到學校講課,選派有民族文藝愛好的骨干教師到省內外高校進行業務培訓,保障了民族文化進課堂的順利開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第四中學自2012年9月建校以來,將侗族大歌教育納入學校音樂教育體系之中,學校圍繞“加強學校德育,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素養,做好民族文化傳承,展示素質教育成果,展現中學生風采”的宗旨,增添了侗語課教學、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特長班、舞蹈特長班。每個年級有一個侗族大歌傳承班,利用課外活動上2至3節課,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又傳承了侗族文化。并在 “黎平縣第四屆中學生文藝匯演”比賽活動中,表演的聲樂類節目《侗族大歌五月初五》榮獲第一名。

(三)“一多兩無”

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點。侗族大歌聲部眾多,可以一唱多和,也可多唱眾和,聲音層次清晰,給人高低起伏、遠近交錯的美感;大歌無需指揮、無需伴奏,主要采取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使得音韻和諧、節奏穩定、層次明朗。歌曲內容主要取材于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這也是大歌編創的一大特色,也是產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源泉??傊弊宕蟾枳鳛槊褡逦幕胁豢扇鄙俣滟F的部分,它獨特的演唱形式和獨特的取材之源一定會使得侗族大歌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

二、侗族大歌的演唱技法

侗族大歌多為合唱及男女聲合唱。按音色可分為男聲大歌、女聲大歌與童聲大歌三類。后為適應舞臺演出,增加了男女混聲合唱形式。高音部一般由兩歌手輪流領唱,低音部由眾人和唱,均用真聲,男聲沉著深厚,女聲清純亮麗,童聲稚氣嬌嫩,各具特色。它是一種一領眾和的由高低聲部諧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屬于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范疇。大歌演唱時,領唱者先領唱一至二句,然后眾人隨聲合唱,當地人稱之合聲,合聲有和聲的因素,也有對位的成分,聲音諧和明亮、音色多變,十分動聽,其演唱獨具一格。

(一)演唱的語言特點

民歌的音樂語言是從生活語言音調中提煉出來的。它對音樂旋律的構成,尤其對民間音樂的色彩、發聲、歌唱都有著巨大影響。侗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種方言, 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屬南部方言區。侗族的語言優美、內涵豐富、能夠細致、準確地表述生活和歷史的各個方面。侗族大歌的歌詞是侗族語言的結晶,因而頗富魅力,但學起來有一定難度,據侗族專家介紹,侗族大歌的歌詞不僅押韻,而且每句的最后一個字都要求符合聲調。而侗語的聲調有九個之多,使用也很嚴格,有的只能用于上句或下句,有的則上下句都不能用,因此,學唱侗族大歌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侗族語言的聲韻。Vbp侗語的聲韻有三種,即內韻、腰韻、尾韻。內韻是指句內韻,腰韻是句間韻,尾韻是結韻。一般說來,內韻和外韻在一個唱段里是可以變化的,尾韻則要求整個唱段一韻到底。為適應侗語的語言特點,侗族大歌在演唱上必然有自己的一些獨特方法,與現代歌唱發聲方法有很大不同,與現代音樂院校講授的“混聲”歌唱概念也大相徑庭?!盎炻暋币蟮氖钦婕俾暤慕Y合,重機能向輕機能轉化,達到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的目的,是一種純技能訓練。而侗族大歌則突出口語化特點,以傳授知識、文化為目的,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是一種實用的需要,因而呈口語化特點。侗族歌師傳授時,強調用人聲的自然音域演唱。侗族歌班從小開始訓練和實踐,首先要求用吟誦腔進行反復朗讀歌詞,然后再從低音部旋律開始教唱。其聲音圓潤、甜美,而且,音準、樂感都非常好,一首無伴奏的大歌,一張口就是那個音高,這是非常獨特的一點??梢姸弊宕蟾璧难莩拇_是同它們的民族語言分不開的。

(二)演唱的呼吸方法

民族聲樂的呼吸方法是以“吟”的呼吸為基礎演變而來的?!耙鳌钡男星环绞绞沟寐曇魣A潤,行腔流暢,這點正和侗族大歌相吻合。大歌常采用的呼吸方法是最自然的方法,和現代歌唱要求的“胸、腹式”聯合式呼吸方法不同。大歌有不少是對自然音響的巧妙模擬,也有不少是模仿蟬蟲鳥叫或動物聲的,在低聲部的襯托下,領唱者即可盡興發揮,唱出十分委婉動聽的“花腔”。在歌唱時大量出現的所謂“分岔”支聲形式,即在低部主音“lian”上持續長達數十拍,旨在對主要聲部旋律作襯托,另由1 - 2 人輪唱上聲部的支聲旋律以取得悠揚飄逸的和聲效果。這種在一個音的長時間持續,沒有相應的呼吸方法配合是不行的,侗族歌手就采用鏈式呼吸,互換氣息的辦法,氣息控制則自我隨意發揮,以確保長達數10 拍的歌聲委婉、飄逸,持續不斷。

(三)演唱的共鳴技巧

歌唱共鳴技術的運用,可以說是不同唱法的分水嶺,因此歌唱的共鳴與聲音的音量、音色、音質都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對吐字和發聲技術有較大的影響。侗族大歌來自于生活,自然優美的侗寨風光、敦厚善良的品德、底蘊深沉的侗寨鼓等,這些優美的生態環境、良好的人文氛圍,以及采自大自然音響構成了一幅幅侗家風俗山水畫。同時也是這些形成了侗族人民審美需要的心理動力,從而引起內力的碰撞和心靈震撼,促成了侗族大歌的歌唱共鳴技術的獨特風格。侗族大歌的發聲技巧講究口腔共鳴在歌唱中的優勢,強調吐字的噴口力度和外口腔的打開,使唱腔親切明亮,既提高了字音的辨力,又突出了口腔共鳴,是民間歌唱中的一種很有特色的共鳴方法。鼻腔共鳴是侗族大歌演唱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亮點。無論是男聲大歌或女聲大歌,鼻腔共鳴和鼻音都是一種特殊表現手段。學唱侗族大歌的難點在很大程度上也在這里,因此有人說,能否唱好侗族大歌關鍵在于鼻腔共鳴和鼻音技巧的運用。鼻腔共鳴的形成具有使聲音音色明亮、圓潤、集中、高位的特殊的音色效果。另外,還運用了部分鼻音等音色。例如西江女聲大歌《坡上三個小伙吹簫笛》和小黃男聲大歌《妹妹嫁到外寨去了》等,都是運用了鼻腔共鳴和鼻音等局部共鳴方法。事實上鼻腔共鳴和鼻音技巧的運用,使歌隊的整體音色顯得厚重而有朦朧感,效果獨特。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鼻音并不貫穿在一首歌的始終,而是在演唱中根據需要偶爾使用,且恰到好處,從而使歌隊整體的音色效果富于變化,時而明亮、時而朦朧、充滿無限的情趣。另外,收緊下腭與鼻腔共鳴結合使用的方法也是值得重視的。如演唱一首描寫蜜蜂采花的《嗄花》侗族女聲大歌時,演唱者就用收緊下腭結合鼻腔共鳴發音的特殊方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蜜蜂飛落花叢鉆進花蕊,吸足花粉后“嗡”的一聲騰空而去的全過程。演唱方法的獨特音色的別致,使這一景觀十分逼真。又如童聲大歌《小山羊》,歌隊通過模仿“咩———咩———咩”的叫聲(鼻腔共鳴) 借助跳躍的節奏和歡快的旋律,生動地刻畫了小山羊踏過小溪奔向草原的快活神態。

(四)舌尖顫音的運用

舌尖顫音作為侗族大歌的一種特殊演唱技巧,尤其在模擬大自然音響的歌曲中使用最多。如前所述,侗族大歌中的聲音歌是對某些自然音響,如蟬蟲鳥叫或動物聲的的巧妙模擬,舌尖顫音就是為適應這一需要而出現的,如女聲大歌《蟬歌》就是典型?!拔页s歌請大家側兒靜靜地聽,唱支蟬歌獻給眾鄉親。楞楞楞哩、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楞楞楞楞哩、寧楞哩、呃嘿呃”這是一首描寫夏日林中蟬鳴的歌曲,由5 -10 人演唱,通過模擬大自然中蟬的鳴叫,既似口技又是歌。領唱者在歌隊持續音“lian”的襯托下,下巴放松,輪流換氣,用舌尖顫音模仿“楞楞楞楞哩”的蟬叫聲,并由數人輪流唱交替領唱,形成你疏我密、我密你疏,時而明亮、時而柔和,此起彼伏的聲響效果,展現了林中眾蟬齊鳴的景象,別致而逼真,令人猶如置身于大自然中。

以上兩方面是我多年來在學習和反復聆聽侗族大歌后的膚淺認識,作為一個研讀侗族大歌專業畢業并在侗族大歌之都貴州黎平多年從事聲樂的教師,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參與到少數民族民間的歌唱方法研究中來,尤其對侗族大歌這樣的藝術魂寶加以更多的關注,多多交流與探討,使祖國的優秀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得以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光華. 傳統與超越———侗族大歌音樂心理研究[J].中國音樂,1986.

[2]樊祖蔭. 侗族大歌在中國多聲部民歌中的獨特地位[A].侗族大歌50 年[C].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3]張中笑.美、善、和———論侗族大歌之美[J].中國音樂學,1997.

[4]趙德義.侗族民歌的調式與多聲部研究[J].中國音樂,1987.

[5]周恒山.侗族大歌的精、氣、神[A].侗族大歌50 年[C].貴州民族出版社,2003.

猜你喜歡
民族性
現代審美觀下侗族舞蹈民族性的傳承和發展
探析民族性在國產動畫電影中的多元化表達
《黑塔利亞》影評
淺析民族性文化元素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
淺析中國油畫的繪畫特征
淺談日本浮世繪及其體現的民族性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藥
狗年說“狗”
論傳統雕塑的民族性
論城市雕塑語言的民族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