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生長”:小學科學概念教學的價值回歸

2015-10-21 20:00雷富平
中小學教育 2015年7期
關鍵詞:科學概念自主建構科學探究

摘 要:“科學作為探究”強調了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指向科學概念的教學需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趯W生的前概念,要珍視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獨特感悟,通過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科學概念。

關鍵詞:科學概念 科學探究 自主建構

小學科學課程的改革,從以“自然知識”為核心的性質轉為“科學教育”的性質,經歷了科學作為知識、科學作為過程、科學作為探究的三個發展階段。我們從追求事實性知識轉變到關注科學概念,實際上是從“科學作為知識” 向“科學作為探究”的質性轉變。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看,有用的知識是圍繞重要概念或“大觀點”來聯系和組織的?!翱茖W作為探究”正強調了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指向科學概念的教學需要學生經歷探究式的學習過程?;谶@樣的認識,筆者在科學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予以關注和研究,現結合科學課堂教學案例作些回顧和梳理,以求教于廣大同仁。

一、記憶:科學概念的虛假建構

“科學概念并不是為兒童所掌握和記憶,也不是用記憶汲取的,而是借助他們自己思維的全部積極性的最緊張工作而產生和成型的?!?/p>

——維果茨基

【案例1】《聲音的產生》教學片斷

1.讓學生聽各種各樣的聲音,并提問:關于聲音,你有哪些問題想知道?

2.形式化的猜想后,提出本課要研究的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3.給出各種材料(如尺、橡皮筋等),要求學生通過撥、彈等方法使它們發出聲音,觀察發聲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并交流。

4.在交流的基礎上,初步得出:物體振動了,就會產生聲音。

5.以“用嘴吹空瓶子產生聲音”來驗證氣體發聲也是振動的結果。

6.以“要使產生的聲音消失怎么辦”這個問題,從反面再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7.討論“人說話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組織學生對概念加以運用。

案例1中學生雖然參與了模仿實驗、比較歸納等活動,在行為層面上有了主動的表現,但一系列的思維活動大都是在教師的指令下開展的,缺失內在的誘因,認知狀態未被主動開啟,導致認知活動僅停留在記憶層面,而沒有真正觸及學生的認知內核。對“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一概念的獲取過程看似流暢、簡潔,實際上讓學生能感知的具體事實的量與質偏弱,概念概括偏早,缺乏對學生認知生長點的“探底”過程,本應富有思維含量的抽象活動缺失了思維活動的漸進性,沒有真正實現概念的“自然生長”。

二、前概念:科學概念的建構源頭

“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p>

——奧蘇貝爾

【案例2】《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片段

(教師提供一組材料:泡沫、回形針、牙簽、瓶蓋、西紅柿、蠟燭頭、石頭。)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物體,這些東西同學們都認識嗎(投影出示)?如果把這些物體放入水中,可能會出現什么現象?你認為哪些物體會沉、哪些物體會浮呢?填寫表格,并說一說猜測的理由。

(學生開始猜測并填寫猜測理由,然后實驗并匯報實驗結果。)

師:為什么會推測錯呢?剛才你們是根據什么來推測物體沉浮的?

生:大小、輕重。

師: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和大小、輕重有關嗎?

生:是的。

師:按照物體的輕、重不同排列,然后按照大、小不同排列?,F在,你又有什么發現?

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好像和大小、輕重無關。

師:同學們,我們明明感覺到物體沉浮和大小、輕重有關,可是,老師提供的材料為什么又使這兩個因素無關了呢?物體在水中沉浮究竟和什么有關?我們應該選擇怎樣的一組材料來觀察呢?

生:應該選擇大小一樣、輕重不同的一組材料。

生:應該選擇輕重一樣、大小不同的一組材料。

師:是??!當有兩個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要對其中一個因素進行控制,再來研究另外一個因素,這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教師分別提供學生所述的兩組材料,通過觀察材料的特點,進而開展實驗。)

案例2中,教師從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開始,通過有結構的材料,引起學生的概念沖突,促使學生開始重新思考前概念的正確性。經過思考、交流,教師再次提供有結構的材料,并不斷“搭橋”,材料一步步改變著學生的前概念,概念箭頭直指科學概念。

三、錯誤:科學概念的建構資源

“科學就是在改正一個又一個錯誤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茖W經常會得出不正確的結論,但是,這些結論不是最終的,而是暫時的?!?/p>

——卡爾·薩根

【案例3】《電和煤氣燒水,哪個更合算》教學片段

某市煤氣漲價,家長紛紛抱怨。一位小學六年級同學在科學課后問老師:媽媽說煤氣又漲價了,不知道現在燒一壺水用煤氣合算還是用電更合算。老師,你說這個問題我們能研究嗎?

老師在班上鼓勵了這位同學,并請大家都來研究這個問題。但如何開展探究,探究方法是什么,老師沒有給予具體指導。

各小組探究后,教師組織同學們在班上交流,結果得出了不一致的結論,有的說燒一壺水用煤氣省錢,有的則說用電省錢,爭論不休。

教師:同學們,每個小組都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大家的結論并不一致,可是大家都覺得結論只能是一個,而且都覺得自己的對。請同學們思考:我們僅僅這樣爭論下去,都說自己是對的,能最終得出結論、判斷出誰對誰錯嗎?

教師:大家剛才都說了,要公開展示各自的研究過程、方法和統計的數據,讓大家一起來質疑、來評價。下面,咱們各小組一個一個地說。

……

教師:通過剛才各小組的過程、方法和數據展示,以及同學們自己的質疑、批評、討論,大家知道了,要公平地對比兩種燒水方法的花費大小,必須注意一些探究的規則。哪個小組沒有做好,自己再總結總結,想好了就給大家說一說。

……

教師:無論是從成功的探究中總結的經驗,還是從失敗的探究中總結的教訓,這次經歷讓每位同學都有了不少收獲。這就是挫折和失敗的教育價值。我們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從自己的挫折和教訓中得到的收獲對自己的長進有時更有影響。

……

在案例3中,學生知識建構的自主性很強。問題是學生自主建構的,探究方案的設計、探究過程的展開、探究結論的得出在較大程度上也是學生自主完成的。學生不僅自主建構了關于不同燒水方法合算程度的知識,而且通過親歷探究,自主建構了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和實驗效度的概念。學生在探究、建構的過程中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尋找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遭遇挫折和失敗,甚至出現花了很長時間和精力卻找不到確切答案的現象。正是這個過程給了學生從錯誤、挫折中學習的機會。錯誤應看成是學生積極參與和共同建構概念過程中必然伴隨的現象,是“入門”的積極信號,學生的錯誤具有積極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教師的寬容能讓學生有一種心理安全感,愿意表達與眾不同的見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相信經過自己努力會成功。

四、探究:科學概念的自主建構

“指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自由探究活動,以此來建構他們自己的科學概念?!?/p>

——大衛·馬丁

有意義學習指的是學生將經驗、概念、原理、知識框架建構起聯系的過程,正是在概念之間和概念內建立聯系的過程中產生了有意義學習。建立概念之間聯系的重要方法是類比,它是促進學習者在已有概念和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有效工具。在暴露學生前概念的基礎上,要充分挖掘學生前概念中可以利用的因素,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尋找前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差異與內在聯系,為科學概念的建立牽線搭橋。

【案例4】《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教學片段

師:乒乓球癟了,誰有辦法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

(學生討論出兩種方法:用熱水泡;用電吹風吹熱風。)

師:這兩個方法到底行不行?小組同學不妨試一試。

(學生實驗,兩種方法都可以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

師:同學們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受熱膨脹。

師: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決定性因素,是因為誰受熱膨脹了呢?

(學生提出了三種猜想:乒乓球殼和球內空氣受熱膨脹,兩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使得癟的乒乓球鼓起來;乒乓球殼受熱膨脹,就能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球內空氣受熱膨脹,就能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

師:固體受熱能發生體積膨脹嗎?同學們能利用簡易器材展開實驗探究嗎(提供銅球、鐵環、酒精燈、火柴)?氣體受熱能發生體積膨脹嗎?同學們能利用簡易器材展開實驗探究嗎(提供礦泉水瓶、氣球、熱水)?

(學生經過實驗,發現本來能通過鐵環的銅球在受熱后體積膨脹,不能通過鐵環;開口套上癟氣球的礦泉水瓶,瓶內空氣受熱后體積膨脹,使氣球體積明顯發生膨脹。)

師:同學們通過實驗探究發現,固體和氣體都能受熱膨脹,而且氣體的體積變化更明顯?,F在請支持三種猜想的同學分別舉一下手?

(支持猜想三的同學明顯增多。)

師:是不是因為猜想三有更多的同學支持,它就一定是真理呢?

生:未必,需要繼續探究。

師:就利用癟乒乓球,還可以怎樣進一步探究?

(學生思考、討論后認為:可以把癟乒乓球戳個小孔,泡入熱水,看看去除球內空氣受熱膨脹的因素,單憑球殼受熱膨脹是否足以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學生實驗探究,發現單憑球殼受熱膨脹不能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最后同學們一致認為,通過加熱的方法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主要原因是:球內空氣受熱膨脹。)

案例4中學生通過實驗發現物體受熱膨脹,但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誰受熱膨脹?提供有結構的材料讓學生探究。探究發現,固體和氣體都能受熱膨脹,而且氣體的體積變化更明顯。但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再次實驗,發現主要原因是球內空氣受熱膨脹使癟的乒乓球鼓起來。通過多層次的分析、對比,突顯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屬性,建構了科學概念。

五、結語

科學概念的建構,對于小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當我們已習慣程式化的科學探究操作時,切不可程式化學生的思維。我們唯有在關注科學概念獲得的同時,加強對學習者認知形態的透視分析,遵循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才能有助于學生經歷科學概念本質的真正轉化,構建科學概念體系。其實,科學概念教學不僅承擔著具體科學概念的教學任務,還應承擔起建構和發展學生認知方式的任務。只有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得到和諧同步的發展,才是科學概念教學的本質追求。

參考文獻

[1]鄭毓信《科學教育哲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學出版社。

[3]王晶瑩《科學探究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4]《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雷富平,男,1973年生,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鹽城市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構建學習共同體的研究》主持人。

猜你喜歡
科學概念自主建構科學探究
抓“關系”之課眼尋思維之點睛筆
化學教學中科學探究存在的幾個偏差
突圍與重構——小學科學課堂中師生交往的真效性實踐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