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產出效應研究

2015-11-11 07:11姜濱濱
江漢學術 2015年3期
關鍵詞:吸收能力結點論文

姜濱濱

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產出效應研究

姜濱濱

(大連外國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大連116044)

網絡背景下創新主體間的協同合作趨于普遍化和常態化,網絡合作機制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要形式。以燃料電池領域為樣本,基于結點屬性—關系的分析框架,將科技論文合作組織作為網絡結點,論文合作關系作為結點間聯系,利用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來表征創新網絡,借此可驗證結點屬性和結點關系對網絡純凈的影響。經研究發現:結點屬性和結點關系是影響創新網絡績效的關鍵因素,結點屬性是網絡得以構建、維系和存續的基礎,而結點間的關系是網絡關系的結果和重要表征。當獨自考察結點自身特征、吸收能力、聯系強度和網絡位置的網絡效應時,結點自身特征、結點間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等均能顯著促進網絡績效,而結點的吸收能力的作用不甚顯著;當考察上述要素共同作用時,發現結點吸收能力對網絡績效影響可以忽略,而其他要素的作用依然較為顯著。

科研合作;網絡合作;,網絡創新;創新績效;網絡結點

一、引言

創新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增加使得傳統創新模式面臨諸多挑戰,多數主體都難以憑借其所擁有的信息、技術、知識等實現技術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創新活動組織形式的變化。網絡背景下創新主體間的協同合作趨于普遍化和常態化,網絡合作機制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要形式。1991年,Freeman首次提出創新者網絡(networks of innovators)的概念,認為其以企業間合作創新為基礎的系統性創新的制度安排[1]。隨后,越來越多學者將創新網絡的研究拓展到其作用、形成機制及其績效的影響因素等方面。

一些研究側重于對創新網絡作用的解析,Camagni認為網絡為創新主體提供了獲取創新資源和要素的渠道[2],Hsu發現網絡連結促進了創新能力[3],Sternberg則指出主體間合作網絡提升了創新成功的可能性[4]。Dahl、Pedersen、Liu、Madhavan和Sudharshan等學者的研究均證實了網絡連結促進創新主體間的知識流動、交互,是其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5-6]。伴隨著創新網絡作用的研究,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因素,Burt,Ahuja,Schilling,Phelps,Gilsing和Nooteboom等學者認為網絡結構是創新網絡績效的關鍵影響因素[7-10],何亞瓊、秦沛和蘇竣發現創新主體在地理上集聚和網絡中心性等網絡關系是影響創新網絡績效的關鍵[11];此外,Ritter、Gemunden、曹鵬、陳迪和李健驗證了網絡能力對創新網絡績效的作用[12-13]。

總體上,現有文獻為創新網絡績效的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但仍存在不足之處,學者們對創新網絡績效探討大多從網絡結構入手,分析其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忽視了對網絡結點本身的考察,特別是從結點屬性和結點關系的角度研究其對網絡績效或創新績效影響的研究尚未有發表。鑒于此,本文首先建立基于結點屬性—關系的分析框架,考察網絡結點的屬性—關系對其網絡績效的作用機制,隨后以燃料電池為研究領域,將科技論文合作的組織作為網絡結點,論文合作關系作為結點間聯系,繪制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來表征創新網絡,借此驗證結點屬性和結點關系對網絡績效的影響,以期為創新網絡建構及績效評估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結點屬性—關系影響網絡績效的分析框架與作用機制

知識和技術是創新活動得以實施的基礎和根本保障,創新主體間的互動合作促進了知識、技術等創新資源的共享、擴散及轉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創新活動組織模式,使得網絡合作日趨普遍。創新網絡促進了主體間協同合作,規避了主體獨立進行創新時面臨的約束,降低了創新成本和潛在風險,提高了創新效率及網絡績效。

本文將結點屬性—關系納入到統一的分析框架中(如圖1所示),將結點屬性分解為結點自身特征和吸收能力,結點關系分解為結點間聯系強度和網絡位置等,驗證諸要素對網絡績效的作用及其效應。

圖1 基于屬性—關系的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產出效應的分析框架

(一)結點屬性影響網絡績效的作用機制

1.結點特征

創新主體間的交互合作和資源共享促進創新網絡的形成,對于參與到創新網絡中的結點而言,其所具有的特性是其區別于其他結點的關鍵所在,由于現有研究大多側重考察結網對象的技術因素、經濟因素及社會因素等,而實際上結點的技術、經濟乃至社會因素也是其自身特征或特性的主要外在表現,這些因素也影響著網絡的建構以及網絡中結點的權力、地位以及網絡的資源配置、利用等。因此,本文將創新網絡中的結點特點納入分析,認為其會促進其創新網絡績效。

現實中,結點在進行潛在結網對象選擇時往往將其過往績效、技術水平及擁有的創新資源等作為重要指標,傾向于通過優先連接策略選擇與具有較大權力、較多創新資源的結點建立合作關系以規避交易成本及潛在風險,使得具有較大權力、處于核心位置的結點成為其在建網時著重考慮的對象。結點間正式或非正式聯系促進網絡結點間的協同、交互及優勢發揮,突破創新資源和邊界的限制,促進不同結點間異質性、互補性資源的整合、優化,有助于結點獲取外部技術和知識等,降低創新不確定性及交易成本,從而加速網絡內知識創造、集聚與擴散,有效提升結點創新能力及網絡績效。

2.吸收能力

網絡經濟條件下,外部知識源越來越成為影響、制約創新的因素,如何將外部知識轉化、吸收,進而實現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Cohen和Levinthal(1990)指出吸收能力是企業識別外部信息的價值、消化及應用的能力[14],Tsai(2001)則強調了高吸收能力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15],本文認為作為結點屬性的吸收能力同樣影響網絡績效。

網絡中結點的吸收能力建立在對知識、信息的獲取、消化、轉換和應用的基礎上,參與創新網絡的結點利用自身吸收能力獲取其他結點的知識等資源,增加其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對獲取知識的分析、處理、消化,實現其與自身知識的聯系和整合,加快新產品生產和產品開發周期的縮短,促進創新能力和績效提升。另外,結點吸收能力有助于其利用網絡關系提升創新績效,占據較好網絡位置的結點可能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等資源,借助其自身較強的吸收能力將促進其對新知識的甄別和利用,從而實現網絡績效的提升。

(二)結點關系影響網絡績效的作用機制

1.聯系強度

創新網絡中結點的技術、知識水平和層次等結點特征決定著其與其他網絡結點間的聯系強度,而結點間聯系強度借助于網絡效應影響網絡結點的資源獲取、利用,影響其創新能力和創新網絡績效。

聯系強度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表現在兩方面。第一,較高的聯系強度促進網絡結點間信息、技術和知識等創新資源的獲取和共享,強化了網絡內創新資源的利用,促進網絡結點間互補性、異質性創新資源的配置、優化,通過網絡聯系快速有效的實現技術創新;第二,網絡結點間頻繁的合作促進網絡結點的協同創新以及信任、互惠的產生,從而降低創新主體參與網絡合作的交易成本和風險。從以上兩方面看,結點間聯系強度是影響創新網絡績效的主要因素。

2.網絡位置

網絡位置是結點間關系建立的結果,結點網絡位置同樣決定著創新網絡的績效。網絡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其對結點的連結方式和強度的影響,通過將未連結的結點連結會促進結點間創新資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強化創新網絡的作用。

本文側重于分析結構洞位置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Burt(1992)指出占據結構洞位置的結點將不相連的結點聯系起來,獲取更多的非重復信息[7],羅家德(2005)強調結構洞為網絡行動者提供了獲利的空間[16],現實中由于網絡結點間不可能兩兩間均存在聯系,使得結構洞在網絡中普遍存在。結構洞位置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兩方面:第一,處于結構洞位置的結點作為橋梁和紐帶,連結不存在聯系的結點,增加結點間建立新的、非冗余聯系的機會,降低網絡中其他結點間建立、維持聯系的成本和風險,有助于結點搜索、獲取創新資源,促進結點間協同合作;第二,占據結構洞位置有益于結點間互動合作的維系,強化結點間聯系,能夠更快更好地獲知機會、威脅等信息,強化結點間的相互依賴,形成信任和互惠關系,降低機會主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提升創新成功率等,進而增加結點源于網絡連結的收益,從而提升網絡的績效。

三、樣本選取與變量選擇

1.樣本選取與數據收集

在網絡結點的屬性與關系對創新網絡績效影響的效應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利用論文合作網絡表征創新網絡。以燃料電池領域為樣本,將“燃料電池”作為題名或關鍵詞,在維普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中搜索得到1989—2014年①間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科技論文4957篇,其中被SCI來源期刊收錄的論文為752篇,將該752篇科技論文作為原始數據。本文側重于對組織層面論文合作網絡的考察,以組織(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等)作為網絡結點,組織間論文合作關系為結點間聯系繪制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剔除獨立完成的論文后得到上述752篇論文中316篇為合作完成。按國際文獻計量學的做法,按第一作者所屬組織和地區確定論文歸屬,剔除不包含中國學者的論文得到307篇合著論文。借鑒《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對論文歸屬的統計,得到307篇論文由179個組織(機構)合作完成,由此得到該論文合作網絡結點數及聯系數分別為179和636。

2.變量選擇

依據前文對組織間創新網絡績效的機理分析,此處選取網絡效應的表征變量,通過對上文收集的樣本數據的處理得到相關變量數據以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將作為網絡結點的組織創新績效當作因變量,運用存在論文合作的組織所擁有的論文數表征其創新績效(innovation performance)。在測算中采用加權論文數表示,考慮到合作論文是由不同組織共同完成,因此將按照參與合作的組織數對每篇論文進行處理,最后把隸屬于同一組織的論文加總,即其中i表示不同的組織(i=1,2,…,179),j表示具體的某一篇論文(j=1,2,…,307),n表示某一特定的論文j包含的合作組織數,由此得到179個參與論文合作的組織的績效。

對于自變量的結點屬性和關系,依據結點特征、吸收能力、聯系強度和網絡位置等分別選取不同的變量表征。前文分析認為結點特征對創新績效影響時認為結點擁有的技術、知識等創新資源決定其網絡地位和作用,其擁有的資源越多,參與的網絡聯系越多,權力越大。按照社會網絡分析的表述,結點的度數就越大,其權力和作用越大,因而此處選取結點度數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表征結點自身特征。結點的吸收能力是衡量其對于知識等創新資源的獲取、消化、應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介于其他結點間且不受其他結點控制的能力,因而選取結點接近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表征其吸收能力。對于結點間聯系強度,本文利用結點間的合作頻數加以表征,為避免不同結點間作用大小差異對其聯系強度的影響,考慮運用合作總數進行調整,得到各結點的合作頻次(cooperation frequency)。對于網絡位置,鑒于本文考察結構洞位置對創新績效的效應,借鑒Burt(1992)[14]結構洞指數的衡量,選取受限制度(constraint)表征結點的結構洞匱乏程度,因此認為受限制度與績效間存在負向關系。為方便起見,利用“1”與受限制度的差來衡量結點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的豐裕程度[17]。

四、屬性—關系影響網絡績效的實證檢驗

1.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圖譜繪制

利用樣本數據得到包含結點及結點間聯系的社會網絡分析基礎數據,運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6對基礎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的基本結構屬性,借助UCINET6內置的Net-Draw繪圖工具繪制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可視化圖譜,利用結點大小表示結點度數(結點擁有的權力),結點間連線的粗細表示結點間聯系強度,將權力較大的結點加以標注,得到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圖譜如圖2所示。

圖2 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可視化圖譜

由圖2可見,在本文選取的燃料電池領域存在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但由于參與網絡結點間的聯系相對較少,使得該論文合作網絡相對松散且未實現完全連通,而是由許多子網構成。利用UCINET6的成分分析(component analysis)對該網絡所包含的子網進行分析,限定成分中最少包含3個結點時得到本文所繪制的網絡由9個成分組成,其中最大的成分包含88個結點,涵蓋了78.6%的結點,由此可見在燃料電池領域,我國科技論文合作網絡已經初步形成,且達到一定規模。觀察發現,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在參與合作的組織中發揮最大的作用,參與最多的科技論文合作,中國科學院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同樣參與了較多的論文合作;與中科院所屬機構相比,高等學校雖不存在作用最顯著的結點,但清華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亦發揮著相對重要的作用。

2.實證分析與討論

利用UCINET6測算得到的論文合作網絡的數據,結合選取的結點自身特征、吸收能力、結點間聯系強度和網絡位置等自變量,得到實證分析的數據。通過對因變量和自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和散點圖繪制以確定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通過觀察得到因變量和自變量間均呈線性相關。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在模型1—4中,將結點屬性和關系的表征變量結點自身特征、吸收能力、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對因變量組織創新績效進行回歸。比較發現,模型1、3和4中,結點、特征、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等結點屬性和結點間關系均與組織層面的創新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均在0.00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t檢驗)。在模型2中,結點吸收能力與組織創新績效間正相關關系亦較顯著(在0.0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t檢驗),且模型1—4均有較好的擬合優度,表明本文考察的結點屬性及結點間關系均是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因素,結點自身特征、吸收能力、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顯著促進組織間創新網絡績效的提升,但是與結點自身特征、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相比,結點的吸收能力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較弱。

模型5考察結點屬性和結點間關系的共同作用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將結點自身特征、吸收能力、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同時作為自變量對創新績效進行回歸。結果發現,除結點吸收能力外,其余自變量均與因變量創新網絡績效顯著正相關;結點吸收能力與創新網絡績效存在負相關,但其無法通過顯著性檢驗,而總體上模型5的擬合優度較好,表明結點屬性和關系的共同作用同樣對創新網絡績效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1 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績效回歸結果

通過對模型1—5的比較發現,結點自身特征作為結點屬性的主要表征,無論是其自身,還是其參與的網絡中結點間關系均對創新網絡績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證明了結點所擁有的權力、資源及其過往績效等結點特征對后期績效的影響,同時上述結點自身屬性也影響其參與的創新網絡結構及網絡結點間關系。聯系強度作為結點間關系的表征,實證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獨還是與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結點間聯系強度均與創新績效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表明結點間聯系作為網絡結構的主要構成要素,是創新網絡績效的決定因素。與之類似,結構洞位置是網絡位置的一個主要考量,分析發現其同樣對創新網絡的效應存在顯著影響,占據結構洞位置的結點連結著網絡中其他結點,促進結點間的協同創新,是構成網絡績效的關鍵。與上述三個變量的作用效果不同,在模型2和5中,結點吸收能力的單獨作用和共同作用均不甚顯著(其中考慮共同作用時存在負效應),這一現象的出現可能是由于本文選取以存在科技論文合作的組織作為結點構建創新網絡時,論文相比于專有技術、技術訣竅和商業秘密等形式的技術其受保護程度較低,不同組織(結點)受其他結點的控制較小,因而結點間基于其自身吸收能力獲取其他結點的先進知識、技術等的差別較小,使得吸收能力對創新網絡績效產生較為顯著的影響,所以結點吸收能力的單獨作用和共同作用對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效果均不顯著。

五、結論

本文以創新網絡績效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考察了參與或建立創新網絡的結點特征對其創新網絡績效的影響。依據已有研究,本文將網絡結點的屬性以及參與網絡的結點間關系作為影響其創新績效的主要因素納入分析。其中,對于結點屬性,側重從結點自身特征、結點的吸收能力兩方面加以考察,對于結點間關系,本文重點考察結點間聯系強度以及結點的結構洞位置等兩方面因素的作用。

通過分析燃料電池領域,在1989—2014年間中國學者合作發表的燃料電池領域科技論文的樣本中,進一步選取被SCI期刊收錄的論文中所涵蓋的合作論文作為科研合作的表現形式,利用組織間論文合作網絡表征創新網絡,選取參與科研合作的組織作為網絡結點,而組織間的論文合作關系表征其結點間聯系,進而建構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繪制科研合作網絡。依據本文所建構的科研合作網絡,選取度數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結點間合作頻次以及結點的結構洞豐裕程度等網絡指標來表征結點屬性、結點間關系,考察、驗證結點屬性及結點間關系對跨組織科研合作網絡創新績效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由此可知,結點屬性和結點關系是影響創新網絡績效的關鍵因素。結點屬性是網絡得以構建、維系和存續的基礎,而結點間關系是網絡關系的結果和重要表征。通過將結點屬性分解為結點自身特征和吸收能力,將結點關系分為結點間聯系強度和結點占據的結構洞位置。當獨立考察上述各要素的網絡效應時,結點自身特征、結點間聯系強度和結構洞位置等均顯著促進網絡績效,而結點吸收能力的作用不甚顯著;當考察上述要素共同作用時,發現結點吸收能力對網絡績效影響可以忽略,而其他要素的作用依然較為顯著,這一現象是由于論文合作與其他層面的合作相比,對結點吸收能力的要求相對較低,導致吸收能力的作用不顯著。若以專利合作或基于隱性知識的合作為樣本展開分析,結點吸收能力的作用可能會有所顯現。

注釋:

①由于數據采集時間為2014年1月,故本文的原始數據中僅包含2014年1月前收錄的論文。

[1]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5):499-514.

[2]Camagni R.Innovation Networks:Spatial Perspectives[M]. London:Belhaven Press,1991.

[3]Hsu J Y.A Late Industrial District?Learning Networks in the Hsinchu Science-Based Industrial Park,Taiwan[D].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7.

[4]Sternberg R.Innova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Regional Innovation Survey(ERIS):Theoretical Concepts,Methodological Approach,Empirical Basis and Introduction to the Theme Issue[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0,8(4):389-407.

[5]Dahl M S,Pedersen C R.Knowledge flows through Informal Contacts in Industrial Clusters:Myth or Reality?[J].Research Policy,2004,33(10):1673-1686.

[6]Liu B S C,Madhvan R,Sudharshan D.DiffuNET:The Impact of Network Structure on Diffusion of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8(2):240-262.

[7]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Ahuja G.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and Innov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45(3):425-455.

[9]Gilsing V A,Nooteboom B.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An Analysis of Multimedia and Biotechnology[J].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05(2):179-197.

[10]Schilling M A,Phelps C C.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113-1126.

[11]何亞瓊,秦沛,蘇竣.網絡關系對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研究[J].管理科學,2005,18(6):18-23.

[12]Ritter T,Gemunden H G.Network Competence:Its Impact on Innovation Success and its Antecedent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9):745-755.

[13]曹鵬,陳迪,李健.網絡能力視角下企業創新網絡機理與績效研究——基于長三角制造業企業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9,27(11):1742-1748.

[14]Cohen W 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5]Tsai W.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raorganizational Networks:Effects of Network Posi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on Business Unit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5):996-1004.

[16]羅家德.社會網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7]Zaheer A,Bell G 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9):809-825.

責任編輯:鄭曉艷

(Email:zhengxiaoyan1023@hotmail.com)

F204

A

1006-6152(2015)03-0062-06

10.16388/j.cnki.cn42-1843/c.2015.03.010

2014-11-20本刊網址·在線期刊:http://qks.jhun.edu.cn/jhxs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企業外部技術搜尋的平衡機制及其對績效的影響研究”(71302133);大連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項目“聯盟企業專利行為的創新產出效應研究”(2013XJQN2)

姜濱濱,男,遼寧莊河人,大連外國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

猜你喜歡
吸收能力結點論文
Ladyzhenskaya流體力學方程組的確定模與確定結點個數估計
金融環境對OFDI反向技術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技術轉移二元視角:吸收能力與釋放能力的作用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2013年5—12月最佳論文
企業知識搜尋、吸收能力對產品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
吸收能力對校企合作績效的影響探討
基于Raspberry PI為結點的天氣云測量網絡實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