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大眾傳播理論研究

2015-11-25 09:55范瀟漫
科技傳播 2015年4期
關鍵詞:莫利學派霍爾

吳 靖,范瀟漫

1.東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吉林長春 130117

2.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00

自傳播學在20 世紀80 年代引入我國以來,我國傳播學版圖一直被美國的經驗主義傳播理論盤踞,而對歐陸傳播批判學派的引入相對較少,對傳播批判學派理論的關注遠不及對美國傳播經驗主義理論。在西方傳播學界,來自歐陸的傳播批判學派與美國傳統經驗學派,作為傳播領域里風格迥異的兩大雙峰,[1]相互補充和共同建構了傳播學的場域,傳播批判學派作為傳播學場域中的重要理論巨陣之一,迫切需要中國傳播學界的重視。

1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發展概述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來自歐陸批判學派的一個分支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發軔于英國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故此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又稱伯明翰文化研究學派。1964 年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正式成立,其代表人有查理·霍加特、雷蒙·威廉斯、E.P 湯姆森、霍爾、莫利及費斯克等。該學派作為歐陸批判學派的一支強有力的隊伍,其跨學科的性質使其研究視域廣泛,主要涉及后殖民主義為中心議題的種族研究、女性主義理論及性別研究、對全球經濟、政治及文化等等。該學派在大眾傳播領域的建樹獨具一格,它超越了號稱傳播批判學派源頭的法蘭克福學派的傳播論說,在哲學觀點上超越結構主義的研究路徑,走向后結構主義的研究范式,具體主義表現為超越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主張上層建筑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社會建構作用。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傳播理論眾多,本文僅以三個傳播理論的集大成者霍爾、莫利、費斯克及其他們的理論貢獻為線索,并以此來窺見該學派的大眾傳播思想。

2 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

在20 世紀70 年代中期以前,有相當一段時間,英國文化研究學派內部存在的“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之爭,兩分天下的局面使該學派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6]直到70 年代中期,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解救了文化研究領域“結構主義”和“文化主義”非此即彼的選擇,認為大眾文化并非是完全“自治”的文化也非完全“管制”的文化,而是視大眾文化為兩者之間“談判”的場域,這種“談判”充滿了妥協、斗爭、協商和迂回。英國文化研究在葛蘭西范式的轉向下,由霍爾對其“文化霸權理論”進行創見性的應用。

霍爾提出的“編碼解碼”理論通常被認為是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創見性應用,如圖1 所示,霍爾認為,在傳播過程中,首先由傳播者在自身知識架構、社會(生產)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下對原始信息進行編碼,所生產出來的充滿意義的信息文本,此時意義文本是開放的,并不是直接傳遞給受眾,而是要經過受眾的解碼來獲取意義,霍爾認為受眾的解碼同樣受到解碼者自身身份、知識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因素影響,進而霍爾提出了解碼者的三種解碼方式:主導—霸權型解碼方式、協調型解碼方式和對抗型解碼方式[7],三種解碼方式表明了文本信息的不同解讀方式,主導—霸權型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按照編碼者的意愿進行解碼、協調性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在解讀編碼信息文本時是存有部分性的否認和部分性的接受,而對抗型解碼方式表示解碼者完全違背編碼者的意愿,持徹底否定的態度。

由圖1 可知,霍爾認為傳播過程并不是線性的傳播方式,傳播的兩端即傳者和受者是擁有不同的符碼,并非是對等的關系,霍爾主要考察傳播兩端的權力較量,將傳播過程視為一個權力斗爭的場域,在這一場域中,強化的傳播過程中的內在張力,即階級和社會關系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顯然在“編碼解碼”理論中,傳播領域中的意識形態性被給予強調,權力壓制和反壓制成為了主要話題,傳者受者之間符碼的不對等在這里理論模型中顯而易見?;魻柪碚撘惨虼硕a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超越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傳播有限效果論,還帶來了受眾研究的新范式,隨后英國文化學派的代表人莫利和費斯克各自在不同程度上發展了編碼解碼理論。

3 莫利的“話語理論”和“受眾民族志”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另一巨蔣莫利發展了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在莫利的研究工作中,首先對霍爾理論進行驗證,對英國BBC 晚間新聞節目《全國新聞》進行受眾民族志研究,驗證了霍爾的理論假設,證明了受眾的不同解碼形式,但在研究中,莫利發現,受眾的實際解碼比霍爾的三種解碼方式更為復雜,而且不同的階級由可能會擁有相同的解碼方式,莫利發現,霍爾過于強調傳播過程中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進而莫利在??碌摹霸捳Z即權利”思想下,提出了“話語”理論,認為話語并不等同于意識形態,不僅僅是利益集團的表現,話語是思考或談論一個問題的方式,也是社會立場的表現方式,因此,莫利認為,傳播過程中,需要把社會位置與話語位置聯接,然后才會構成特定的解碼方式,他不再把階級因素當做決定解碼的核心因素。[8]從莫利的“話語”理論出發看待大眾文化場域中的權力張力關系,在某種程度可以說,莫利超越了霍爾。

在驗證霍爾理論中,莫利不但繼承了文化研究學派符號學的研究傳統,還納入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這改觀了文化研究學派的結構主義范式對受眾積極性的忽視,[9]莫利運用民族志對受眾進行研究,被認為是最成功的在媒介受眾研究中運用了民族志方法的研究。[10]莫利民族志受眾研究之前,實證主義取向一直統治者傳播效果研究,而莫利對傳播理論的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對受眾進行民族志研究,突破了傳播的受眾量化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傳播的研究將受眾從社會環境和生活情境中抽離出來,對受眾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結果進行分析統和得出結論,而民族志受眾反對這種實證主義取向的研究范式,主張把受眾置于生活情境、社會環境、性別中進行研究,通過長期個案跟蹤家庭中的媒介受眾者,通過訪談等方法深描受眾內心真實的想法和反饋,在研究結論中總結和發現問題。莫利的受眾研究被成為新受眾研究,他重新估量了文本研究方法,不是實證主義研究方法,也不是法蘭克福學派純碎的定性分析傳統,而是開創了用民族志方法獲取受眾接受行為的真實情形,同時將受眾置于不同社會地位和話語地位上對于其能動性的強調。[11]開創了傳播學界民族志研究的先河,民族志研究方法成為了今日傳播學界的三大研究方法之一。

4 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和“積極受眾理論”

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后,英國文化研究學派逐漸脫離了馬克思的主要參考體系,也逐漸拋棄了“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和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80 年代中期受到后現代哲學思潮的影響文化研究更為多樣化,后現代思潮為受眾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現象空間,從“宏大敘事”轉到了“個別命題”,從“文本”轉到了“解讀”,從“意識形態和霸權”轉向了“從屬者的日常生活實踐。有學者把這種轉向概括為從“結構”向“實踐”的興趣運動,對宏大敘事的揚棄和對日?,嵥樯畹年P注,從整體性的結構和權力到日常生活的實踐。[12]那么這一時期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集大成者費斯克的傳播研究重點從“文本的生產”轉向“后現代的消費“,避開了“政治批判”而著重于“大眾的微觀的抵制”,從而走向了“語符民主之路”。[13]我們主要對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和“積極受眾理論”進行簡要的介紹。

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繼承了葛蘭西的文化研究的路線,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權力場域,費斯克的大眾文化觀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權且利用”的大眾文化,其二,“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其三,“微觀政治”的大眾文化。首先,“權且利用”的大眾文化。傳統文本分析認為讀者會從頭到尾閱讀全部的文本,但事實上并非如此,費斯克認為,文本就像一個“菜單”或“超市”,大眾在其中獲取自己想要看的東西,創作自己的“菜肴”,費斯克通過“權且利用”強調的不是文本的內在意義,而是強調使用本文的受眾對大眾文化的實踐能動性,大眾的“權且利用”能夠創造出自己的意義和快感。其次,“日常生活”的大眾文化。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文本只有進入到大眾的日常生活中被閱讀時,才能夠被激活,大眾更關注的是大眾文化文本是否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和感受。最后,大眾文化是“微觀政治”的文化。費斯克繼承了英國文化研究學派政治性的視角,并認為社會的變遷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激進的,一種是微觀的。激進意味著要通過“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而微觀的并不是要以革命的方式爭奪政權,而是漸進的、持續而緩慢的過程,它的目的是不斷擴張至下而上的權力生存空間,它是微觀的政治而不是宏觀的政治。因此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的政治就是日常生活的政治,大眾文化是循序漸進的,聯系著這些結構內部,朝向無權者的權力重新分配,它并不試圖改變支配集團的體制,而是試圖擴展自下而上的力量得以運作的空間。

如果說莫利基本遵循了霍爾的初衷,那么費斯克在霍爾理論路線的基礎之上則邁了更大一步,他在繼承英國文化研究學派的前期成果,發展了積極的受眾學說,將受眾的能動性前所未有的放大,走向了“符號民主”之路。費斯克提出了受眾的“游牧式主體”概念解構先前的傳播場域的結構主義,通過對“大眾層理”的分析提出了“游牧式主體”的概念來闡釋受眾的主動性,所謂“大眾層理”的意思是認為大眾并非存在于既定的階層和擁有固定的社會身份,比如一個博士有可能同時是一個母親、一個教師、一個新聞工作者,大眾的社會身份和階層是多維的和流動的,在不同的層理中隨時進行轉換,受眾主體的多元性和流變性解構了受眾研究內部的“邏各斯中心”即“傳者中心主義”。費斯在受眾的主動性研究中借用羅蘭巴特“快感理論”,提出“受眾快感”理論?!笆鼙娍旄小崩碚撘庠诒砻骷词勾蟊姷娜粘I畹囊磺卸急灰庾R形態充斥,由于身體是獨立于思想的,那么費斯克認為身體也依然成為作為最后一個抵制意識形態的據點,因此,身體的狂歡和快感被費斯克看做大眾對意識形態抵制的一場盛宴。盡管費斯克的“受眾快感”理論備受爭議,但他對傳播受眾的研究的積極轉向依然得到了高度認可,他的最大理論貢獻在于把受眾的主動性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有的位置,有學者指出他把大眾的位置無限度的放大,過于極端甚至走向了“民粹主義”,但我們仍然需要看到他在受眾研究領域的巨大貢獻。

5 結論

綜上所述,全文從宏觀層面分析了英國文化學派的傳播學審思路徑、研究方法和立場,同時在微觀層面上分別對該學派的三個巨匠霍爾、莫利、費斯克的傳播學理論進行概述,通過整體考察這一學派的傳播學思想,并對其理論意義和貢獻進行總結分析,以此來觀望該學派的傳播學的思想和精神。

[1]趙斌.文化分析與政治經濟——與墨多克關于英國文化研究的對話[C]//李陀,陳燕谷.視界:第五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2-57.

[2]A麥迪森.歐洲的經濟政策相成就[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76:502.

[3]理查德約翰生.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C]//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8.

[4]王寧.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J].文學評論,2000(3):15-25.

[5]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多米尼克·斯特里納蒂.通俗文化理論導論[M].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81.

[7]斯圖亞特 霍爾.解構“大眾”筆記[C]//陸揚、王毅.大眾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

[8]約翰·費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9]約翰·費斯克.英國的文化研究與電視[C]//徐賁.走向后殖民與后現代.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256.

[10]約翰·費斯克.解讀大眾文化[M].楊全強,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1]霍爾.編碼,解碼[C]//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2]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0.

[13]羅鋼,劉象愚.前言:文化研究的歷史,理論與方法[C]//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4.

猜你喜歡
莫利學派霍爾
有限莫利秩4的單壞群的性質
創建梵凈山學派 培育梵凈山學
這個大童話講貓(五)名偵探西尼·霍爾
關于莫利秩3的無限群結構的探討
關于莫利秩2的連通群的性質探討
法蘭克福學派自由觀的探析
離子推力器和霍爾推力器的異同
試析子思學派的“誠敬”論
道格拉斯·斯高特·霍爾(1940-2013)
論清初江西三山學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