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原初語境*

2015-12-08 22:27王海鋒
關鍵詞:世界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回歸

王海鋒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732]

“回歸”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原初語境*

王海鋒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100732]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國民經濟學;世界歷史;當代中國問題

收稿日期:2014-10-20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當代闡釋”(項目號:11CZX0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海鋒,男,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編輯。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碼:A

文章編號:號:1671-7511(2015)02-0003-08

摘要:對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本真精神的開掘,既不能僅僅局限于文本研究中的“考古”思維,也不能簡單地禁錮于問題研究中的“藥方”思維,而是應該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下,回歸其誕生的原初語境。在思想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中追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創立、發展的原初語境,是我們科學理解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前提。從思想史的維度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創立、發展受到了觀念論哲學、啟蒙思潮、政治經濟學三種主要的思想思潮的影響。從現實的維度看,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創立、發展所面對的,是舊社會體制瓦解之后的市民社會的到來、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與發展、人類走向世界歷史。只有在思想史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中開掘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本真精神,切實處理當代中國問題,我們才能開辟歷史唯物主義當代闡釋的新境界。

近些年來,學術界在“世界觀”的意義上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闡釋,無疑為人們真實地理解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樹立了榜樣,由此拓展并推動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在我們看來,要繼續深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與理解,有兩項工作必須盡快著手,一是從思想產生的源頭入手,考察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思想史和時代背景;二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方法論,切實處理當代中國問題。由此,在兩者的合力下,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氣派的、獨具風格的哲學理論學術話語體系。鑒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主要對第一個問題做出探索。

一、研究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方法論原則

學術理論的研究,方法論是關鍵。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探索,近些年來形成了諸多方法論原則,例如“回到馬克思”、“走近馬克思”、“文本考證”、“版本分析”、“現實應對”等等。應該說,這些方法論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方法論原則卻背離了初衷,反倒成為制約學術發展的障礙。因此,重新反思近些年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方法論,是我們站在時代和歷史的制高點思考問題的關鍵。

大體來看,我們可以將目前學術界研究方法概括為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文本研究的“考古”式的思維方式;另一種是問題研究中的“藥方”式的思維方式。

所謂文本研究中的“考古”式的思維方式,主要是指在學術研究中一切都圍繞文本展開的思維方式??陀^地講,學術理論研究不可能離開經典文本,文本是學術理論的積淀成果,也是一切研究的思想之源。但是,學者們卻過于強調文本依據,把文本的版本考證、同一文本以不同語種在不同國家的譯本、不同文本之間存在的語句上的表述的不一致等視為研究的重點,更有甚者,把研究的主要精力聚焦于一些細枝末節的名詞、概念的辨析而罔論具有實質意義的思想分析。

過于關注文本的結果就是陷入本本主義。在學術研究中,這種本本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在提出問題的方式上,主要是從文本提出問題,而不是從理論或者現實提出問題;在分析問題的方式上,主要是以在文本中能否查到、找到相同的表述為依據,而不是借鑒文本提出問題的方式、分析問題的框架、研究問題的方法論原則;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上,主要是以文本有無對此問題的判斷、結論為依據,而不是憑借獨立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即使找到了答案,也要去翻翻文本,看是否跟文本中的“標準答案”相吻合;在判斷問題的標準上,將是否符合文本,是否和文本相一致視為檢驗的標準;在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討論上,主要是局限于文本中所提及的問題,而不是將理論和現實中所遇到的問題視為研究的重點,等等。在這種研究風氣的影響下,一些學術問題的研究呈現出死氣沉沉的景象。恰如有學者所批評的:“回歸文本的旨趣,不管是從思維推向存在還是把存在改造成思維抑或根本就是在傳統話語中兜圈子,這種理論活動看起來很學術,實質上,在馬克思的神圣肖像面前,除了對某個至高無上的思想頂點仰望以外,就無事可做了?!盵1](P23)因此,在學術研究中,我們一定要對這種本本主義的研究方式作出反思。

文本研究并不一定導致教條主義,但一切唯文本的做法必然會導致教條主義。正如陶德麟教授所指出的,“教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的分歧不在于是否重視文本,而在于對文本的意義和作用如何理解?!盵2](P12)在我們看來,文本研究的真實價值在于,通過文本來追溯思想的源頭和本真含義,并由此作出新的思考和研究,由此為破解學術和現實問題提供思想資源。

所謂問題研究中的“藥方”式的思維方式,是指在學術研究中,當遇到理論或現實的問題時,人們執著于在固有的文本或理論中尋找“標準答案”的研究范式。在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這種思維方式最典型的表現是,把歷史唯物主義視作可以“包治百病”的藥方或者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并隨意套用的“公式”,甚至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單地視為破解問題的“錦囊”,只要遇到理論或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似乎只要從“錦囊”中拿出妙計,就能化險為夷。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歷史唯物主義演變為“藥方歷史唯物主義”。

以問題研究的“藥方”式的思維方式思考歷史唯物主義,主要表現為下到幾種情況:(1)以“教條”式的方式地研究問題。在一些學者看來,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解決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一切“藥方”。因此,一旦遇到具體的理論或現實問題,不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反思問題,而是試圖向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討要”具體的解決之道。例如,有些學者依然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語境中思考當代問題;有些學者將馬克思所分析的資本主義等同于今天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在“動態”中把握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新發展,因而,所謂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只能是對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的批判,對于今天的資本主義沒有絲毫的觀照。從本質上看,這是一種懶人思想:遇到問題,只要去找“藥方”就可解決問題,孰不知,不同的病癥需開不同的藥方,即使是同一個藥方,不同的藥的成份和分量也不一樣。(2)以“回溯”式的方式研究問題。一些研究者在遇到問題時,就會去翻文本、查文獻,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怎么說的,要是查到了,就很高興,尋章摘句,照搬照抄;要是查不到,便硬往上靠,只要沾點邊的,哪怕是有點“像”的語句都被摘抄出來,奉若圣經。于是乎,馬克思的城市規劃觀、馬克思的網絡發展觀、馬克思的河流治理觀,乃至于馬克思的慈善觀,等等,都被提了出來。應該說,我們完全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上述提及的現實中遇到的問題,或者也可以對這些問題加以解讀;但是,倘若簡單地生套硬搬,恐怕非但解決不了問題,反倒會使馬克思主義庸俗化和教條化。(3)以“模仿”式的方式研究問題。這一點在我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比較常見。應該說,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關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大拓展了我們的理論視野。但是,在學術界,有些人卻“劍走偏鋒”,簡單地“模仿”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式和成果,并在此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解讀。這種研究最大的問題在于,脫離了理論產生的具體理論語境和時代背景。例如,在對文化霸權的理解中,一些學者不僅僅分析葛蘭西霸權理論的內容,還用其來談論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全然不顧這一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概括起來,以問題研究的“藥方”式的思維方式思考歷史唯物主義,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具體表現。

總體來看,上述兩種思維方式的根本缺陷在于,沒有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研究問題,即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要破解這種局面,我們倡導,應該在思想史和現實的語境中開辟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新境界。

在思想史和現實的語境中開辟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新境界,主要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回到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誕生、發展時的思想史和時代背景,從而能夠在原初語境的意義上理解其本質內涵;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觀照當代的思想史和現實背景,從而在大的視野中拓展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實現其當代闡釋。

哲學史家梯利提出:“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于其所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3](P9)因此,回歸理論誕生發展的思想史和現實語境,才能在基礎理論的層面上闡釋其本質意蘊。為此,我們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考察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創立、發展的思想史背景,即追問歷史唯物主義在誕生之時所遭遇到的社會思想思潮、學術觀點等,由此揭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如何繼承和批判這些思潮、觀點的影響的,進而從中剝離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真實內涵;一是考察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創立、發展的現實背景,主要是追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于何種社會現實展開思考,他們遭遇到了何種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劇變,怎樣從理論方面對這些現實問題作出分析和闡釋。

在新的歷史時代,實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化(中國化),是全體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工作者共同的使命和責任。如何完成這一使命,完全取決于我們所選擇的方法論原則。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公式主義、錦囊主義都不能作為備選的方法論原則。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并不單單是給我們留下了各類豐富的經典著作,還留下了具有指導意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我們不僅要用這些方法論原則去研究理論和現實問題,也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通過思想史和現實的語境中開辟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新境界,從而拓展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恰如有學者所強調的,“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就在于它的基本理論和思維方法仍然是認識當代世界最強有力的認識工具,而不是我們從文本中能找到多少與時代切合或適用的引語?!盵4]這進一步告訴我們,只有從基礎理論的層面著眼,我們才能在理論的突破中推動現實社會的變革,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確立中國的學術話語權。

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創立、發展的思想史背景

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誕生,有著深厚的思想史背景。按照列寧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有三個來源,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5](P310)應該說,列寧比較準確地把握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來源。但是,這樣的分析是以將馬克思主義劃分為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為代價的。在我們看來,作為人類文明的活的靈魂的歷史唯物主義,絕不能僅僅將其局限在“某種學科”的視野內加以看待,而是要在“超學科”的意義上以“整體性”的視域加以把握。因此,在思想史背景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探索,就意味著要揭示其形成的包括哲學在內的各個學科(政治學的、經濟學的、文化學的等)思想或社會思潮的大背景,以期展示馬克思思想誕生的原初思想語境,彰顯其科學性。大致說來,這一思想史背景可以概括為:觀念論、啟蒙思想、政治經濟學。

1.擺脫觀念論的桎梏

任何理論都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因而,任何理論都可歸結為觀念論。只不過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哲學層面的觀念論達到了頂峰。這集中體現為近代以來唯心主義哲學的發展。自笛卡爾以降,觀念論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至黑格爾達到頂峰。因此,在馬克思的思想資源中,基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觀念論(或者唯心主義哲學)的思考與反思占據了很大的空間。

認識何以可能?這是整個近代西方認識論哲學的核心問題。當康德在感性-知性-理性的三維向度中將認識歸結為先天知性范疇和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并強調認識只能止步于理性世界的時候,不可知論就成為其必然的結果。針對如何突破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知性與理性的二元對立,黑格爾在思辨哲學的層面作出了探索。在黑格爾看來,哲學研究的目的就是用思維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因此,黑格爾不屑于像康德那樣,在教人進行探究上帝以及事物的本質等問題之前,先對人的認識能力加以考察的做法,而是強調,要揭示思維運行的整個過程,確認思維運行的邏輯和客觀事物自身發展的邏輯一致性,從而在經驗與現實的和解中尋求真理。這也就決定了,黑格爾所關心的只能是思想的客觀性和邏輯的必然性。為此,黑格爾強調辯證法的重要性,當然,這里的辯證法主要是思維的辯證法,即“認識到思維作為理智必陷于矛盾,必自己否定其自身?!盵6](P51)并且,黑格爾以此為根基,在精神哲學的層面,把對人類精神發展的歷史的追溯同人類歷史的發展相提并論,“世界歷史在一般上說來,便是‘精神’在時間里的發展,這好比‘自然’便是‘觀念’在空間里發展一樣?!盵7](P66)由此,黑格爾以唯心主義的方式全面地揭示了人的自由本性和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青年馬克思及其同時代人,可以說都是在這一哲學思潮的影響下成長的。雖然馬克思一再表示自己不喜歡黑格爾哲學離奇古怪的調子,但是在面對“現實的東西和應有的東西”之間的對立的時候,依然“從頭到尾閱讀了黑格爾的著作”,[8](P16)并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的成員。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為馬克思打開了一扇認識現實世界的窗戶,透過它,馬克思開始反思人的自由本性的問題、關照現實世界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例如,探究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拷問普魯士政府出臺的書報檢查令,展開對林木盜竊法的辯論,等等。所有這些都可以視為馬克思在繼承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觀念論的基礎上所做的理論反思。

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沉浸在這樣的觀念論中,而是在反思中實現了超越。他很快意識到,盡管哲學觀念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思維的本質過程,刻畫了人的自由本性,但是,這種揭示和刻畫是建立在“思維自身”的基礎上的,即它錯誤地以為,思想才統治著世界,或者說,“觀點、想法、概念迄今一直統治和決定著人們的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觀念世界的產物”。[9](P16)因此,破解觀念的禁錮,把人從觀念的意識形態之中解放出來,并由此真實地面對現實的生活,以創造屬于人自身的生活,才是馬克思進行哲學思考的最終目標。

2.弘揚啟蒙精神

站在整個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審視哲學觀念論,我們會發現,它最大的貢獻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揭示出,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存在物。人不僅能夠認識外在的世界,還能夠將其改造為屬于人自身的世界。這樣,在長達上千年的組織化宗教統治之后,人們在觀念論的熏陶與影響下,開始從宗教的虔誠信仰和統治中走出來,追求個體自我的自由解放?!叭祟惤K于開始意識到,他們的本質就在于自由和自我規定”。[10](P37)可以說,觀念論發展的這一本質目標和啟蒙思潮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康德指出,啟蒙“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狀態?!盵11](P22)這意味著,啟蒙的實質就是人類理性的自覺,即從蒙昧走向文明,從對上帝(觀念、思想)的信仰走向對人類自身理性的信仰。在這個意義上,啟蒙的核心和重點在于倡導個體的自由與解放。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在以觀念論(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為底色,以宗教統治為形式的思想環境的籠罩下,人只能是抽象地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因此,在馬克思看來,堅持、弘揚啟蒙理性,展開對統治人類生活的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破解觀念論主導下的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的意識形態是推動人的解放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由此可以斷定,馬克思的哲學思考必然是受到啟蒙理性影響并倡導啟蒙精神的產物。只不過所不同的是,馬克思并不是簡單地針對啟蒙思想作出了批判,而是對其生存的現實基礎及各種表現形式作了清理。這既體現為馬克思對現實社會各種不公正現象的批判,也體現為對勞動異化、社會分工、資本剝削乃至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方式、社會關系、所有制形式等的批判。對于馬克思來說,啟蒙的本質就是實現人的解放,就是“推翻使人成為被侮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一切關系?!盵12](P10)這一點我們完全可以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各種共產主義的批判中看出,也可以從《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的批判看出。

3.走出政治經濟學的迷霧

自近代以來,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與人文科學的快速衰落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就在此時,伴隨著整個西方社會的轉型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快速發展起來。作為一門研究物質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規律的科學,國民經濟學家們宣稱,已經找到了創造財富的基本規律和法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都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恒的范疇。由此,他們論證得出,資本主義才是為人類創造財富、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唯一社會制度,并且是永恒的制度。這樣,國民經濟學家們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建起了一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體系。

對此,馬克思持有異議并要求“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他看到,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生產的越多,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其生活越貧窮。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境況?為此,馬克思把矛頭直指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國民經濟學。在他看來,經濟范疇只不過是生產的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因此,它們肯定同其所表現的社會關系一樣,是歷史的、暫時的產物。這樣,馬克思徹底揭示了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基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一切思辨哲學。由此出發,他全面考察了資本主義的財產私有制,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資本的本性,揭露了剩余價值產生的來源等等,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等一系列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

當然,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觀念論、啟蒙思想、政治經濟學等并不是整個社會思潮的全部,但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思想或思潮影響了馬克思,我們今天閱讀其著作,依然能夠真切感受到馬克思是如何在繼承與超越中實現其思想的創造。事實證明,“任何一種理論都不可能憑空產生,它總是在一個理論家置身于其中的、由人們在傳統和現實生活中所使用的話語編織而成的知識基質上誕生出來的?!盵13](P214)因此,當我們今天想要對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實現徹底的當代闡釋的時候,就需要去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觀念論哲學、啟蒙思潮和國民經濟學等馬克思所處時代的理論思潮進行反思。

三、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創立、發展的時代境遇

任何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創新不僅與其所處歷史時期的思潮相關聯,還與其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關?!罢軐W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和成因?!盵14](P5)馬克思曾說:“每個原理都有其出現的世紀。例如,權威原理出現在11世紀。個人主義原理出現在18世紀?!瓰槭裁丛撛沓霈F在11世紀或18世紀,而不是出現在其他某一世紀,我們就必須研究一下:11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18世紀的人們是怎樣的,他們各自的需要、他們的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生產中使用的原理是怎樣的;最后,由這一切生存條件所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盵15](P607)因而,對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原初語境的探索不能僅僅局限于其所誕生、發展時代的思想史背景,更應深入到其所形成的時代背景中,即追問其所產生之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尤其是關注社會變革與理論之間的內在關聯。

第一,對馬克思來說,其所面臨的第一個時代變革是,整個西方社會的宗教改革以及隨之興起的宗教批判,并由之帶來的舊的社會體制的瓦解、新的世俗社會(市民社會)的形成。

在整個西方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宗教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對上帝的信仰,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基礎。信仰為人們構建了一個安全的港灣和精神的家園。正如馬克思所言:“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盵15](P1)因而,在當時的境遇下,宗教是現實世界的根據,也是人自身存在的根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整個社會因完全處于宗教的籠罩之下,以宗教為核心所架構的整個舊的社會體制統治著人,并使人成為舊的社會體制的奴隸,必然導致人自身主體性的喪失,限制著人的自由發展。

所幸的是,伴隨著啟蒙理性的崛起,人們認識到了宗教的這一本質。按照費爾巴哈的理解,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于,人是有意識的存在。但是,在宗教中,這種意識和自我意識實現了最初的重合。因為,在現實中,感性的對象存在于人之外,而宗教的對象卻存在于人之內。因此,宗教本質上就是人類關于自己的意識,即自我意識。在這個意義上,“宗教——至少是基督教——,就是人對自身的關系,或者,說得更確切一些,就是人對自己的本質的關系,不過他是把自己的本質當作一個另外的本質來對待的?!盵16](P44)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宗教來源于人的自我意識;但另一方面,這一源于人的自我意識的存在恰恰成了與人對立的存在,即人與上帝的分離、對立。上帝本來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產物,就是人的本質,但是,在宗教中,上帝成為人頂禮膜拜的存在,而人卻在這種“仰望和敬拜”中失卻了自己,人就成了神的附屬。正是基于這一分析,費爾巴哈一針見血地指出,“神學之秘密是人本學”。[16](P5)馬克思同樣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出了研究。在他看來,對宗教的批判所指向的并非單純是要徹底消滅宗教,而是要徹底瓦解以宗教為核心所建構的社會體制,由此在批判舊世界中建設新世界,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馬克思主張,“首先是宗教,其次是政治;二者是目前德國主要關心的對象。不管這兩個對象怎樣,我們應當把它們作為出發點?!盵17](P65)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只是第一個層面,更為關鍵的是對宗教批判之后的社會結構的分析。

基于這樣的認識,馬克思在宗教批判的基礎上,開始分析“上帝死亡之后人的無所依靠狀態”,即以宗教為核心的社會體制瓦解之后所形成的市民社會。按照黑格爾的理解,市民社會是在現代世界中形成的、處于家庭和國家之間的社會形態?!霸谑忻裆鐣?,每個人都是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系,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盵18](P197)這客觀地為我們呈現了市民社會的基本特征:個人的主體性、建立在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以及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對于這樣的社會,馬克思在充滿期待的同時保持著警惕。一方面,市民社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人以獨立性和自主性:但另一方面,這種獨立性和自主性卻是同整個社會的基本建制和結構緊密相關的。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人階級的處境:較之于之前,從失地農民轉化而來的工人獲得了自由,但是他們所擁有的自由就是可以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可以出賣給這個工場主,也可以出賣給另外的工場主,但有一點是不能突破的,為了維持生命,他不得不出賣勞動力。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強調,“對天國的批判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變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盵15](P2)這種對政治的批判,實則就是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就是追問,市民社會的到來能否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如果不能,我們應該建構一個怎樣的社會?如果能,這樣的社會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因此,對國家與市民社會關系的分析,對市民社會的結構和發展的邏輯的分析,對市民社會所有制形式、生產力結構、生產關系狀況、政治架構、意識形態以及文化體制等的分析,都構成了馬克思畢生所從事的事業,并集中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剖析以及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中。

第二,對馬克思來說,其所面臨的第二個時代變革就是人類歷史步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在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人類開始由農業社會、手工業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及商品自由流通的商業化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奏響了人類歷史進入現代社會的先聲。

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起是人類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志。資本主義社會早期最直接的表現是,由自然科學迅猛發展所推動的大工業化的生產,以及由此所導致的“生產的資本主義邏輯得以建立和擴大?!盵19](P90)當然,與之相伴隨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變遷:這既包括政治制度、經濟體制、文化制度、社會階層等顯性層面的變化,也包括人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隱性層面的變革。分工、大機器生產、信用、信貸、資本、工人、資產階級等,都成為在理論層面表征其特征的核心范疇和概念。英國學者麥克法蘭曾把這種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稱之為“現代世界的誕生”。這個現代世界表現在五個層面,人口結構、政治支柱、特定的社會結構、全新的財富生產方式以及“科學的”和“世俗”的思維方式。[20](P21)歸結起來,資本主義社會是以“資本”為核心的社會發展新樣態。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既是權力也是關系。資本高高在上,一切都唯其馬首是瞻?!百Y本”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標志和特征。恰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15](P405)資本徹底地變革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的社會關系,全方位地變革了以往歷史發展的基本模式。

那么,這樣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能否使人們過上理想的生活?能否改變舊有的社會現狀并徹底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經過認真的研究,馬克思給予了否定性的回答。在他看來,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貧窮、饑餓、奴役、壓迫等并沒有消失,反倒以新的樣式呈現出來。正如波德所分析的,“19世紀的資本主義,在其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了嚴重的對立狀態:即富人和窮困的工人之間的對立,受教育的寬裕階層與粗陋的困窘階層之間的對立,權勢階層與絕對從屬階層之間的對立?!盵19](P126)馬克思將其概括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盵15](P415)因此,在資本邏輯肆虐的資本主義社會,人依然遭受著抽象的統治。為此,馬克思深切地意識到,要徹底推進人的自由和解放,就必須對現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21](P8)作出透徹的分析與解釋。為此,馬克思展開了長達40多年的政治經濟學研究與批判。馬克思對以“資本”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社會有了全面的把握:對異化的分析,對私有財產制度的剖析,對資本本性的分析,對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的分析,對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闡述,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商品、剩余價值、資本積累等的分析,都使得馬克思堅信:“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15](P422)

第三,對馬克思來說,其所面臨的第三個時代性的變革就是世界歷史的逐步形成,即人類從封閉走向開放,世界開始聯結為一體,進入全球化時代。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是一個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這一過程在真正意義上的加速則是15世紀以后的事情,在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的支撐下,歐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發現、美洲的發現、環球航行以及其他人類跨地域性活動的開展,使得人類的交往不再局限于一個地區、國家,而是呈現出跨地區、國家的趨勢。當然,真正推動人類走向開放社會、步入世界歷史時代的,則要歸功于生產方式的變革所導致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崛起。

西方社會進入資本主義是一場巨大的變遷。在以資本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生產的主導下,大機器化時代的工業生產使得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極為豐富,資本家要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必然是要將所生產的產品銷售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資本的增殖本性驅使資本主義社會天然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全球化。列寧清楚地認識到:“資本主義市場形成的過程表現在兩方面:資本主義向深度發展,即資本主義農業與資本主義工業在現有的、一定的、閉關自守的領土內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向廣度發展,即資本主義統治范圍擴展到新的領土?!盵22](P232)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人類歷史由此進入世界歷史(全球化)的時代。

提出人類歷史進入世界歷史這一觀點,并不是馬克思的發明。黑格爾就曾在歷史哲學和法哲學的意義上對世界歷史做了觀念論的考察,將世界歷史的進展視為“一種合理的過程”,[7](P9)看作具有自由意識的精神實現自身的過程。因而,歷史必然終結于理性層面的“絕對精神”和現實層面的日耳曼民族。對此,馬克思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做了探索。面對資本主義發展所帶來的全球化,馬克思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大工業“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已往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盵15](P566)更為關鍵的是,馬克思認為,在黑格爾等對世界歷史的理解中隱含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即將資本主義制度不是被看作歷史上的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被視為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世界歷史必將終結于資本主義。為此,馬克思提出,對人類歷史的探索應該“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15](P544)并由此徹底地把握客觀的歷史現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其結果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誕生。

當然,對于馬克思來說,探索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的目的并不是滿足自己的求知欲,而是要在對此規律把握的基礎上推動人的自由和解放。世界歷史的到來意味著,人的自由和解放就不再是狹隘的地域性的或國家性的,而是世界性的或全球性的。這樣,馬克思所從事的事業不僅要面對處于上升期的資本主義社會,更為關鍵的是要面對人類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或全球化。因此,全球化時代能否增進人類的幸福?全球化時代是否有利于人類的自由和解放?全球化時代對于工人階級意味著什么?全球化時代是否最終有助于共產主義的早日到來?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構成了馬克思終身思考和追問的問題,也構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核心問題。

四、余論

我們的分析表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誕生,有著深刻的思想史和時代背景。在思想史的層面,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辨哲學(或者說傳統形而上學)已經不能為人類提供理論的終極解釋和行動的指南,那種認為“現實世界是觀念上世界的產物”的主張已經在現實的生活面前“失效”了。在時代背景的層面上,資本主義蓬勃發展,人類進入世界歷史,全球化時代正在到來,等等,這些都時刻促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資本主義和世界歷史是否能夠促成人類過上美好的生活?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既是馬克思所面對的總問題,也是那個時代乃至今天我們都要面臨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每種理論都有其產生的時代,都有其所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同樣,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理論,有能夠指引時代發展并塑造時代精神的理論。因此,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斷言:正是在理論與現實的雙重激蕩中產生了偉大的理論,并由此實現了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要真正揭示并彰顯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思想價值,創新其內容,并對其做出“當代解讀”,就必須在思想史和現實的雙重維度中進行。毛澤東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x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盵23](P534)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生命力就在于面向現實。因而,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發展與創新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回應當代各類社會思潮,觀照當代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現實問題。

這里,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問題在本質上也是世界的問題,因此,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推動當代中國問題的解決,實則也是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國際化。因此,在未來的一個時期,我們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時,依然需要深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國際化,即以國際視野來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應該說,以國際視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以國際視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主要是要做到:推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世界性現實難題,倡導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審視資本主義問題,在解決世界性尤其是資本主義難題中提升理論的生命力。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依然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我們相信,伴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實現,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一定能夠成為世界歷史的最強音!

參考文獻:

[1]孫麾.寫在稿紙的邊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陶德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兩個問題的理解[J].中國社會科學,2009,(1).

[3]梯利.西方哲學史(上卷)[M].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4]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與文本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2007,(5).

[5]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黑格爾.小邏輯[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7]黑格爾.歷史哲學[M].王造時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斯蒂芬·霍爾蓋特.黑格爾導論:自由、真理與歷史[M].丁三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11]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俞吾金.從康德到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學沉思[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4]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M].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出版社,1961.

[19]波德.資本主義的歷史:從1500年至2010年[M].鄭方磊,等譯.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0]麥克法蘭.現代世界的誕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張瑞臣

“Return” to the original horiz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NG Hai-feng

To unearth the real spirit of the world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e should not restrict ourselves to the archeology of textual research or to the diagnostics of problem-research. We should return to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under its principles of methodology. Tracing the original context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twofold dimension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and of reality is the precondition of our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it.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ceived the influences of idealist philosophy, enlightenment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Seen from that of the reality,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aced the coming of a civil society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society,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human’s entering into the world-history. Only after unearthing the real spirit of the worldview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is twofold dimension and facing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China can we find new approaches to the explan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猜你喜歡
世界歷史歷史唯物主義回歸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西方重構模式解析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正義觀再思考
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際左翼力量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與“一帶一路”戰略的思考
烏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