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V.S奈保爾作品中的印度形象
——以《幽暗國度》為例

2015-12-17 14:33李小倩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3期
關鍵詞:種姓保爾印度人

李小倩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論V.S奈保爾作品中的印度形象
——以《幽暗國度》為例

李小倩

(湖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1962年,奈保爾完成了他對母國印度的第一次探訪,隨后根據其對印度的所見所聞完成了《幽暗國度》。作品中,作者通過對印度社會由表及里的描述為讀者展現了一個幽暗的印度形象。這一形象的書寫,展現了奈保爾在后天養成的“西方之眼”的視域下對印度現實與歷史的審視和其混雜身份所帶來的對印度形象書寫的獨特性。

奈保爾;《幽暗國度》;印度;形象

V.S奈保爾出生在英屬島國特立尼達的印度教婆羅門移民家庭里,其成長環境一直遠離母國印度,但他從小接觸的印度移民社群,充滿印度特色的日常用具,外祖父身上典型的印度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印度教禮法的影響,為奈保爾在兒時就構建起一個具有先驗色彩的神秘的印度形象。這也一直促使奈保爾想要重返母國印度,去尋訪溯源,探尋一個存在于現實之中的印度。因此“寫我所來之地的歷史——寫被忘棄的人民”[1]成為奈保爾1962年重返母國創作《幽暗國度》的重要動機。但是,第一次印度之行,奈保爾的所見所聞并沒有契合自己童年時代對印度的幻想。展現在他眼前的只有臟亂與貧窮的生存環境,對宗教的虔誠與絕對順從,缺乏創新與進取的民眾,種姓制度與殖民遺風交織在一起的矛盾重重的社會。通過對這幾個方面的探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奈保爾所展現出來的一個幽暗的印度形象。

1 等級觀念壓迫下的印度

“做你分內的事情,即使你的工作低賤:不做別人的事情,即使別人的工作很高尚。為你的職守而死是生,為別人的職守而生是死?!边@是出自印度古老的史詩《薄伽梵歌》里的一段文字記載。由此可見,等級觀念對印度社會影響深遠。而印度的種姓制度便是產生等級觀念的根源。印度種姓制度(Caste system in India)源于印度教,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世襲,不易更改。[2]印度社會的經濟狀況、社會分工等與種姓制度密切相關。在對母國印度的初次之旅中,由種姓制度帶來的印度社會的等級觀念就使奈保爾感受極深。

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初抵印度之時,因為程序違規而被印度海關沒收了兩瓶酒,為了拿回這兩瓶酒,當事人在海關奔波往返了兩天,頭疼不已。這是因為海關的辦事員根據自己所屬種姓的不同,嚴格地分為眾多等級,每個人只管做好自己等級范圍內的事情,絕不管自己范圍外的事情。在某次等待填表的過程中,奈保爾帶去的女伴因為悶熱而昏倒,辦公室的一堆人只是冷眼旁觀,好心的辦公室主任也只是把風扇轉個方向而已,當作者大喊要一杯水時,不耐煩的工作人員也只是拿給他一個滿是灰塵的空杯子,最后由勤雜工倒來一杯水。這些工作人員之所以選擇袖手旁觀并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同情心,而是因為覺得這件事并不是他們分內之事,對此,作者感慨“我現在總算弄清了:職員是職員,雜役是雜役,各司其職,不相混淆?!保?]在后面的旅途中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在乘坐火車旅行時,受過良好教育的教師或者職員因為被分到上鋪而憤憤不平,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只有低種姓的人才睡上鋪,但是當奈保爾自愿提出換鋪位的時候,抱怨的人只是站在一旁,他們甘愿站到下一站等候服務員的服務,因為鋪床鋪這種雜役也是低種姓的人應該干的。

類似事件讓作者深有感觸,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當代社會發展中扮演的是一個腐朽與可笑的角色。由此帶來的等級意識表現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它牢牢地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和思想,每個人都安分守己、因循守舊,使得印度社會表面安穩有序,實則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人們的主觀能動性都退守為自保,把處于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印度束縛在一種恒定的環境中。而這一切與奈保爾生活的繁榮、先進、充滿生命力的英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是他尖銳地將種姓制度比喻為“人類的墮落”。透過古老的種姓制度,奈保爾展現了印度社會不平等、野蠻與保守的景象,在作者的觀念里這是不應該出現在現代社會里的一幅幽暗的圖景。

2 被宗教化生活方式控制的印度

在作者看來,造成印度在獨立后無法走上快速發展而始終停頓在幽暗之中的原因,除了落后的種姓制度之外,還有印度人崇尚虛無的宗教生活方式。

根據作品中的敘述,在游歷印度的過程中,印度社會的各種臟亂現象同樣讓奈保爾吃驚不已。無論是繁華的新德里、孟買,神圣的恒河邊,還是貧窮的不知名的鄉村,到處都有破敗擁擠、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貧民區,饑餓而又衣衫襤褸的小孩子無人看管,只好在骯臟的泥地里玩耍,公開排泄的人無處不在……在印度,公開排泄并不是什么不文明行為,甚至被宗教賦予了一種“神圣感”,所以就出現了旁觀者眼中的奇觀:不管是在鄉村的河道邊還是在城市里莊嚴的高等法院門口,還是在汽車站這樣的公共場所,到處都有旁若無人寬衣解帶隨地大小便的人。這些在作者看來古怪的、不文明的行為,而在印度人看來卻是美好的事情,這和他們的宗教不潔的禁忌思想密切相關。在印度教的觀念中,在室外公開排泄是要把身上的污物排泄掉,以使自身得到潔凈而不受污染,并且這是一種與神交流的神圣方式(印度人認為在自然界中神是無處不在的)。[4]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在“圣雄甘地倡導公共衛生幾十年后,人們依然可以看到這種充滿原始色彩的不文明行為。印度人可以輕易用神和宗教來解釋這種生活中的不堪,足見印度人的生活依然被古老的宗教文化嚴格把控??梢哉f,在印度,生活就是宗教,宗教就就是生活,人的一切活動都被宗教化了。因此,在參觀廢墟時,走馬觀花似的游覽可以解釋成一種神圣的膜拜儀式;在克什米爾的膜拜“林邇”(男性生殖器)的旅程中,人們并沒有見到“神跡”卻依然欣喜如狂。從這些旁觀者費解的行為里,我們可以進一步看出印度的宗教使印度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注重的不是自身所做出的行為動作,而是行為背后的精神體驗。這不僅體現在普通民眾的身上,作為印度上層建筑的統治階級對此亦有表現:甘地被尊為神來膜拜,他嘗試在印度社會上推行的現代性變革卻被選擇性地遺忘。于是政客們的關注點僅是在模仿甘地使用紡車、戴圍腰上,而不是去推行他的改革措施。

印度社會自上而下的對虛無與形式的崇拜,使得印度人缺乏對本國民族歷史的認同感,也讓他們選擇性地忽略掉印度當下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這種沒有歷史意識,缺乏實干精神的印度,不但沒有激發起潛意識里奈保爾對母國的熱愛,反而使得深受西方文化熏染的他無法認同,加深了記憶中那個破碎的、黑暗的印度形象。

3 英國殖民遺風盛行的印度

在印度漫長的歷史中,曾經有多次被征服、被侵略的經歷。其中,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史無疑是最漫長、最屈辱的。但是,在作者看來,這樣一段屈辱的歷史留給印度人的并不是深刻的反思以及知恥而后勇的動力。在獨立后,印度社會依然模仿英國殖民時期的英式生活觀和生活方式,并以此為榮。奈保爾認為,印度對宗主國英國的這種模仿,有著深刻的根源,“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極具模仿力的國度。模仿在印度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的模仿純然是殖民地式的模仿。那是一個古老的國家特有的……以前,印度人模仿的對象是蒙兀兒人;未來他們也許會模仿俄羅斯人或美國人。今天,他們模仿英國人?!保?]

印度人對英國的模仿體現在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在印度的職場上,對英國人的模仿與盲目崇拜體現的尤為顯著。印度的職場上,等級分明,所有的大公司都喜歡重用和外國有聯系的人,純正的英國人永遠位于金字塔的頂端,其次是本國的海外留學歸來人員,而土生土長的印度人只能位于最底層。前者不論能力高低,僅憑身份就可以享受到公司提供的最豐厚的待遇,而后者埋頭苦干,任勞任怨,報酬卻少得可憐,這是殖民時期英國人的用人參照,在獨立后,這種歧視性的用人原則反而被印度人發揚光大,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樣的風氣給印度獨立后成長起來的新生代造成了嚴重的困擾。如作品中提到的,電氣工程師馬利克,是留過洋的“新生代”,工作體面,收入很高,擁有豪華公寓,業余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他的內心卻并不像外表看起來那么光鮮亮麗,因為馬利克不僅收入遠不如自己的歐洲同事,而且始終無法進入公司里由歐洲人組成的核心層。

在書中,奈保爾不厭其煩地展出一系列印度瘋狂模仿英國殖民遺風的現實景象,這種景象被他提升到歷史與民族性的高度加以論述。奈保爾認為印度人對英國的盲目崇拜深刻揭露了根植于文化傳統中的民族劣根性。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印度人依然沉浸在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場景中,無法正視自己的歷史,而無法正視歷史的國家與民族在作者看來是沒有前途的,因為他們缺乏一種獨立自主的意識。因此,印度社會對英國殖民者的這種不加選擇的盲目崇拜成為奈保爾向讀者展現印度幽暗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

4 現實的描述與情感的碰撞之所得:印度是幽暗的

統觀《幽暗國度》中奈保爾對印度的描述,作者展現的印度是一個由“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印象”組合而成的“已經死亡的世界”。[6]蔑視人尊嚴的種姓制度、使人喪失生活動力的虛無的宗教觀念,無視屈辱而對英國殖民史進行狂熱的崇拜等諸多消極現象共同塑造出了作者眼中的印度形象——一個“屬于黑夜”的幽暗形象。

正如前文所說,在童年時期,由于受印度教家庭環境的影響,奈保爾在內心深處對母國印度是存有感情的,但是其文化審視立場又決定了他認為印度是幽暗的。從種族意義上看,奈保爾屬于印度后裔,印度是其“生母”。然而從文化意義上來看,奈保爾的根并不在母國印度,他是一個文化上的漂泊者。奈保爾雖然從小在特立尼達長大,但其接受的教育仍以西方教育為主,特別是18歲后奔赴英國留學并長期在英國居住創作,這對他的文化觀念與創作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他在審視他者時會不自覺地套用西方的思維與觀念。在《幽暗國度》中,其鮮明的西方立場尤其表現在印度和西方的對比中:在奈保爾看來,物質條件與科技的落后僅是印度與西方的表層差距,而深層的無法彌合的差距卻是在文化方面,西方是機警的、多特點的和永遠變化著的;印度只擁有它不可驗證的過去和不充分、可悲的敏感性……印度是簡單的,西方更加智慧?!保?]第一次返回母國的旅途,奈保爾想要在廣袤的印度去探尋自己的文化之根,但是其所見所聞卻并沒有與他兒時構建的對印度的先驗記憶相印照。與此相對的是,印度當下的某些不堪的現實正好與西方文學作品中對印度的慣常描述相契合,因此這次探訪并沒有激發起作者潛意識里對母國的熱愛,反而使得他身上的西方價值觀得到強化。但所當他站在西方價值觀上,以“東方主義”的立場去敘述母國時,沉默的印度無法為自己辯解,只能由奈保爾任意書寫,這也是為什么在《幽暗國度》中展現出來的印度形象總是包含幽暗的原因。

[1]德洪迪.奈保爾訪談錄[J].鄒海倫,譯.世界文學,2002(2):96—98.

[2]劉健,朱明忠.印度文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42.

[3][4]V.S.奈保爾.幽暗國度[M].宋念申,譯.北京:三聯書社,2003:85,178.

[5]V.S.奈保爾.奈保爾家書[M].北塔,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6:234.

[6]黃予淑.為印度歷史塑形:V.S奈保爾的印度形象書寫[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1:24.

[7]黃予淑:為印度歷史塑形:V.S奈保爾的印度形象書寫[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1:31.

(責任編輯:楊陽)

In 1962,Naipaul finished his visit to hismother land.Afterwards,according to what had saw and heard in India,he accomplished the book An Area of Darkness.In thework,thewriter showed the readers an image of darkened India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Indian societ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This image of the writing reveals that Naipaul has acquired the ability of reviewing Indian reality and history in the perspective of"western eyes"and its hybrid identities brought about by the India image.

V.SNaipaul;India;darkness;image

I106.4

A

1672—9536(2015)01—0037—03

2015—05—20

李小倩(1990—),女,山東高密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猜你喜歡
種姓保爾印度人
本期導讀
印度種姓制度下的內婚制
淺談印度種姓制度
替別人著想的奈保爾
救朱赫來
如何區分印度高、低種姓人群?(答讀者問)
經驗
奈保爾
以退為進
金魚接過了糖果的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