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供應鏈(下) 供應鏈變革八訣

2015-12-18 10:31董鵬吳炬文
紡織科學研究 2015年10期
關鍵詞:瓶頸供應鏈計劃

文/ 董鵬 吳炬文

模塊化的供應鏈,難免不出現傳輸上的阻力

上期,本文分析了供應鏈環境下企業生產運營計劃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期將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實踐證明,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實施,可以有效避免無效生產而引起的浪費與額外成本,在實施與控制過程中需統籌兼顧。

布局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

1.提高核心企業對市場需求預測的準確度,降低采購環節的不確定性。

(1)準確地進行市場需求預測,是合理制定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前提。企業只有既了解自身狀況,又知曉上下游企業的生產狀態,才能結合市場需求情況及時調整自身的生產運營計劃安排,使供應鏈的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因此,生產運營計劃部門要收集整理銷售歷史數據,結合月度銷售明細,選擇出適用于企業自身環境的預測模型,進行精確的需求預測分析,并且不斷地調整與滾動。通過對需求預測和效益分析模型的選定和建立,為確定產品的合理生產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協作計劃、預測與補貨”正是在這種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新型的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模式,它將客戶需求信息數據納入到生產運營計劃的預測分析中,同時對供應鏈相關聯企業聯合計劃與生產排程的設計、對同步生產運營計劃的實施進行反饋,實現供應鏈協同過程中的異常信息共享,以及強化對供應鏈一體化的管理等,也使數據的分析提煉更具實用參考價值。

(2)與供應商建立戰略協作關系,帶動供應商參與到生產計劃制定過程中,是保證計劃順利執行的重要條件。建立互信機制,并保證合作企業具有與采購企業共享相關信息的權力,包括訂單預測和生產信息的共享等,是供應鏈生產計劃能否利構建和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

(3)把信息管理納入計劃部門。通過開辟多信息渠道,如訂貨會、推介會、新品發布會、展銷會等,以及回訪、調查用戶需求狀況,全面客觀反映市場動態,促使供求雙方在及時共享數據的前提下,形成計劃協調機制。此外,企業還要增強對市場信息的掌控力度,提高對市場信息分析與預測的能力,從而減少生產運營計劃的變動。

2.建立面向客戶需求的供應鏈協同生產運營計劃。

(1)企業的制造加工過程、數據模型、信息系統和通信基礎設施等,只有同步運作,才能建立面向客戶的同步化生產運營計劃。在物流支持下,將預計和實際的客戶需求轉換成可執行的生產運營計劃時,要整合所有相關的計劃實施活動,落實各層面行動目標,并通過與分銷商或物流企業的緊密合作,壓縮產品銷售前置期,縮短非增值的時間,這樣才能加速渠道庫存流轉,實現需求與供應的平衡,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優化。

(2)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下的生產是網絡化、協同化生產,信息共享、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以核心企業為主導,將分散型企業集合于供應鏈平臺上,進行合作、協調,這就要求各企業內部以及企業之間,及時進行信息的溝通、共享、跟蹤、反饋與合作,建立有效的內外協調響應機制。企業應對計劃的信息有較強控制能力,在將需求計劃信息傳遞給上游企業的同時,能夠同步獲取上游企業反饋而來的計劃安排。

(3)供應鏈環境下的生產模式體現在協同生產。供應鏈各企業必須通過EDI/INTERNET等信息化手段,實時交換生產運營計劃信息,協調各伙伴之間的生產節奏,保證生產的同步性,其本質是一個由內到外、內外整合的協同價值鏈。這是供應鏈環境下生產運營計劃的必然要求,是企業最終實現敏捷生產模式的必然選擇。要實現協同生產與供應這個客觀目標,就必然要實現組織管理結構的扁平化和整體的網絡化管理。

(4)建立多代理組織模式。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決策模式是分布式群體決策,其生產運營計劃的制訂不僅要考慮到單個企業的能力、物料的供應等約束,還必須要考慮到所有成員的同步性和協作性等。因此,建立基于多代理的組織管理模式,就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基于核心企業主計劃,設置一個互聯信息的控制平臺代理,這樣可以屏蔽合作企業之間的軟硬件異構性,為合作企業基于核心企業主計劃業務框架下的信息交互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撐工具。多代理技術具備的安全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協作性等優勢,正適合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跨企業邊界的需求,成為建立供應鏈框架結構的重要支撐技術。

3.建立和完善客戶訂單評審模式。

(1)全面的訂單評審不僅有利于了解生產運營計劃的執行情況,同時也有利于更好地按時完成訂單。核心企業應根據客戶需求,整合供應鏈的資源,建立完善的產能負荷分析基礎數據庫,通過計劃分派系統和終端客戶系統,與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和客戶進行溝通、協商,準確而快速地生成制造訂單,使生產能夠順利完成。

(2)對訂單的前期評審是工作的首要環節。在計劃部門主持下,與訂單生產涉及的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評審,明確其品質要求、技術保證、生產工藝、交貨期等。針對訂單每個環節的處理時間節點,將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人。同時,生產計劃人員全程監控,及時反饋過程異常,快速解決主要問題,確保質量和數量還有按時交付。

(3)核心企業要對自身和上下游企業的供需能力,進行全面的系統評估。計劃人員組織相關部門主管,對短、中和長期的銷售和供應計劃,作出實時的預測、調整和系統的安排。其中,企業短期和中長期的幾項指標,如對需求預測、生產供應、采購調整、實際訂單、新品上市期、庫存等指標的評估、分析和再確定工作,是重要的評估內容。同時,供應鏈物流部門對幾項關鍵指標,包括零售終端銷售狀況、渠道銷售流轉速度、供應鏈庫存周轉周期、生產供應快速響應程度、促銷及價格調整后需求變化等,也需要定期監測、預警和調整。這些指標的變化,直接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一旦變量中的任何一項產生變異,與之相關的部門,必須在計劃部門的統一協調下做出迅速響應、分析,并調整生產計劃。

4.實施提前期優化策略。

(1)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不僅需要具有快速響應的敏捷性,還要求具有自我補償能力的柔性,以降低缺貨成本。因此,基于預訂單思想,實施提前期的優化策略,是實現“質量管理/可靠性”(QCR,Quality Control/Reliability)、有效客戶反應(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管理的重要條件。關聯企業在訂單正式下達前,執行在“負提前期”內的資源調配等準備工作,將以生產計劃為核心的訂單事后流程控制,變為正式下單之前的準備流程控制;將供應鏈節點的串行運作,優化為并行運作,縮短多階響應周期,減少供求環節響應時間。這樣一來,可以通過縮短提前期,實現供應鏈的柔性和敏捷性,從而提高交貨期的準時性。

(2)實施提前期策略,有利于供應鏈的協調運作。核心企業提前一定時間,在將生產計劃的預訂單傳遞到上下游企業后,

相關聯企業就可以提前進行物料需求分析、技術評審、采購申購、資源調度、通用件生產、前置工序加工等基礎準備工作。下游企業也可以通過信息反饋,預先了解上游企業的供給狀態。一旦正式訂單下達,就可“零等待”進入生產,從而將供求環節時間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時加快了物資流轉,降低整個供應鏈的庫存。

(3)供應鏈的采購和分銷訂單以“電子看板”或電子信息形式,共享傳遞。關聯企業可以據此對自己的生產運營計劃進行調整,提前消除協調障礙,使供應鏈運作通暢。

5.打通瓶頸環節,提高供應鏈效率。

企業生產運營計劃除了受到自身能力的約束之外,還會受到供應鏈配套廠商和分銷商等諸多外在要素的約束,因此,識別過程瓶頸并打通,是提高供應鏈效率的重要方面。

通常應考慮的約束要素,一是各關聯企業的工序瓶頸。首先,把零部件加工計劃的工序按照無限排產倒排法,通過生產負荷率分析找出瓶頸點,即最高的為瓶頸設備。其次,生產依據瓶頸點的工序,把生產網絡分為瓶頸要素網絡和非瓶頸要素網絡。瓶頸要素網絡由瓶頸作業及其下游作業(包括市場需求和客戶訂單)構成,其余為非瓶頸要素網絡。再次,用“有限能力排產法”安排瓶頸點加工工序的生產作業進度計劃,再以瓶頸工序為基準,把瓶頸工序之前、之間和之后的工序分別按拉動、工藝順序、推動的方式排定。同時,動態制訂每個作業的運輸批量、加工批量,保證物流平衡,使在制品庫存合理,以及瓶頸工序利用率最大。

二是尋找出瓶頸后平衡產能。能力平衡是企業進行外包決策和零部件(原材料)外購決策的重要依據。核心企業以及上游企業的產能狀況,反映了供應鏈的生產負荷,是制定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依據。但是,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下,本企業和上游企業的能力投入狀態,存在實時變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供應鏈相關聯企業通過生產能力的柔性組合,可以對供應鏈的生產負荷實時調整,以滿足市場的變化需求。當然,生產能力是有限能力,生產能力的柔性也是有限度的,要力求掌握生產能力的最佳點。此外,當環境變化時,各相關聯企業及時修改生產運營計劃,貫徹滾動編制生產運營計劃的思想,使生產運營計劃發揮最大效用。也可以選擇突破瓶頸點的方式,通過對超出負荷工序的改善或者外包支持,甚至調動全員進行攻關,優化瓶頸點工序,從而提高瓶頸工序的負荷,保證生產的流暢。

而對供應鏈效率,按照執行和計劃兩個層面進行分解。供應鏈效率包含多維指標,如客戶訂單的準時交貨率、到貨的準確率、倉庫提貨的準確率、貨物的破損率、運輸裝卸的速率等。供應鏈效率一旦按照執行和計劃兩個層面被分解后,管理者就會發現,影響供應鏈效率的因素,很多時候并非單獨來自于某一層面。由于在供應鏈系統運作過程中,存在著包括技術、時間、資源等的不對等,尤其是客戶需求的不確定變動,這些因素對供應鏈效率的影響很大。因此,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必須加強協商、打通瓶頸,提高供應鏈效率。

6.優化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

計劃由預測與決策兩個環節構成,是企業對需求的預測以及對生產流程的決策,而控制則是對生產流程的測量與評價。優化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是保證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能夠順利運行的重要工作內容。

(1)提升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流程的敏捷與柔性。一般而言,供應鏈的生產運營計劃和控制,是諸多子計劃基于信息共享平臺,圍繞主計劃開展生產經營協調的過程。核心企業通過對內外信息動態掌握,可以依據市場動態,對子計劃供給能力進行優化整合,以此解決生產運營計劃中供需波動的不確定性,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

(2)計劃與現實之間偏差的控制方法。供應鏈核心企業作為協同計劃的組織協調者,要定期對實際銷量和計劃數量的差異比率進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衡量。通過對計劃執行的定期評估,及時糾正偏差,并確定下一次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供應鏈計劃的運營,需要企業之間信息的傳遞及時、準確,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才更有效、更具可行性,也因此要求企業建立和不斷完善企業內外的信息處理流程。

(3)以生產進度信息核對、校正各流程的同步性。生產進度信息是企業檢查生產運營計劃執行狀況的重要依據,也是滾動制訂生產運營計劃過程中,用于修正原有計劃和制訂新計劃的重要依據。通過檢查物料的投入和產出數量、以及相應的時間和過程配套性,及時糾偏,動態控制和優化流程,保證產品能準時出貨。

(4)加強信息的實時反饋,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協調控制工作流程。為了保證生產的同步性和實時響應,主計劃與子計劃之間應當建立緊密的信息跟蹤反饋和控制流程,使供應鏈的生產與供求關系同步進行。首先,通過信息的實時反饋,企業實現對訂單的全面跟蹤監控與協調檢查;其次,通過對子計劃流程細分的再分析,與主計劃比較,及時發現生產問題并予以糾正,提前消除可能發生的隱患,使整個計劃流程的執行,處于有效的可控狀態。

7.動態控制生產庫存的存量與流量。

影響庫存流量和存量的主要因素,一是庫存決策機制,二是企業生產運作管理效率,三是物流管理運作績效。其中庫存決策機制是主要影響因素。在滿足客戶需求前提下,如何進行庫存管理才最有效?這就是庫存決策機制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企業能夠與客戶以及供應商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設計開發上互相合作,特別是“物聯網”技術越來越普及,可以有效地縮短供貨提前期,并且相互之間的需求信息也將更為確定,從而減小因放大訂貨和增加安全庫存量而造成的“牛鞭效應”。

(1)在一種網絡式的供應鏈模式下,通過建立多級、多點、多方管理庫存的策略,建立供應鏈上企業之間庫存管理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強供應商和制造商之間的合作關系,提高合作效率。

(2)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效率體現在,通過整體協作,各關聯企業能夠同步實時獲取終端市場信息,使整個供應鏈與市場變化同步,使供應鏈各節點上的庫存量相應減少,上下游企業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庫存資金的占用,從而達到節省庫存成本,提高資本使用率的目的。

8.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組織形式和績效考核。

(1)調整企業組織機構。組織機構設置必須符合“生產交付”的核心目標,以生產運營計劃管理部門為主體,采購與物流、人力資源、質量、技術等為輔助支撐,組建一支以“生產交付”為核心的項目管理團隊,將人員定崗在生產各環節上,及時解決生產環節的設備和產品技術問題。

(2)建立員工晉升與淘汰管理制度,同時設立人員素質標準化評價體系,建立高效薪酬績效管理制度,采取科學激勵手段。

(3)完善企業績效考核機制??茖W、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供應鏈管理績效,是提升供應鏈整體服務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

企業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可或缺,只有根據企業發展需求,識別企業長處和不足,針對薄弱環節不斷調整,才能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激勵企業的活力。各部門及崗位的考核要與企業總績效掛鉤。在考核指標上,充分體現崗位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有效控制偏離企業整體利益的行為。

未來將呈現兩大趨勢

未來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的發展是以所有相關配套企業為基礎,以組建完整的供應鏈為系統,形成產業合作戰略同盟,從而使各企業同步共享客戶信息,形成協調一致的生產運營計劃和靈活的應變機制。未來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智能化、全球化將是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必然選擇。

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系統的管控,已是大勢所趨。面對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方法快速地植入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實踐當中,是信息時代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管理的必經之路。統一標準的信息化平臺將給供應鏈相關聯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優勢,建設智慧型供應鏈協同計劃信息平臺,是今后關注的熱點。另外,虛擬供應鏈也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它是基于全球化的信息技術而建立的動態供應鏈,它使各企業因擺脫供應鏈上的從屬地位而感到平等和安全,故而能使企業效益最大化。同時,面對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也必須處在一個與之匹配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PDCA(又叫戴明環)、ISO/TS16949:2002五大工具、六西格瑪、新舊QC七大手法、質量屋等多種工具可以審視、查找生產運營計劃缺陷所在并持續改進,從而使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

二是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實施策略呈現多樣化。

企業如何選擇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的策略或策略組合,是實施供應鏈戰略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制造企業供應鏈管理策略受制于多因素影響,如外部競爭環境和企業自身環境、不同階段的同一種產品、同一個階段的不同種產品、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產品的保質期等,所選擇的生產運營計劃與控制策略不同,不能單純地比較每一種策略的優或劣,而應當根據企業與環境的現狀的不同情況具體分析、綜合評價。

總之,要實現供應鏈生產運營管控系統的優化,其前提條件是必須有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企業實踐層面,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并使兩者匹配適應;與此同時,無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來實施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都要從企業戰略、經營理念、組織模式、業務流程等方面實施變革。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正向全球化、虛擬化、戰略協同化、一體集成化、高端化、敏捷化和綠色化方面發展。未來的供應鏈生產運營計劃將更加注重相關聯企業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猜你喜歡
瓶頸供應鏈計劃
海外并購績效及供應鏈整合案例研究
為什么美中供應鏈脫鉤雷聲大雨點小
益邦供應鏈酣戰“雙11”
益邦供應鏈 深耕大健康
暑假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學做假期計劃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學做假期計劃
突破霧霾治理的瓶頸
突破瓶頸 實現多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