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美術焦點問題

2015-12-23 02:59謝依陽
藝術評論 2015年4期
關鍵詞:油畫繪畫美術

謝依陽

2014年中國美術焦點問題

謝依陽

觀察2014年中國美術的創作,必然聚焦于第十二屆全國美術展覽。這是五年一屆的大展,也是發現新人新作的大展,是一個競技臺,也是美術思想與創作觀念相互碰撞的平臺,直接體現中國主流美術的現狀以及將來的發展趨勢。中國美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說的很明確,全國美展就是要“推精品,出人才”;“熔鑄中國氣派,塑造國家形象”;“用美術形式詮釋中國夢”。在中國美術界,近年來美術家的隊伍迅速擴大,藝術水平日益提高,創作風格日趨多元,美術門類更加細化,因此,全國美展必然也會呈現許多新面貌,提出許多新問題。

在2013年4月的“藝委會專家調研工作會”上,專家們已明確提出要注意的兩個問題,一是“寫意精神的缺失”,二是“不拘一格”的跨界現象。

寫實與寫意,本體與跨界,不少專家各持一端,意見并不統一。如中國畫藝委會主任龍瑞認為,寫意精神的缺失意味著我們整體文化特征的缺失;油畫藝委會副主任王勝利則提出“泛寫意化傾向”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版畫藝委會主任姜陸認為,不同畫種之間如何保持各自特點是一個迫切問題;水彩畫藝委會主任黃鐵山提出,在本門類藝術的大框架下要擴大包容性。另外,實驗藝委會主任譚平呼吁增設實驗藝術展區,因為跨界作品無法歸類。綜合材料藝委會秘書長王書杰希望給綜合材料一個獨立的展區,容納在綜合媒材方面進行嘗試的作品。

這些問題都集中反映在入選及獲獎作品上,既成為展覽的看點,也是社會議論的焦點,因為中間有個評選環節,評委的觀點出現了。作者可以有各自的追求,包括他們對主題的不同理解和藝術風格手法的不同選擇,但評委們的評價卻體現出他們的標準和趣味。

據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官網2014年11月24日公布的終評獲獎名單[1],排序第一的是彭偉的木刻版畫《而立之年》(圖1)。作者采用原型作畫,形象刻畫得十分精細,技術性很強,十分寫實,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幅地道的木刻版畫,無任何越界。排序第二的是劉德才的插圖《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5幅),也是版畫作品,油印套色木刻,繼承了上世紀60年代北大荒版畫的傳統,刻畫亦十分細致。排序第三的是許海剛的水彩畫《亮寶節上的人們》,人物充滿畫面,層層疊起,明暗光影漸次推開,調子豐富,色彩厚實明朗,其描繪同樣稱得上深入細致。排序第四的是何紅舟的油畫《橋上的風景》,其筆法干凈利落,造型準確有力,色彩沉著卻無凝滯之感,冷灰中透出一些暖色,帶動整個畫面。細看其人物的輪廓,方可感受到畫家繪畫時的那份從容,作者對形色的控制力很強。排序第五的是陳治、武欣的中國畫《兒女情長》,工筆,極為細膩,畫面平光處理,一切物體都暴露無遺,如水果、毛衣、報紙,還有一些雜物,一一道來,真實生動。畫面很溫和也溫情,構圖飽滿卻沒有堵塞之感。這種細致化的傾向同樣出現在漆畫金獎作品《織情敘意》(圖2)上。作者張玉惠,是得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為廈門大學應屆畢業的碩士生。網線、頭飾和腰飾在暗色調的背景中若隱若現,層次極為豐富。她說:“作品在漆性傳承中更加注重繪畫性的創新,駕馭復雜的整體畫面的同時注重細節的精湛漆工藝,具象寫實與意向造型色彩相結合?!盵2]

從這六件繪畫類的金獎作品看,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各個畫種自身的形式語言特征都十分突出,寫實性強,重刻畫,且深入細膩,關注圖像本身的意義呈現,現實主義美術創作依然占主導地位。作品有感人之處,但也會讓人注意到技術性問題,細節鋪天蓋地,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當技術和制作越來越為年青人所熱衷時,當某種更適合于表達個體情感和性靈的語言方式隱退時,我們是否會有一種焦慮,產生“寫意精神的缺失”這類感嘆?在中國畫方面,金獎之外,銀獎獲得者有三位,只有趙奇的《在土地上》,以樸實的筆墨和堅實的造型表現農民,突顯人性,其余兩位的畫都是工筆,而且極其細致。無論是黃洪濤《光陰的故事》那輛銹跡斑斑頂著積雪的電車,還是張策的《大山正月》(圖3)那殘壁斷崖巍巍巨石所疊起的密密紋理,突顯的都是物性。當然,物的背后有人,人被隱藏了。獲獎作品大多是日常性題材,可謂“小題材大制作”,而那些小畫種,如插圖、水彩畫、漆畫等,在大制作風氣的帶動下,亦異彩紛呈。這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中雕塑缺席,就是獲銀獎的兩件雕塑,如洪濤《長征——向北?向北!》與王樹山《延安魯藝的一天》,可謂重大歷史題材,表現多人物的場景,但體量不大,氣魄不大,選取的瞬間也是日?;?。

新增設的綜合材料和實驗藝術展區最為活躍,沒有學科邊界。那么,其評選標準是什么?這對評委是極大的挑戰。

圖1 彭偉 《而立之年》 木刻版畫

圖2 張玉惠 《織情敘意》 漆畫

圖3 張策 《大山正月》 國畫

2014年9月16日,“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在石家莊河北省美術館開幕,共展出305件作品,包括34件進京作品。與實驗藝術展區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是架上的繪畫,但不屬于某一傳統媒材的既定繪畫類型。展區復評委員會副主任胡偉說,綜合材料繪畫是為了擴展以往一些繪畫形式,體現當代意識,不是材料用的越多越好,材料用少了就不是綜合材料繪畫。恰恰相反,“綜合材料版塊的介定首先是單畫種材料技法的演進,這個單畫種指的是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其次是多畫種、多種材料技法的互滲融通?!盵3]材質語言應該是綜合材料繪畫的形式本體。評委張元說,綜合材料創作最難的在于如何實現藝術轉換。即那些物質材料經過藝術創作,轉換為具有精神價值的藝術品,建立一種新的語言秩序,讓人們重新閱讀。

不少展覽入選作品的作者未能深入理解這個問題,不知道什么是材質語言,更不知道如何實現材質性與精神性的互動。有些作者能在材質語言上做文章,激發材料自身存在的意義,在結構秩序等方面下功夫,使作品富有形式美感,同時也表述某種文化觀念,但超出了繪畫范疇。如復評排序前五件作品,依次為白露洋的《印記》、白明的《化山水為園林》、畢璐的《印象 南疆》、曹斌華的《芭蕉的詩學》、曹力的《童年記憶》,均能從材質語言出發,立足繪畫,較為集中地體現了評委的要求,但終評結果卻不盡然。不僅金獎空缺,就是一個銀獎、四個銅獎也與這五件作品無緣。如銀獎《春將至》(圖4),復評時排序為234位,終評時躍居綜合材料繪畫的榜首。此畫水平不低,并可稱得上綜合材料繪畫。其余得銅獎的四件作品,有的只能稱之為綜合材料作品,與繪畫無關;有的只能稱之為制作,與創作無關。如丁志偉的《尋找焦裕祿》,創意很好,但其創作過程,無非是用現成的照片拼圖,圖像是現成的,只是其質感被置換了。又如王雷的《文化中國明代》,引人注目之處也在創意,制作中有幾處材料意義的互換與拼合,如用《辭?!返臅撊喑杉垪l,再編織成衣,衣是明代的服裝樣式??梢?,在“綜合材料繪畫”和“綜合材料”這兩個基本概念上,評委們的意見也不統一。

美術創作領域中單一門類的展覽,更為關注本學科的學術發展,注意學科范式及邊緣問題。一些傳統小畫種在目前繁榮的創作局面中,也在學科邊緣尋求突破,融匯創新。青年創作群體成為發展中最為人們關切的熱點。

2014年5月6日開幕的“第二屆全國青年水彩畫展覽”,由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主辦。其應征作品2621件,入選作品168件,并評出10件為中國美術獎提名作品,10件優秀獎作品。水彩畫家群體龐大,不少油畫家、版畫家、中國畫家都擅長水彩畫,各個畫種的表現手法也會被帶入水彩畫創作。在媒材上,我們可以界定什么是水彩畫,但在繪畫范式上卻難以規定。諸迪說:“東方情趣與西方技法的融合形成了中國水彩畫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整體風格面貌?!盵4]周剛認為,水彩畫就是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描繪涂畫。[5]蔣躍則對當前中國水彩畫的發展提出兩點希望:一是既吸收一切有益的觀念、材料和手段,又保持水彩畫的本體特質不被消解;二是與生活掛上鉤,克服玩耍心理,增加情感負荷,與時代同步。[6]某種藝術之所以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賦予情感以新的形式。

水媒介是水彩畫最突出的材料特性,但在這屆展覽中并不突出,多數畫家還是關注畫面的圖像和意境,注意表現空間關系及光線和體積,熱衷細節描繪,貼近并感受生活??蔁o論如何貼近,還是一種有距離的觀看,總有一道屏立在面前。如獲提名獎第一名的陳流《老馬 · 老廠》(圖5),用超級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放大了馬頭,實際上是應用透視,將馬頭貼近鏡頭,似乎鏡頭就在那里。作品極度寫實,觀者與馬的眼睛對視,與馬的鼻孔同呼吸,靜穆的廠房,不冒煙的煙囪,腳下的沙地,綠草帶著生機也攜著一片荒涼侵入。獲提名獎第二名的褚云龍《那時陽光燦爛》,畫一張青春少女大頭像的半邊臉,也是特寫鏡頭,與觀眾面對面。作者畫得輕松又深入,光感很強,暗部透明,眼睛晶瑩透亮,視覺效果好。李佳的《涌》名列第四,也是正對鏡頭,只不過這鏡頭在水下隔著一層玻璃,一位女泳者舒展雙臂劃開水波向我們游來。這三位畫家的技術高超,水分控制十分恰當,用筆不澀,用色不膩。之后的提名作品,多是風景,風格手法各不相同,除了劉慨的《鏌铘島的收獲》為多人物組合,其余作品還是偏重于正面觀看,表現日常生活。如任祥芝的《家 · 二聯》、王輝宇的《白玉蘭》、王巍的《暮光之城》等。

油畫界有兩項展覽值得關注,一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主辦的“中國寫實畫派十年展”(2014年11月7日),一是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2014年9月20日)。二者屬于回顧展,各自梳理學術發展脈絡,并在技術與審美、寫實與寫意的問題上提出不同的意見。

圖4 楊洋 《春將至》 綜合材料繪畫

圖5 陳流 《老馬·老廠》 水彩畫

圖6 楊勁松 《兩層空間》 布面混合材料

“中國寫實畫派”于2004年5月由艾軒、楊飛云、王沂東發起,那時,稱“北京寫實畫派”,有13位畫家,后發展為30人。諸迪曾說:“需要以寫實作為一個畫派的名稱,恰恰說明‘寫實’本身成為了一個‘問題’?!盵7]問題何在?一則新時期以來受現代主義者的發難,以為寫實者保守、落伍;二則在上世紀90年代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寫實性的商業行畫流行,圖像泛濫,寫實油畫也出現媚俗現象。時至2014年,這批油畫家已從困局中走出,他們在不斷地“尋源問道”,其固守的核心理念就是油畫的“本源”與“本質”,強調技術含量,希望用高品質的寫實油畫引領一種精神與品位。十年展的參展畫家31人,共展出450余幅作品。其中既有每位畫家的新作,也有其成名作及近十年來的代表性作品?!皩憣崱边@一概念,往往被誤指為某種技法或創作方法,其實不然。這群畫家認定的是精神,即“以寫實的手法承載當代人多樣的思想和情感,承載東方藝術的精神與審美?!背送鹾陝Α短煜曼S河》、忻東旺的《消夏》外,十年展有不少肖像畫或單體人物畫,兩人以上組合的畫面并不太多。如靳尚誼《一個朋友的肖像》、楊飛云《新綠》、王沂東《盛裝的維吾爾族姑娘》、朝戈《包與陳》、王玉琪《自畫像》、徐唯辛《礦工張永慶》等。即便創作,如鄭藝的《曠野》、郭潤文《長夜》、陳衍寧《回眸》等,也都是描繪單一人物,且以敘事或象征性的語言為主,語義較為含混,手法極其寫實?;蛟S這反映出寫實油畫存在的真實狀態,即面對生活常態,以寫生為基本路徑?!皩憣嵁嬇伞钡淖谥荚谟诮鉀Q油畫這一外來畫種自身的本體語言問題,尊崇理性和傳統,精于制作,追求完美的品格與詩人一樣的情懷。這在首展的宣言中已明確提出。十年來,這一群體不斷走出去,到歐美各大博物館臨摹文藝復興以來的油畫名作,研究其表現技法,進而融會貫通,拓寬中國油畫的路向。在寫實領域,他們還是有著鮮明的藝術個性,感性力量同時存在于畫作之中,并不局限于某種風格。

同樣堅守架上繪畫,“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追尋的卻是繪畫性與現代感。他們認為繪畫的價值就在于充分張揚人的主體性,油畫也必然要回到本土關懷。對于源自歐洲的油畫藝術,他們提出東方之路,無非表明一種文化立場和態度,特別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個體意志和民族精神,都會在一個區域性的問題上得以闡發。他們甚至還認為,油畫進入中國的使命“不只是藝術之變革,即以西洋畫科學之基礎改造中國畫舊有之積弊;更重要的,是通過油畫這一西方藝術形式,創建東方現代藝術之新面貌,借以改造民族心性,塑造現代社會的新國民?!盵8]這是蔡元培的思想,鼓舞了林風眠、林文錚、吳大羽等一代藝術家和學人,成為一種學院傳統延續至今。他們總結出這一學院油畫家四種共同的精神品質——難以磨滅的理想主義、濃厚的拯救意識、詩性浪漫的氣質、與歷史同行的激情。在當代中國油畫界,他們的口號是“具象表現”。在技術圖像日益增殖,新興媒體不斷翻新的社會,他們有一份堅守,即人的感受性,以此為繪畫的根本。

這一展覽與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區在杭州同時開幕,似乎為中國油畫現代發展提供一份歷史圖譜。展覽會展出了一百四十多位畫家的三百多件作品,分“擔當”“先鋒”“創格”“體象”“傳習”五個部分,反映自1928年國立藝術院建立以來學院油畫的整體面貌。第一部分為主題創作,表現學院不同歷史時期藝術家的世界觀與精神情懷;第二部分講述“崇學養、重筆意、尊形式”的學院傳統;第三部分總結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群體特有的憂患意識和獨特品格;第四部分以學院“具象表現繪畫”為案例,展示其重建當代繪畫方法論系統的具體實踐;第五部分是文獻展的特設板塊。其中心議題是“如何從現象學的境域直觀中提煉出畫者的觀象之法,從中國傳統文論中發展出繪畫的詩性感受,在眼手心的交相運作中啟動感同身受的視覺體知,從而求達繪畫‘表現的強度、語言的純度、思考的深度’,并最終直面圖像時代‘繪畫感受力重建’的時代命題?!迸c展覽同時召開學術論壇,共分四場。一為“國美之路:本體語言與本土重建”;二為“媒介與場域”,以技術與媒介現實的消長反觀藝術創作狀態,反問繪畫行為的能量;三為“觀看與技藝”,關注圖像時代繪畫、繪畫觀和制象術之間的視覺現實;四為“歷史與詩性”,將繪畫和看待繪畫的媒介和眼光,視作主體行為和歷史行動的痕跡中介,由此覺察當代藝術所牽連的知識感覺。雖然展覽話題十分集中,展出作品卻面目多樣。近期作品有楊參軍《魚之樂》系列(2013年)、崔小東《畫室中的關懷——不期而至》(2014年)、楊勁松《兩層空間》(2014年,圖6)等,其語言特征,如許江在畫展前言中說:“因思痕斑駁而繾綣,因山水詩性而意化,因注重品格而專重油畫的觸味,因本土轉換而強化東方品性的歸宗?!盵9]

雕塑界也有兩項展覽值得關注,一是“2014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全國美院優秀雕塑作品展”(9月28日),一是“中國姿態 第三屆中國雕塑大展”(10月18日)。兩者有著明顯的學院色彩?!皩W院”,在此意味著一種學術品格,不論經典的意義,反而更具有現代意識,鼓勵實驗與創新。

當代中國雕塑的實驗性,首先在于媒材,其次,注重與媒材密切相關的技術。于是,問題很明顯,一是因材料語言與創作觀念的變化,跨界現象突出,直接叩問雕塑本體;二是以詼諧、夸張、生動又略帶粉飾的造型藝術語言,表現日常生活,有漫畫傾向,不避諱“俗”。二者的解構性很強,既解構傳統的雕塑觀,也解構嚴肅的現實主題和“崇高”意識。雕塑不再具有“紀念碑性”,但也不完全去除神性。當代的中國雕塑家在神性與俗物之間徘徊,在觀念與表象之間反復。

如“2014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全國美院優秀雕塑作品展”,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學會、中國美協雕塑藝委會、大同市政府共同主辦,9月28日在大同中國雕塑博物館開幕。評委會主席是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教授,副主席為策展人孫振華博士,其余17位評委中有不少中青年理論家,如殷雙喜、盛葳、劉禮賓、何桂彥。最后5件作品獲“曾竹韶獎”,20件作品獲提名獎。黎明在開幕式上說,在國內美術院校,這項展覽已成為衡量雕塑專業畢業創作、教學成果、教學質量和學術主張的一個標桿。展覽共收到全國17個藝術院校畢業作品318件/組,媒材多樣,形式多樣,造型語言極其豐富,極具探索精神。不少作品已走出架上雕塑的范疇,利用各種材料,使用現成品,依靠裝置、影像等手段,結合聲、光、電等現代技術,強調展出的整體語境。其獲獎的五件作品,分別是葛平偉的《結》(木)、李贏的《架 · 空》(金屬絲)、孫醉的《無形之象》(鐵絲)、唐超的《蚩》(鋼筋、鐵板)、王閩南的《水咒》(樹脂、現成品)。20件提名獎的作品亦大多如此,如耿浩的《你好》,用實驗室的玻璃瓶裝上霧霾所含有的各種顆粒,裝在一個展柜里,貼上一個標簽“霧霾的顏色”。夏飛飛的《自由引導人民2014》,極具反諷和調侃意味,屬于“艷俗”藝術一類。

由中國雕塑學會主辦的“中國姿態 ·第三屆中國雕塑大展”,10月21日在山東美術館開幕,展出2011-2014年間的作品150件,同時評出“藝術大獎”5件,“佳作獎”10件,“青年新銳獎”15件。其中獲大獎的作品,柳青《成果》(樹脂、不銹鋼)、吳彤《砥力鑄魂》(4件、合金)和陳妍音《大合唱》(又名“歌頌——我們偉大的祖國”,樹脂),可歸為一類;林崗《淡和》(漢白玉、銅)與湯杰的《本末》(3件,綜合材料),可歸為另一類。前者寫實的略帶詼諧,在展覽中為數不多;后者為抽象的觀念表達,為數不少。還有一些作品,如《礦》《竹日》《高山流水》《?!贰镀孥E》《命系列》《空相》《無形之形》等,偏于觀念表達。特別是《聽媽媽的話》一作,用衣架掛起一件學生校服,上面縫著彩線?,F成品,加上手工制作,作者的意圖也許在于一個簡單的陳述,但觀眾總會繼續追問。這屆展覽的藝術委員會,在雕塑家組之外,另設理論家組,參與評議。

展覽與創作的關系極為密切,但與理論評價系統的關系卻容易被忽略。在評選這一環節上,理論家們介入的程度正逐漸加大加深。如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各個展區的評委至少有兩名理論家。在中國美協組織的一些大型展覽中也推行策展人制度,而由中國美協各藝委會、專業學會、美術院?;蜓芯繖C構策劃或主辦的美術展覽,總能提出相應的學術主題。不少重要展覽,都舉辦學術研討會。

如“沃土中原——吾土吾民油畫邀請展”(7月25日),是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組織策劃的一項學術系列展最后一站。該展由已故的油畫藝委會主任朱乃正倡導,曹星源為特邀學術顧問、總策展人,藝委會全體成員參與其中。他們將文化的本源定義為“吾土”,而“吾民”則是當代人的經驗描述。吾土吾民,強調油畫的本土性與當下意義,突出地域性的文化差異,在此基礎上建立當代中國油畫的多元格局。按計劃,該展自2010年10月啟動,分6個區域展出,即西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南、中原。與其他五個區域相比,中原地區顯得較為混雜,因為這里是文化中心區,信息交流頻繁。盡管如此,展覽組織者還是力圖尋找中原地區文化的自發性和自主性,溯本求源,企望看到質樸與厚重的文化品格。參評作品785件,經初評、終評兩環節,入選作品為197件,還有評委作品13件及從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大都美術館等借展的作品38件。借展作品成為展覽的一個重要看點,那都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國立北平藝專乃至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家們的經典之作。開幕式后有簡短的座談會,題為“地域特色與油畫語言的情感表達”。

又如“在場 · 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8月16日),由中國油畫學會主辦,許江、范迪安、尚揚任策展顧問,策展人為張晴、王煥青。展覽主題“在場”,是對首屆中國油畫雙年展主題“在當代”的回訪與推進,而其“在場”的意義在于“解蔽”,即揭開近百年來藝術歷史中被遮蔽的藝術人生,揭開藝術生命中被遮蔽的命運與夢想,揭開畫室中被遮蔽的作品。許江說:“策展團隊注重挖掘史料,以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和田野考察的方式,使展覽揭示了藝術作品創作‘之前’和‘之時’發生了什么,展現了從生活向創作轉換的內在力量,富有濃郁的生命的底色?!盵10]展覽有34位畫家的六百余件作品,分“在歷史之場”“在生活之場”和“在突圍之場”三部分。展場中有大量的速寫、素描、色彩小稿、筆記手稿、油畫箱等,與作品對應,產生互讀關系。受邀畫家近作有劉小東的《打卵兒》(2010年)、祁海平《天地氤氳·夜No.1》(2010年)、洪凌的《銀山》(2010年)、韋爾申《林中紀事》(2012年)、陳曦《半只煙的私語》(2013年)、何汶玦《日常影像-南京路 No.2》(2013年)、毛旭輝《圭山寫生·莊稼地旁的果樹》(2013年)、趙博的《你是否合適》(2014年)、鐘涵《經石峪》(2014年)等,面貌各異。展覽開幕式后舉辦了研討會。

不少學術回顧展,旨在推進中國現代美術史的書寫。如“藝為人生——馮法祀百年誕辰藝術回顧展”(6月27日),其關注點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落在兩個專題:一是在抗敵演劇隊時期的寫生與創作;一是在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時期的寫生與創作。前者受徐悲鴻藝術的影響,后者受蘇聯油畫的影響,說明中國現代油畫發展中兩個重要環節。又如“百年開渠:紀念劉開渠誕辰110周年展”(9月30日),其關注點在1933年劉開渠留法國歸國后的肖像創作及五十年代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再如“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12月19日),集中呈現了20世紀四十至六十年代董希文的藝術探索,既涉及創作方法,也觸及表現意識與藝術觀念的問題。如《苗女趕場》(1942年)、《哈薩克牧羊女》(1948年)、《開國大典》(1952年)及《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年)。開幕式那天,召開了三場研討會。

此外,一些大型的系列展覽也有相應的學術思路。如4月25日在中國美術館同時開幕的“多彩貴州:中國美術作品展”與“七彩云南:中國美術作品展”,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組織策劃的一系列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展之一,之前有“靈感高原:西藏主題展”(2009年)、“天山南北:新疆主題展”(2011年)、“浩瀚草原:內蒙古主題展”(2013年)。但這次展覽的思路有所改變,不僅在于展示區域的人文景觀,更在于體現創作主體的審美感受與藝術表達的歷史性變化,進入美術史敘事的歷史現場。中國美協還專門組織百余位美術家分四批到云貴地區采風寫生、創作,由此提出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對美術創作的作用問題。展覽集中展示1949年后中國美術家表現云貴地區風土人情的重要作品,也包含云貴地區美術家的優秀作品,共近400件,有11位美術家和一個創作群體的個案研究,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和雕塑幾大類型。開幕式后有一研討會,殷雙喜和尚輝任學術主持。又如10月12日開幕的“第三屆造型藝術新人展”,由中國文聯等單位主辦,其學術的著眼點在于“呈現新思維、新視角、新創意”,為青年美術家搭建平臺。其報名參展的作品有5000余件,經初評、復評,選出224件參展作品,35件獲獎作品,其中獲新人優秀獎5件,新人佳作獎10件,新人佳作提名獎20件。開幕式后舉辦了研討會。再如7月12日開幕的“澄懷味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第三屆院展”,其學術主題回應著第一屆院展“正大氣象”(2004年)與第二屆院展“時代心象”(2007年),創作宗旨是表現“天地之大美”。參展的有在職畫家、外聘畫家及特聘畫家作品共230余幅,會后有一研討會?!皩懸庵袊?2014年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是一年度展,自2010年以來一直使用“寫意中國”這一主題概念。今年年展分兩個展區,一是書法、版畫兩個板塊,10月25日在上海藝術宮開幕;一是中國畫、雕塑、公共藝術三個板塊,12月27日在北京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開幕。其學術宗旨依然是秉持并發揚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之后,召開兩場研討會,一場以藝術家為主,一場以理論家為主,因主體不一,討論的議題也有所變化。

2014年中國美術正處于學科自覺時期,以兩個“反思”為特征:一是現代性反思,二是方法論反思。反思具有文化的批判性,也具有文化的自覺性,體現出強烈的主體意識。21世紀的中國美術,與20世紀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從吸收到反思,并有著自覺的高度與思考的深度,2014年度又集中展示了近五年中國美術創作界的思考與努力的結果。

從展覽看創作,進而觀察中國美術的焦點問題,觸及學科發展脈絡。在主流展覽之外,一些區域性的美術展覽很重要,一些重要的個人展覽很重要,一些前衛性的實驗項目很重要,一些視覺藝術方面的公共教育很重要,美術市場及美術交流活動也很重要,美術史論及相關的課題研究也不可回避,但在學術上的問題并不分散,其所有的意圖無非是如何整理與進一步打開。比如“另一種烏托邦——上海抽象系列展:游牧”(4月12日上海)、“《背后的故事:富春山居圖》研究展”(5月24日北京)“第三種批判:藝術語言的批判性”(10月18日北京)、“第十屆上海雙年展”(11月23日上海)、“無常之常:東方經驗與當代藝術項目”(5 月3日北京、10月12日濟南、12月20日三亞)等,都以不同的視角打開問題域,現代性反思貫穿其中,而方法論反思尤為突出。這里有材料與技術等的語言問題,有創作觀念與空間意識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中,由中國經驗的表述轉換為中國立場、中國態度以及中國智慧的表達。

“自覺”需要一個過程,許多問題需要整理,不少現象需要引導,學術建設也需要公共平臺,整合優質資源。特別是目前每年都有大量的美術院校畢業生進入社會,青年美術創作空前活躍。12月18日,“第三屆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開幕,展出近500名青年藝術家的1300件原創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攝影、雕塑、裝置、綜合材料等14個門類,被稱為藝術青年與市場攜手的年度盛會。

注釋

[1]本文有關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復評與終評結果的排序,均見“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官方網站”公告。根據評審規則,其排序以評委票數高低在現場由計算機直接生成。http://12qgmz.artron.net/index/ notice.html

[2]張玉惠《關于〈織情敘意〉創作感想》(2013年12月17日)。

[3]趙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展”復評綜述》。http://www.caa1949.com/news-4049.html

[4]諸迪.大有作為的中國水彩畫——寫在首屆中國水粉畫大展開幕之際[A].首屆全國水粉畫大展作品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2.

[5]周剛.中國水彩畫之我見[N].美術報.2015.1.17.

[6]蔣躍.建構中國水彩畫藝術的學術高度[N].美術報.2015.1.17.

[7]諸迪.寫實與畫派[J].中國美術館.2012(1):44.

[8]鄔大勇、林印吉、翁楨琪.擔當篇——油畫作為藝術觀和精神使命的核心思考[N].美術報.2014.9.20.

[9]許江.繪心——“我們在繪畫中:中國油畫國美之路”前言[N].美術報.2014.9.20.

[10]《歷史與當代:“在場·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開幕》。http://www.cafa.com.cn/c/?t=216443

謝依陽: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博士生

責任編輯:李松睿

猜你喜歡
油畫繪畫美術
萬類霜天(油畫)
美術篇
油畫去哪了
油畫《驚濤拍岸》
楚雨的油畫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中國美術館百年美術收藏
臺灣當代美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