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探討——以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為例

2015-12-29 06:14姜炎峰千慶蘭
關鍵詞:重塑有機校園

姜炎峰,千慶蘭,馮 斌

(1.廣州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甘肅蘭州 730070)

高校校園開放空間是承載學習、交流、休閑、交通等功能的物質空間,是賦予各種心理感受的精神空間,也是反映高校校園文化和學生精神面貌的窗口[1].以往對高校校園空間的研究,從行為心理[2-3]、人地協調[4-5]、功能分區[6]、環境設計[7]以及整體設計[8-9]等角度展開,其研究對象多為新建的高?;蛘呃闲5男滦^,對于具有歷史底蘊的老校園的研究不多.“老校園”指在“某一高校校園發展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規模、格局、風格,并能代表校園歷史發展規律脈絡,集中反映校園特色的區域”[10].老校園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而且其部分老建筑還承擔著日常教學及科研的任務,是校園文脈的形成過程中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針對目前老校園空間的失落、歷史建筑凋零以及文脈傳承缺失等問題,筆者以百年老校西北師范大學為例,通過對其進行歷史脈絡梳理、現狀問題剖析,結合“有機更新”理論,探求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要點,為改善高校環境以及促進老校園的有機生長提供參考借鑒[11].

“有機更新”理論認為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進行像細胞更新一樣的新陳代謝,這是一種有別于單純替換的“有機”更新.城市建設必須順應原有的城市結構,從原有的肌理進行有機更新,使得從城市到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有機關聯、和諧共處的,實現在發展中保護“舊城”格局的完整性[12-13].高校校園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其校園環境近似地可看作一個城市縮影,正如約瑟·路易斯·塞特所說,大學校園是城市設計的實驗室.老校園對于高校如同舊城之于城市,它們不僅擁有良好的肌理,更是文化的載體,構成了時間記憶在空間和實體里的體現,這種記憶反過來會影響對未來校園形象的塑造[14].因此,城市設計中“有機更新”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探索對老校園的有機更新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將其運用于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是合理的.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西北師范大學(后簡稱師大)起源于京師大學堂的師范館,與北京師范大學同根同源.1902年,京師大學堂師范館正式創立并開學,使中國的師范教育從初級師范、中等師范到高等師范形成了完整的體系.1937年,因日軍入侵,國立北平師范大學被迫西遷,與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后又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以“公誠勤樸”為校訓.1939年,西北聯大改組,師范學院獨立設置,稱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并于1941年遷向蘭州,定址在如今的蘭州市安寧區[15].1944年遷校完畢,成為“抗戰以來,國立大學遷甘之第一個”[16].1946年,校訓改為“知術欲圓,行旨須直”,1988 年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15].

本研究以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的開放空間作為對象,該校區位于蘭州市安寧區,坐落在黃河畔,老校園西側一街之隔便是學生公寓,東側是十里店居住區,北面與之相鄰的是安寧區主干道之一的安寧路,南面是健康路.

1.2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專著、論文、校史與瀏覽互聯網等方式,廣泛收集整理與西北師大校園相關聯的資料,并對它們進行歸類、分析和總結;對師大的校園開放空間進行實地調研,通過拍照、進入空間內部、與空間活動者(包括師生以及周邊居民)交談以及觀察記錄等方式,獲取對于研究對象的直觀感受和使用情況,從校園空間的發展脈絡和空間現狀來對老校園開放空間進行感性和理性的認知.考慮到老校園的有機生長,結合“有機更新”理論,提出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原則,從細胞生長模式出發實現空間的整體布局,并對不同類型的個例制定相對應的改進方案,為老校園注入新的內容,從而實現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令它煥發新的活力.

2 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區校園開放空間的認知

2.1 高校校園開放空間概念及類型

對于高校校園開放空間,可分為外部開放空間和建筑開放空間,本文所指的“開放空間”只針對外部開放空間.對于校園開放空間的分類,從空間屬性上來看,可分為主要廣場空間,如校園廣場、運動場地、校園中心綠地等;入口空間,可稱為一個校園的門戶空間,有一定的集散功能,具有某種標志性[17];院落空間,如建筑前院空間和內庭空間;道路空間,高校內的道路不僅有交通的功能,還是其他開放空間相互聯系的通道,以及產生交流的高頻率空間.從空間形態來看,校園開放空間可分為線狀開放空間,即交通空間;點狀開放空間,即線狀開放空間以外的其他形態的開放空間,是不同類型功能空間的交匯區域和不同意向流線的交叉點,如廣場、公共綠地等[18].

2.2 師大老校區校園空間發展的歷史脈絡

高校的校園空間具有動態性,既不是在建校之初由規劃者規劃設計后就一成不變,也不是在某一時段被某一模式永遠定型下來,其發展有其歷史印記和文化脈絡.

從京師大學堂中對稱的四方院落,到抗戰時期廟宇前的空地再到黃河畔的荒地,從“誠實、勇敢、勤勉、親愛”到“公誠勤樸”再到“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在動蕩漂泊的歲月中,師大人堅守師范院?!敖虝恕钡淖谥己汀盁o私奉獻”的精神.定址蘭州后,從解放前僅依靠幾棟單薄的建筑拼湊成的活動空間,到改革開放前由建筑體合成的方形校園空間的雛形,再到20世紀80年代呈現的四周向中心靠攏的空間發展,直到如今逐漸在物理、功能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體現出現代高校復雜性的開放空間,雖然歲月滄桑,時空已變,但是師大人的“養正”精神卻始終凝聚在這片土地上,反映在這獨特的文化中.師大老校園的發展演繹的不僅是空間形態的改變,同時還表現出其蓬勃發展和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用空間的發展去記錄歷史、承載文化,除了在書本上,同樣可在外部空間中領略校園文化、感受師大精神.

2.3 師大老校區校園空間的現狀特征

線狀開放空間具有方向性,是實現校園各空間之間聯系的關鍵;點狀開放空間反映的是校園空間布局的總體特征、空間之間的聯系與發展.師大老校園的建設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空間布局規整、對稱,在以線狀開放空間為框架的空間內嵌入塊狀開放空間,共同構成近似長方形的校園空間.因此,從空間形態來分析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現狀具有直觀性和可行性.

師大老校園線狀開放空間布局特征:線狀開放空間主要分布在校園東部和中部,西部較少;東側的線狀開放空間以格網式布局為主,中部的與建筑相結合顯得較為自由,西部則是以南北向為主的簡單布局;南北向的線狀開放空間以東苑路、中苑路以及西苑路為主,東西向的主要是南苑路與北苑路,構成校園環路,從主要的道路中延伸出組團級的線狀空間深入各個組團內部(圖1).

師大老校園點狀開放空間布局特征:大尺度的東、西操場很難視為點狀空間,它在這個過程中是作為一種必要的體驗空間融合在校園的空間布局里;點狀開放空間主要分布在校園西部和中部,東部的主要集中在東北角;中部的開放空間數量多、尺度小,多為院落空間,校園東部開放空間數量較少尺度大,多為運動、活動場地,西部則是空間分布較為均質,小尺度活動空間為主,存在個別較大尺度的開放空間;從正門到南門之間的點狀開放空間依托于東、西操場以及中苑路呈現出中軸對稱的發展模式,中部的院落空間或作為建筑體內部空間的延伸或由多個建筑體圍合而成,東部的開放空間趨向于組團式的布局.

圖1 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空間布局現狀Fig.1 The pressent situation of the old campus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從整體上來說,師大老校園的開放空間呈現出東側以線狀開放為主、西側以塊狀開放空間為主的格局;從尺度來看,東側的多以小尺度的休閑空間為主,西側多以大尺度的活動場地為主;從空間密度來看,東側開放空間雖因路網的緊湊排列凸顯出空間數量多,但因單體面積小而顯得占比例小,北側雖然空間數量不多,但因單體面積大而呈現出開放空間所占比重較高.

2.4 師大老校區開放空間存在的問題

2.4.1 空間布局問題

師大老校園由于發展的時間跨度長,會受到不同的校園規劃思想的影響,加上周邊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復雜性,導致師大老校園很難在某一規劃思想的指導下進行校園發展,校園內的異質內容多了,相互也就難免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從全局來看,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的整體性不強.例如,敦煌藝術學院坐落在校園的東北角,雖說學院建筑結合環境進行了很好的設計,但被居住空間將其與教學空間所隔離,使校園功能的整體性和文化的延續性被破壞.從局部來看,開放空間缺乏一定的有序性.例如,校園中部分開放空間數量多,尺度小,但缺少共同的主題來串聯這些分散的空間,使得空間群體在區域內缺乏有序的關聯.

2.4.2 空間設計問題

老校園的開放空間在設計之時結合環境、文化以及人的體驗布局在校園之中,以體現空間的場所精神和人性化設計,但隨著校園空間的變遷和多種設計思想的引進,導致老校園開放空間的設計難以符合現代校園發展的需求.其一,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的可達性不強.例如,專家樓東側的綠色開放空間,雖然偶爾會有人在其中活動,但用灌木圍合成的邊界和滿鋪的草地給人群以“嚴禁踩踏”的心理導向,導致開放空間的可達性不強.其二,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存在空間的“失落”.例如,圖書館后的“學思園”,其空間的主體內容背向人流多的道路開放空間,使得空間逐漸被忽略,形成空間的“失落”.其三,文化缺少延續性.包括外國語學院在內的一些院落空間中缺少學院元素,難以將校園文化和學院文化相結合,弱化了校園文化的延續性.

3 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區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建議

3.1 重塑原則

3.1.1 可達性原則

可達性是開放空間最重要的品質.校園開放空間的可達性可分為2類,即空間的可達和非空間的可達.其中空間的可達是指基于物理距離和時間的可達,2個相鄰的重要開放空間之間的距離不會超過400 m;非空間的可達則蘊含了除空間可達外其他一切影響可達性的要素,空間要易于發現,擁有在視覺或者心理上引導師生在空間內發生交往活動的品質[19].

3.1.2 有機整體性原則

大學校園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規劃設計中不能將各個校園的空間割裂成片段,看不到其中的聯系,要用整體和系統的理念來把握和思考校園開放空間的整體性[20].從整體上講,開放空間的重塑需要遵循校園有機更新與發展的規律,保證老校園肌理的相對完整性,達到老校園空間的有機統一.從局部講,開放空間本身就是要素的組合體,各類開放空間相互關聯,構成完整的統一體.

3.1.3 文脈延續性原則

“大學就是一個文化現象,強調校園文化非但必要,而且理所當然”[21].彼德·埃森曼曾說過:“文脈被認為是某種持續性,而不是先例....持續性是在基地歷史上的反映.”在開放空間的重塑中,文脈是不可缺少的,在空間實體的表達中不僅要體現文脈在時間上的延續性,同時還要展現出在空間上的延續性.

3.1.4 循序漸進性原則

“任何改建都不可能是最后的完成,也不會是最后的完成,而是永遠處于持續的更新過程”[22].如同城市的更新、舊城的改造、舊建筑的更新一樣,老校園的更新改造亦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3],而開放空間的重塑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更是如此.開放空間的變動必然會引起其他方面的變化,特別是具有濃厚歷史底蘊和眾多歷史建筑的老校園.因此,對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面完成,應當是在結合校園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分階段、分步驟地完成,實現重塑過程的有機性.

3.2 重塑思路

3.2.1 空間整體布局

校園空間組織可以借鑒“細胞生長模式”,用于強調一種有機生長[24].建筑單體為分子,建筑群為細胞,建筑群與外部空間組成細胞群,細胞群之間由有機脈絡連接融合成為一個有機體.

(1)功能定位.首先,在師大北正、東門、西門三處分別布局入口開放空間,作為校園開放空間與城市開放空間相互聯系的節點空間.正如丹下健三所說:“大學不應該是僅僅局限在大學之內的封閉性的東西,而應該是與市民保持接觸的開放性大學”.其次,考慮到師大老校園近似一個長約1.3 km的長方形,為了利于活動、交通等的合理安排,結合原有開放空間的特點,對于校園西面的中心廣場、中部的云亭園以及東面的藝苑分別定位為活動中心、文化中心以及休閑中心,這不僅有效的保證了校園空間的秩序,有利于空間活動的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師生對于多樣性大學生活的需求.院落空間則結合學院建筑以及周邊環境進行布局,分布在道路兩側.

(2)軸線發展.當廣場與線性的交通空間相聯系,并通過交通空間相互聯系,形成順應人流動線的空間序列時,廣場的意義也就凸現出來[25].考慮到師大老校園南側以教學區為主,東側以教師生活區為主以及中苑路相連的行政1號樓、理科樓是師大的歷史載體等因素,旨在通過“兩橫兩縱”的空間布局為校園空間注入新的元素,使老校園重新泛發活力.因此,東側以東苑路為依托,結合休閑中心和部分小尺度休閑空間,構建生活軸線;南側以南苑路為依托,結合西門、東門入口空間、活動中心以及文化中心,構建師大交通軸線;西側以中苑路為依托,結合行政1號樓前的入口空間和理科樓前的活動中心,構建文化軸線.北側以北苑路為依托,結合正門廣場、校園中央的文化中心以及西北角的休閑中心,構建休閑軸線;然后,通過師大休閑、交通、文化以及生活軸線的塑造,將各個“細胞群”有機聯系在一起.

以點狀開放空間中的入口空間和主要廣場空間為主體內容,結合建筑體組成“細胞群”,且各“細胞群”各司其職,形成機體的各個組織;以線狀開放空間中的北苑路、東苑路、南苑路以及中苑路為依托,構成校園空間的有機脈絡;再以路徑過程中的院落開放空間為節點,從而形成“點、線、面”相互結合的有機體(圖2).

3.2.2 空間的內部組織

(1)入口空間.入口空間作為校園與城市相互交流的節點空間,是學校面向社會的窗口,但考慮到師大3個入口空間的使用人群以及面向對象的差異性,其空間內部的組織也各有著重點.師大正門在蘭州市第四版總規中被列為蘭州市安寧區唯一近代特色建筑,與正門僅有30米之隔的行政一號樓是蘇聯風格的近代建筑,但因地基松垮,已停用.考慮到文物的保護以及文脈的持續性,并不對行政一號樓進行拆遷,而是對建筑進行區域性的保護.將正門作為步行入口,在正門兩側開設車行入口,實現對文物的有機保護.將新的行政一號樓結合原本的研究生院分別布置在正門兩側,用3個建筑體實現對入口空間的圍合,在保護文物的同時也提升了入口空間的文化氣息.

(2)主題廣場.3個主題廣場分別位于校園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在為校園活動服務的同時,還扮演著某一片區中心空間的職能.因此,在主題空間的重塑過程中,不僅要體現出它的功能定位,還要考慮到空間本身的品質,如空間邊界、設施以及尺度等方面.云亭園(文化中心的主要部分)處于校園的中心位置,坐落于師大校史館前.在重塑過程中,將由物電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化工學院、圖書館、校史館以及博物館共同圍合的開放空間與云亭園組合在一起,用少量植被作為空間邊界,塑造有利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的人文尺度,用植物劃分空間則有益于軟化傳統硬質邊界對于空間使用者的心理暗示.然后將“失落空間”——學思園搬至云亭園旁,與之組成文化中心,并用暖色調裝點以提升場所的溫馨感.

圖2 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開放空間重塑Fig.2 The remodeling of old campus open spac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3)院落空間.校園內的院落開放空間是與學院建筑關系最為緊密的場所,它的四面幾乎都被建筑物或學院元素所圍合,此類空間的重塑不僅要能豐富師生們的校園文化生活,也要能實現學院文化的外在展現.外國語學院,在這樣一個多國語言交匯的空間里,初來者卻難以從建筑外表和空間布局上辨識出學院的性質.為了體現出外國語學院現代、進步的形象,以及文化相互碰撞的氣息,在空間最為顯眼的地方設置可以定期更新的文化墻,作為外國語學院與全校師生的一個交流平臺.然后依托外國語學院的文化氛圍,布局具有半開放性的綠色空間或茶廳,師生在空間內的交往可以是談笑風生或是下午茶時間里的品茶閑談,通過增添趣味性、參與性的休閑空間不僅拓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同時也是凸顯外國學院文化特色.

(4)道路空間.諾伯格·舒爾茨說過:“路徑首先是為了到達某個目標所尋找的方向,不過,若途中發生事件,那么此時路線就做為它本身具有的某種性格來體驗了”[26].師大的老校園擁有悠久的歷史故事與濃厚的文化底蘊,在路徑過程中設計一些能夠體現校園文化的標示,可以是人物雕像或者是學校歷史上某一時期的碑文等,讓道路不僅成為師生駐留、交流的空間,更是歷史、文化感知的過程,將道路開放空間當做師大的一種性格來體驗.特別是中苑路,作為文化軸線的依托,考慮到中心廣場活動的安全性,將其改為人行道,并在其兩側設計師大的歷史墻,不僅能夠展現出師大的文化底蘊,也能更好地將行政1號樓和理科樓這兩座歷史建筑連接起來,提升作為中軸線的內涵和地位.

4 結論

(1)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的歷史悠久,不同時期規劃思想的疊加,導致部分空間設施不能滿足現代教育以及師生的需求,師大老校園開放空間的布局和設計在整體上較為適宜,但是局部的空間布局以及部分空間的設計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行空間重塑;(2)對于高校老校園開放空間的重塑需要在尊重原有空間肌理的基礎上進行,從實現老校園的有機生長出發,提出可達性、有機整體性、文脈延續性以及循序漸近性的重塑原則;(3)分別從空間的整體布局和內部組織入手,給出西北師范大學老校園開放空間的有機重塑策略.老校園開放空間的布局與內部空間的組織需要結合環境,融入于校園室外的各個大小空間,在符合布局原則的基礎上,體現出老校園的文化特色與內涵,使老校園的建設跟上現代高校功能更新、升級的腳步,使老校區在新時代同樣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1] 馬明.普通高等學校交往空間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MA M.Research of the common university communication space design[D].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2005.

[2] 沈國堯.大學校園環境規劃理論探討[J].建筑學報,1991(3):7-12.SHEN G Y.The environment planning theory of University campus[J].J Archit,1991(3):7-12.

[3] 高亦蘭,王海.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間的創造[J].華中建筑,1999(1):101-104.GAO Y L,WANG H.The creation of humanized architectural open spaces[J].Huazhong Archit,1999(1):101-104.

[4] 張靜,魏利軍.高校交往空間設計研究[J].山西建筑,2009(20):32-34.ZHANG J,WEI L H.Research on design of the campus communicational space[J].Shanxi Archit,2009(20):32-34.

[5] 蔣天潔,馬震.關于校園公共開放空間的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14(3):48-54.JIANG T H,MA Z.Thinking on open space in campus[J].Modern Lscape Archit,2014(3):48-54.

[6] 王平乣,姜勁松,胡啟民.高校新校區規劃設計構想[J].城市規劃匯刊,1998(5):36-41.WANG P J,JIANG J S,HU Q M.The conception of the new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J].Urban Plan Forum,1998(5):36-41.

[7] 周逸湖,宋澤方.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ZHOU Y H,SONG Z F.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University[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Building Press,1944.

[8] 宋桂杰.揚州大學校園整體設計[J].規劃師,2006(3):52-54.SONG G J.The holistic design of Yangzhou University campus[J].Planners,2006(3):52-54.

[9] 涂慧君.大學校園整體設計[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4.TU H J.The holistic design of campus[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4.

[10]高波.大學老校區景觀空間更新的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5.GAO B.Research on the renovation of landscape spaces in traditional university campuses[J].Changsha:Hunan University,2005.

[11]陳靜.基于城市意象與空間句法的昆明新建高校校園開放空間認知[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CHEN J.Cognition about Kunming university campus space based on the image of city and space syntax[D].Kunm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

[12]張曉婧.有機更新理論及其思考[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7(11):29-32.ZHANG X J.Study and meditate on the method of organic renewal[J].Modern Lscap Archit,2007(11):29-32.

[13]王佐.有機生長理論及思考——從有機生長理論到可持續發展理論[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77-82.WANG Z.Organic growth theory and thinking:From theory of organic growth to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J Tsinghua Univ,1997(2):77-82.

[14]胡瑩.高等院校傳統校園區有機更新的思考與創作初探[D].北京: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08.HU Y,Thinking and creation of organic renewal of traditional campus ar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Chinese Archilectural Design Institute,2008.

[15]劉基,王嘉毅,丁虎生.西北師范大學校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LIU J,WANG J Y,DING H S.The history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M].Beijing:Educ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2012.

[16]尚季芳.抗戰時期內遷高校與西北地區現代化——以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為中心的考察[J].西北師大學報,2012,49(5):15-23.SHANG J F.Immigration of universities to Inner-land and modernization of Northwest Region in Anti-Japanese War[J].J Northwest Norm Univ,2012,49(5):15-23.

[17]榮麗華.關于高校校園戶外公共開放空間的思考[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1(3):207-210.RONG L H.The thinking about outdoors public open space of university campus[J].J Inner Mongolia Polytech Univ,2002,21(3):207-210.

[18]雷鳴.淺談大學校園戶外空間構建[J].甘肅科技,2003(12):93-94.LEI M.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outdoor space[J].Gansu Sci Tech,2003(12):93-94.

[19]楊曉春,周曉露,萬超.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可達性綜合評價的研究框架[C]∥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2-城市設計與詳細規劃),2013:913-924.YANG X C,ZHOU X X,WANG C.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city public open space accessibilit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Urban Age,collaborative planning-China Urban Planning Symposium 2013.2013:913-924.

[20]遲敬鳴.論大學校園開放性空間[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9.CHI J M.On campus open space[D].Guangzhou: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21]崔玲,陰帥可.大學校園精神環境的營造[J].山西建筑,2004(21):15-16.CUI L,YIN S K.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spirit environment[J].Shanxi Archit,2004(21):15-16.

[22]曾昭奮.有機更新:舊城發展的正確思想——吳良鏞先生《北京舊城與菊兒胡同》讀后[J].新建筑,1996(2):33-34.ZENG S F.Organic renewal:Correct thinking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old city:The reflection after reading Wu Liangyong's“Beijing old city and Juer hutong”[J].New Archit,1996(2):33-34.

[23]徐倩.“有機更新”理論指導下的山地城市公園改造設計[D].重慶:西南大學,2010.XU J.Reconstruction of City Parks in Mountainous areas with the“The Organic Renewal”Theory[D].Chongqing:Southwest University,2010.

[24]王揚,竇建奇,陸超.當代大學校園有機生長模式探索[J].城市建筑,2007(3):22-23.WANG Y,DOU J Q,LU C.The pattern of organic growth on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campus[J].Urban Archit,2007(3):22-23.

[25]潘兆強.我國高校校前空間及其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PAN Z Q.Research of campus-front space and its design in China[D].Nanchang:Nanchang University,2012.

[26]毛丹.基于空間類型學的大學校園公共開放空間設計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MAO D.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open space in campus based on spatial typology[D].Hefei: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

猜你喜歡
重塑有機校園
有機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重塑未來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機農業,“機”在何處?
自動化正悄然無聲地重塑服務業
李滄:再造與重塑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有機心不如無機心
如何養一條有機魚
重塑靈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