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簡本與傳世本《孫子兵法》的比較研究

2016-02-02 02:47王中興
孫子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兵書傳世漢簡

王中興

竹簡本與傳世本《孫子兵法》的比較研究

王中興

本文以全面翔實的史料論述了傳世本《孫子》十三篇與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本《吳孫子兵法》的來龍去脈,客觀地對“兩本”進行比較研究,認為應當以竹簡本《吳孫子兵法》為依據,糾正傳世本中有傷于“兵圣孫武”軍事思想體系的諸多錯誤,把一個科學完整準確的孫子兵學體系奉獻給社會。

《孫子》十三篇 傳世本 竹簡本 比較研究

據《史記》所載,孫武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廬時,“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接著,就是記敘了孫武在吳宮訓練女兵、斬吳王愛姬的故事。

東漢初期的史學家趙曄(?~約83年),在其所撰寫的《吳越春秋·闔廬內傳》中認為,孫武吳宮獻書的時間是在闔廬三年(公元前512年)。這一年,吳王闔廬率領吳軍攻占了楚之舒邑后,準備擴大戰果,攻打楚國的都城郢?!妒酚洝翘兰摇份d,吳國君臣在討論這一作戰行動時,將軍孫武曰:“民勞,未可,待之?!眳峭蹶H廬聽取了將軍孫武的意見,把這次作戰行動推遲到了闔廬九年(公元前506年),且取得了勝利。

這些記載說明,孫武在向吳王獻書、訓練女兵、斬吳王美姬之后,便被吳王闔廬任命為將軍。此后,孫武便作為闔廬在軍事上的一位得力助手,參與了吳國高層的戰略謀劃與作戰指揮。

司馬遷在其《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稱:“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由于戰國、秦漢時期的技術條件,社會上所流傳的《孫子》“十三篇”,都只能是一些手抄的竹簡本。

至戰國時期,這部《孫子十三篇 》,就已廣泛地流傳于世,出現了如《韓非子·五蠹》中所說“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的繁榮局面。

西漢王朝建立后,對世傳兵書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搜集與整理。公元前206年,西漢王朝在立國之初,就對社會上流傳的兵書進行了一次搜集和整理。這次對兵書的搜集和整理,是由張良、韓信等人負責組織實施的。此時,距孫武以“十三篇”見吳王闔廬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余年。這一次,張良、韓信他們共收集到了182家兵書。他們從中刪去147家,只留了35家。張良、韓信他們所選擇、留存的這35家兵書,都是一些什么人的著作?史籍之中未見記載,迄今無從知曉。

西漢王朝在立國七十多年之后的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劉徹)詔令丞相公孫弘:要他“廣開獻書之路”,并且“建藏書策,置寫書之官”,對天下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搜集整理,這也是西漢王朝第二次對世存兵書的搜集和整理。這次,負責搜集整理兵書的是軍政官楊仆。楊仆在對官府現有兵書進行整理的同時,還多方收集散失于民間的兵書、戰策,最后他將所收集到的兵書、戰策,加以整理編成我國第一部兵書目錄—《兵錄》,上報給了朝廷。在楊仆上報朝廷的這部《兵錄》中,收錄了多少兵書、戰策?都是些什么人的兵書、戰策?因為史無記載,也不得而知。

武帝之后的昭、宣、元、成四帝,繼續奉行“文治”政策。成帝(劉驁)時,這位皇帝于公元前32年登基后,在執政期間仍覺搜集民間遺書的事“猶未能備”,圖書“亡佚尚多”,遂詔命陳農,“求天下遺書”。同時命劉向、任宏、尹咸、李柱國等各科專家,分別負責收集、研究、整理世存各類圖書。這次由步兵校尉任宏,負責收集、整理兵書。這是西漢一代第三次對世存兵書進行的搜集和整理。此次的搜集、整理,距第二次收集、理事兵書的時間,僅相隔了八十多年。這一次,步兵校尉任宏把他所收集到的兵書、戰策,進行了分類編排,還給每部兵書分別寫出了內容提要。他把這些兵書區分為: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四類,于成帝(劉驁)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上報朝廷。任宏所編輯成冊的這部兵書“著錄”,名曰《兵書略》。后來,這部《兵書略》就被成帝時的黃門郎劉歆(?—23年),收入到他所編撰的《七略》之中。任宏上報西漢王朝這一兵書“著錄”,是對歷史上五百多年來中國兵書發展的一個總結,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個總結。

公元25年,劉秀在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風暴中,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東漢王朝,稱光武皇帝。光武帝劉秀“篤好文雅,明帝繼軌,尤重經術,四方鴻生巨儒,負裘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石室蘭臺,彌以充積。又于東觀及仁壽閣集新書,校書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為書部,固又編之為《漢書·藝文志》”。此論,見諸于《隋書·經籍志》之中?!稘h書·藝文志》中的“兵書略”,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目錄,共著錄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一篇,圖四十三卷(原書如此說,似有誤。今計,應為56家,806篇,圖50卷)。在這五十三家的兵書中,孫武的兵書,我們看到的只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的記載,而當年孫武獻給吳王、戰國時期已廣為流傳的“十三篇”卻不見了。

什么原因?任宏、劉歆、班固、傅毅這些人,都是一些史學大家,他們當年只著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不記《孫子》“十三篇”,絕不會是心血來潮,隨意而為。只是史籍未見點滴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兩百多年后,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155—220),在撰寫《孫子略解》時,卻不提《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只為《孫子》“十三篇”作注。這又為后人設下了一個難解的謎團。自曹操開注《孫子》兵法“十三篇”先河之后,“注家”蜂起,1800多年來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紙本、竹簡本,白文本,注解本、單行本、叢書本、漢文本、少數民族文字本(如滿文本、西夏文本)等。據現存有關書目粗略統計,中國歷代注解批?!秾O子》兵法“十三篇”者有210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

《孫子》兵法“十三篇”,曹操之后的唐朝時就傳到了日本,18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秾O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圣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竹簡兵書。這批竹簡兵書,大致有三種內容:一是古代書目既有著錄,現在又有傳本的古兵書,如:《吳孫子兵法》《尉繚子》《六韜》;二是古代書目雖有著錄,而后來失傳的,如《齊孫子兵法》《地典》;三是既不見于書目著錄,又無傳本的,如《王兵》《兵令》等論兵的一些殘簡。

如此多的竹簡兵書的同時出土,在歷史上實屬罕見。它既使我們得以見到兵書的古代舊貌,又得到其成書時代的實證,尤其是使學術界了卻了是否有兩個孫子和兩部《孫子》兵法的歷史公案,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文獻寶庫,為研究古代軍事史增添了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

這次出土的《吳孫子兵法》竹簡,分為上篇和下篇兩部分,上篇與傳世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內容基本一致,共存153枚竹簡,系由372枚斷簡綴聯成的。其包括12篇文字,惟《地形》簡文難以確定,但是篇題木牘上有《□刑(形)》篇題,而且位置在《九地》篇之前,當為《地形》篇題??梢姟秴菍O子》兵法竹簡應是“十三篇”的足本。下篇的內容則包括:《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等4篇佚文和《見吳王》1篇,共5篇文字,還有不少當時還難以認定其內容的殘簡。漢簡中的《吳孫子兵法》,是孫武見吳王時所獻的“十三篇”,還是西漢時第三次搜集、整理兵書時,步兵校尉任宏所著錄的《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或是兼而有之?對于這個問題,漢簡出土四十多年來,國內諸多孫子研究學會的專家學者們,至今還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吳孫子》兵法“十三篇”竹簡與傳世本“十三篇”有多處差異。諸如:篇題差別。竹簡本與木牘上均有《實虛》的篇題,而傳世本卻皆作《虛實》;篇題排列次序也有不同。如木牘《行軍》排列在《軍爭》篇題之后。木牘《實虛》篇排列在《行軍》和《軍爭》篇題之后,木牘《用間》篇排列在《火攻》篇題之前,皆與傳世本“十三篇”的篇題次序不同。篇卷數也有差別?!秾O子》兵法竹簡應為“十三篇”,與《史記》記載相同。十三篇加上佚篇,若不計那許多殘簡的內容,則與《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又相差甚遠?!秴菍O子》兵法“十三篇”竹簡篇題的木牘《軍爭》篇題上有一圓點,這個標志似意味著“十三篇”分為上、下兩卷,且上、下兩卷最后一篇篇題下均有計數。此與《七錄》所云《孫子兵法》三卷,以及曹操所注《孫子兵法》為三卷本之分卷不同。文字與文義方面的差異也比較多。如,古體字、假借字、避諱、誤字和語句上的差別等。但是,總的看來,《吳孫子》兵法竹簡和傳世本在主要內容上的差別不大?!秴菍O子》兵法竹簡僅有篇名,而無書名大題?!秴菍O子》兵法沒有作者的署名,也是與傳世本的不同之處。

銀雀山漢墓《吳孫子》兵法竹簡,其隨葬入土的時間,據考,應在西漢武帝時期,其具體年代為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之間。但是,兵法竹簡書寫的時間,卻要更早一些,約在秦末到西漢文帝、景帝帝時期。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后,經過文物考研工作者一段時間的研究,竹簡整理小組編輯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一書。在該書的《編輯說明》中明確地指出:漢簡本孫子《十三篇》與傳世本《孫子》的重要區別有二:一是“據篇題木牘,簡本十三篇篇次與今本有出入”;二是“簡本文字,有不少勝于今本之處,在《孫子》的??鄙嫌泻艽髢r值”。這兩條,其實也是漢簡整理時小組經過研究得出的兩條結論。它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的學者們,在對漢簡本已存文字與傳世本《孫子》進行認真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全面而深刻地概括了漢墓竹簡《孫子》十三篇的價值和意義。這兩條結論的提出,同漢簡本《吳孫子》兵法本身的出土面世一樣,令人震撼,令人耳目一新,可謂石破天驚,振聾發聵。這是自曹操《孫子略解》問世約1800年來,《孫子》兵法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機,海內外學者以此為契機,從此開始了對《吳孫子》竹簡本與傳世本《孫子》兵法進行比較研究的漫長、艱苦的歷程。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十三篇的出土和???、整理出版,無疑是對由宋版定型的傳世本《孫子》兵法的重大挑戰,同時也是對于自曹操《孫子略解》問世以來所盛行的傳統研究方法的重大挑戰。

所謂《孫子》兵法的傳統研究方法,其特點是:校釋并行,以注為主,而校則處于從屬的地位?!妒患易O子》,應該說是這種傳統研究方法所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對于理解《孫子》兵法的文字義理和思想內容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這些研究成果,一是由于人們都是以傳世本《孫子》兵法為依據而獲得,在漢簡本面世之前,人們無從了解傳世本《孫子》兵法與漢簡本《十三篇》之間所存在的固有面貌區別;二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很大,除了李筌、王晳以及清代的孫星衍等人的個別??苯Y果與漢簡本文字相合之外,從文獻整理的角度或用漢簡本文字來衡,現在看來其所獲??苯Y果,大多乏善可陳,難以解決傳世本《孫子》兵法中存在的諸多重大文字錯、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人們準確、完整地對孫子兵學思想的正確認識。然而,就是這種傳統的研究方法,卻一直被后世注家們所沿用,即是在漢簡《孫子》兵法“十三篇”面世之后,四十多年來,迄今在學術界依然還未見有實質性的突破。

《孫子》兵法傳統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加上傳世本文字根深蒂固的影響,嚴重地阻礙了人們有效利用漢簡本所提供的寶貴信息,甚至阻礙了人們對漢簡本??眱r值的開拓和運用。雖然《銀雀山漢墓竹簡[壹]》一書的《編輯說明》,在幾十年前就向人們提出:“簡本文字有不少勝于今本之處”。但是這些年來,所出版的《孫子》兵法校釋之作雖多,但利用銀雀山漢墓簡本的材料,卻僅限于其已有文字的少數優勝之處,致使傳世本中的許多嚴重錯誤,未能得到糾正,依然如故地繼續被一些研究者在其著作中重復著。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學術界的一種缺憾和悲哀。

山東銀雀山漢墓珍貴的竹簡本《吳孫子》“十三篇”,經整理出版后,人們初步將漢簡本的“十三篇”與傳世本,即曹操第一個為之作注的那個“十三篇”加以對照,當知傳世本《孫子》“十三篇”,或者就是世界上文字錯誤最多的一部軍事教科書。有學者做過統計,包括篇名、篇次位置的不同在內,傳世本《孫子》兵法“十三篇”與漢簡本的文字差別,不少于390余處,其中干系重大,導致重大語法不通與情理或邏輯不通之處也為數不少,且其有些錯誤性質之嚴重者,也令人觸目驚心。

面對傳世本《孫子》兵法“十三篇”,古今諸多鐘情于《孫子》思想研究的方家,都不免感慨連連。歷史上第一個為傳世本《孫子》后塵“十三篇”作注的曹操,他在其《孫子略解·序》中,就如此寫道:“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苯鷮W者張文穆,在其《孫子解故·述例》中說:“《孫子》十三篇明白易曉,初無難解之處。只因歷時日久,傳抄轉印,以致誤衍、竄奪,幾難通讀?!敝袊嗣翊髮W退休教授楊炳安,在其《孫子會箋·后記》中也云:“曩讀《孫子》,嘗覺其文字魯魚亥豕,歧意殊多?!?/p>

以《孫子》兵法為核心所形成的兵學理論和兵學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傳世本《孫子》兵法“十三篇”與漢簡本《吳孫子兵法》相比照,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錯誤,有人把它歸咎于西漢第三次整理兵書的任宏,是這位步兵校尉特定的文字水準及邏輯思維所造成的。我認為這種說法理由不足,難以服人。任宏是西漢第三次整理兵書的具體負責人,他所搜集、整理的兵書,是要由朝廷保存的。任宏其人,不僅具有實際的軍事經驗,而且熟悉、熱愛兵書。早在朝廷命他搜集整理兵書之前,他就開始了對兵書的校理。因此,我認為,曹操為之作注的“十三篇”絕不是由任宏校定的本子。

曹操撰《孫子略解》,首次為“十三篇”作注時,距任宏他們第三次整理兵書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兩百余年。曹操是公元220年病逝的,他所撰的《孫子略解》,當然是在他病逝之前的事,也可以說是他晚年時的作品。這時,距任宏搜集、著錄《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也已經相隔了二百多年。在這一段時間中,國家經歷了許多的重大變故,諸如西漢末年后發生的王莽篡漢與各地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戰爭,對國家所保存文化典籍造成了不少的破壞。公元25年,劉秀在農民起義戰爭勝利的基礎上,建立了東漢政權后,經過劉秀及其此后幾代皇帝的努力,使國家又有了豐富的藏書,史載最盛時書增三倍,可裝載6000余車。但是,東漢末年,國家的文化典籍又一次遭到了厄運。史籍記載,東漢末天下大亂,董卓挾持漢獻帝,從都城洛陽西遷長安。在行前,董卓縱兵在洛陽大肆燒掠,亂兵把用絹帛抄寫的圖書拆開,做成車頂蓋、帷幔和口袋,運到長安的圖書,就只有70余載了。公元195年,董卓部屬又在長安進行混戰,符冊典籍“掃地以盡”。這就是說,東漢政府的藏書,包括《漢書·藝文志》中所著錄的五十三家兵書在內,幾乎被毀滅殆盡。此后,兵書被保存下來,并得以流傳于后世的,就只是民間的一些難得的收藏本了。

由此看來,曹操在撰寫《孫子略解》時,之所以為 “十三篇”作注,顯然是因為當時已經見不到《吳孫子八十二篇,圖九卷》的本子。他所依據的只能是從民間得到的《孫子》“十三篇”的收藏本。因為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當時國家收藏的是《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圖》,并不見《孫子》兵法的“十三篇”本。所以說,曹操為之作注的這個孫子“十三篇”,因為是從民間得來的一個抄本,它的不足之處和諸多的錯訛,也就在所難免了。

時隔兩千多年之后,我們終于有幸看到了深埋于地下的《吳孫子兵法》的竹簡本。今天,我們應當以竹簡本《吳孫子兵法》這個最早的版本為依據,以糾正傳世本中,即由曹操首先為之作注的那個“十三篇”中的許多有傷于“兵圣孫武”軍事思想體系的諸多錯誤,把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準確的孫子兵學體系奉獻給社會,奉給世界,供全人類享用。

(責任編輯:周淑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amboo Slip Version and the Version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of The Art of War

Wang Zhongxing

Based on the full and detailed historic dat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equence of events concerning the 13 chapters of The Art of War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the bamboo slip version of The Art of War of Wu unearthed from the Han Dynasty tomb in Jinqueshan in Linyin City. The article launches an object study on the two version of The Art of Wa r and the stud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amboo slip version of The Art of War of Wu. The article corrects many errors that harm Sun Wu's military thinking system existing in the version hand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times, thus providing a scientific,complete and accurate military system of Sun Zi's art of war for the public.

Thirteen Chapters of The Art of War ; Version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Bamboo Slip Version; Comparative Study

E8

A

2095-9176 (2016)02-0088-05

2016-1-26

王中興,軍事科學院退休研究員,曾任《軍事科學》《軍事學術》雜志主編。

猜你喜歡
兵書傳世漢簡
豆腐是怎么來的?
不是兵書的兵書——從吳起說《左傳》
中國傳世名畫之《搗練圖》
明刻《綠筠窩帖》及傳世拓本考
永不褪色的武威漢簡
傳世名畫
《肩水金關漢簡》(壹)(貳)釋文校訂
銀雀山漢簡兵書出土30年回眸與展望
銀雀山漢簡及近年來出土兵書概述
古代兵書覽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