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蒲泄芾砟J絼撔鲁跆?/h1>
2016-02-12 12:57林春梅黃金澤
臺灣農業探索 2016年4期
關鍵詞:眾創眾籌互聯網+

林春梅,黃金澤

(1.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3.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

“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蒲泄芾砟J絼撔鲁跆?/p>

林春梅1,2,黃金澤3

(1.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2;3.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003)

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高校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迫切需要適應形勢變化,尤其在科研管理模式方面,應深入探索“互聯網+科研”的實現路徑,以不斷推進高??蒲泄芾淼膭撔掳l展。該文從“互聯網+”的視角出發,分析了“互聯網+”趨勢下高??蒲泄芾砻媾R的機遇與挑戰,對科研管理中引入“眾包”、“眾籌”、“眾創”等形式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促進高??蒲小氨姲?、眾籌、眾創”模式發展的建議。

互聯網+;科研管理;模式;創新

隨著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更加深入,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盎ヂ摼W+”向社會注入新鮮發展動力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并推動著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各領域的創新。高校作為開展科學研究的主要基地,是社會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任,特別是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迫切需要適應形勢變化需要,不斷推進科研管理模式的創新,深入探索“互聯網+科研”的實現模式,進一步服務于社會發展[1]。

本文嘗試從“互聯網+”的視角出發,在闡述“互聯網+”概念的基礎上,分析探討“互聯網+”給高??蒲泄芾韼淼臋C遇與挑戰,進一步探索將“眾包”、“眾籌”、“眾創”等大眾互聯網創新形式引入高??蒲泄芾?,從資源整合、資金籌集、創新生態等方面提出了推進高??蒲泄芾砟J絼撔碌穆窂?,并提出了促進高??蒲小氨姲?、眾籌、眾創”模式發展的建議。

1 “互聯網+”的提出及其內涵

“互聯網+”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CEO于洋提出。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盎ヂ摼W+”隨之上升為國家頂層設計而被廣為熟知?!盎ヂ摼W+”,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它并非互聯網和其他行業、領域的簡單的疊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各行業、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并激發出新的發展生態[3]?!盎ヂ摼W+”作為一種極具想像力和創意的新理念、新模式,要求人們不僅僅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改變思維方式,更要以“互聯網+”的視角推動思維變革,推動各領域創新發展。本文正是基于“互聯網+”的視角,探索推進高??蒲泄芾淼哪J絼撔?。

2 “互聯網+”趨勢下高??蒲泄芾硭媾R的機遇與挑戰

“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的同時,互聯網思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了各個行業。這一趨勢給高??蒲泄芾硖峁┝烁嗟膯⑹竞蜋C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2.1“互聯網+”趨勢下高??蒲泄芾砻媾R的機遇

2.1.1“互聯網+”轉變了科研管理思維模式傳統的高等學??蒲泄芾砟J较鄬ΡJ?、單一,管理思維不夠開放,協作意識不強,無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類科研資源,導致出現了效率低下、創新成果少等問題,使許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難以取得突破?!盎ヂ摼W+”趨勢下,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模式應運而生,并融入了各行各業?;ヂ摼W思維也給高??蒲泄芾砉ぷ鲙砹烁嗟膯⑹?,可以有效促進高??蒲泄芾砟J降霓D變,進一步推動高校的科研管理取得突破。

2.1.2“互聯網+”推動了科研管理技術手段的革新“互聯網+”行動計劃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等手段,應用互聯網平臺,打破行業壁壘,讓傳統的行業與互聯網緊密聯合,創新行業發展規律,創造行業發展的新生態?;ヂ摼W技術帶來的新商業模式和商業業態,在金融、交通、醫療等多個領域成功應用信息通信手段實現行業創新,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激發著社會和市場的潛力、活力?!盎ヂ摼W+”已經充分發揮出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提升了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了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4]這給高??蒲泄芾砑夹g革新帶來了新的機遇。高??梢猿浞掷卯斚碌幕ヂ摼W技術進行科研管理,優化管理流程、拓寬管理范圍、提高管理效率,進一步探索“互聯網+科研”的實現路徑。

2.1.3“互聯網+”倒逼了科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換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正在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社會的交流結構、組織結構。隨著互聯網在全社會范圍介入程度的加深,金融、房地產、醫療、養老、傳媒、創業等熱門行業,都不斷呈現出新變化、新態勢。經驗表明,互聯網進入哪一個傳統領域,就勢必對該領域產生深刻影響甚至激發顛覆性變革。[5]在高??蒲泄芾眍I域,“互聯網+”敲開了封閉式科研的大門,推動了科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換?!盎ヂ摼W+”趨勢下,高校需要把握機遇,建立起科研管理系統平臺,利用互聯網連接一切的特性,大力拓展科研合作交流,推進協同創新。同時,“互聯網+”加快了高校了解市場需求的步伐,促進了科研成果的更新換代,為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轉換提供了機遇。

2.2“互聯網+”趨勢下高??蒲泄芾砻媾R的挑戰

2.2.1傳統的封閉式科研模式受到沖擊傳統的高??蒲心J较鄬Ψ忾],常常局限于同一高校內部,科研項目團隊的組建主要采取分散的研究模式[6]。這種封閉式的科研模式,雖然一定程度上讓科研工作者可以潛心于研究領域,但也存在著明顯弊端?!盎ヂ摼W+”趨勢下,傳統高??蒲心J降谋锥巳找嫱癸@,科研分工不合理、科研重復投入現象突出、科研資金籌集渠道單一、科研供需難以對接、科技成果轉換難度較大等諸多問題不斷呈現?!盎ヂ摼W+”打破了權威對知識和技術的壟斷,給高??蒲泄芾韼硖魬?,要求科研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

2.2.2落伍的高??蒲泄芾硭季S亟須變革由于辦學層次、規模和傳統思維方式的限制,目前許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思維相對保守、陳舊。在這種相對保守的科研管理思維指導下,許多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多為自上而下的直線型層級遞進組織結構。多數高校成立了科研處作為科研管理中心,采取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科研管理工作思路是程序化的項目管理和成果管理[7]。這種直線型的科研組織結構強調“科研管理”,是一種被動型的服務,嚴重制約了高??蒲泄ぷ鞯挠行ч_展[8]?!盎ヂ摼W+”趨勢下,開放思維、融合思維、服務思維、創新思維等互聯網思維方式逐漸深入人心,對舊有的封閉式、行政命令式的高??蒲泄芾砝砟钤斐芍苯記_擊,要求高校管理者轉變科研管理思維,以“互聯網+”思維重構科研服務平臺,變“科研管理”為“科研服務”,推動高??蒲薪】?、穩定地可持續發展。

2.2.3零碎的科研要素亟須整合配置當前許多高校的科研協作大多是以學科和院系為基礎?!盎ヂ摼W+”趨勢下,隨著科研管理要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的不斷提高,這一協作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盎ヂ摼W+”趨勢下,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課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舊有的以學科和院系為基礎的科研協作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傳統的科研管理模式把人才、資源、信息、知識等科研要素都劃分成單獨的個體,無法做到科研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互通有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浪費和選題片面。同時,由于缺乏信息管理、系統優化和資源合理配置的功能,科研管理部門難以為各科研項目提供調動諸多科研要素的平臺,導致各學科的科研人員在面對跨領域、跨學科的科研項目時缺乏有效的科研環境?!盎ヂ摼W+”趨勢下,要求進一步整合各科研要素,加強科研協作,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

3 利用“互聯網+”推進高??蒲泄芾砟J絼撔?/h2>

3.1引入大眾互聯網創新形式推進高??蒲泄芾砟J絼撔碌穆窂?/p>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互聯網+”行動的不斷推進,“眾包”、“眾籌”、“眾創”等多種大眾互聯網創新形式應運而生。這些新生的創新形式,給高??蒲泄芾砉ぷ鲙砹藛⑹?,為高校創新科研管理模式、消除現有管理弊端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路徑。

3.1.1引入“眾包”形式,打造科研眾包模式,整合配置科研資源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是高校與社會互動的大平臺,“眾包”是分平臺?!氨姲敝傅氖且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9]。高??梢詫⒈姲问揭敫咝?蒲泄芾眍I域,打造科研眾包平臺。

通過構建公開透明的網絡平臺,實時發布科研任務,實現高校同社會第三方的直接交流對接。高校的項目可以外包給第三方如社會上的一些單位、團體、企業或者組織,也可以把需求打包交給同等院校,實現雙向合作。在實施眾包過程中高校的科研團隊可以接受社會團體的介入,社會第三方接包的時候也可以邀請高校的人員介入,搭建更深更高層次的互動平臺。

也就是說眾包平臺上的科研團隊可以由多方人士組成,不受學科的限制,不受行業的限制,可以進行多學科多門類多產業的融合。團隊成員分工合作,學科之間、行業之間相互融合,從原有單向外包模式變成高??蒲虚_放交互式眾包模式,由于有了互聯網作為互動的工具,科研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互動,信息共享,成果展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

綜上所述,科研眾包模式可以有效突破科研團隊的組織邊界,充分利用高校內外的知識資源。高??蒲袌F隊在開展科學研究項目時,可以將一些非核心的項目通過科研眾包平臺委托給網絡大眾進行研究,并支付一定費用,從而節省人力、物力、時間和管理成本,提升科研工作效率。此外,科研眾包平臺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資源,為高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網絡和數據加工的技術支持。

3.1.2引入“眾籌”方式,建設科研眾籌平臺,廣泛籌集科學研究資金眾籌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是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10]?!盎ヂ摼W+”趨勢下,高??梢源蛟炜蒲斜娀I平臺,將眾籌形式引入科學研究領域,解決當前許多高??蒲薪涃M籌集渠道單一的問題。

一個科研課題或者項目在急需資金注入的時候,如果單方面的依靠我們高??蒲薪涃M的投入通常不能及時解決資金上的瓶頸,而依靠社會多方眾籌的辦法則能夠有效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如何制定一套確實可行的眾籌方案?筆者認為:首先,要進行科研項目的分析,對期望眾籌項目的科研項目進行分類,排除掉純理論化的研究目標,保留可預見收益性課題,并對分類的結果進行篩選分級;其次,確定眾籌人群,眾籌的對象可以是社會人士,企業人士,甚至高校也可以參與眾籌,從多方面籌集資金;最后,利益計劃分配,包括科研成果的轉化、共享、實際運用,眾籌投資方可以享受到的收益,不管是自然人還是企業可以優先享受科研項目的科研成果,或者產生經濟效益后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紅。

科研眾籌平臺搭建了籌資方與購買方雙方間合作的橋梁,既可以解決科研籌集方資金不足的問題,又可以促進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同時,科研眾籌融資模式,其項目融資額度靈活可控,可以實現科研項目與市場資金的高效對接。

3.1.3引入“眾創”概念,創建科研眾創空間,營造全員創新生態眾創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眾創空間是順應“互聯網+”趨勢,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11]。高??梢越梃b這一形式,打造科研眾創空間,集聚形成科研創新的氛圍和生態。

首先,借助科研眾創空間,可以形成科研的集聚效應和規模優勢,促進科研人員和創業者共享優勢資源,促進協同創新。目前,有一些地方、科研單位已經開展了“創新、創意、創業”的“三創”活動。作為高校來講,整合高校的科研優勢,可以在高校開展“三創”甚至是“四創”(即加上“創收”)大賽,高校的教師、教授、研究人員、博士生、碩士生甚至是一些本科生都可以參與開展這些“三創”活動,進一步提高高校自主創新水平、活躍創意思維、提升創業能力,激勵高校人員的創新創業精神,從而促進眾創事業的提升,形成高校里面更強更濃的創新創意創業氛圍。其次,借助科研眾創空間,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政策扶持和創業輔導,幫助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最后,借助科研眾創空間,可以營造出高校及社會全員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

3.2促進高??蒲小氨姲?、眾籌、眾創”模式發展的建議

3.2.1加強政策引導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和引導功能,積極倡導有科技研發需求的企業采取眾包模式發布需求,鼓勵缺乏科研資金的科研工作團隊和個人通過互聯網眾籌資金,引導高校和地方集聚科技型企業、科研人才和創業者建設眾創空間。二是資金補助。對于積極融入“互聯網+”,主動對接企業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并作出重要貢獻的高??蒲袡C構和個人,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三是市場培育。積極培育各類高??蒲袆撔碌谋娀I服務平臺,加強相關市場主體的資質認可和備案管理,促進形成規范化、規?;氖袌隹臻g。

3.2.2完善平臺建設一是依托互聯網、云平臺的系統架構,建設并完善科研眾包、眾籌的服務平臺和科研眾創網絡空間,為高??蒲小氨姲?、眾籌、眾創”模式發展提供平臺支撐。二是完善科研“眾包、眾籌、眾創”工作流程,增強操作性。三是制定科學規范的平臺運營標準,簽訂雙方或多方協議,明確科研各方的權利與義務,探索和完善利益糾紛處理辦法[12]。四是加強各類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和平臺資源的共建共享,加強信息的宣傳與公開,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實現跨區域范圍、跨學科領域的互聯共享。

3.2.3健全監管體系一是健全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明確科研眾包、眾籌的合作各方事前約定好知識產權的有效許可方式,確保知識產權得到應有保護,盡量減少科研眾包、眾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糾紛。二是加快制定科研“眾包、眾籌、眾創”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執法監管體系。三是建立侵權違法行為失信懲戒制度,重點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摻假抄襲等違法行為,建立相關主體的失信行為記錄,強化失信懲戒舉措,提升全社會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1]李小妹. 高??蒲泄芾韀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1-2.

[2]《聚焦“互聯網+”》編寫組. 聚焦“互聯網+”[M].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5:1-3.

[3]胡殿霞. “互聯網+”實踐教學構想[J]. 好家長,2015(24):220-221.

[4]劉鋒.“互聯網+”到底是什么[J]. 科學之友(上半月), 2015(7):7-8.

[5]寧采. 人民網評:“互聯網+”倒逼創新[EB/OL].(2015-04-13)[2016-06-28].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413/c1003-26837780.html.

[6]謝旭紅,季誠昌,周芊芊. 科技創新平臺有效運行機制研究[J]. 中國高??萍?2012,(7):30-31.

[7]賈建軍,陳梅一,程瑾,等. 高??萍脊芾砉ぷ鲃撔履J教接慬J].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S1):81-83.

[8]李海生,李春青. 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蒲泄芾硇畔⒒ㄔO[J]. 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4(18):4352-4353.

[9]張紹麗,鄭曉齊. 眾包、眾籌、眾創——高??蒲心J絼撔卵芯縖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6):20-25.

[10]張九慶. 科研眾籌對中國科研活動的影響[J]. 中國科技論壇,2015(4):1.

[11]王方. “互聯網+”下開放式創新平臺建設實踐——中小企業視角的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15):15-21.

[12]劉釩,甘義祥,李光. 科研眾籌模式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 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21):8-12.

Study on Innovative Management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LIN Chun-mei1,2,HUANG Jin-ze3

(1.JUNCAOResearchInstitut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2.ChinaNational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ofJUNCAOTechnolog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3.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ScientificInformation,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China)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with every field has promoted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b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t is imperative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dapt to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 that i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Internet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Plu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ich th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faced under the trend of “Internet Plus”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ways to introduce crowd sourcing, crowd funding and mass innovation into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were also explored. Then,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 in universities.

Internet Plus;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mode; innovation

2016-04-25

林春梅(1977-),女,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菌草技術援外及科研項目的管理工作. E-mail:11362061@qq.com

10.16006/j.cnki.twnt.2016.04.015

G647

A

1637-5617(2016)04-0073-05

猜你喜歡
眾創眾籌互聯網+
眾籌
聯合辦公:眾創時代的共享與協同
眾創空間向“專業化”升級
西安市級眾創空間可資助30萬元
新聞眾籌初探
成都值得推薦的20家大型孵化器與眾創空間
定增相當于股權眾籌
試水“眾籌+新三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