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瑟》英譯研究綜述

2016-02-13 23:30任慶亮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12期
關鍵詞:錦瑟典故譯本

任慶亮

(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錦瑟》英譯研究綜述

任慶亮

(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重慶 400031)

詩歌是極富藝術性的文學體裁,并一直被認為是最難翻譯的一種文本類型。但詩無達詁,譯無定本。不同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翻譯均可視為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工作,為人們對原文文本的解讀以及翻譯研究本身帶來了新的視角與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國詩歌史上爭議最大的詩作之一《錦瑟》為例,基于在中國學術期刊網上的檢索結果,對2000年至今國內學者在《錦瑟》英譯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比較,以期引起學者們對《錦瑟》英譯研究的辯證思考,并為今后的中國古詩英譯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錦瑟》;典故;翻譯;主體性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詩多用典故,意境朦朧,詩意優雅而神秘,令人難解?!跺\瑟》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跺\瑟》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但用典之處竟達五處之多,再加上此詩語言含蓄、主題模糊,詩家素有“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慨嘆。羅宗強先生編寫《中國文學史》時,以“朦朧多義”四字概括本詩,并認為這種多義是不可確解的。僅就此詩主題而論,從古至今學者們的解讀也可謂是紛紜多歧、莫衷一是,有戀情說、悼亡說、自傷說、詠瑟說等十一種解法。筆者認為,每一種解法都有其合理性,都是學者們基于一定的研究范式與特定歷史文化背景下的闡釋。

《錦瑟》主題闡釋的多元還表現在譯者理解方式的不同及其譯本的呈現。具體來說,《錦瑟》一詩雖然難解,國內外眾多翻譯家卻有譯作,如許淵沖、楊憲益、劉若愚(James J.Y.Liu)、魏博思(Bruce M. Wilson)、葛瑞漢(A. C. Graham)等。不同譯者的譯作也可視為是對此詩的另類解讀,并且對其譯本的研究既有利于豐富學界對《錦瑟》的文本詮釋,還能夠推動翻譯研究本身的發展。因此,筆者根據在中國知網(CNKI)上的檢索結果,統計了國內21世紀以來即2000年至2016年6月25日刊登的所有有關《錦瑟》英譯研究的期刊文章、碩士和博士論文。

一、《錦瑟》英譯研究現狀分析

為了管窺21世紀以來,《錦瑟》英譯研究的全貌,筆者借助中國知網(CNKI),在“全文”條件下輸入“錦瑟英譯”和“錦瑟研究與翻譯”,共搜索到2000年至2016年6月25相關文獻20篇。根據對檢索到的20篇文獻進行縱向對比可以看出,翻譯界對《錦瑟》一詩的研究較為密集地出現在2008年之后,特別是2009年、2012年和2013年。另一方面,從翻譯的角度來看,不同的闡釋就是譯者通過文本與作者的對話的不同的結果,必然導致譯文的多樣性。同理,筆者認為以上所列文章亦是對譯文的闡釋。原文的多義性與譯文的多樣性,必然導致文章闡釋的多元化。因此,筆者按列文章研究視域與側重內容的不同,將其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并作詳細分析。

二、分類研究

從筆者對各個文章研究視域與側重內容的分類可以看出,翻譯界對《錦瑟》的英譯研究也呈現出多視角、跨學科的現象。

(一)文體特征下翻譯技巧的探討

林曉芝以詩歌中的“意境說”入手,指出意境的創造是中國古代詩歌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是一種情景交煉、意與境渾的文學形象和美學境界?!苯又恼路謩e以許淵沖和John A. Turner兩個譯本為例,分析了兩位譯者對“錦瑟”“年華”“藍田”等典故及“可追憶”等詞條的不同解讀與翻譯。最后強調用再現古詩意境美的原則來指導中國古典詩歌翻譯雖然很難,但若無法傳達與再現原詩的意境,也就無法準確地再現中國古典詩歌含蓄朦朧的美。除此外,勇薇在其文章中也探討了《錦瑟》詩中典故的翻譯。眾所周知,典故不僅不得其解者無從下手,即得其真解亦不易達其義蘊。勇薇根據對其所選譯本的分析指出三位學者在典故的處理上保留法、省略法和替代法都有所采用。但均未采取典故注釋法。并最后提出典故翻譯中譯者應盡可能地保留所有的典故,并且充分考慮譯語文化中是否也有對應的典故。部分典故,如“藍田”這類對于譯語讀者有可能是完全陌生的地名,應在譯文下加注釋。同樣,鄭曉敏在其文章中對典故的翻譯方法也指出腳注有利于讀者對典故背景有全面認識并推導出衍生意義。羅巾如從動態與靜態的角度對四篇譯文進行了分析,探討了譯文在再現原文某些靜態方面的效果。

Leppihalme曾指出,在文學作品中作者使用典故這種修辭手段,是希望由典故引發的聯想能夠給特定的上下文帶來額外的意義。由此可知,典故的翻譯效果對整個譯文質量的好壞有重要影響。上文所提文章中很多倡導用譯本加注的方法翻譯典故,但張琳琳指出“在詩歌翻譯中給出一定的注釋是必要的,但是大量的注釋必然影響譯文質量,影響詩歌的美學效果。這種說法對典故的英譯不無參考意義。

曾景婷從詩中意象的理解與傳遞入手,分析了原文詞匯及典故的使用給翻譯帶來的困難,造成譯者譯詩考慮形式較多,又加上沒有注釋,原詩的意象不可避免有所缺失。而吳濤從漢語古詩的模糊美出發,通過分析不同譯本指出在目的語中傳達原詩的模糊美,是解決中國古詩英譯難題的關鍵。最后作者在文末對具體的操作方法與感受做了總結。

(二)互文性與翻譯

趙紅輝從互文性角度探討了互文性理論對詩歌翻譯的影響。文章通過對比《錦瑟》的幾個譯本在標題、典故、意象等方面的翻譯,指出中國古詩中常含有大量互文指涉,譯者既要充分認識到詩歌中的互文現象,又要采取適當的策略傳遞互文的契合,幫助讀者克服跨文化語境造成的障礙,同時還要保持原作的神韻。除此外,繆佳、吳迪龍在其文章中指出互文性翻譯理論能夠將共時因素與歷時因素結合起來,重視文本間的相互指涉關系,從而打破了傳統翻譯的意義觀。在翻譯實踐方面,作者指出翻譯本身就是一種互文活動,詩歌翻譯中,譯者不僅要充分識別原詩中的互文指涉符號,理解其互文隱喻的復雜性,同時,還要把這種互文指涉符號輸入譯入語文化,為譯文讀者所接受。

(三)闡釋學與翻譯

祝朝偉、張柏然結合闡釋學理論,探討了《錦瑟》一詩的多種闡釋和英譯的存在意義與理論背景,論證了闡釋學理論對翻譯及翻譯研究的借鑒意義即文本的空白與闡釋的多元、作者本意的游移與闡釋的歷史性使理解陷入闡釋的循環。文章最后指出,如果翻譯的過程也是闡釋的過程,那么不同的翻譯就是不同的文本闡釋,只要是合理的,便是可以接受的。曾景婷在其另一篇文章《〈錦瑟〉英譯中的詮釋多元走向》中,通過探討“作者、文本和讀者”三個中心論及其帶來的不同主題學說,論證了詮釋學三大重心走向對古詩英譯的借鑒意義,并指出詮釋多元是產生不同譯本的必然因素。

(四)翻譯的主體間性

盧冰從“翻譯的主體性是建構在主體間性基礎之上的”這一論斷出發,對譯者的身份作了解讀,把譯者看作為原文的解讀者、譯文創造者,也是翻譯作品最初的讀者,同時也是不同文化、倫理價值的傳播者。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譯者對《錦瑟》中各個典故理解與翻譯的不同,作者強調在翻譯的主體間框架下的對話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平等對話,翻譯活動并非單一主體的文化交流,而是以譯者為軸心的多主體間的相互對話、相互平等、相互制約。除此外,蔡立勝在其文章中圍繞不同譯者對《錦瑟》詩中典故處理方式的差異,探討了譯者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同時還闡述了譯者創造性發揮的限度問題。鐘營根據不同主體間審美感應方式對譯文的影響,結合《錦瑟》的兩篇譯文的分析,強調譯者應正確把握原文情感,采用“他我”融合審美感應方式,以找到兩種文化和主體間的最佳契合點。

(五)概念隱喻理論與翻譯

晏雪在其文章《〈錦瑟〉英譯和法譯的隱喻學對比研究》中,運用概念隱喻理論比較了《錦瑟》英譯本和法譯本在對原文典故的翻譯上,譯者翻譯手段的異同。最后作者指明了法譯本的“求真”與英譯本“求美”的差異,并肯定了隱喻學理論對翻譯研究的積極作用。

(六)接受美學下的翻譯研究

徐宜修在其文章中從接受美學角度對譯者主體性進行了新的闡釋與評估,并結合《錦瑟》不同譯本的分析,指出詩歌有其文學特殊性,譯者在詩歌翻譯中同時擁有讀者和作者雙重身份,這些特質決定了譯者在理解和處理上的主體性,也決定了詩歌翻譯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另外,2014年,閔莉在其碩士畢業論文《接受理論下詩歌文本空白之英譯》中亦借助接受美學理論,通過對《錦瑟》的七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探討了詩歌翻譯中的文本空白,并從句法、語義、意象三個方面對文本空白進行了闡釋。

(七)“三美”理論與翻譯批評

“三美”理論是國內著名翻譯家許淵沖教授在其長期的翻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翻譯原則,即譯詩要盡可能傳遞原詩的“意美”“音美”“形美”。張婉麗將此“三美”翻譯原則應用到對《錦瑟》英譯本的分析中來,高度贊揚了許淵沖教授《錦瑟》英譯本在兼顧詩歌音美和形美方面的高超之處,但同時也指出,為此譯本難免在意美上有所損傷。

(八)概念功能下的翻譯批評

系統功能語言學中指出,韓禮德把語言的純理論功能分為三種,而概念功能即是其中之一,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兩個部分。宋加高、潘子正在其文章《〈錦瑟〉兩種英譯文本的概念功能分析》中,從概念功能的理論角度出發,探討了《錦瑟》的兩種英譯文本,強調了詩歌翻譯中為實現譯文的形美與意美,對原文意象進行轉化與轉換的必要性。

(九)關聯理論下的翻譯批評

余青在其文章《關聯理論下〈錦瑟〉三英譯本的對比研究》中,根據格特的關聯翻譯理論,對《錦瑟》三個英譯本從認知語境、交際意圖和關聯性三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最后肯定了許淵沖譯本在正確理解原詩內容和完整傳達原文韻味兩方面的優勢,并結合關聯理論,對譯者的翻譯行為提出了建議。

三、結語

綜上所述,首先原詩《錦瑟》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中“朦朧詩”的代表,雖然學者們對其文本的解讀莫衷一是,難得定論,但國內學者、譯家并未望而生畏,反而知難而上,以其豐富的創造性為后人呈現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次,就《錦瑟》英譯研究成果而言,呈現出多角度、跨學科的研究范式,如闡釋學、接受美學、關聯理論等,為翻譯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也注入了新鮮血液。最后,筆者認為原文的多義性、不確定性為譯文呈現方式及其研究視角的多樣性提供了依據。例如,僅標題“錦瑟”二字,不同譯者各有創見,而翻譯研究者更是對此有著不同側重的闡釋,進一步佐證了如“詩無達詁,詞無定譯”類似的學術研究本質。

[1]LeppihalmeRitva.CultureBumps:An Empirical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Allusion[M].Clevedon; 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1997:34.

[2]林曉芝.物境·情境·意境——古詩《錦瑟》之英譯本比較分析[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2):82-83.

[3]盧冰.翻譯主體間性下譯者的創造性——兼評《錦瑟》英譯[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2):107-109.

[4]呂叔湘.中詩英譯筆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87.

[5]繆佳.互文性理論視闕下《錦瑟》的翻譯[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7):169.

[6]孫桂平.《錦瑟》別解[J].學術探索,2003(4):83.

[7]吳濤.中國古詩英譯模糊美的傳達——從《錦瑟》的英譯談起[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9(8):69.

[8]徐宜修.接受美學視域下的詩歌翻譯——以李商隱詩《錦瑟》英譯為例[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4(5):86.

[9]勇薇.從李商隱的《錦瑟》試探唐詩英譯中的典故翻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2):399.

[10]曾景婷.意態由來畫不成——《錦瑟》英譯中的意象流失[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09(2):77.

[11]張琳琳.淺談動態意義識解與安東尼·阿皮亞的深度翻譯理論——以分析《錦瑟》英譯為例[J].科技信息, 2009(32):553.

[12]趙紅輝.互文性與《錦瑟》的翻譯[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2):69.

[13]鄭曉敏.《錦瑟》英譯對比評析[J].劍南文學,2013(8): 226.

[14]祝朝偉,張柏然.翻譯與闡釋的多元——從《錦瑟》英譯談起[J].外國語,2002(5):61.

H315.9

A

1673-0046(2016)12-0188-03

猜你喜歡
錦瑟典故譯本
懸壺濟世典故的由來
錦瑟別彈
錦瑟別彈
錦瑟別彈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的西夏譯本
錦瑟
《通玄記》的西夏譯本
聞雞起舞
那些年,我們寫作文用爛的典故
《孫子兵法》俄譯本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