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效能感對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2016-02-15 16:01褚鵬飛
中國校外教育 2016年19期
關鍵詞:挫折主觀幸福感

◆褚鵬飛

(中國兒童中心)

自我效能感對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

◆褚鵬飛

(中國兒童中心)

兒童幸福感研究對兒童幸福及其終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兒童幸福感研究的根本歸宿就是“一切為了兒童的幸?!?,這也是教育所應擔負的神圣使命。以自我效能感為出發點,對相關研究進行了文獻梳理,分別從兒童對活動難易的選擇、在困難面前的態度、思維模式和情緒反應模式三個角度研究其對于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 主觀幸福感 歸因理論

“兒童幸?!笔且粋€古老而熟悉的話題,也一直是古今中外教育者談論的焦點。從“兒童的發現者”盧梭,到“兒童中心論”者杜威,從“發現孩子”的蒙臺梭利,到“兒童幸福原則”的提出者蘇霍姆林斯基,從提倡“了解兒童”的贊可夫,到“以兒童為本”的“活教育”創始者陳鶴琴先生,無不指出兒童幸福對兒童成長的價值,論證了兒童時期感受幸福、獲得幸福和表達幸福對兒童生活的重大意義。

隨著自我效能感理論的發展,用自我效能感理論直接解釋主觀幸福感亦趨向于完善。所以,筆者將從自我效能感理論的角度,結合兒童自身特點及其所處的特定環境,闡述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在不同情況下對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主觀幸福感

目前,大部分國內學者依然沿用1984年Diener的定義,即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參數?;咎攸c是:其一,主觀性,以評價者內定的標準而非他人標準來評估;其二,穩定性,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其三,整體性,是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

(二)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理論是班杜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解釋人的行為動機的心理學理論。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去進行那一活動。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其一,它影響著人們對活動難易的選擇。其二,它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度。其三,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二、自我效能感對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一)活動難易的選擇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即使自己的決定不被認可,但兒童時時處處都不得不做出決定,怎樣行動以及持續多長時間。兒童傾向于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能力所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承擔并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干的事。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強信息源來自于個人親身獲得的成就。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傾向于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他們遇事能夠冷靜的處理,樂于迎接緊急情況的挑戰。

這與我們的切身體會一致。但只有那些有一定難度,又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后達到的成就對提高自我效能感貢獻較大,完成后的幸福感最強。任務太易,輕易完成,或是任務太難,僥幸完成對自我效能感影響不大。

對于自我效能感高的兒童來說,當一項任務完成時,他們會將該件任務視為自己所取得的一項成就,認為自己有能力,這會產生一種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會為個體帶來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加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影響主觀幸福感。當任務進行途中遇到失敗和挫折時,他們會將失敗和挫折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夠,然后繼續努力直到克服了失敗和挫折取得成功為止。這同樣會給個人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即使最后任務沒有得到完成,個體也不會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個人的能力。對于先前已經具備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而言,偶然的失敗不會影響其對自己能力的判斷,他更有可能尋找環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這樣,失敗反而能提高其信念,因為他想到,改進后的策略會帶來將來的成功。而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來說,則恰恰相反。

(二)面對困難的態度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效能判斷決定著兒童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歷時,將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于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難面前則常常退縮、膽怯、輕言放棄。

我們都知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個體有著兩種不同的選擇,一種是尋求辦法去克服困難;另一種則是面對困難常常退縮,輕言放棄。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困難,長期的低自我效能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導致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焦慮、害怕、不安,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降低幸福感。

我們在學校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兒童在學習時毫無動力,缺乏進取心,遇到挫折時傾向于放棄,乃至對于力所能及的任務也往往不能勝任,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經歷,他們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取得成功。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其實不僅僅是在學習中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自暴自棄也會形成習得性無助,個體對于失敗的恐懼遠遠大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三)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與環境作用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這種思想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其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礙激發出更大的努力。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著一個現象叫做自證預言,意指人會不自覺的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有些時候,我們總認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來自于我們所經歷的種種挫折以及失敗,而是經歷了這些事件之后我們所產生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壓力,影響著我們的自我認知,于是對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個性品質產生了懷疑。往往這種懷疑會使我們盡量的回避與外界接觸企圖減緩自卑的壓力,時間長了,這種逃避心理會使我們遇到事情不敢積極面對,而只是消極退縮,而這種退縮正好驗證了自己一開始的“預言”——我不行。與這種類型的個體相反,高自我效能感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積極的,面對事情時往往會付出更大的努力來控制情境,通常他們能更高的面對壓力,生活也更快樂。當個體對于自身的生活有著積極的預言時,他所想的就是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出更多的決定,在這個積極的期望下,他努力的尋找機會和信息來達到自己的期望,并因此獲得積極地情緒體驗。

三、提高兒童主觀幸福感的路線探討

1.親近自然

大自然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孩子年齡愈小就愈需要和大自然在一起,因為兒童教育以具體、形象的感性教育為特性,兒童在自然環境中玩耍和游戲能夠提高他們積極的情緒體驗,對于提高兒童的自我效能感有著重要的作用。孩子與自然親近的過程盡管緩慢,但是變化顯著,研究發現,親近自然能夠提升孩子的情緒狀態,增加韌性,降低壓力水平。家長可以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自然,克服孩子的恐懼心理,與大自然做友善的互動,家長只要陪伴、傾聽并與孩子一起分享,而不是去教導孩子這是什么東西,讓孩子主動的去探索和發現,由此來獲得自信和積極的情緒體驗。

2.使用積極的評價方式

赫爾巴特說過:“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币患〉氖虑?,大人可能會覺得相當容易,當看到孩子笨手笨腳時,心急的大人一般都會代勞。這樣做不但會使孩子越來越有依賴性,而且會使孩子沒有自信,感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相反,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引導和幫助孩子做好這件事情,用積極的方式評價,下一次,他會表現得更加出色,盡可能幫助兒童發現自己的優點并給予適當的表揚,對于孩子的自信和自尊的建立是極其有利的。

3.培養樂觀的生活態度

在生活中如何讓孩子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如何幫助兒童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需要家長和我們的幼兒教育共同努力。當孩子遭受失敗和挫折時,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挫敗過程中哪怕一點點的成功并加以表揚,給孩子以自信;接著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最后對孩子進行激勵,希望他下次做得更好,讓孩子在明白自己不足與差距的同時又不乏自信和勇氣。當孩子遇到挫折后,使孩子學會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自信和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自尋幸福的本能。這樣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4.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與信任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回事,讓孩子感受到這種愛則是另外一回事。讓孩子感受到、聽到、看到、接觸到愛和信任的存在,是培養孩子幸福情感的一部分。事實上,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依次建立兩個層次的幸福感受:第一個層次,是堅信父母對自己的愛,相信父母會永遠無條件地愛自己。兒童喜歡父母經常向自己用語言和行動來表達愛。第二個層次,是得到家人的信任。信任一方面是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對孩子認識上有了變化,承認孩子是不斷進步的,這種愛和信任,會讓孩子感受到自身價值的體現。真正的幸福是是內心的快樂,因此,父母要隨時隨地讓兒童感覺到父母的愛和信任,做個永遠快快樂樂的孩子。

5.滿足兒童的合理需要

需要是人性所包含的內容之一,如何滿足主體的需要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需要產生于缺失。即人只有在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才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并且在渴望滿足的體驗達到一定強度之后,姍姍來遲的滿足,才能有效地引起最佳的滿足體驗。因此,在教育中應提倡“延遲滿足”和“適當不滿足”?!把舆t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欲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它是一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進入青春期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執,遇到挫折容易心煩意亂,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幸福是一個古老深邃的話題,不同的人對幸福的看法不同,不同的因素對幸福的影響也不同。我們對兒童主觀幸福感進行研究的最主要目的,不在于單純描述自我效能感與主觀幸福感相關的相關性,而是希望探索兒童提升幸福感的可能途徑,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和整合有限的資源為孩子謀幸福,讓教育真正成為兒童幸福的來源。

[1]李志,謝朝暉.國內主觀幸福感研究文獻述評.重慶大學學報,2006,(04).

[2]自我效能感與習得性無助.

[3]鄭雪,王玲,邱林.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人格特征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

猜你喜歡
挫折主觀幸福感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Holism in Education
加一點兒主觀感受的調料
奉獻、互助和封禁已轉變我們的“幸福感”
挫折使我更堅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挫折
讓群眾獲得更多幸福感
主觀評述構式“很+x”認知研究
幸福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