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手工藝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深入傳承研究

2016-02-22 12:13王春紅
科技視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建議高職院校

【摘 要】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注重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所以非常適合在高職院校進行傳承?!耙荒救T”是具有典型“甌文化”色彩的屬于溫州地域的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貿學院通過課堂教學、非遺教材編寫、與學院原有專業結合、技能傳承創新、非遺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傳承成績。但存在的不足也較明顯,如教學開班量少,班容量小,與學院原有專業結合的范圍有限等。針對于此,本文結合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向深入化新階段轉變的特點,為以工貿學院“一木三甌”為代表的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的深入傳承提出七點建議。

【關鍵詞】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木三甌;高職院校;深入傳承;建議

The Research of Deep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e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Yi Mu San Ou_”as Examples

WANG Chun-hong

(Research Center of The Wenzhou Cultural Industry, 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3, China)

【Abstract】The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very suitable for the inheri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cause which lay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hands-on ability.“Yi Mu San Ou” is the 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a typical feature of Wenzhou regional culture,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as obtained certain inheritance through the effort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writ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ajor、the innovation of craft、the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tc., But the deficiencies are also obvious, including less amount of class teaching、small class capacity、the limited scope of combination with original major Etc.. For this, on the basis of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the new phase of deep inheritance,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nherit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Yi Mu San Ou” and which represents the typ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Craft 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i Mu San Ou;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eep Inheritance; Suggestion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分為五個領域:①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②表演藝術;③社會風俗、禮儀、節慶;④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⑤傳統手工藝技能。①

在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五個領域中,傳統手工藝技能類(以下簡稱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適合在高職院校進行傳承。因為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關鍵在于對傳統手工藝技能的掌握,而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的教育定位和特點恰好能夠滿足這個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作為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動手操作能力,知識性和技能性并重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學習、傳承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文中的“一木三甌”即指世界級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木活字印刷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繡、甌塑,溫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甌窯?!耙荒救T”作為溫州獨具“甌文化”特色的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傳承、保護成績。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工貿學院)作為一所地處溫州的省屬公辦高職院校,在“一木三甌”的傳承中發揮了自己獨特的作用。工貿學院先后于2005年引入了甌繡、甌塑,2014年引入了木活字印刷術和甌窯,在校內進行傳承。經過1-10年,時間不等的嘗試和努力,已經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傳承、保護效果,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伴隨著我們國家對文化建設的日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已經發展到從全國性普查、摸底,全社會盲目跟風、簡單傳承的初步階段向深入化傳承新階段過渡的轉折時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求下,工貿學院如何繼續深入地做好“一木三甌”的傳承工作,如何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作用,確實有必要進行認真思考。

1 工貿學院傳承“一木三甌”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本文主要從課堂教學、非遺教材編寫、與工貿學院原有專業結合、技能傳承創新、非遺理論研究等方面,逐一分析“一木三甌”在工貿學院傳承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

1.1 課堂教學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的關鍵,是依靠傳承人進行活態傳承。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傳承的關鍵亦是要培養出掌握非遺技能的傳承人才,所以工貿學院“一木三甌”的課堂教學開展情況,是關系到校園傳承效果的基礎。

工貿學院“一木三甌”的開課形式分為兩類:一類是面向全院同學的公共選修課。開課目的在于對“一木三甌”非遺技能的普及性教育,使同學們初步接觸、了解這幾項非遺技能。其中甌繡、甌塑引入工貿學院早,開課條件比較成熟,每學期各開設3個班,每班20人。引入晚的甌窯和木活字印刷術目前各開設1個班,每班10人。截至2015年,全院歷屆已經選修過“一木三甌”公選課課程同學的總人數超過1000人,在校內一定程度上普及、傳承了“一木三甌”非遺技能。另一類是從公選課同學中選出學習興趣高、資質好、可以進一步深入培養的苗子,組成學苗班,開課目的是培養傳承人才。通過幾年的努力,已經培養了重點學苗100多人,這些同學基本掌握“一木三甌”的整套制作技能,能夠獨立制作作品,達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基本技能考核要求。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工貿學院雖然在“一木三甌”的非遺技能傳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不足也較為明顯。一是,選課難。隨著“一木三甌”在校內傳承時間的推移,已經逐漸在校園內培養起了非遺傳承的氛圍和觀念,同學們有了學習的熱情。但目前“一木三甌”每學期的開班量和班容量,相對于全學院同學的總人數和選課熱情來說,處于無力應對的局面,甚至在選課時出現了想選而選不上的“搶選”情況。如果不能讓同學們選到自己喜歡的非遺課程,必然會影響到大家學習的熱情,不利于工貿學院今后“一木三甌”的傳承,也與國家繼續深入傳承非遺的時代精神相違背。二是,課程開課的成本投入與教學效益產出不成正比。非遺課程開課需要一定面積的固定場所,需要用到專業的工具、原料,需要聘請傳承人進行技能指導等,所以開課成本高。但現在每個學期1-3個班的開班量和每個班10-20人的班容量,無疑在教學成本的投入與教學效益的取得之間存在不成正比的情形,這必然會影響到進一步的深入化傳承。

1.2 非遺教材編寫方面

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在社會上廣泛存在,依靠這些技能生產出來的產品和當時社會大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所以當時會有很多人學習這些技能,并以之作為自己安身立世、養家糊口的本領,自然那時也不存在傳承人危機問題。但伴隨著歷史發展的步伐,依靠這些技能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脫離了人們現代生產、生活的需求,不能再依靠這些技能安身立命,所以原來掌握這些技能的人或者年高離世,或者迫于生計轉行,以致出現了掌握技能的傳承人數量越來越少,甚至一些項目出現了人亡藝絕的情況。如果今天再僅僅依靠過去那種口手相傳的方式已經不能保證這些非遺技能的有效傳承,所以必須以文字、影像資料等形式將非遺技能的制作要點和過程記錄下來,作為非遺技能傳承的輔助方式。

工貿學院在“一木三甌”的傳承過程中,已經意識到整理非遺技能制作過程、要點,并將之編寫為教材的重要性。其中甌塑、甌繡引入學院早,校內傳承條件成熟,已經著手編寫了相關的教材,并在工貿學院校內試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以書面的形式保留了甌繡、甌塑技藝的制作流程和要點,而且也較好地輔助了非遺課程的教學活動。但因為教材編寫的理論水平,技能制作要點梳理的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教材的適用性等問題,還沒有達到對外公開出版的程度。

1.3 與工貿學院原有專業結合方面

要想實現“一木三甌”在工貿學院的有效傳承,除了開設直接傳承非遺技能的相關課程外,與學院原有專業進行結合,是非??尚?,也是非常必要的方式。工貿學院在“一木三甌”的傳承過程中,已經注意與學院原有專業的結合,比如甌塑與輕工系藝術設計專業的眼鏡設計的結合。為此該專業專門開設了36學時的《甌塑藝術技法》作為專業必修課程,目的是使同學們能夠系統了解、學習甌塑的傳統制作技能,了解甌塑蘊含的非遺文化特征,然后運用到自己的眼鏡設計中去。因為該專業的學生本就具有工藝美術功底,設計創作能力強,現在通過甌塑技能的學習,將專業的藝術創作理念與甌塑蘊含的溫州地域文化特色結合起來,設計出的眼鏡產品不僅外觀時尚,而且富有地域文化氣息,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工貿學院“一木三甌”在與學院原有專業結合方面,藝術設計專業雖然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與甌繡、甌塑引入學院近10年的時間相比,結合廣度和力度遠遠不夠,還只是處于初步嘗試階段,沒有達到真正批量投入規?;a、應用的程度,對于甌塑非遺的傳承作用十分有限。而且除了與藝術設計專業的結合外,與其他專業的結合還沒有。

1.4 非遺技能創新方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先祖留給我們子孫后代的寶貴文化財富,在自身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伴隨著歷史發展進程的演變也在不斷的變化著。所以與時俱進進行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發展過程中的原有特點。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已經陷入需要人為刻意保護、傳承的境地,但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并不矛盾。

工貿學院在“一木三甌”的傳承過程中,也在不斷嘗試著進行創新。比如甌窯在制作中,結合溫州本地水土特性,自己嘗試進行陶土配置、釉料調制等;甌繡在針法上采用透視繡的繡法;甌塑改變了過去只能以大幅壁畫呈現的形式,現在改為創作在自己設計的小型瓷盤上;木活字印刷術除了印刷傳統的古書、宗譜外,創意出木活字掛件、書簽、明信片、桌牌等產品。這些創新包括了使用的材料、創作的技藝、呈現的形式等多個方面,可以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這些創新的不足,是僅停留在學院內課堂創新層面,直接進行生產性鏈接的比較少,未能產生比較實際的生產效益,在生產性傳承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

1.5 非遺文化內涵講授方面

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陣地,一方面要向同學們傳授知識、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對于文化的傳承。工貿學院在“一木三甌”非遺傳承方面,除了要向同學們傳承非遺制作技能外,也要注重對這些非遺技能蘊含的文化內涵的講授。只有兼顧這兩者,才是做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意義上的傳承。學院在過去的傳承過程中,由于過于注重技能的傳授,出現了很多同學雖然知道“一木三甌”,也學習了相關的非遺制作技能,但并不知道“一木三甌”自身的發展傳承歷史、其與溫州地域文化的關系、今天在校內傳承的價值、對于溫州地域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等,這與今天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精神實質是相違背的,因為只有做到文化的傳承才是一個民族精神永續的根本所在。

1.6 非遺理論研究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文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軟實力對于地方政府、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逐漸受到重視。溫州僻居浙南一隅,自漢朝以來就逐步孕育了地方文化色彩濃厚的“甌文化”。要想發揮“甌文化”對于溫州地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充分利用好“一木三甌”等非遺資源,無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但充分、合理、有效利用的前提,是需要先進理論的指導。工貿學院在長期非遺傳承實踐的基礎上,已進行了相關理論研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導了本校的非遺傳承工作。但因為工貿學院屬于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尤其是重點大學的科研實力和水平相比,差距還是存在的,這是必須要正面對待的問題,所以工貿學院的非遺理論研究需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

1.7 社會宣傳和普及方面

工貿學院作為一所地處溫州的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服務地方社會,在“一木三甌”的非遺傳承方面亦是如此。從2005年至今,學院通過在校內開設暑期青少年、老年體驗班等方式,向社會開班授學、宣傳普及“一木三甌”非遺技能和文化。還通過派老師去溫州市的一些學校上課的方式,將“一木三甌”帶出校園,帶入溫州市的中小學。截至2014年,學院進行過“一木三甌”非遺技能和文化宣傳、傳承的學校達到20多所,受教學生達到8000多人,得到了受教學校師生的認可和好評,也從另外一個角度推動了“一木三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隨著工貿學院在社會上宣傳、普及“一木三甌”工作的持續開展,在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名氣越來越大,很多學校、單位會慕名而來,要求去傳授非遺技能。但因為工貿學院能夠掌握“一木三甌”非遺技能的師資力量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現在對外傳承服務的任務變得越來越重,逐漸陷入無力應對的局面。

2 關于工貿學院深入傳承“一木三甌”的建議

2.1 豐富校內傳承方式,讓更多同學有機會了解“一木三甌”

工貿學院要想解決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在課堂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要想擴大“一木三甌”的校內傳承范圍,想讓更多同學選到自己喜歡的非遺課程,除了根據學院可以提供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一木三甌”的開班量,及每個教學班的班容量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讓同學們接觸、了解“一木三甌”。

在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要想掌握某一項非遺技藝的整套技能,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但如果只是要初步的、淺顯的了解,則不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所以可以通過開設非遺短期體驗班的方式解決同學們選課難的問題。比如開班類型中,可以增加以月為單位的班次。一個月四個教學周,每周上一次課兩個學時,一個月共計8個學時,作為接受、領悟能力較強的大學生,是能夠做到對“一木三甌”非遺技能和文化內涵有一個初步了解和認識的。這樣不但老師可以發現一些真正喜歡、而且有天賦適合繼續學習的學生,同學們也可以通過一個月的學習,發現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些非遺技能,是否想繼續學下去。對于那些確實喜歡、也有資質繼續學的同學,以后可以選修一學期的公選課,如果公選課學完,還想繼續學的,再參加學苗班的深入化培養。這樣循序漸進的選課、開班教學形式,無論對于開課的學院一方,還是對于選課的同學們,都是比較靈活、合理、有效地傳承方式。此外,也可以通過講座、專題展覽、校園非遺專題周等活動向全院同學宣傳“一木三甌”。

2.2 增加對“一木三甌”非遺文化內涵的講解,使同學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文化是一個民族血脈的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今天世界各國,尤其是經濟發達國家,如歐洲的法國、意大利,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都非常重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今天國內的在校大學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于外來的西方文化、韓流文化等津津樂道、盲目追崇,卻喪失了對于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代表,所以在向同學們傳授“一木三甌”等非遺技能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向大家講解它們代表的傳統文化內涵,從而培養同學們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熱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2.3 增加與學院原有專業的結合,擴大在校園傳承的范圍

工貿學院在“一木三甌”今后的傳承過程中,除了可以繼續與設計專業結合,直接應用到產品的外觀設計中,還可以與其他專業結合,擴大校內傳承的輻射面。比如可以與信息傳媒學院結合,在同學們進行網頁設計時加入帶有“甌文化”色彩的非遺元素;可以與材料系結合,用現代化的新型材料表現傳統的非遺技能和文化等。

2.4 注重與非遺企業合作,在訂單式培養中推動非遺傳承

學院培養人才的關鍵,在于能夠使同學們學有所成,更要學有所用,能夠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在畢業后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今天,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但因為傳承人數量不足,沒有足夠的專業從業人員,沒有辦法生產出足夠的商品。工貿學院既然已經開設了“一木三甌”的非遺技能傳承課程,就可以通過與社會上的非遺企業合作,使愿意從事非遺技能學習的同學將來可以直接到非遺企業中去工學結合,去畢業實習,將來畢業后可以留在這些非遺企業工作,不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2.5 在高校非遺研究陣營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加強對于高職院校非遺傳承的研究

隨著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在全國大學中先后成立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在2007年底到2008年初,先后公布了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傳媒學院、杭州師范大學和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六所高校為非遺研究基地。2014年溫州大學被批準為浙江省非遺研究基地,標志著溫州市高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工貿學院作為一所高職院校,科研實力和水平雖然不能與全國的重點大學、本科院校相比,但也要注重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只不過在全國高校非遺研究的陣營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充分挖掘自己的優勢,突出自己的特色,要側重、加深對于高職院校非遺傳承的研究。

2.6 將學生創作的作品,以適當的方式進行銷售,增強同學們學習的自信和熱情

工貿學院的學生在通過選修課和學苗班學習非遺技藝的過程中,會陸陸續續制作出一些作品。這些作品雖然從專業的標準看,會存在些許不足,但經過指導老師的修改,可以以適合的方式進行銷售。比如可以以比較低的價格賣給那些喜歡“一木三甌”非遺文化產品,但對產品的制作技藝要求又不是很高的消費者。因為那些真正出自傳承人之手的非遺產品,一般價格都比較高,而我國目前很多消費者對于非遺產品的價值,尤其是文化價值,還處于初步了解的階段,對于高價位的產品難以接受。相比之下,同學們的作品在價格方面反而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同學們看到自己制作的非遺作品可以轉換為實際的經濟效益,必然會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2.7 鼓勵更多地同學以自己學到的非遺技藝進行創業,以創業的方式推動非遺傳承

鼓勵同學們進行創新創業是高職院校的一大特色,工貿學院對此也一直非常注重。以“一木三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而且非常適合產品化,所以同學們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學到的非遺技藝進行創業。比如工貿學院曾經選修過甌塑課的楊忠敏同學,本專業為機電一體化,因為選修課結識甌塑后,逐步走上了利用甌塑進行創業的道路。他從最初成立甌塑工作室,到后來成立自己的甌塑公司,從一個普普通通的高職畢業生,到被評為溫州市的“年度經濟新銳人物”,以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條利用非遺創業的成功道路。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9月10日在夏季達沃斯開幕式致辭中說:“(要)打破一切體制機制的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愿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的精神在全體人民中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個‘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雹谠诳偫泶罅膭顒摌I的號召下,希望有更多地選修、學習“一木三甌”非遺技藝的同學利用其進行創業,以創業的方式將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3 結語

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注重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所以非常適合在高職院校進行傳承?!耙荒救T”是具有典型“甌文化”色彩的屬于溫州地域的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貿學院通過課堂教學、編寫非遺教材、進行技能創新等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傳承成績,但存在的不足也較明顯,如教學開班量少,班容量小,與學院原有專業結合的范圍有限等。針對于此,結合我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向深入化傳承新階段過渡的時代背景,為工貿學院“一木三甌”今后的深入傳承提出幾點建議。希望本文的研究,尤其是最后的建議,可以為全國其他高職院校的非遺傳承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楊菁,黃友金.瑞安東源:再現木活字印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胡春生.溫州甌窯褐彩青瓷[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1.

[3]胡春生.溫州甌繡[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

[4]吳小紅.甌塑[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5]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東甌遺韻: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上、下冊)[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6]王春紅.關于傳統手工藝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深入產業化的思考[J].江蘇商論,2015(4):21-24.

[7]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8]宋俊華,王開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注釋:

①本定義和分類采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公約與建議書”欄目所公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文版文本.網址: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3/001325/132540c.pdf[OL].

②李克強.2014年在夏季達沃斯開幕式的致辭.中國新聞網[2014-09-10].網址: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8895_2.shtml[OL].

[責任編輯:王楠]

猜你喜歡
建議高職院校
接受建議,同時也堅持自己
好建議是用腳走出來的
我的學習建議
高考二輪復習的幾點建議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幾點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