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揮高校留學生在青年創新創業中的“火石”效用

2016-02-26 05:35李琳莎孟令春
新疆社科論壇 2016年3期
關鍵詞:火石效用

李琳莎 孟令春

發揮高校留學生在青年創新創業中的“火石”效用

李琳莎孟令春* 1

摘要在來華留學生數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中外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和思考方式,將更易成為引燃創新思維的“火石”,為青年創業提供更多可能。國家的政策引導和學校的制度支持是激發其創新興趣與創業熱情的有效保障,高校留學生同樣應成為受益群體之一,向在華創業的畢業留學生予以政策優惠,實現中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無差別對待。

關鍵詞留學生創新創業“火石”效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列為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也成為了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一個重要話題。毋庸置疑,青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相應的,對在校學生創新創業素質的培養也應成為高校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教育部在對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部署中,明確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全面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和自主創業工作,通過開設專門課程、組織實踐活動、建立彈性學制、聘請兼職導師、提供資金支持、落實優惠政策等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誠然,創業者需要具備知識、勇氣、堅持等多種疊加因素,但所有成功的創業,都源自創新思維火花迸發的一剎那。方向決定速度,對于創業者而言,準確定位、迎合需求、把握商機,正是決定最終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前,具有國際視野已成為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素質。

對于在校學生來說,國際視野的獲得自然不能囿于本土,需要在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及時了解最新進展的基礎上,通過與相關領域的不同研究者進行直接交流、深入探討和反復切磋,不斷開拓眼界和思路。一方面,中國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海外游學項目、申請攻讀學位、假期考察實踐等方式到國外獲得直接的認識和感受;另一方面,國內的高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在校的各國留學生資源,通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交流溝通、知識探討,激發靈感,成為創新創業的奠基。

相比而言,后一種方式可以節省出國所需的費用、時間和精力,并將使更大規模的中國學生群體獲益,如能善加利用,其成效甚或優于短期出國交流。而當前,在來華留學生數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這一方式也更具可行性?;鹗?,摩擦時能產生火花,可用于點火。中外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體系和思考方式,將更易成為引燃創新思維的“火石”,為青年創業提供更多可能。

一、我國高校留學生發展現狀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14年,共有來自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我國的775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學機構中學習①。從1950年我國接受首批33名留學生至今,中國已超越法國攀升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僅次于美國與英國。隨著初步完成留學生“量”的累積,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開始逐步調整對留學生的招生政策和培養目標,加大對其“質”的關注和投入。

高度穩定的政治環境和迅速發展的經濟態勢是我國對各國留學生吸引力不斷增長的基礎所在。此外,國家、各地方及高校對來華留學生工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各類留學生獎助學金的發放規模及受益范圍明顯擴大。各高校積極完善相關的各項軟硬件設施,不斷更新管理觀念,逐步提升服務水平,盡可能為留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上的更多便利。留學生在就學、居住、醫療、保險等相關方面都越來越人性化和國際化,中國高等教育的質量逐漸得到國外大學和國外留學人員的認可,整體留學環境日益優化。2010年,教育部印發《留學中國計劃》,提出到2020年,在我國就讀的外國留學人員要達到50萬人次。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我國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國家國際地位提升、民族文化傳播、對外經貿擴大、教育產業發展等多方面都具有深遠影響。吸引更多的優秀留學生生源來華就讀,培養高素質的知華、友華人才,也將成為我國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重要助推力量。

二、發揮留學生 “火石”效用的可行分析

1.交叉研究體系,激發思維創新

基于不同的成長背景,中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和養成的習慣均有差異,各民族積淀的文化傳統也通過國家、社會和家庭不同途徑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在共同進行學術研究時,不同國家學生的出發點和關注點也會各有側重,易于發生思維碰撞,對于解決問題開拓新的想法和思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認為外國學生為新加坡帶來了創業商機——雖然優秀的外國學生會給本地學生帶來競爭的壓力,但競爭并不完全是壞事,本地學生通過經常和外國同學在一起可以在環球職場獲得優勢,甚至促成“聯合國”式的創業契機②。

2.挖掘創業潛能,規劃生涯發展

此外,雖然留學生來華學習的目的各有不同,但相當數量的學生是出于看好中國經濟發展的態勢,希望以自己的語言優勢在本國與中國開展的政治、經貿、文化往來中覓得良機。根據2013年對外經貿大學“留學生兼職與就業意向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地區高校約800名留學生的調查,52%的留學生來京留學之前做過兼職或全職類工作,來京后,有58%的留學生曾經嘗試尋找兼職工作,有明確留京工作意向的留學生占被調查者總數的19%,表示畢業后再做打算的占60%③。同樣,根據筆者對所在高校百余名畢業留學生的調查,其中近1/3的學生也明確表示愿意留在中國就業。如能對這部分留學生適時加以鼓勵和引導,挖掘其參與創業的興趣和潛能,這將為我國青年創新創業的大潮注入一泉“活水”。

對于享譽世界的一流高校而言,分布各國的優秀校友是其綜合辦學實力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證明,更是其不斷吸引優秀生源的“磁石”,相應的,針對在校學生展開職業生涯規劃也成為高校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根據美國國家生涯發展協會(National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的定義,生涯,是指個人通過從事工作所創造出的一個有目的的、延續一定時間的生活模式④。自1908年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波士頓創建職業局,成為生涯咨詢過程的肇始,經過一個多世紀,有關協助人們進行生涯選擇、解決生涯問題、制定生涯決策的各種理論和方法已逐步完善并形成體系,職業咨詢師等運用專業知識為人們提供就業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的專業人士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求助。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已將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列為本科學生必修或選修科目,以期幫助莘莘學子盡早準確定位、充分準備,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一席之地,但尚未覆蓋留學生群體。

三、制約高校留學生開展創業的現實瓶頸

如前所述,相當數量的留學生有意愿留在中國就業,有能力參與青年創業,多數高校也已將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但為何留學生群體一直被邊緣化,無法充分發揮其特點和優勢呢?究其原因,政府的政策限制和高校的管理體制是主要的制約瓶頸。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學校招收和培養國際學生規定》(征求意見稿),代替2000年發布的《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9號令),在原9號令第49條要求國際留學生畢業、結業、肄業、退學后 “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境”(9號令)的內容之后,增加了“如需繼續在華停留或居留的,應當到擬居留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申請辦理相應種類簽證或者停留居留證件?!卑醋置嬉馑?,這就意味著不再向畢業留學生緊閉在華就業的大門——只需按要求提供材料,即可申請辦理工作簽證。但根據我國1996年《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須為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經獲準并取得許可證書后方可聘用,除了一些外國專家、從事海上石油作業、進行營業性文藝演出、執行中外合作交流項目和外企常駐代表等五類人,用人單位為聘用的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證書,有一個前提條件是其“具有從事其工作所必須的專業技能和相應的工作經歷”。各地在具體貫徹實施中對“相應的工作經歷”又作出了進一步具體解釋,如北京和上海人保局都要求畢業留學生不能直接以學生簽證申請工作簽證,必須出境后以工作原因再入境,并且用人單位在申請就業許可時須為擬聘用的外籍員工提供兩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證明,這就幾乎排除了所有來華留學生畢業后直接申請到工作簽證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國高校招收留學生的工作重點曾經在較長一段時間只落腳于數量的積累,以此作為宣傳高校辦學國際化的名片。當初很多學校為了吸引盡可能多的留學生,幾乎不設門檻,來者不拒,即便設立入學考試也僅僅是形式上走過場,凡是參加考試的學生一般都會有“墊底”院系接收。這就直接造成了留學生的整體素質往往低于本校經過嚴格高考篩選的中國學生,遲到、曠課、酗酒、退學等比例在這一群體中居高不下。為了保證本校留學生的數量,常常造成校方無視、師者無奈的尷尬局面,留學生群體也因此被貼上了學習差、無紀律、隨意散漫的標簽。此外,在留學生數量從無到有、由少變多的過程中,高校也在不斷探索對留學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初期的“特殊待遇”、“特區管理”等體制反而阻隔了留學生群體主動適應中國生活的渠道,無法融入中國學生主流,一些留學生在校期間只是“宅”在留學生宿舍中,僅僅接觸有限的本國同學或外國朋友,很少與中國學生交流,更無法談及共同進行知識探討和思維拓展了。

四、為中外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務支撐

1.向在華創業的畢業留學生予以政策優惠

不可否認,創新創業者在我國當前仍屬“短缺人才”。成功創業的留學生,不僅會為社會增加新的就業崗位,也將為“全民創業”初期帶來更多的活力和機遇。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可以理解國家對本土人才競爭優勢的政策性保護。但鑒于外國留學生在青年創業中獨特的“火石”效用,應可考慮對具有創業意向的留學生放寬限制,鼓勵其將創新思想轉化為創業實踐。比如對與他人聯合或單獨創業的在校留學生,予以與中國學生同樣力度的政策傾斜,以彈性學制支持其休學創業;對于在校期間創業或者畢業后直接在華創業的留學生,放寬其申請工作簽證的要求,著重考察其創業的可行性及發展前景,而非相關的工作經歷等等。

與我國目前對所有畢業留學生僅提供為期1個月的停留簽證相比,很多國家的留學生更容易在當地申請到工作簽證。比如:美國允許持有學生簽證(F1)的畢業留學生獲得為期一年的免簽實習期(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理工科學生甚至可以申請延長至29個月,如果學生在有效期內找到了一份與專業相關、正式且合法的工作,則可以申請H1B簽證,即有效期最多長達6年的工作簽證;在澳洲畢業的留學生可以申請獲得2~4年不等的臨時工作簽證,而無需進行職業評估;類似的,在德國、法國的畢業留學生也可以申請為期一年的“找工作簽證”,日本為6個月,韓國給予本科畢業留學生的求職期限為1年,如果學生獲得碩士以上學位,求職活動可以延至2年。

對于很多留學生來說,簽證政策是引導其畢業去向的一面“旗幟”。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愿意選擇在畢業之后留下來,利用所學獲得工作機會,積累工作經驗。如果我國能夠針對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意向的留學生放寬簽證政策,依其創業計劃書頒發實習簽證,依其創業成果頒發工作簽證,為其提供一段將想法轉變為實踐的時間和空間,相信總會有創新創業的“種子”破土而出。國家應大力提倡各類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對青年創新創業工作發揮“孵化”作用,提供資金支持和成果轉化平臺,贊助中外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聯合培養具有創業潛能的優秀學生,在他們參與實習的各個環節提供指導和補助,鼓勵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業能力。而這并不會加速當前我國“結構性失業”的失衡,其為我國經濟帶來的新的增長點之意義,將遠大于所謂的“外來者就業競爭”。2015年7月,上海出臺《關于深化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就以更積極的態度進一步放寬了對海外人才的引進政策,探索向畢業后直接在上海創新創業的留學生發放工作類或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

2.實現中外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無差別對待

高校是留學生來華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留學生學習知識、結交朋友、感受中國的直接渠道,因此其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對留學生的知識習得和素質養成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已有一些高校的留學生管理理念從原來的“特區管理”逐漸轉向 “趨同管理”,借鑒原有的較為成熟的中國學生管理體系,在尊重留學生本國文化和風俗的基礎上,著重將留學生群體“拉”入學生主流。這一理念的貫徹還需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經驗,并作出適時調整,但可以借力于國家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確立此項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首先實現高校在留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領域的無差別對待。

在學習方面,學??梢詫撔聞摌I教育課程面向留學生開放,鼓勵中外學生之間開展互助和研究,為不同思維的交叉和融合提供機會,吸引留學生加入創業學院、學生創業團體等,為創業學生聘請兼職導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生活方面,允許留學生自愿入住中國學生宿舍,一方面可以減輕貧困留學生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可以為中外學生之間的深入交流提供平臺,避免原來只有少數活躍留學生頻繁“亮相”,而多數留學生各自為營的孤立局面;在第二課堂方面,很多高校的學生社團尚對留學生群體覆蓋有限,可以充分發揮中外學生會、學生社團主席和部長等骨干學生之間的紐帶作用,鼓勵不同國家的同學加入團體,帶動更多的中外學生廣泛聯系、有效溝通,通過各類競賽、實踐等活動,強化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

因為高校校友的職業生涯發展情況具有重要的衡量價值,我國當前大多數高校均成立了面向中國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的機構,但尚未將留學生群體納入其中。反觀國外高校,很多就業指導部門同樣面向本校留學生提供就業培訓支持,協助其提升就業實力。如英國的赫特福德大學,因為擁有數量較多的中國留學生,而專門建立中國校友會,幫助在校的中國留學生獲得與其他已畢業校友建立聯系的機會,通過研討會等形式“幫助中國學生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擴大其就業前景并提高其工作技巧”,其他一些高校也針對中國留學生特設實習崗位,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日本推行“接受留學生30萬人計劃”以來,很多高校重視生源國研究,為留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并支持他們在日本就職,建立了通暢的招生平臺;韓國留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學校的就業中心獲取關于就業﹑培訓﹑現場實習等信息,還可以得到就業許可﹑志愿書填寫及尋找所需工作等方面的幫助?;诖?,我國高校同樣可以考慮將對留學生的創業實習和培訓納入到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之中,建成包括勤工助學、工作實習、就業服務等系列內容的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開展校友跟蹤調查是高校與學生聯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校友的就業去向和生涯軌跡保持持續關注,是維系和鞏固校友與母校感情的重要橋梁,對身處異國的留學生而言,更顯溫暖和珍貴。不論他們走到哪里,飛得多高,在中國學習的這段經歷都將成為他們職業生涯發展的良好奠基,他們也會成為中國永遠的朋友。充分發揮創新創業“火石”效用的留學生群體,更將為闊步前行的中國帶來不竭動力,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之林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注釋:

①教育部:《2014年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0/201503/184959.html.

②《李顯龍總理談外國學生為新加坡帶來創業商機》,http://www.maslink.com/tzym/shenghuo/5258.html.

③韓維春:《來華留學生兼職就業問題研究——基于對北京地區高校留學生的調查統計》,《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第104頁。

④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美):《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侯志瑾、伍新春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頁。

〔責任編輯:石夢華〕

*[作者簡介]李琳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孟令春,上海交通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教師。

中國圖書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741(2016)03-0070-04

猜你喜歡
火石效用
馭蜂少年(11)
白火石汆湯
——“石烹”界的活化石
大愛
小學美術課堂板書的四種效用
納米硫酸鋇及其對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幾種常見棉花葉面肥保蕾鈴效用試驗
德惠斷陷火石嶺組天然氣氣源對比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渠道的選擇偏好及效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