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恩施市積水塘潰口事件窺視媒體危機應對機制

2016-02-28 22:35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6期
關鍵詞:潰口恩施市水塘

廖 云 張 誼

(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以恩施市積水塘潰口事件窺視媒體危機應對機制

廖 云 張 誼

(湖北民族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處理社會發展、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又因為對環境保護的漠視,使得現階段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如今,我國已逐漸進入環境危機事件的多發期,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開展,給正常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影響。本文以恩施市龍鳳鎮積水塘潰口事件為例,從傳播學的角度進行客觀分析,管窺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的應對機制及改進策略,以期對媒體在環境保護與危機處理中發揮功用提供啟示。

突發環境危機;媒體應對機制;策略

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階段,但因人口、環境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處理不當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并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今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則更加需要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現階段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并采取相關政策降低環境污染,提升生態環境的質量。[1]尤其在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作為具有特殊社會功能的媒體,應完善應對機制,正確助力和協調事件處理。

一、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問題的提起

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不僅對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同時也使得我國環境事故發生頻率日益增加。2016年1月14日,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三合村白廟橋附近突發積水塘潰口事故,造成部分人員與車輛被困,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從當地政府公布的情況來看,由于湖北恩施市龍鳳鎮三合村作為恩施市開發的重點開發區域,常年進行施工建設,但是附近的建筑工地在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沒有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建筑垃圾的集中回填處理,而是將渣土等建筑垃圾堆放在河道沿岸,長期的堆積造成河道擁堵,逐漸形成積水塘,由于當年冬季降水較多,導致積水塘發生潰口事故。[2]

一方面,恩施市龍鳳鎮三合村白廟橋積水塘潰口事故的發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我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以及突發環境危機對正常的社會生產所帶來的破壞,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出現,就需要我們積極地進行經驗總結與分析。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信息公眾平臺,憑借自身的開放性、互動性以及時效性,逐漸成為黨和政府收集民情、人民群眾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徑。而突發環境危機中,媒體應對機制的建立對于發展新聞媒體在突發環境危機中的作用,降低其危害性,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突發環境事件與其特征

管理學家張成福從公共管理的層面出發,將突發性環境危機事件解讀為影響社會體制正常運行,對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威脅,并且這種威脅超過了政府的常態管理能力的緊急事件。[3]國務院在2006年頒發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將突發環境危機事件定義為忽然發生的,對生態環境、社會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威脅,造成經濟財產損失以及人員傷亡的進擊事件。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作科學全面的分析,能夠幫助我們理清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對媒體在環境危機事件中的介入點進行深入探討,從而為媒體應對機制的建立創造良好的條件。以下結合事例分析突發環境事件的三大特點:

(一)突然性與不確定性

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無論是由人為因素導致還是由自然災害引發的,由于其在發生之前沒有明顯的征兆,很難進行預防,因此具有明顯的突然性。正如恩施市龍鳳鎮積水塘潰口事件中,剛開始由施工現場負責人到積水塘處理安全隱患,后缺口挖大后,旁邊的棄土隨著流水垮塌,缺口變大,水流也變大,突然潰口。事故造成下游約1公里209國道中斷,14名群眾被困,128臺車輛受困(其中受損車輛正在處理之中),71戶農戶房屋、農田不同程度受損。

正是由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突然性,使得黨和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很難對其進行提前預防,更無法進行科學的預防,一旦事故發生,在短期內將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并且使得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真實信息在短時間內難以傳播,從而引發社會恐慌,造成一定的社會動蕩。[4]

突發環境危機事件具有不確定性,是指由于環境危機事件發生的突然性使得在較短時間內難以估計其造成的危害,對其后果難以進行確定。例如,2010年我國西南地區的旱災中,由于無法對旱災的發生區域、嚴重程度以及持續時間作出明確的判斷,使得旱災的預防與應對工作效果并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危害性與嚴重程度。[5]

(二)風險性

一方面,由于突發環境危機所涉及的范圍較大,一旦發生就會對社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與社會秩序的動蕩;另一方面,在進行突發環境危機事件處理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風險。恩施積水塘潰口事件后,經事故調查組連夜調查,造成事故發生原因有兩個:一是工程棄土管理不到位,導致棄土、棄渣將自然溪溝堵塞,形成了積水塘;二是排險方式不科學,對棄土堆積形成的堆積體穩定性估計不足,開挖缺口后,積水下泄沖刷堆積體,造成堆積體潰口。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在進行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處理工作中,往往會進行人力、物力的大規模調動,在相關部門的統一安排下進行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處理,如果出現決策問題,不但會對處理工作的實際效果帶來不利影響,還極有可能引發次生損失,增加了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風險。

(三)焦點性

由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涉及范圍廣、危害性大,成為新聞媒體關注焦點,具有廣泛的社會關注度,往往成為新聞媒體的良好的素材。2016年1月14日潰口事件發生后,恩施市各大新聞媒體都相繼報道了事件詳情,社交平臺上如微信公眾號、朋友圈,關于此事件的消息也迅速傳開,一時成為當時的焦點事件。在互聯網高度覆蓋,信息交互十分便捷的時代背景下,突發環境危機事件能夠在極端的事件內突破空間的限制,以極快的速度進行傳播,并在較短時間內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三、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應對機制的介入點與原則

(一)媒介應對機制的介入點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突發環境危機事件通常會經歷孕育期、激化期、調整期、結束期四個階段,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發展過程進行科學梳理,能夠幫助媒體應對機制尋找到準確的切入點,在這四個時間段內,媒體相應介入。比如在孕育期迅速反映事實的真相,激化期把握輿論合理引導,調整期配合協調政府工作、安撫民心,結束期合理總結等,充分發揮媒體的力量,實現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有效解決。

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結果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由于處理不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引發社會秩序混亂;另一類是突發環境危機事件得到科學處理,減少了經濟損失,樹立了黨和政府良好的形象。媒體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通過對相關信息的真實報道,在疏導公眾恐慌情緒、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幫助相關政府及時收集相關情況,進行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有效處理。

(二)媒體應對機制建立所遵循的原則

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應對機制的建立必須遵循科學性的原則。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應對機制的有效應用,要充分體現科學性的原則,只有從科學的角度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主要流程、媒體應對機制要求、媒體應對機制方案等重點內容進行細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夠最大限度保證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應對機制能夠滿足實踐的使用要求。在“1·14”龍鳳縣積水塘潰口事件中,央視記者為了搶新聞,在沒有得到確切官方信息,也沒有具體查閱相關堰塞湖資料前,夸大事實,造成報道失實,給恩施市乃至恩施州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中媒體應對機制的建立必須以實用性作為原則。由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外部環境較為復雜,一旦發生突發環境危機事件,新聞媒體就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最有效、最準確的信息傳遞出來,以降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對社會生活帶來的沖擊。然而,在潰口事件中,政府相關部門沒有及時與各大媒體溝通,造成媒體報道部分失實,雖然有各種突發事故危機處理預案,但是沒有制定任何危機傳播方案,錯失了報道時機。面對負面信息和謠言,當地各級政府沒有設立免費公眾信息電話熱線、電子信箱等渠道及時了解和監控輿情,沒有專人對負面信息和謠言及時作出回應,造成公眾詢問無門,妄加猜測,媒體采訪無路,信口雌黃。

四、媒體應對機制建立的途徑與方法

突發環境危機下,媒體應對機制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中,既需要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新聞媒體在突發環境危機處理中的作用,還需要新聞媒體重新進行自我定義,在相關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特點,從介入點出發,采取多種方式,在多個維度上進行應對機制的建立。

(一)新聞媒體報道機制的建立

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憑借自身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受眾的廣泛性以及參與性,在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發生之后,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其報道能力,積極參與環境危機事件處理。這就要求新聞媒體首先要遵循新聞報道的客觀規律,將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相關信息進行及時公布。由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波及范圍較廣、危害性較大,自然會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通過新聞媒體準確及時地對相關信息進行傳播,避免公眾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錯誤解讀,造成社會生活的混亂。其次,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最新情況進行滾動報道,借助新聞媒體在突發環境危機事件信息傳播的作用,以滾動播報的形式將環境危機事件進行全面解讀,并向公眾傳遞最新情況,在保證公民知情權的同時最大限度緩解公眾的恐慌情緒,從而有助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處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最后,進行媒體資源的有效整合,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能力?;ヂ摼W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使我國新媒體的新聞報道能力不斷提升,從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新聞媒體與新媒體在不同的領域有著自身的優勢,為了提升新聞媒體的報道能力,就需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新聞媒體信息播報的廣度與深度。[6]

(二)新聞媒體疏導機制的建立

新聞媒體在進行相關信息報道的同時,還要充分進行公眾情緒的合理疏導,為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處理工作奠定良好的輿論基礎。為此,就需要新聞媒體積極做好公眾平臺的有效建設,通過給民眾更多發表言論的機會,從而使得民眾廣泛參與到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處理工作當中,實現民眾情緒的有效疏導,同時做好輿情的收集工作。例如,網絡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將民眾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態度、認知情況以及行為進行全面收集,從而為相關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促進突發環境危機事件處理工作的有序開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做好民眾與政府的溝通工作,以自身為平臺,將民眾與政府相關部門納入到同一體系當中,通過良性的互動既能幫助公眾獲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減少內心的恐慌情緒,又能夠幫助相關政府部門及時進行突發環境危機事件處理方案的調整與優化,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突發環境危機事件的危害性。

(三)新聞媒體援助機制的建立

新聞媒體援助機制的建立,需要積極做好援助工作以及慈善工作的宣傳工作。通過這種方式在提升新聞媒體對突發環境危機事件幫扶作用的同時,能夠對相關事件起到良性的宣傳作用,將社會責任激發出來,體現人文關懷,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構建有著積極意義。新聞媒體援助機制的建立也需要媒體將注意力集中在環境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同時還要關注災后重建工作,發揮媒體監督的力量,積極推動災后重建工作的有效開展。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的災后重建工作中,鳳凰網等媒體對其進行持續深入的報道,并給出合理化的意見與建議,有效推動重建工作的開展。

[1]吳廷俊,夏長勇.我國公共危機傳播的歷史回顧與現狀分析[J].今傳媒(學術版),2010(8):26-31.

[2]江超穎.新媒體環境下政府如何應對突發事件[J].青年記者,2015(5):73.

[3]皮燕.新媒體環境下我國政府應對輿論危機策略研究[D].云南大學,2014:68-69.

[4]林碧鶯.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危機傳播的轉型和治理[J].青年與社會(上),2015(7):225.

[5]高雁.新媒體環境下事故災難傳播的轉型與治理[J].當代傳播,2014(4):42-43.

[6]吳宣.微博咋公共危機事件中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4(3):74-76.

[7]許月剛.淺談大眾媒體在危機管理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營銷,2015(8):78-79.

G206.3

A

1674-8883(2016)16-0044-02

猜你喜歡
潰口恩施市水塘
水塘
局部逐漸潰壩機理研究及潰口水流模擬
典型堤防潰口水力特性的試驗研究
瞬潰條件下不同潰決形式的潰口水力特性研究
醉在水塘
荒漠水塘
淺談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以湖北恩施市盛家壩鄉小溪村為例
恩施市基層就業創業工作的對策
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與探索——以恩施市屯堡鄉為例
恩施市中心醫院:真心服務體現品牌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