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研究
——以2016山東問題疫苗事件為例

2016-02-28 22:35王涵天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6期
關鍵詞:主義傳統媒體語境

王涵天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新媒體語境下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研究
——以2016山東問題疫苗事件為例

王涵天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近期,山東問題疫苗事件在網絡上引發熱議,事件真相看似明顯,實則模糊。誠然,在疫苗問題上,媒體的喧囂引起了政府部門更快地關注和介入。然而,從更高的標準來評價,這一事件造成了巨大的輿論海嘯,引發了民眾的心理恐慌和謠言四起的局面,實則反映出我國的新聞媒體,尤其是在此次事件中擔任“排頭兵”的各家新聞媒體所面臨的新聞專業主義困境。

山東問題疫苗;新媒體;新聞專業主義

一、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困境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理念

19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眾報刊,如《便士報》等開始逐漸替代政府所主導的政黨報,新聞專業主義也由此出現。然而關于新聞專業主義的概念一直眾說紛紜,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個變動的概念。當今社會,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的新聞媒體,都面臨商業壓力和職業標準的相互沖突。一方面,巨大的商業利益誘惑不斷考驗著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另一方面,有擔當的新聞從業者心中的新聞專業主義之火從未熄滅??傮w來說,新聞專業主義應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新聞媒體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新聞人是公眾利益的代言人,不應該屈從于任何利益團體;新聞從業者要具備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標準,為公眾發聲;作為“把關人”,新聞從業者應該站在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立場上,不應該強制向公眾灌輸其他意識形態;新聞從業者必須追求新聞的客觀真實,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

雖然以上幾點是新聞業界普遍了解的準則,但在新聞實踐過程中,往往因為受到各方力量的制約而無法踐行。

(二)我國的新聞專業主義生存現狀

我國學者劉建明提出:中國的新聞從業者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受到了西方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熏陶,但是他們遵循的某些原則在實踐中卻與黨報理論產生了分歧,因此他們在媒體的實踐過程中就不會如此完美。而潘忠黨和陸曄則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新聞專業主義,他們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一種“話語實踐”,而在中國的總體環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實踐活動注定是殘缺片面的,理論框架建設也任重道遠。

(三)我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特點

在結合我國新聞發展歷史和當下現實環境后,筆者對中國新聞專業主義的特點作出以下兩點歸納:

其一,文化傳統根深蒂固。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發展仍然處在起步階段,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價值觀卻對新聞從業者影響巨大??梢哉f,每一個中國新聞從業者都帶有儒家思想的烙印。近代以來,報紙雜志的發展給了知識分子全新的文化陣地。早期的報人,如王韜、梁啟超等人走上辦報道路便是為了喚醒國人,救亡圖強??梢哉f,中國的新聞從業者一直在用獨特的方式,追求著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聞專業主義。

其二,政治力量介入明顯。在我國,新聞媒體被要求作為“黨的喉舌”,這是由我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其實從20世紀初開始,許多政治意識強烈或在政府任職的文人便開始走上辦報的道路,他們往往有著比一般民眾更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懷。新中國成立后,新聞媒體與政治力量的聯系就更加緊密,這對新聞專業主義的發展有利有弊。一方面,在黨領導下的新聞從業人員被賦予了更高的職業規范要求,促使他們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社會報道;另一方面,當新聞報道涉及敏感話題時,往往導致新聞從業者瞻前顧后,怯于為正義發聲。

(四)當下新聞專業主義面臨的危機

第一,經濟壓力下,新聞專業主義飽受質疑。事實上,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無可避免地為了自身利益而尋求利益集團的護佑。學界也普遍承認,媒介理想化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媒體的新聞報道必然會不時地帶有某種傾向性,加上政府的新聞審查等嚴格管控,公眾往往難以掌握事實真相。

第二,傳統媒體從業者職業素養參差不齊。2013年,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收受賄賂撰寫有償新聞一事,在中國傳媒界引發了巨大風波:某利益集團賄賂陳永洲本人或其所任職的媒體,指使陳永洲撰寫不利于該利益集團的文章。陳永洲本人并沒有親自調查取證,而僅僅通過主觀臆斷,編造十多篇新聞。最后證據顯示,在事件發生期間,陳永洲收到了數千至數萬元不等的“酬勞”。案發以后,陳永洲鋃鐺入獄。然而這一場鬧劇還未結束,廣大媒體在一開始集體聲援陳永洲,認為警方隨意跨省逮捕記者是侵犯人身權利的行為。直到陳永洲本人在電視上承認自己的罪行后,輿論支持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聲討之聲。

陳永洲事件不僅僅是個案,它從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新聞從業人員自律意識的缺失。新聞從業者會遇到各種困難和誘惑,但以此為借口做出有悖于職業道德的行為仍然不值得被原諒。

第三,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受到更多質疑。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指的是新聞應該對事情的真相進行準確、客觀的報道,同時要盡力避免撰稿人的主觀立場混入其中。

對于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學界一直以來都有批評的聲音。學者童兵認為:“新聞客觀性作為一個基本的新聞概念,傳者的主體性至今還沒有成為新聞從業人員的共同認識,不少專業人員的素質有待優化,修養亟待加強,少數從業人員無視事實的實在性,主觀隨意性在各種心態和動機下泛濫到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睘榱擞鲜鼙?,許多新聞從業者拋棄了自身傳播主體的地位,利用受眾的刻板印象,給社會群體貼上主觀的標簽:有錢人就一定是通過違法手段,勾結權力,發不義之財;弱勢群體就一定是飽受不公待遇,人格尊嚴都受到強者的踐踏。這樣帶有成見的報道,很容易扭曲受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最后作出非理性的選擇。

第四,新媒體興起所帶來的沖擊。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優勢不言而喻,擁有即時性、開放性、互動性等多重優勢。在新媒體語境下,借助移動終端和互聯網,傳播渠道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而是變得唾手可得。根據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的網民數量在2012年底就已經突破5.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42.1%。網絡成為公眾表達聲音的最佳平臺,這也顛覆了以往傳統媒體對新聞報道的壟斷局面。在擁有眾多專業從業者的傳統媒體中,新聞專業主義尚且日漸式微,如今新媒體走上了舞臺中央,形勢就變得更加嚴峻。

二、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解構表現

新媒體是傳統媒體在數字化領域的延伸。結合近期在網上掀起輿論海嘯的“山東問題疫苗”事件,筆者歸納出了以下幾點新聞專業主義解構的表現:

(一)“公民記者”群體的擴大

美國學者本特利認為:“公民記者與職業新聞傳播者最重要的區別是,公民記者對于事件的報道純粹是個人新聞熱情的體現和享受分享信息的快樂。而職業的新聞傳播者所傳播的新聞可能是他們完全不喜歡和熱衷的?!?/p>

(二)輿論走向的不確定性增強

新聞報道應該是客觀的,而新媒體的出現在影響輿論走向方面沖擊了新聞客觀性原則。在傳統媒體語境下,“把關人”們可以較為方便地控制輿論走向。但在新媒體語境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報道者,輿論的形成不再受到個別群體的掌控,最后變得難以預測。

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視角來看,網絡環境是一個過于自由的環境,信息的客觀真實性難以保證。從“山東問題疫苗”事件來看,在事件的開始階段,微信、朋友圈充斥著未經證實的論斷。這導致網民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這批問題疫苗注射到人體中就會造成死亡。

網絡平臺造就了“自媒體”群體的出現。一方面,自媒體對揭露事件真相、消除新聞報道的偏向性有著積極的作用,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新聞客觀性就會受到質疑,帶來社會輿論的不理性,最終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三)媒體獨立性的再定義

在美國,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力”監督著“三權”,媒體的獨立性是社會平衡安定的重要保證。一旦媒體喪失獨立性,公眾的權益就會受到利益集團的侵害,造成社會動蕩。傳統媒體容易受到利益集團的影響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自新媒體誕生后,其實也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新媒體行業和其他行業一樣,都需要追求利益。在市場化運作的環境下,新媒體也會嘗試壟斷市場。對于一直標榜媒介權力平等、新聞自由的新媒體來說,壟斷的結果是讓他們喪失了自我,新聞的價值也就無從談起。

從“山東問題疫苗”事件來看,許多網絡自媒體在事件發生后很短的時間里就急于為問題疫苗背書,一些相關機構也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信息,撇清關系。這些舉動的背后除了是本能的避責反應之外,是不是還有利益關聯等因素的影響呢?

三、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重構

新媒體的出現,沖擊了我們過去所熟知的新聞專業化、新聞客觀性和媒介獨立性。過去傳統的思維理念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如何堅守心中的新聞專業主義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一)重構新聞專業化

第一,新媒體新聞從業者的專業化規范。無論是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還是所謂的“公民記者”,都需要得到更好的管理和規范。相比專業的媒體從業者,“公民記者”的管理難度相對較大,他們對自身報道的新聞有著更大的熱情和更及時的接觸,他們是新媒體時代決定新聞質量的關鍵。

如何提高“公民記者”的專業化水平呢?目前我們看到,許多新聞院校開辟了網絡公開課程,方便普通民眾在網上學習新聞專業知識。學院主辦的新聞學術沙龍、學術論壇也是面向社會的開放性活動。同時,許多新聞專業的優秀學生在畢業后都選擇了新媒體工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媒體行業的專業水平。

第二,新媒體受眾的專業化規范。我們都知道,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也成了“議程”的設置者。一方面,傳統媒體所起到的輿論引導作用這時就顯得極為重要。也就是說,這需要傳統媒體憑借自身較高的專業性,規范受眾的“議程設置”。另一方面,受眾中的“意見領袖”群體是值得關注的。他們往往在其專業內有著較高的威望,在網絡平臺上也有著較強的影響力。

(二)堅守新聞真實性、客觀性

第一,新聞的真實性是根本。這里所談到的新聞真實性,其實指的是消息來源的真實可靠。我國學者喻國明認為:“傳統媒體在信息的來源方面已經不占優勢,他們也從追求新聞速度轉向追求新聞的深度?!?/p>

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消息來源可能覆蓋社會的各個角落,“受眾”與“消息來源”的身份是不斷變化的。由于受眾個體存在的差異,會導致他們提供的信息帶有較強的主觀傾向性,甚至帶來謠言等虛假信息。這就要求新聞從業者在篩選信息時要注重親自核實,避免虛假新聞的傳播擴散。

第二,新聞報道的角度應客觀。在傳統媒體的語境下,新聞客觀性原則早已不斷受到實踐的沖擊,而在新媒體語境下,這一原則更難得以實現。新媒體的使用群體往往集中在中青年群體上,他們有著較強烈的情緒和態度,因此在參與傳播的過程中往往摻雜了主觀信息。

要解決這一困境,從新媒體平臺來看,即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不應該單單注重自身的商業利益。新媒體平臺應該用更長遠的目光經營新聞欄目,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受眾口味,最終淪為謠言、虛假信息的庇護所。

另一方面,在新媒體語境下,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的制造者,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播新聞時,要時刻保持客觀中立的態度,竭力排除個人主觀看法。只要我們不斷宣揚新聞專業主義的理念,提高個人素質,堅守客觀主義理念,新聞客觀性原則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就已經實現了。

(三)政府要加大監管力度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時代,許多全新的媒介概念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媒介的形式變得豐富多彩。對于政府來說,網絡監管的難度在不斷加強。要對群眾宣揚傳媒知識,普及新聞教育,同時加強制定和宣傳新媒體領域的法律法規。將制度建構和制度創新相結合,尋找一套適應我國國情的新媒體監管策略。

四、結語

步入新媒體時代后,每個人既是新聞的接收者,也是新聞的制作者和發布者。傳統媒體時代的媒介生態由此被打破,新聞專業主義理念需要被再定義。盡管如此,新媒體的出現仍然是充滿積極意義的,面對它帶來的問題,我們應該思考解決方法。無論是政府、新聞從業者還是普通公眾,都應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政府要出臺適應新媒體特性的規章制度,媒體從業者要勇于融入新媒體時代的思維模式,普通公眾也要提高自身的新聞傳播素養。這些是保證我國新聞行業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值得我們踐行。

新媒體的出現動搖了傳統媒體的地位,新聞專業主義存在的意義也受到質疑。但是筆者認為,就目前來看,新媒體并不能與傳統媒體完全割裂,同時新聞專業主義作為一個不斷變動的概念,必然會在新媒體時代找到自己的全新定義。

[1]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5-62.

[2]李普曼.輿論學[M].華夏出版社,1989:253-261.

[3]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構建與消解[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50-153.

[4]喻國明.傳媒新視界——中國傳媒發展前沿探索[M].新華出版社,2011:198-203.

G210

A

1674-8883(2016)16-0050-02

王涵天,男,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主義傳統媒體語境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新寫意主義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近光燈主義
關于傳統媒體能否打造“名公號”的思考
傳統媒體為什么要包裝自己的“網紅”
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如何實現突圍
五問傳統媒體:你以為熬過寒冬就是春天嗎?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冬日 新碰撞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