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媒介素養提升的當代內涵和意義
——基于影像素養視角

2016-02-28 09:12葉思詩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中國經驗文化生態

葉思詩

(重慶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重慶 400030)

?

公眾媒介素養提升的當代內涵和意義
——基于影像素養視角

葉思詩

(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重慶400030)

編者按:

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極大地重塑了我們的媒介環境,自媒體和移動互聯網不僅使媒介種類和數量呈幾何級增長,還從根本上改變了媒介的占有、使用和傳播等諸多方面。公眾與媒介更緊密、更頻繁地聯系在一起,媒介素養日益成為公眾的必備修養。什么是公眾媒介素養?用什么方式提升公眾媒介素養?當前公眾媒介素養提升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本期專題圍繞這些疑惑,從不同主體、不同側面進行探討,希望引發業界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影像素養是媒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影像拍攝與制作能力、影像表達意識與能力以及影像鑒賞與批判能力。在影像媒介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媒介素養提升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媒介素養提升能夠拓展公眾影像認識、增強公眾影像責任,推動中國經驗的影像傳播、探索影像傳播的中國經驗,平衡影視文化生態、樹立影像經典意識。

關鍵詞:影像素養;文化生態;經典意識;中國經驗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3sksza01)和2015年重慶大學黨建研究項目(0002001304901/081)的研究成果

“媒介素養”是近年進入公眾視野的熱詞,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制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影像素養是媒介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影像拍攝與制作能力、影像表達意識與能力以及影像鑒賞與批判能力。新媒體時代影像媒介日趨多樣化,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影像從人們單純的生活內容變為生活方式,在文化格局中的比重不斷擴大。如何在影像媒介普及的基礎上進行媒介素養提升成為緊迫的時代課題。媒介素養提升不僅是現代人素質完善的必選項,還能為深層次解決當下文化發展的諸多問題提供答案。

一、拓展公眾影像認識、增強公眾媒介責任

影像媒介由于受到操作性和獲得性的局限,長期為專業機構和人員壟斷。電視臺和各種影視制作機構成為影像生產的代名詞。媒介的壟斷性帶來了影像社會功能的壟斷性。公眾只是作為影像傳播的被動接受者。新聞影像、紀錄片等對社會進行監督、記錄和思考的影視手段也往往被認為是大眾傳播機構專利。隨著20世紀90年代公眾意識的逐步增強,電視民生新聞、小型平民紀錄片開始出現?!爸v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打造行進中的影像中國”口號背后是對公眾視角以及影像介入現實的努力與焦灼。但從傳播過程來看,傳播者本身并未改變,這些調整仍然由專業化的大眾傳播機構作出。自媒體的出現和普及才真正觸動了傳統的傳媒格局,傳播者本身開始改變。公眾因為擁有了便捷的影像拍攝制作工具而在被動接受者之上疊加了主動傳播者的身份。在人人擁有媒介話語權的時代,如何合理使用話語權成為關注焦點。

(一)拓展公眾影像認識,積極關注社會發展

公眾影像認識的拓展不是一個獨立命題,與公民意識建設息息相關。我國歷史上長期處于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之下,沒有經過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長達幾個世紀的民主思想洗禮,也沒有發生完整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既獨立于政治權利又獨立于家庭私人事務的公共性空間沒有自發在中國歷史上出現。我國公眾對于伴隨著公共空間而來的“公民意識”感到陌生。而公民意識卻是和法治意識一樣是我們國家走向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需求。公民意識包括對政府權力的認同和監督,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和積極參與。影像是當下視覺時代的有效發言手段,影像媒介已經為公眾普遍擁有的今天,公眾理應跳出一己之天地,改變認為新聞影像、紀錄片只是大眾傳播機構專利,公眾拍攝新聞影像和紀錄片只能取材自身生活片段、自我消費等傳統看法。充分發揮公民主體意識,充分激活已有的媒介話語權,用影像去表達自己對國家、社會、時代、人群的觀察與思考,用影像參與推動社會發展。

(二)增強公眾媒介責任、凈化影像傳播環境

網絡是一個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人們受表達的欲望驅使行使著表達的權利。貼吧、論壇、微博、微信已經不能滿足僅被文字把持,各式各樣的影像充斥在屏幕上。但有效信息和良性信息并非總是成正比上升,影像信息里五味雜陳,裹挾著不少無聊低級和虛假的內容,“有圖未必有真相”。增強公眾影像責任包括利用影像進行傳播的意識和能力、辨識揭露虛假影像的能力和意識、拒絕獵奇玩笑的影像理性。

負責任的影像包括可靠、準確和真實三個維度??煽恐赣跋駚碓纯尚?;準確指符合影像自身語法規則;真實指集中反映本質的典型。無論是作為傳播者還是接受者,以傳播負責任影像的意識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影像傳播行為,自媒體與大眾媒體應攜手合作,探索和發現不良虛假影像,建立過濾反饋聯動機制,減低不良虛假影像對傳播環境的毒害,凈化影像傳播環境。

二、推動中國經驗的影像傳播、探索影像傳播的中國經驗

“文化走出去”已經上升為一項國家戰略。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而精彩的中國對于樹立正面積極的國家形象,提升國際文化地位,消除國際社會對當代中國的陌生感與誤讀至關重要。影像產品是文化輸出交流的重要載體,能夠直觀鮮活地反映現在的中國。

(一)推動中國經驗的影像傳播

中國經驗應該有兩個組成部分,即歷史經驗和當代經驗。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中國歷史經驗的識別度和認可度都比較高,甚至不少國家和地區成為了中國經驗的唯一代表,中國當代經驗傳播力缺失是目前面臨的巨大困境。歷史題材、古裝武俠仍然是我國影像產品國際輸出主力。頗具民族特色的服裝道具、動作妝容等視覺奇觀是吸引海外觀眾的主要原因。中國當代經驗辨識優勢在哪里,一批在國內取得不俗票房的現代題材影視劇在海外市場遭遇冷遇。當然,我們并不是要故意迎合國際市場,但冷靜地看,真正能聚焦現實問題、具有鮮明影像表述方式、能得到國人認可的影像作品非常罕見,更奢談形成民族影像品牌了。在國產電影票房一路走高的背后也難掩不良營銷、市場保護、贏利占比低下、高票房低口碑等諸多隱憂。

在古典視覺奇觀之外,什么能成為中國當代經驗的核心影像元素?盡管在世界交流融合加深,生產和消費內容及方式趨同的背景下提煉國家當代經驗特色絕非易事,但確是悖論式必需。美國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分類系統、敘事方式和鏡頭方式。商業利益和模式化生產成就而非阻礙美國價值觀的世界輸出。在世界影像市場的角逐中,意大利、法國、伊朗、印度等國家雖然市場占有率不高,但是無論是影像風格還是題材內容,都具有鮮明的國家特色。我國取材于當代經驗的影視劇,特別是電影也不乏單片贏利,但沒有鍛造出成功類型而持續贏利,而類型的成功才能成為國家民族特色的棲居地。中國的當代經驗本身是豐富而獨特的,歷史傳承獨特、現行政治體制獨特、現代化進程獨特、個體境遇及社會文化問題同樣獨特。中國當代經驗傳播也不能自說自話,而是演繹人類共同母題、價值情感、人性困境在中國的回響。中國當代經驗的影像傳播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道遠,需要公眾群策群力。從國家層面上看應該在各級各類影像作品評選之外探索更多能夠吸引公眾參與影像表達的途徑,諸如構建分類片源庫等。激發公眾影像創作和表現的熱情,豐富將現實影像化、故事化的手段,讓電影“眾籌”從下游回溯至上游,用“眾智”豐富“眾籌”。

(二)探索影像傳播的中國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至今,角逐國際電影節獎項是我國影像作品國際傳播的主要方式,而斬獲獎項更多是榮譽輸出而非市場輸出,早期的《黃土地》《紅高粱》,近年《圖雅的婚事》《團圓》等電影僅是名字和名氣為國際國內觀眾熟知,境內外都沒有產生真正的市場效應。政府行為推動的境外中國文化周也是我國影像對外傳播的重要方式,但由于作品數量、展映時間、觀影范圍的局限制約了最終的傳播效力。近年來我國影像作品開始以并購、合作等方式通過國外發行網絡真正進入國際影像交易市場,并且搭載互聯網營銷手段大大拓展了我國影像作品的傳播寬度。但是目前面臨的突出現實是國際觀眾對中國影像作品固有的偏隘喜好和文化陌生感影響接受寬度和深度。同時就整個國際市場分布看,我國影像作品在華語國家市場份額遠大于歐美國家市場份額。

真正讓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觀眾理解和接受中國影像作品,提升彼此間文化熟悉程度異常重要,因此應該倡導政府主導下的民間多層次文化交流常態化,把民間影像交流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在世界一體化加深的當下,人類本來面臨許多共同問題,也需要增進了解,真實感性的生活記錄是拉近文化距離的最好方式,而記錄表現中國人當下豐富的生活情感狀態,普通公眾最有發言權,提升公眾影像素養才能更好履行地這一權利。

三、平衡影視文化生態、樹立影像經典意識

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外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但是在票房高歌凱進的背后,電影文化生態結構性失衡不容小覷。從院線的放映類型來看,無論國產還是進口影片幾乎都被商業影片壟斷,在二、三線城市院線尤其突出,傳統意義上的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藝術化的商業電影或者難以進入院線或者鮮有問津。撇開制作水準低劣的作品,無論國產還是進口影片,每年進入世界A類電影節提名的影片,在業界也獲得推崇的“五個一”工程獲獎影片都難以現身院線。即使進口商業電影也被科幻、動作等少數大制作類型把持,遠未達到多元化。各個影院放映內容和時間安排高度同質化,院線消費方式也很單一,主要依靠短則幾天長則個把月的有限檔期,這必然倒逼電影營銷和宣傳,使后者在整個電影流程中地位不合理膨脹,積極促成“一哄而上”,沖動消費成為必然目的,話題造勢、包裝賣點、營銷奇招等讓影視文化生態的不理性加劇??陀^上,電影制作觀念、水平和發行放映渠道及體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約影視文化生態平衡發展,但是公眾影像素養水平是更深層制約因素。公眾影像素養的提升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影視文化發展生態。

電影票房在不斷刷新紀錄,但是電影創作和市場空間的開拓都受制于公眾影像素養水平。電影觀看遠沒有成為普遍的生活方式,更遑論影像素養中的鑒賞力在人群中的提升。良性平衡發展的電影生態建立在電影觀看成為習慣,人們影像素養普遍提升,能夠根據開闊眼界與良好品位主動觀看電影的基礎上。當下電影的主流消費人群僅是城市中的青年人群,有限的人群對電影的喜好又普遍集中在感性層次,大明星、大場面、精致場景帶來的視覺體驗;輕松搞笑、緊張刺激帶來的情緒體驗;賣點制造、話題營銷帶來的心理獵奇體驗;被營銷策反的感性沖動。許多風格獨特、富有藝術或思想探索精神的影片因為需要更多訴諸理性經驗而遭受冷遇。不少制作精良的傳統主旋律題材影片甚至止步在標簽狀態,受眾選擇不去了解,更何況觀看。

樹立影像經典意識,以經典普及帶動影像知識積累。影像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影像知識積累密不可分的影像鑒賞和批判能力。影像世界與傳統文學世界一樣具有相對獨立性,是一個有機聯系整體,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傳承脈絡、經典作品、理論范疇、評價體系,與文學一樣,其功能不僅是消遣,也有教育、凈化等,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社會文化不斷對話、撞擊構成復雜的投射關系。影像世界中的經典作品生動體現時代影像發展水平和趣味,是闡釋和形成理論的重要根據,應在公眾中加強對影像經典的認知和鑒賞并以之為起點有效帶動公眾影像知識的普及和深化。影像鑒賞相關課程作為普及影像知識的有力手段,應該成為社會必修課首先進入中小學和大學課堂。在大學里形成全校性公共選修課,推進影像素養從相關專業的特殊素養向基本文化素養轉變。中小學和大學群體成長于影像環境中,對影像天生熟悉敏感、可塑性強,也是影像鑒賞和創作的積極參與者。培養青少年人群是最終培養整個社會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裴志玲,張傳香.政府的媒介素養與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J].學習與探索,2012(6):53-55.

[2] 呂凌靖.手機公眾媒介素養培養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0:24-34.

[3] 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55-342.

[4] 匡文波.新媒體理論與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35-155.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04-02

作者簡介:葉思詩(1981—),女,重慶人,西南大學文學院美學博士研究生,重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中國經驗文化生態
勞動收入占比與居民消費率:機理與中國經驗
勞動收入占比與居民消費率:機理與中國經驗
當代美國科幻電影的文化生態解讀
當前公共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的社會化途徑研究
新時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認同
G20領導人紛紛表示學習“中國經驗”
淺談黃梅戲的生成繁衍與文化生態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論賽珍珠小說的“中國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