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廣播生態圈的優勢堅守與融合重建

2016-02-28 22:35呂新麗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6期
關鍵詞:廣播受眾互聯網+

呂新麗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互聯網+”時代廣播生態圈的優勢堅守與融合重建

呂新麗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媒體融合已成為傳統媒體的必然選擇,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各傳統媒體都在積極探索融合轉型之道,轉型被提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傳統廣播也不例外。本文將從傳統廣播的優勢、“互聯網+”的特征、廣播生態圈的融合重建及面臨問題等方面來探討傳統廣播如何困境突圍。

傳統廣播;“互聯網+”;新媒體;廣播生態圈;融合重建

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已成為必然,對于傳統廣播而言,目前最普遍的融合方式是把錄好的節目放到互聯網上播出。但是目前互聯網音頻以大數據為支撐,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較強,有著較快的成長速度和發展勢頭,因此傳統廣播媒體不應僅僅把新媒體作為自制節目的一個播放平臺,應改變這種原始的媒體聯合方式,借助傳統媒體的先天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運用互聯網思維,真正去致力于創造適用于網絡的音頻節目和互聯網產品,發揮不同媒體各自的優勢和長處,實現渠道和內容的融合,臺網的真正融合。

一、傳統廣播的先天優勢

首先,在泛媒體時代,雖“處處是媒體,人人是記者”,但公信力缺失是制約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發展的最大障礙。傳統媒體所播出內容的可靠度和可信度是當下一些新媒體無法企及的,也將成為傳統廣播轉型升級的重要優勢。其次,傳統廣播根植于本地文化和風土民情,讓受眾更有親近感和認同感,可與受眾進行深度互動與溝通,也可作為解決民生問題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主流平臺。另外,雖然受到互聯網的沖擊,但廣播直播的時效性和迅捷性等傳統優勢仍然存在,移動媒體和車載媒體的市場空間可以進一步開發。最后,傳統廣播作為主流官方媒體具有先天性平臺優勢,相對于互聯網新媒體,有更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既可以整合地方政府資源,又可以整合區域產業和本地用戶資源,這些都為傳統廣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傳統廣播的發展困境

第一,市場有限,技術滯后。對于多數傳統廣播而言,因地域產業和市場容量限制,廣告投放有限,因此資金、人才和資源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傳統廣播尤其是地方廣播在節目競爭中一直受到多重局限。多數傳統廣播的制播設備和技術平臺嚴重落后,業務流程有待改革創新,用戶數據庫和服務平臺等方面也亟須優化升級。第二,內容局限,受眾出走。近年來,在互聯網和新媒體沖擊下,品牌廣告投放紛紛轉向強勢媒體與互聯網新媒體,然而節目競爭日漸加劇,節目制作成本逐年攀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廣播尤其是地市廣播,除了本土新聞和線下活動外,節目的質與量都難以保證,內容變現能力急劇下降,節目的影響更是逐步邊緣化,節目內容和收聽方式難以吸引和滿足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需求,必然導致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快速轉移,傳統廣播和主流受眾也必然漸行漸遠,甚至面臨“失聯”的危險。第三,機制僵化,人才流失。受事業體制影響,傳統廣播結構板結,機制僵化,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導致管理運營、發展模式和人事結構變革困難。另外由于地域局限,傳統廣播對優秀人才吸引力天生不足,“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員能進不能出、待遇能高不能低”的僵化機制,更加劇了現有人才的流失。

三、傳統廣播“互聯網+”的融合重建

(一)跨界融合,重塑結構

“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生態?!?”就是產業創新,跨界融合,是具有開放性的變革,也是一種結構的重塑融合。媒介融合在幾年前就被提上日程,但多數傳統廣播的融合仍然只是單純的平臺互動和聯合,而互聯網“+”所提出的融合包含身份的融合,廣播制作的不再是節目而是要投放到市場上的產品,而客戶消費被轉化為投資,媒介與受眾成為伙伴,受眾不僅是服務對象,更要參與產品的創新和升級。

(二)基站普及,覆蓋率廣

傳統廣播在各地市普遍采用1KW調頻發射,覆蓋面積60km左右,這種方式只能滿足聽眾收聽本地區的廣播,而移動互聯網的各個移動運營商在城市之外所建立的基站,其發射功率大多為5KW,覆蓋面積大約為30~35km,雖然單體覆蓋率不及傳統廣播,但所建的基站多,總體覆蓋率更為廣泛。截至2015年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8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0.3%,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0.1%。網絡環境的逐步完善和手機上網的迅速普及,使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需求不斷被激發,因此傳統廣播只有真正進入互聯網,為網絡量身定制音頻節目才能真正實現媒介融合。

(三)內容豐富,選擇多樣

就傳統廣播而言,聽眾的選擇受到時間和內容的多重限制,只能在特定時間被動接收既定內容。如今,人們很少有機會專程守候在收音機前,而對于移動互聯網而言,通過移動手機終端收聽廣播打破了廣播的地域特性,開放性的服務于全球受眾,在任何提供數據服務的地方均能選擇收聽自己喜歡的頻道和節目?,F在很多廣播APP都能提供數千個電臺,數萬個節目,用戶可以在任何時段選擇自己心儀的節目。

(四)多元渠道,互動靈活

在“互聯網+”時代,廣播的基礎設施和接收設備都發生了明顯改變。相對傳統的無線電廣播,移動互聯網應用實現了4G網絡、智能手機、局域無線網絡,甚至車載移動互聯網等多平臺傳播的疊加效果,并且平臺搭建成本低,使用范圍廣。如今,微信公眾平臺和各類APP后臺快速發展,圖片、視頻輔助文字、語音大大豐富了互動方式,提高了互動效率,同時降低了互動成本。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小巧輕便的移動終端已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在現在以及不久的將來,當移動互聯網能夠提供更強大的數據服務,更加注重用戶體驗,進一步提升智能化,加強互動性和參與性,那么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用戶收聽體驗必然會更優于傳統廣播,受眾的收聽習慣也自然會隨之改變。傳統廣播理應抓住媒介融合這一機遇,利用自身的權威性、時效性等優勢,同時吸取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優點,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更加重視用戶體驗,創造能夠切實滿足受眾需求、適應市場需要的產品,以期實現真正的媒介融合。此外,移動互聯網應用不能只著眼于現在,應在時刻關注技術革新的同時,第一時間關注受眾的反饋。

G220

A

1674-8883(2016)16-0092-01

猜你喜歡
廣播受眾互聯網+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廣播發射設備中平衡輸入與不平衡輸入的轉換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網絡在現代廣播中的應用
論交警廣播直播室的構建
爸爸也愛聽廣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