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官方微博對負面涉警事件的報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新浪官方微博為例

2016-02-28 22:35尹鈺傑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6期
關鍵詞:消息來源官微都市報

尹鈺傑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媒體官方微博對負面涉警事件的報道框架研究
——以《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新浪官方微博為例

尹鈺傑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近幾年來,媒體負面涉警事件報道增多,導致負面涉警輿情頻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警民之間的友好關系。本文以媒介框架為理論依據,通過分析《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新浪官方微博對負面涉警事件的報道方式,總結出媒體官方微博在報道負面涉警事件時的具體框架,歸納出@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兩個官方微博相關報道框架的差異。

負面涉警;官方微博;《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框架研究

一、框架理論

最早提出“框架”概念的是英國人類學家格雷戈里·貝特森,他認為框架是一個心理層面的概念,能夠引導人的感知。1974年,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將框架解釋為人的文化價值觀對其展現自我方式的影響,就是將生活中的片段變成自己的經驗,這種由經驗組成的框架又將影響人們未來對于現實生活的理解。[1]

戈夫曼的研究使得框架理論開始受到社會學和傳播學領域的重視,框架分析逐漸受到傳播學者的青睞,框架的概念逐漸向“媒體框架”與“受眾框架”兩個方向發展。甘姆森把媒體的框架細分為四個維度:第一,新聞涉及的話題(內容取舍);第二,外在表現(編輯中的篇幅和位置);第三,認知上的屬性(被包含進框架的細節);第四,感情屬性(全篇的基調)。[2]在新聞活動中,所謂“框架”可以認為是一種對新聞報道的取舍,同時也是媒體對特定新聞事實的解釋框架。

二、微博負面涉警事件的敘事框架綜合分析

本文選擇國內兩家主流媒體的新浪官方微博(簡稱“官微”)@人民日報(大陸發行量最大的黨報)和@南方都市報(被新聞學者視為中國大陸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秉承者與引領者)[3]從2014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的負面涉警微博為樣本,來進行分析。由于微博傳播語境的特殊性,我們將負面涉警事件相關的科普性及建議性的微博(以下簡稱“其他”)也納入了敘述框架研究之內。在@人民日報(粉絲4590萬)中篩選出33條負面涉警相關報道、評論及其他,涉及事件25起。在@南方都市報(粉絲842萬)中篩選出68條負面涉警相關報道、評論及其他,涉及事件47起。筆者統計發現:

@人民日報負面涉警消息報道總體呈“低—高—低”走勢,但由于報道數量不大,總體顯得平穩,在2014年12月、2015年1月和2015年5月報道及評論數量最多,前期2014年1月~2014年11月相關微博數量較少,多個月份相關微博數量為零。@南方都市報負面涉警消息報道及評論呈“較高—高—低”走勢,2014年前半年,報道數量隨著月份遞增,5月發布6條微博,在2015年5月達到頂峰,共涉及22條微博,2015年1月發布5條相關微博,后期相關報道量少且走勢平穩,側面反映出兩個官微對熱點事件的重視態度是比較一致的,報道數量也與事件影響程度成正相關。

(一)微博報道來源和消息來源

報道來源指新聞的出處,即新聞從何處獲得。消息來源指一些在新聞引述中提及且可以確認的個人、組織或實體。[4]

@人民日報的相關微博大多是原創,非原創消息共10條,總體涉及當事人(非警方)及親屬朋友的消息來源微博一共5條,涉及事發時警察的態度、警方的回應的微博共9條,缺乏意見領袖消息來源,還有極少量消息來源為網友發帖。@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來源中,28篇為微博原創,總體涉及當事人(非警方)及親屬朋友的消息來源微博一共10條,事發時警察的態度以及事后警方回應微博消息來源30條,意見領袖消息源2條,分別是@儀隴公安和@西安公安,網友發帖消息源4條。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報的報道來源側重于采用原創的消息或是評論,@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來源則更青睞于轉載多方消息,選取的媒體都能保證權威度和可信度,其主要作用是媒體信息的再次呈現。相比四個消息來源,兩個官微都更側重于報道事發時警察的態度及警方的回應。

(二)新聞體裁及話語形式

統計所有樣本發現,@人民日報共有新聞報道20篇,其中連續報道6篇,涉及2起事件,占總新聞報道的30%,新聞評論7篇,其他微博6篇;@南方都市報共有報道66篇,連續報道新聞32篇,涉及7起事件,占總新聞報道篇數約49%,新聞評論1篇,其他微博1篇??梢钥闯?,@人民日報部分報道并沒有呈現事件的全貌,而是抓住敏感點和重要點,著重于對相關負面涉警事件評論、宣傳和科普,表明和闡述自己的立場和態度,給新聞事件定性,引導輿論,而@南方都市報更傾向于報道和轉載新聞事件,更多地采用連續報道的手法,還原事件的前因后果,讓受眾自己去判斷和定義事件性質。

通過對兩個官微的敘事話語形式分析,筆者發現,其共同點是兩個官微的敘事和評論都結合了微博敘事的特點,字數短小精悍,對事件的闡釋清晰準確,每一條報道微博都有配圖,以視覺化的形式凸顯警民關系危機,部分新聞標題使用表情包以加強情感和表明媒體態度和立場。在@人民日報的所有樣本微博話語形式里,筆者總結出一共6種報道、評論和涉及相關事件的其他微博表達形式,分別是第一,質問式,如“招遠案案發后4分鐘,警察去哪兒了?”“微議錄:欠薪的老板,你們良心安在?!”;第二,總結式,“制度立起來,警察不必跪下去”;第三,建議式,“給專門機關專業調查足夠的時間”;第四,知識普及,“遇警察查驗身份時的‘正確姿勢’,你要了解!”;第五,展開討論,“微議錄:警察,凡是聚餐都不行?”;第六,案件疑點跟蹤,“山東東平女生疑遭性侵案:追問四大疑點”等。

而@南方都市報的微博文本形式就顯得比較單一,在標題的話語結構上,大部分運用平鋪直敘的總結式的標題,少量標題加入卡通表情,以表明其立場態度和感情色彩變化,內容形式以客觀敘述新聞事件為主,罕有對新聞事件的評價,也反映出@南方都市報的微博相關報道定位。

(三)綜合主題框架分析

筆者通過對兩家官微的負面涉警議題報道的側重點和篇數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出:“警察暴力執法”“警察濫用職權以公謀私”“警察自身行為不端”“警察執法惹爭議”“涉警謠言”“警察懈怠執法”6大板塊為報道側重點板塊,發現:@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的負面涉警事件報道主題中,對“警察暴力執法”的主題報道數量在所有報道里是最多的。其中,@人民日發布相關微博9篇,約占主題總數的53%,而@南方都市報發布相關報道10篇,約占主題總數的29%;其次,@人民日報也發布了3篇有關“警察執法惹爭議”的主題報道,@南方都市報剩余報道主題的篇數都比較均衡,報道數量分別在4~6篇之間。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警察的暴力執法相關主題在負面涉警報道中占有較大比例,是發生率大、曝光率高,且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對此,媒體應當不偏不倚地報道相關事件,呈現出事件全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履行好瞭望哨的功能的同時維護社會和諧和治安穩定,督促警方文明執法。

三、研究總結

微博傳播語境下官方微博的負面涉警議題報道框架呈現出一些特點,如對重要的、容易引發社會輿論的熱點事件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跟蹤和連續報道,同時在報道手法上結合微博文字本身的特點,圖文并茂,簡短直觀。雖然每條微博報道字數受到平臺限制,但都從形式上延伸了新聞和評論內容。例如,廣泛運用視頻鏈接、消息鏈接等手段。對于報道主題而言,涉及“警察暴力執法”的主題成為負面涉警報道中的重點。

但是,從選取的樣本中可以看出,在報道來源上,@人民日報的報道來源側重于采用原創的消息或是評論,@南方都市報的報道來源則更青睞于轉載多方消息。在報道體裁上,@人民日報著重于對相關負面涉警事件評論、宣傳和科普,給新聞事件定性,引導輿論,而@南方都市報更傾向于報道和轉載新聞事件,更多地采用連續報道的手法,還原事件的前因后果,讓受眾自己去判斷和定義事件性質。

框架理論作為新聞傳播學研究領域里最重要的理論之一,通過對新聞報道內容的呈現,來探究媒體的立場和定位,在負面涉警事件頻發、警民關系稍顯緊張的今天,媒體更需要完善自身報道框架,通過新聞和評論正確積極地引導輿論,為維護社會穩定,改善警民關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1]爾文·戈夫曼.框架分析[M].紐約:紐約出版社,1974:10-11.

[2]威廉·甘姆森,大衛·古德,威廉·霍因思,西奧多·沙遜.媒體圖片和現實的社會構建[J].社會學年度回顧,1992(1):373-393.

[3]童靜蓉.中國語境下的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話語[J].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1):91-199.

[4]臧國仁.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M].臺灣:三民書局,1998:94.

G206.2

A

1674-8883(2016)16-0344-01

猜你喜歡
消息來源官微都市報
半小時10萬+ 3小時破百萬 575萬閱讀打破紀錄 錢江晚報官微如何將同題作文打造成爆款
以15秒播出一個溫暖的片斷——溫州都市報的抖音號運營實踐
全媒體時代,錢江晚報官微如何保持競爭優勢
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
“官微”該是什么模樣?
《齊魯晚報》消息源淺析
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系的理論研究綜述
試論《都市報道》與“民生民情”
新形勢下都市報文化新聞創新探析
淺析全媒體時代“官微”和“傳媒”的微妙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