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魯藏布大峽谷

2016-03-01 10:44廖應琴蕭洛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1期
關鍵詞:雅魯藏布雅魯藏布江拐彎

廖應琴 蕭洛

上世紀五十年代,許多科學家依據雅魯藏布江許多大支流呈反向匯流的特點,推斷其上古時期曾經由東向西流向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后因兩大板塊相互碰撞而改道流向了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當時板塊理論炒得熱火朝天,似乎又旁證了雅魯藏布江是“襲奪河”觀點。

可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楊逸疇從雅魯藏布江源頭開始一路考察下來,并未發現其支流帕隆藏布江同伊洛瓦底江上游之間有任何古河道的遺跡存在,論證了雅魯藏布江是一條適應地質構造發育而產生的“先成河”,并非因布拉馬普特拉河溯源侵蝕的“襲奪河”,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一個重要的地理發現。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對于青藏高原科學探險考察來說,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年份。他們走進西藏東南部地區,進行地學、生物學方面的綜合考察,取得了一個個意外重要科研成果,推翻了雅魯藏布江是一條“襲奪河”的觀點,便是當時的一個重要地理發現。盡管這個重要地理已經過去了30多年,可回過頭來還是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雅魯藏布大峽谷上的構造既有褶皺也有斷裂,而以斷裂為主,都是規模巨大的壓扭性斷裂帶。(攝影/高登義)

一塊超基性石頭,科學家推斷雅魯藏布大峽谷是條大斷裂帶。

上世紀70年代初,盡管“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但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世界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積極努力下,中斷5年之久的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又恢復了野外考察活動,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楊逸疇參與了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他們從雅魯藏布江源頭開始,沿江一路考察。1973年9月21日,當考察隊大隊人馬結束察隅的多學科綜合考察返回北京時,卻留下了一支包括楊逸疇在內的8人小分隊挺進墨脫,他們的主要使命是利用進入墨脫縣短暫的開山季節,深入到雅魯藏布大峽谷腹心地帶,沿江測量雅魯藏布江水,獲得這一帶的各項水力資源數據,從此拉開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科學考察的序幕。

1974年,由關志華任組長,章銘陶任副組長,有楊逸疇、鮑世恒、肖樹棠等5名科學家參加的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考察組,從米林縣派區出發,沿20世紀初英國人F.貝利、F.K.沃德曾經走過的路線,經大渡卡、格嘎、加拉到達白馬狗熊,對雅魯藏布大峽谷這處江段進行了科學考察。

楊逸疇經過連續兩年的科學考察,一個結論在心中孕育,雅魯藏布江并非科學家們先前推測的“襲奪河”。而真正讓他將這個結果公布于世,卻是1981經中央批準,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決定從第二年起,對南迦巴瓦峰地區開展登山和綜合性的科學考察活動。

1982年2月,當楊逸疇一行到達一個叫大渡卡的村莊時,南迦巴瓦峰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大家的面前,他們顯得很激動,都歡呼起來。這時,楊逸疇發現南迦巴瓦峰的西坡掛著一條灰白色的冰川,特別想去看看。第二天,他們專門去了距離南迦巴瓦峰更近的格嘎村,帶上幾個向導爬到冰川上去搞測量。讓楊逸疇特別驚奇的是,這條冰川沒有連續性,有六段空白區,其末端還飛過直白村落入雅魯藏布江中。他后來請教冰川學家張文敬,方知這是中國首次發現的躍動冰川。

泥石流、雪崩、急流等讓科考隊員們行進很慢,有時讓大家意想不到,路上除了野獸以外,馬蜂窩也很多。有次剛到宿營地,鮑世恒急著去草叢中小便,剛鉆進一會兒,就聽一聲怪叫,人又從草叢里竄出來,原來是他不小心捅了馬蜂窩。據當地老鄉講,3只馬蜂能蜇死1匹馬,足見這里馬蜂的兇猛。鮑隊員打著滾兒從草地里出來,頭已經腫起,一下大了好幾圈,像個巴斗??疾礻牄]有隊醫和解毒藥,只有蛇藥,趕快用水化開,黑乎乎地抹了一頭一臉,一月后才消腫。惹不起還躲得起,人遇上馬蜂窩都繞道走。還有一次,為躲馬蜂有人差點兒遇險,路途中樹叢里有馬蜂窩,大家實在不愿聽老鄉的話,為這幾十米的馬蜂道而改道幾十米爬山,繞上半天。于是他們用雨衣包著頭,裹住身體,然后低頭縮肩一口氣沖過去,結果有人只顧低頭看腳下的路,跑過了頭,一氣兒沖過去,滾倒在路邊坡下,幸好被樹攔住,才沒跌進峽谷。

絨扎瀑布。(攝影/稅小潔)。

楊逸疇(右)1998年秋在雅魯藏布大峽谷。(供圖/羅洪忠)

當他們到達白馬狗熊時,兩邊都是懸崖絕壁,中間是江水急流,根本過不去。向導告訴說,他們打獵時走到這里無法沿江下行,除非翻越西興拉山繞個大圈子,才能走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頂端扎曲。他們本來打算繞道考察,可西興拉早已大雪封山,根本沒法走。當時所帶的物資也幾乎用盡,大家在一起商量,這次探險考察就此打住,從原路返回。雖然這次沒能考察白馬狗熊至扎曲之間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河流段,可兩次的考察經歷卻讓楊逸疇對大峽谷地貌有了詳細了解。

這次考察中,地質學家鄭錫瀾最為辛苦,每走到一個地方就要敲敲打打,找石塊作標本,裝進自己的大背包里。有些隊員的包越背越小,可鄭錫瀾的包卻是越背越大。有一天上午,楊逸疇正在他旁邊觀察地貌,偶然聽到他小聲叫道:“咦,這個石頭不一般”。楊逸疇走進一看,憑著青藏高原多年科考發現,這是超基性巖體,是地殼深處物質一下子裸露到地表形成的。這個發現讓他意識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大斷裂帶,地質構造極為復雜。

雅魯藏布大峽谷藏布巴東大瀑布段,河床深切。(攝影/稅小潔)

有關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成因,曾有過許多種推測,可最主要的論點認為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成因是河流襲奪的結果,強調它是喜馬拉雅山南坡南北向河流的溯源侵蝕襲奪了北坡東西向河流,奇特的大拐彎也就成了“襲奪彎”。當時,板塊理論炒得熱火朝天,而雅魯藏布江許多大支流呈反向匯流的特點,似乎又旁證了“襲奪彎”存在的可能。由此,科學家們推斷雅魯藏布江上古時期曾經由東向西流,認為最早流向了緬甸的伊洛瓦底江,后因兩大板塊相互碰撞而改道流向了印度的布拉馬普特拉河。

1982年3月,楊逸疇在《地理研究》第1卷第1期,發表了讓世界地理界為之震撼的重要地理發現科考論文《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的地貌特征和成因》。楊逸疇從雅魯藏布江源頭開始一路考察下來,發現雅魯藏布江下游的“U”型大拐彎并非一個拐彎,而往下卻是連續的多個拐彎,它們是適應不同方向斷裂構造發育的先成河,而不是河流襲奪作用所造成的“襲奪彎”。

板塊理論,解開了喜馬拉雅山東端“地結”之謎。

板塊理論是一個什么樣的理論,楊逸疇對大拐彎成因的不同看法,是否違背了板塊理論?這成為科學界關注的問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對于國際地球科學界來說,是一個空前偉大的時代。這一時期飛速發展的工程技術帶動了古地磁、古生物以及海洋學諸學科的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地學革命。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磁極倒轉說,演繹了8000萬年以來的氣候環境,對于歷次古生物滅絕及其后的生物大爆炸有了新的認識,深??碧绞沟锰靥崴构藕5倪z跡——地中海的滄桑史已經大致了然;曾與喜馬拉雅同為深海洋底的阿爾卑斯山的每一塊石頭都被摸遍……

回首板塊學說的建立,被公認為上世紀地球科學的最大突破。1912年,“大陸漂移”假說就這樣在提出了,一些人稱“有道理”,一些人搖頭稱“怎么可能”,而更多的人存疑,拭目以待:畢竟科學立論需要確鑿論據。隨著提議者的離去,這一假說一度沉寂;但是大地并未因此卻步,若干年后的人們借助技術革命,忽然發現大陸正在移動,并且這種移動從來也沒停止過,“板塊構造”說脫穎而出。它不僅解釋了海洋的形成、陸地的漂移,也解釋了大陸碰撞的邏輯理論。這一系列新理論構成七十年代國際地學革命的核心,人類對于地球的認識因之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

從事青藏研究的科學家們,由衷地感謝這一場地學革命。他們曾以傳統地學經典有關地槽地臺學說,解釋青藏高原成因時,說的就不免牽強了:雅魯藏布江以北是一巨大地臺,它曾為淺海;喜馬拉雅則是深海之下的地槽,有物質在其上不斷地堆積,由于受到擠壓而形成山脈。至于翻上地表的蛇綠巖,則被認為是地幔中熔融的巖漿沿著地殼的深大裂隙侵入到地殼上部冷卻而成。然而,中國科學家多年的考察實踐,難以自圓其說。正是在這一國際地學新舊交替時代,板塊理論就能很好解釋這些問題。

楊逸疇等首批進入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科學家,同樣得益于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學說的幫助。當地質學家面對從南到北那一條條裸露著深海物質的縫合線、地球物理學家們面對古地磁測定的巖石形成在赤道以南的位置、生物學家們面對雅魯藏布江南北迥然有異的古生物區系群落……他們不再感到茫然所措,用板塊理論就能解釋其成因,許多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

當楊逸疇進入米林縣派鎮時,發現了一個奇特的地理現象,由西向東流的雅魯藏布江,到這以后突然轉向北東流去,穿切在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之間,并環繞南迦巴瓦峰轉折南流,形成幾百公里長的大拐彎,而且大拐彎中又套疊著一個個直角形的小拐彎,河道流路蜿蜒曲折,峽谷一個接著一個,最狹的地方不過70-80米。峽谷兩側的山嶺海拔多數在4000米以上,從谷底到嶺脊的相對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切割深度和密度由下游向上,在大峽谷的頂端部位最大。

讓楊逸疇更感到新奇的是,雅魯藏布大峽谷兩側山地前山靠近峽谷,谷坡坡度介于30-50度之間,山地呈脊嶺狀向谷地延伸,構成交錯的山嘴或起伏的峰面,一般沒有冰雪作用。然而,其后山南北側以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壘峰為主的山系,海拔卻在5000米以上,主峰最高卻達7787米,呈金字塔形角峰高矗,其它山嶺大多呈鋸齒狀,雅魯藏布江就是從這級地面下切而成的。

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楊逸疇更是興奮異常。雅魯藏布大峽谷內外側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還是冰川發育的中心,山嶺白雪皚皚、山坡冰川懸垂,由于南來濕潤氣流可通過峽彎下段的谷地伸入,高山降水充沛,遇冷后形成大量冰雪積累,冰雪覆蓋的山嶺上雪崩滑道累累,導致雪崩和冰崩極為頻繁。同時,谷坡洼地可以看到受冰雪崩坍補給發育的再生冰川,一些冰川舌可以穿越森林下伸到海拔3100米左右的雅魯藏布江畔,屬于我國罕見的季風型海洋性冰川類型。冰川融化后,常形成泥石流堵塞大峽谷江道。

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如何形成的?先讓我們從雅魯藏布江說起。發源于喜馬拉雅北麓杰馬央宗冰川的雅魯藏布江,是一條海拔最高的國際性河流,在我國境內全長為2057千米,由西向東與喜馬拉雅平行前進,穿過中南部西藏,繞過南迦巴瓦,一瀉千里,進入印度平原后,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孟加拉國匯入恒河,最終流向印度洋孟加拉灣。雅魯藏布江在地質科學研究方面意義重大,這一條沿地質構造發育的河流,事實上是連綴歐亞板塊和印度板塊的縫合帶。在遙遠的地質年代里,有兩塊古陸地曾遠隔上萬里重洋,由于地球內部的運動,印度所在的板塊脫離了遠在南極附近的母體,向北漂移而來。與歐亞大陸相撞之際,便是古大洋消失之時,而連接的一線,發育成雅魯藏布江。

獨特的地理構造,奇特的地貌環境,給雅魯藏布大峽谷設下一個個謎。楊逸疇借助板塊理論,解釋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形成的原因。雅魯藏布大峽谷地處喜馬拉雅山東端,北與念青唐古拉山、東與橫斷山脈交接。這里地處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的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的東端,南迦巴瓦峰矗立在大峽谷的內側,被地質學家們稱為喜馬拉雅山東端的“地結”。與此遙相對應的是喜馬拉雅西端終結處,也有一座海拔8125米的世界第九高峰——南迦帕爾巴特峰,環繞它也有一個河流大拐彎。喜馬拉雅兩端對稱形成的一山一水一峽彎,蔚成自然地理奇觀。而這被地質學家們譽為喜馬拉雅東西“地結”的兩座奇特高山,就像兩顆巨大的“釘子”,將印度板塊鑲嵌在歐亞板塊上。

楊逸疇查閱資料還表明,直到今天,印度板塊仍在向北推進,作為最前鋒的大峽谷地區孤軍深入,將南來陸地深深楔入歐亞板塊之中,在青藏高原的強烈隆升中,河流持續深切,形成舉世無雙的大峽谷。

峽谷密集斷裂,成為雅魯藏布江是先成河的重要依據。

當印度板塊朝亞歐大陸推進時,必然會受到對方的抵抗,自然向東西兩方尋求應力的釋放,必然出現喜馬拉雅山脈東西兩端的弧形轉折,以及近似南北走向的密集斷裂和褶皺。如何從雅魯藏布大峽谷地貌中證實地質學家的推斷,就成為楊逸疇考察的重點。

楊逸疇憑著連續兩年對雅魯藏布大峽谷的考察發現,從大峽谷內部看,這里是一個向北東傾伏的背斜構造,背斜的西北翼出露地層以云母片巖、片麻巖為主,圍繞南迦巴瓦峰構成一組密集的弧形斷裂面,這一段大峽谷河流的環形曲折正是適應這種地質構造的結果。背斜東南翼出露巖層以各種片巖、片麻巖和千枚巖為主,所顯示的構造既有褶皺也有斷裂,而以斷裂為主,都是規模巨大的壓扭性斷裂帶。

雅魯藏布大峽谷白馬狗熊、崗郎和達波江段,構成了最為雄偉險峻的連續大峽谷,從上部到谷底都有交錯山嘴、殘留谷肩和多級階地,明顯表現出套疊的谷中谷,大峽谷強烈切割發育的形式,讓楊逸疇異常興奮。正是這樣的強烈切割,大峽谷巖石比較破碎、風化強烈,若受到暴雨、地震的觸發易產生崩塌和泥石流。有時一次巨大的泥石流,往往堵塞大峽谷江道,為河床提供大量巨大物體,影響河床的水文特性,改變河床的塑造過程。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河床多急流險灘、礁石星羅棋布,甚至出現小的跌水。

楊逸疇根據水文實測,加拉至米亞間7.8公里河段,水面下降350米、平均坡降竟達49.9‰。有的河段流速超過16米/秒,急流挾帶著巨大的推移質,磨蝕著河床前進,發出隆隆的響聲。就在他們考察的枯水時期,河床往往出露基巖,基巖上部兀立著的巨石。正是在這巨大水流的強烈侵蝕下,河床形成一系列縱向深棲、串珠狀的深槽及單個的壺穴、洼坑等,基巖河床上還有許多魚鱗狀疊覆的拍浪侵蝕“癱痕”,局部河床還有基巖聳立的中流砥柱。

雅魯藏布江上、中游江段發育在東西向深大斷裂帶上,以斷斷續續出露的蛇綠巖為標志,地形上表現為寬大平直的貫通谷地,已為眾多地理地質學家所公認??蓷钜莓牽疾炫蓞^以下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明顯感到雅魯藏布江下游則是順應地縫合線東端構造的弧形轉折造就的一系列密集的斷裂和褶皺發育而成的。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隆起,河道適應著斷裂構造帶這個薄弱部位一步步下切發育,一些局部河段還適應著與主斷裂相配套的那些橫向斷裂而發育,導致大拐彎中疊套著一個個連續的小拐彎。

在楊逸疇看來,以南迦巴瓦峰為中心的大峽谷內側地區,則是兩大板塊強烈隆升的上升中心,它的不斷間歇性強烈上升,使大峽谷江段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套著一個。把大峽谷和整個雅魯藏布江中上游聯系起來看,它無疑是一條適應自身構造發育的先成河流。

在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斷續分布著從漸新世到中新世的雜色礫巖和砂礫,表明雅魯藏布江的發育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中新世。楊逸疇在大峽谷內側的南迦巴瓦峰周圍,同樣見到了保存完好的海拔5000米左右的夷平面,這就是原始高原面的殘遺,從而證實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早是在這級面上發育并適應斷裂構造而下切形成的,只不過現在的這級夷平面,因隨著南迦巴瓦峰強烈的上升而發生了變形。

楊逸疇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后,發現大峽谷中至少形成了三級階地,同樣反映了構造隆升的階段性特點??蛇@樣的階地,也因受到山崩、洪積等的影響而變得格外復雜。他由此推斷,晚更新世以前老的河系發育,是在較高部位的寬谷地內側侵蝕和下切同時進行的,而晚更新世以后到現在,則以強烈下切侵蝕為主,導致大峽谷流域同高度一級支流的懸谷瀑布十分普遍,更進一步表明這級階地以后河谷下切,新構造的抬升是更為加劇的時期。

墨脫大地震導致大峽谷中的村莊地面陷落,谷地河床瀑布消失,整個山河面貌為之改變,是否成為先成河的證據?楊逸疇借助板塊理念,解釋大地震產生的原因。墨脫大地震再次證明,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是適應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造成的斷層帶發育而成的大峽谷,南迦巴瓦峰就是印度板塊的先鋒,向歐亞板塊俯沖,南迦巴瓦峰對面的加拉白壘雪峰將其抵住,是年輕的喜馬拉雅山強烈上升的中心,是地形構造轉折最急劇、地應力最集中的地方之一,這里是我國大陸最為活躍的地震帶之一,山地在強烈上升,河流在強烈下切,以快速抬升為特點的現代構造運動,在這里表現得更為明顯和強烈,全世界都會給予關注。1950年的這場大地震,就是一次發生在人們眼皮底下的強烈現代地殼構造運動。

楊逸疇提出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先成河后,必然會引來堅信“襲奪彎”科學家們的質疑??稍谒磥?,“襲奪彎”要成為可能,既要弄清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形成的原因,也要弄清雅魯藏布江和大支流帕隆藏布江相互襲奪的關系。這中間無論誰襲奪誰,被奪河上是否有倒流河?襲奪彎以東是否有斷頭河?雅魯藏布江從上游到下游,坡降的演變符合正常河流塑造的過程,二級高原夷平面的分布情況有著發育的一致性,并沒有出現古雅魯藏布江由東向西流的地勢,反證了雅魯藏布江就是一條適應性的先成河。

楊逸疇同樣考察了帕隆藏布江、伊洛瓦底江上游,并未發現兩者間有任何古河道的遺跡存在。至于雅魯藏布江一些大支流反向匯流,他曾分析了大峽谷以上的16條大支流,與干流成銳角相交匯入的有6條,與干流垂直相交匯入的有5條,與干流流向呈鈍角相交反向匯注的只有5條,如薩迦藏布、年楚河、拉薩河、曼曲、帕隆藏布等,其發育幾乎都是適應同方向斷裂構造的結果,同樣不能作為“襲奪彎”的證據。由此,楊逸疇大膽推斷,古雅魯藏布江不可能通過帕隆藏布江匯入伊洛瓦底江入海,雅魯藏布大峽谷河道是適應兩大板塊之間巨大密集的高角度弧形斷裂帶發育而成。隨著南迦巴瓦峰的不斷上升,河流不斷下切而形成峽谷。

猜你喜歡
雅魯藏布雅魯藏布江拐彎
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晉級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拐彎
雅魯藏布
雅魯藏布
科羅拉多河“Ω”大拐彎
拐彎的道歉
中國與孟加拉國在雅魯藏布江河流治理中的合作與問題探究
西藏雅魯藏布江區橋梁水文計算
雅魯藏布江特大橋的臨時鋼棧橋結構計算
大美尼洋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