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恨歌》
——一曲完美女性的悲歌

2016-03-02 17:10謝玉榮
學語文 2016年3期
關鍵詞:長恨歌悲劇

□謝玉榮

?

《長恨歌》
——一曲完美女性的悲歌

□謝玉榮

摘要: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作《長恨歌》問世以來,解讀者眾,觀點見仁見智,本文以詩歌創作者的視角觀照全詩,從寫作目的、情感態度、人物形象、李楊愛情等四個方面探索作品的主題,提出“抑李尊楊”的觀點,即作品的主題應是批判唐玄宗重色誤國,同情楊貴妃一生遭遇,表達深深的遺憾之情。

關鍵詞:《長恨歌》;感傷詩;抑李尊楊;悲劇

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有各種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并不想評判別人觀點的是非對錯,只想從一個詩歌創作者的角度去觀照全詩,談談一己之思。

一、關于寫作目的

所謂“文以載道”,而詩亦追求“言志”,也就是說,一篇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要傳達出某種深層次的思想,表現出某種與眾不同的立場,這是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標。白居易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堕L恨歌》即是為李楊事而作的。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與朋友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游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相與感嘆,質夫舉酒對白居易說:“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于世。樂天深于詩,多于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創作了《長恨歌》。當時的寫作動機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者也?!币簿褪钦f,創作該詩的初衷不只是為了表達對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的感慨,也是為了警戒那些美貌的女子不要招致禍端,諷喻當朝統治者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最終白居易卻把《長恨歌》歸入了感傷詩一類。感傷詩是“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嘆詠者?!保ā杜c元九書》)也就是說,感傷詩是一類表達因某事而引起的感慨傷懷的詩歌。在這首詩中,濃重的感傷比鋒芒畢露的批判更有分量,更能令人蕩氣回腸。那些優美的詩句俯拾皆是,與其說是諷刺,毋寧說是同情。王質夫希望白居易能夠寫寫李楊二人的事跡,有一個原因是 “樂天多情”??梢?,諷喻當朝的統治者并不是唯一的寫作目的。諷刺李楊二人的所做所為也不是目的,對這個所謂愛情悲劇的根源進行探究,避免發生更多的悲劇,才應該是根本的寫作目的。我以為,《長恨歌》最后的定稿本(即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呈現出來的寫作目的就是這樣的。

二、關于情感態度

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隨著對于李楊愛情悲劇及其與國家由盛轉衰的命運悲劇的關系的思考逐漸深入,作者重新審視二人的所做所為,并對之作出了不同的評判,表達了迥異的情感態度:抑李尊楊。

作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被貶江州之前的白居易耿直勤政,經常犯顏直諫,不但創作了很多具有諷喻性質的詩歌,而且具有可貴的平民意識,對弱者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和女性深為同情與尊重。這一點在他的詩歌中有充分的反映。如《賣炭翁》、《觀刈麥》、《紅線毯》等,均是從細小的事情落筆,反映大的社會問題,直接指斥政府權貴的作為,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創作《長恨歌》時,白居易正處在仕途的上升期,這種批判的勇氣在《長恨歌》中也就表現得非常突出。開篇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即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雖然為了避禍而假托漢皇的名義,但“重色”二字已經命中唐玄宗的要害,而這也正是楊貴妃悲劇命運的根源。白居易顯然深刻地認識到了:楊貴妃的死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認識到了這一點,白居易情感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抑李尊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否則,如何解釋“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楊玉環被冊封貴妃時并非初婚,更未曾隱婚,白居易有必要諱言之,美化之嗎?換句話說,白居易為什么要“睜著眼睛說瞎話”,難道不怕被天下人指責嘲笑嗎?唐玄宗奪子之妻,據為己有,這種亂倫行為,天下皆知,早已是街頭巷尾的談資笑料,有諱言的必要嗎?作者又有必要通過美化楊貴妃,諱言其第一次婚史來美化唐玄宗嗎?如果作者要美化唐玄宗,也就不會直斥其“重色”了。事實上,楊玉環嫁給壽王時只有十七歲,改嫁唐玄宗時也只有二十二歲。相對于年近六十的唐玄宗來說,楊玉環確實可以說是“初長成”了。較之“已長成”,意味自然更深一層。至于“深閨”,本應當作“深宮”,暗指楊玉環嫁作壽王妃五年后才被玄宗第一次看見的事實。兩字之易,用心良苦。竊以為白居易是使用了障眼法。若將這兩句還原為“楊家有女已長成,養在深宮人未識”,雖則是實話,卻直白無趣,還容易觸犯皇家忌諱而招來禍事。而以“初”“閨”改易“已”“宮”之后,不獨意味深長,更將楊貴妃塑造成一個純潔美麗、不諳世事的絕代佳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為尊者諱”。通觀全篇,沒有一個字直接對楊妃提出批評和指責,反而處處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盛贊其稀世美貌、絕代風華,并安排其死后入蓬萊仙山成為仙子。因此,白居易對楊妃的態度絕非諷刺,這應當是沒有疑義的。當時民間已有貴妃成仙的相關傳說,并非作者首創,則正可反映出民間百姓對貴妃之死的態度,即無法接受楊貴妃慘死的事實而幻想其死后能夠位列仙班。楊貴妃活著是一個傳奇,死了仍然是一個傳奇。各種版本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無論歷史上的楊貴妃做錯過什么,唐朝的老百姓對她始終是同情大于仇恨。因為,在那個時代,女人真的不是能夠決定國運的人(武則天除外)。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被迫離開與自己年紀相當的溫柔丈夫去嫁給一個老頭子,這個老頭子還是自己的公公,簡直是匪夷所思的。無論地位上有多尊貴,物質生活上有多讓人艷羨,在老百姓看來,一個女子所嫁非人,是非常不幸的,是值得同情的,雖然她的經歷據說影響了當時的生育價值觀,改變了重男輕女的社會思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我寧愿把這兩句詩看作是運用了夸張修辭,是詩人用來對貴妃及其家族一夜顯赫的傳奇經歷作側面烘托的,不可看作是史實)。漢代和番的王昭君雖然貴為閼氏,為胡漢兩族的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她背井離鄉,先嫁年已半老的呼韓邪單于,夫死之后又不得不依胡地的風俗下嫁繼子,死后不得歸葬,此種遭遇歷來被視作悲劇?!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лd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卑ǘ鸥υ趦鹊暮芏辔娜嗽谧约旱淖髌分袑λ磉_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唐代百姓對楊妃的同情應該是真實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態度顯然深深地影響著白居易。文學不是歷史,不必苛求每一個細節的真實,所以他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諱言楊貴妃那難堪的經歷,而把她塑造成一塊未經雕琢的純潔的美玉,從而與荒淫無恥的唐玄宗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竊以為,開篇四句,將李楊對舉,使美丑立判,抑李尊楊,態度是愛憎分明的。

三、關于人物形象

《長恨歌》開篇批判玄宗“重色”,只求美女不求賢才,可謂一針見血。但這樣一針見血的議論卻不宜在敘事詩或者抒情詩中過多使用,因為詩貴形象和含蓄。詩人們總是要借助某些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感,營造某種意境。所以形象的選擇與刻畫往往成為詩人創作時的關鍵問題,議論只是點睛的那一筆,點得不好就會面目可憎,不如不要。一般來說,議論多了,詩味就淡了。因此詩人的思想與情感總是寄托在鮮明生動的形象上,含蓄地表達出來。而議論常常只在作品的結尾處水到渠成地出現?,F在,白居易卻把議論的句子放在了開頭,石破天驚一般,那么,后面寫作的重點如果處理不好,很難想象作品會變成什么樣子。幸虧白居易能夠舉重若輕,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四句轉入對楊貴妃身世容貌的描寫,將寫作重點放在對李楊二人的形象刻畫和思想感情的表現上。

按照寫作的規律,一首詩中,如果同時出現了若干個形象,則必然有主次之分,需要突出主要形象,才能準確地表達主題?!堕L恨歌》中刻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兩個人物形象,那么,誰才是主角呢?我們先對二人在詩中所占的篇幅比例分別加以統計再說。全詩共一百二十句,直接或間接描寫唐玄宗的不到三十句,有關環境描寫和背景交待約占二十句,其余的約七十句都是描寫楊貴妃的。兩相比較,誰是主角,不言而喻。原來楊貴妃才是詩人心目中的主角,唐玄宗只是一個配角。

雖然作者在唐玄宗身上花的筆墨并不多,但是卻入木三分。唐玄宗,曾經上承貞觀遺風而開創“開元盛世”,但日久天長,他逐漸驕奢淫逸。楊玉環嫁做壽王妃時,他已經沒有了早期的英明賢德,而沉醉在聲色享樂之中,不求賢才,只求美色。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竟置父子親情倫理于不顧,強占兒媳。他耽于享樂,連早朝都不上了,終于招致安史之亂,而被迫倉皇出逃。在軍隊嘩變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生命,坐穩皇位,就把貴妃交給亂軍處死,而完全不做自我反省。楊貴妃被他當作了替罪羊,他卻連她的尸首都不愿或不敢派人去收。然而貴妃的死并沒能換來他的江山永固,很快他成了太上皇,權力盡失,雖然還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再也不能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美貌的女孩多的是,有權首先享用的卻不再是他,而是當今皇帝,他的兒子。當初,他霸占兒媳的時候難道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嗎?當唐玄宗從權力的巔峰跌入冷宮,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普通的老男人時,他才開始后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白白地出賣了一個絕色女子,換來的卻只是無盡的寂寞孤獨。曾經是春宵苦短,徹夜狂歡,現在是長夜漫漫,徹夜難眠。兩相對比,何啻天壤之別。他不流淚,誰流淚?想來,他也許確實流過眼淚,一半為貴妃,一半為自己。漢文帝算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了,尚且有李商隱批評他“不問蒼生問鬼神”。那么,“只重美色不重才”的唐玄宗呢?李商隱說:“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边@個人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確切地說是不想保護而加以出賣,又哪里配做一國之君?連普通的百姓都不如啊。所以,對這樣一個荒淫好色、寡德亂倫、自私冷酷、背信棄義的男人來說,“圣主”二字真是絕妙的諷刺?!霸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笔难元q在耳邊,人卻已陰陽路隔。一個慘然赴死,一個茍活偷生。他究竟有沒有真正地愛過楊貴妃?那只有天知道了。

就歷史而言,楊貴妃對安史之亂的發生、國家的衰落并非完全沒有責任,起碼要為她的家族權傾朝野、禍國殃民負連帶責任,因為她沒有盡到勸導皇帝勤政愛民的責任,也沒有阻止堂兄楊國忠禍國殃民。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里,這樣指責她也未免太苛刻了。幾千年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溫順是最好的品德。但強悍如武則天者固然要背負著沉重的罵名,溫順如楊玉環者也還是要背負罵名。因為歷史是由男人去寫的,罵人的權力在他們手里握著。國家興盛,都是男人的功勞;國家滅亡,都是女人惹的禍。這是什么邏輯?所以說做女人很難,做一個被皇帝專寵的女人更難,做一個被皇帝專寵而千秋萬代不挨罵的女人難上加難。

幸虧歷史是歷史,文學是文學。在歷史中被扭曲了的那些女性的靈魂可以在文學中揚眉吐氣,重新活過。在白居易的眼中,十七歲成為壽王妃的楊玉環是多么單純美好,二十二歲被年近六十歲的玄宗威逼而不得不出家做女道士的楊玉環又是多么無奈憂傷,一夜之間從兒媳變成妻子,身份的驟然改變又令她多么惶恐無措。這巨大的人生變故又是多么地招人同情,惹人憐愛、使人艷羨??!而她也實在太單純了,竟把唐玄宗對楊家的極度優待和對她的專寵當作了真正的愛情使然。其實,那不過是老夫對少妻慣用的伎倆――無條件地滿足她及她的家人的要求,只為了她能安心地順從他,守在他身邊,滿足他的感官需求。他拿她當寵物一樣慣著,而她卻天真地以為這就是刻骨銘心、忠貞不渝的愛情。帶著這種天真,她走到了馬嵬坡,從此留在這里。這一年,她三十八歲。馬嵬,只是中國版圖中一個小小的驛站,卻承載著大唐的光榮與恥辱、背叛與犧牲,血與淚、愛與痛,千年以下,仍令人無法不去懷想和追念。只因她在這里香消玉殞。她是為愛付出生命的,對那個應該為她負責、承諾與她同生共死的男人沒有半句怨言。然而,一代一代,世人心中不甘,于是企盼著,幻想著,她能逃生,能復活,能成仙。想想也是,斯人只應天上有,誰能留住在人間?于是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為她構造了一個蓬萊仙境,美麗單純、善良忠貞、溫順寬容而又懂得奉獻犧牲的她在這里永生。一同永存的還有世人的遺憾,直到地老天荒。她本是大唐繁華的象征,所以世世代代的人們追念她的美好,他們幻想中的她甚至比真實的她還要美好。作者極盡所能地贊美她,憐惜她,懷念她,實際是在贊美一個時代,憐惜一個時代,懷念一個時代。她的死亡宣告了開元盛世的終結。隨著她的離去,大唐王朝走向沒落。

在《長恨歌》中,這兩個人物形象對比鮮明。唐玄宗,垂垂老矣,猥瑣無能,在冷宮中悔恨地度過殘生;楊貴妃,充滿活力,忠貞仁善,在仙境中與天地同壽。一個丑到極點,一個美到極點,互相映襯,呼之欲出。

四、關于李楊愛情

李楊之間究竟有沒有愛情?這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就歷史的真實而言,兩人曾數次分合,楊妃曾被逐出皇宮。每次都是由于玄宗用情不專。也就是說,過錯方都是唐玄宗。這一點,正史上有記載的,這里不贅述。我想說的是,在兩人的結合過程中,楊妃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所謂“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其中暗示了多少逼迫與無奈、違心的情勢內幕。所以兩人之間其實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李楊之間一個有愛而無情,一個有情而無愛。李隆基為了得到楊玉環,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倫理道德于不顧,斬斷父子親情,并專寵楊妃長達16年,你很難說他對楊妃沒有“愛”。這種“愛”近乎瘋狂,失去了理性,以致全天下人包括楊妃在內都以為這就是“真愛”。但所有的人都忽視了一點:唐玄宗為什么會這樣瘋狂?只因為楊妃有著無與倫比的美貌。從二十二歲到三十八歲,正是一個成熟女人生命中最好的時段,更何況楊妃是天下第一大美人,一千年沒有對手。所以這種“愛”完全是建立在“色”的基礎上的。但你要說李隆基對楊妃究竟有多少真情,恐怕微乎其微。馬嵬坡上,李隆基固然不舍,卻終于沒有緊握貴妃的手對叛軍大喝一聲:“朕與貴妃生死與共,你們要殺她,就先殺了我吧!”畢竟,他只是一個皇帝,不是一個俠客。背信棄義原是皇帝的本性。大難臨頭的時候,終究還是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更重要。如果一定要說“真愛”,他是“真愛”自己??蓱z貴妃被賜死之后,只被用一條薄被裹了,直接埋進土里。等到一年以后,玄宗還朝,偷偷派人去將她改葬時,她的尸身已經腐爛得不成樣子了。所以白居易會委婉地哀嘆 “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樣的結局當然不是老百姓想要的。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嗎?如果這就是“真愛”,那么“真愛”就是這樣的結局嗎?它還值得千千萬萬癡情兒女為之苦苦追尋,不惜付出生命代價嗎?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李楊愛情”,竊以為那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只是世人和楊貴妃的一廂情愿。另外,楊玉環自幼失怙,一度無人愿意收留,李隆基對他的寵溺可能正好滿足了她對父愛的渴望。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楊妃“深愛”著李隆基,那也恐怕是由于“戀父情結”吧。

那么在《長恨歌》中,白居易是怎樣表現“李楊愛情”的呢?從“春寒賜浴華清池”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一共22句,除了寫貴妃的美貌與楊家雞犬升天的氣勢影響,我只看到四個字“吃喝玩樂”。與其說這是在贊美兩人的愛情,不如說在揭露唐玄宗的荒淫無恥:楊玉環不得不白天黑夜地侍奉皇上,陪他“吃喝玩樂”,竟至于到了“無閑暇”的地步。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看似在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實際不過是通過表現唐玄宗的“悔恨”來突出楊貴妃的生之美好與死之凄慘,哪里是在贊美唐玄宗對“愛情”的執著?作者倒是在詩歌的后半部分極力表現了楊貴妃對李隆基的深情不渝。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兩句詩頗有些意味。竊以為這恰是在暗示作者的看法:正因為某人心不堅,才導致貴妃慘死,天人永隔。所以,對白居易來說,他未必認同李楊之間的“愛情”,他的作品本來就不是為了歌頌“李楊愛情”而寫的。

五、關于詩歌主題

綜上所述,這首詩的主題是:以楊妃的一生遭遇為線索,刻畫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形象,揭示了所謂李楊愛情的悲劇根源,諷刺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與荒淫,表達了詩人對楊妃的深切同情。作者用優美的語言講述一個女子的生死榮辱,詩句朗朗上口,傳唱天下,傳唱千古,很好地達到了詩歌教化的目的:如此完美的女性尚且難逃慘死的命運,遑論他人。

[責編張應中]

作者單位:(安徽省蕪湖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猜你喜歡
長恨歌悲劇
偉大的悲劇
第23章連環悲劇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長恨歌》中王琦瑤的物化愛情——用馬克思“交換—消費”系統解讀
長恨歌
——筆畫設計
長恨歌
你要有拒演悲劇的底氣
近視的悲劇
金華市美術教師新作選
一曲悲劇英雄的贊歌——《偉大的悲劇》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