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中世紀宗教劇消亡原因論

2016-03-03 13:53
許昌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行會連環中世紀

郭 曉 霞

(許昌學院 文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英國中世紀宗教劇消亡原因論

郭 曉 霞

(許昌學院 文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隨著宗教改革在英國的此起彼伏,繁榮了二三百年的英國中世紀宗教劇被當做天主教的產物受到抑制,于16世紀中后期逐漸走向消亡。宗教改革是宗教劇消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宗教劇的主要組織者——行會在16世紀初的解體、經濟下滑、國家政治觀念的形成以及文化與戲劇自身發展的新變化等也是宗教劇消亡的因素。拘泥于中世紀神學觀念和傳統藝術形式的宗教劇,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宗教??;消亡;宗教改革;經濟;文化

英國中世紀的戲劇主要是產生于基督教崇拜儀式的宗教劇,至14、15世紀,英國宗教劇進入繁盛時期,主要發展出了圣徒劇(saint play)、連環劇(cycle play)和道德劇(morality play)等主要戲劇類型。其中,圣徒劇主要是關于圣徒及其奇跡的戲,主要有《抹大拉的馬利亞》(MaryMagdalence),《圣梅利亞斯克》(St.Meriasek)、《圣保羅的皈依》(TheConversionofSt.Paul)、《圣餐劇》(ThePlayoftheSacrament)等;連環劇主要是在戶外流動的馬車上表現從“創世記”到“末日審判”的圣經故事的戲,由當時的手工業行會創作、管理、演出,是中世紀英國眾多城市演出的大型戲劇,現存比較完整的共有四個城市的連環劇,分別為約克連環劇(York Cycle)、切斯特連環劇(Chester Cycle)、某鎮連環劇(N-Town Play) 和威克菲爾德連環劇(Wakefield Cycle)等;道德劇主要是通過中世紀文學常用的“寓意”(allegory)手法展現基督教教義和道德倫理的戲,現存有五部較為完整的道德劇,分別為《生命的驕傲》(ThePrideofLife)、《堅韌的堡壘》(TheCastleofPerseverance)、《智慧》(Wisdom)、《人類》(Mankind)、《每個人》(Everyman)等。

宗教劇的演出在中世紀后期極為盛行,是當時人們的主要戲劇活動*就連環劇而言,當時的影響就極其廣泛,有人說14—15世紀英國每年舉行連環劇演出的城市約有125個之40個。參見梁實秋:《英國文學史(一)》,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130頁。。進入16世紀以后,宗教劇逐漸衰落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約克連環劇最后演出的時間是1569年,考文垂連環劇最后演出的時間是1580年,切斯特連環劇最后演出的時間是1575年[1]24。關于宗教劇消亡的原因,學術界普遍的看法是新教將宗教劇看作天主教的產物加以抑制甚至彈壓的結果,即所謂的“抑制理論”*學者碧利斯(Bing D. Bilis)將這種觀點稱為“抑制理論”。See Bing D. Bilis,The “Suppression Theory” and the English Corpus Christi Play: A Re-Examination, in Theatre Journal, Vol.32, No.2(1980), 157-168. 美國學者加德納(H.C. Gardiner)曾具體闡釋了這種觀點,認為主要是與新教改革政策相關的政府的壓制和操縱造成了中世紀宗教劇的消亡。See Harold Charles Gardiner, Mysteries’ End: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st Days of the Medieval Religious St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46, 47-48.。當然,新的宗教思想的出現是這些誕生于中世紀基督教堂的宗教劇消亡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顯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宗教劇從15世紀末開始直到16世紀中后期消亡,是經濟、文化、宗教以及戲劇發展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傳統經濟的衰退與轉型

我們知道,英國中世紀宗教劇與經濟密切聯系在一起。*關于英國中世紀宗教劇與經濟的關系具體可參見郭曉霞:《英國中世紀連環劇的經濟因素》,《外國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由于可以在宗教劇演出中通過行業象征或廣告植入等方式,確保參與者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確保他們自己的物質和經濟利益,宗教劇尤其連環劇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人員尤其是當時的手工業行會的積極參與,正是當時大量手工業行會的積極參與才促進了英國連環劇的形成,并且為英國連環劇的持續繁榮提供了主要的經濟支持。但顯然,行會用于支持連環劇演出的費用是不菲的。我們知道,連環劇從抄寫劇本、彩排、演出、后期雇用職業演員、馬車維護等費用極多,如考文垂市的鐵匠行會在1490年這一年的戲劇演出總共花費了2磅18先令15分半[2]93。與同時期法國等國家政府的財政支持不同,英國連環劇演出的費用主要來自行會會員交的會費,約克市各手工業行會的會費從1分到8分不等,考文垂市的卡片制造者、馬鞍制造者、泥瓦匠和油漆匠這四個行會共同負責一個戲,在1443—1444年時,這四個行會的每個會員向戲劇總管要交1個先令的會費[2]93。相對于中世紀的棉花每磅1分錢,牛排每磅2分錢,一個工人1天的工資是6-7分錢[3]117,這筆錢確實數目不小。事實上,中世紀的經濟貨幣相對緊缺,有時看戲的門票(主要是便于觀看的位置或用于觀看的腳手架的租賃費)和手工業行會的罰款還是實物,如牛排、谷物等,而偏僻的鄉村直到1504年才使用硬幣[3]116。行會收來的大部分會費都用于連環劇,如1523年考文垂的紡織工行會超過三分之一的錢用于支持圣體節戲劇演出和仲夏慶?;顒?,這一年,切斯特市的油漆工行會則有90%的錢花在了戲劇上[3]110。所以,“行會愿意但不是過度渴望將自己卷入到城市的戲劇事業中”[3]108,更有行會成員拒絕繳納會費的,于是,各個行會乃至市政當局制定了一系列條例和規定,對拒不繳納會費的會員進行罰款,這些條例和規定之多、之具體乃至促進了英國中世紀法律體系的形成,因為一個城市“之所以與法律體系相關聯,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戲劇花費和眾多參與其中的人們”[4]15。

中世紀后期的宗教劇演出是有一定收入的,如英國東南部城市埃塞克斯(Essex)在戶外上演的圣徒劇通過讓觀眾向“傳遞的帽子”中投入場費,1523年收入了6英鎊14先令11.5分,1525年收入了8英鎊9先令6分,1534年收入了6英鎊14先令11.5分[5]231,但是這個收入在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的16世紀初期算不了什么。對于最盛行的連環劇而言,它可能也通過出租便于觀看的腳手架或舒服的位置或像圣徒劇一樣通過“傳遞的帽子”,從而有一些收益,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應該是免費的”[5]232,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有收益。這種持續不斷的花費讓行會及其會員苦不堪言,后來,隨著經濟收入下降,他們便不堪重負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經濟下滑,下滑的原因有三:一、人口再次上升,這對農民和依靠技術的工人而言是一個壞消息;二、服裝生產模式發生了變化,從生產、制作服裝轉變成出口加工的羊毛,羊毛出口成為此時英國的主要工業,而羊毛出口業并不依靠于服務、流通等環節,相反,它更需要在偏遠的鄉村、遠郊進行;三、隨著商品豐富和流通的需要,國際性市場增加,而國際性市場使得行會所建立的規則不再適用,行業、價格等方面的壟斷開始被打破[6]4。因此,迫于經濟壓力,部分行會停止了對連環劇的經濟支持。1523年,切斯特市的帽子制作者行會要求不再為他們的戲劇活動提供經費,因為他們“是很窮的人”[7]25。1561年,約克市的畫家呼吁,他們現在只是一個窮人,要求免去他們對《十字架上的基督》的支持經費,同時免去他們與別針制造者共同承擔的《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支持經費[8]332。貝弗利(Beverley)早在宗教改革運動開始之前的1520年就停止了連環劇的演出??梢?,經濟原因是連環劇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二、 政治、宗教的變革

與經濟大蕭條幾乎同時,1520—1558期間,英國的政治、宗教正在發生著有史以來翻天覆地的大動蕩、大變革。以1527年亨利八世離婚案為導火索的英國宗教改革拉開序幕,這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注定幾經周折,命運多舛,從亨利八世最初的毅然決然,到其晚年的猶豫不決,到“年輕的約西亞”愛德華六世的銳意改革,再到天主教徒瑪麗女王的瘋狂反撲,經過幾次反復,至1558年伊麗莎白一世繼位后,在幾代人的努力下,注重實際和圣經要義的新教才最終取代天主教。同時,英國宗教改革還結出了姊妹花——英國王權國家思想的形成。在英國15世紀末期16世紀初期宗教思想大變革和政權更迭中,宗教劇被當成天主教的產物受到了教會和政治勢力的聯合抑制。

實際上,早在連環劇興起并興盛的14世紀,基督教會內部就已經開始了宗教思想變革。14世紀中后期是英國約翰·威克里夫(Wycliffy)及羅拉德教派活躍的時期,早在1381年,威克里夫本人就攻擊過“變體論”[9]48,而在以“變體論”為基礎的圣體節上演出的連環劇也受到威克里夫教派的反對,他們曾撰文攻擊當時的宗教劇,如下面這段文字就是來自14世紀威克里夫教派所寫的小冊子中的一篇反對宗教劇的文章:

正如我們所一貫相信的那樣,既然基督和他的門徒所行的奇跡是有感染力的,那么任何人都不應該在競技和戲劇活動中對基督如此真誠地在世間所行的奇跡和工作進行利用,因為無論誰這么做,他在信仰問題上就犯了錯誤,他違抗基督,藐視上帝。他之所以在信仰上犯了錯誤,原因在于他把上帝最珍貴的工作納入到競技和戲劇活動中,這樣做是在玷污上帝的名字,濫用我們的信仰……

如果上帝的律法允許在繪畫中展現他的奇跡,那么為什么我們去扮演上帝的神跡就不合上帝的律法呢?這是因為,較之繪畫,在戲劇中,人們能更好地得知上帝的意志和神跡,并且通過扮演上帝,人們對上帝的意志和神跡留下更深的印象。繪畫只是近似于經書,而戲劇活動卻是一個真正的經書。[10]27

顯然,在威克里夫教派看來,戲劇活動在圣經之外重新創造經書,這是違背圣經本意的。但是,威克里夫及羅拉德教派對宗教劇的反對在當時的影響微乎其微。真正對宗教劇消亡產生影響的是16世紀早期的宗教改革。新教徒認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靈魂負責,在靈魂和它的創造者之間不需要圣徒也不需要圣物做中介——它們都是一種偶像崇拜,也不需要神父,他濫用道德顧問的角色從而篡奪了上帝的權威,他們相信上帝直接與人的靈魂對話,不能忍受宗教劇對圣經事件給出的傳統意義和闡釋,而且對宗教劇所富含的親切、幽默、寬容的人性完全不感興趣[11]188-189。隨著教會上層逐漸被新教徒取代,教會首先對連環劇等進行了審查,現存幾部連環劇手稿的修訂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如威克菲爾德連環劇的手稿中,第19個戲《施洗者約翰》的第197行有一個關于圣餐禮的片段被更改掉了,整節都被打了個叉,并在旁邊寫有“更改過,不能上演”;第16個戲《大希律王》的第263行原文的“教皇”也被涂掉了;從第31個戲《耶穌的升天》到第32個戲《末日審判》之間缺少了12頁,缺失的部分應該是描寫圣母馬利亞的死亡、擔當和加冕的戲,這些內容在新教思想審查下被撕毀了[12]17。約克連環劇也于1568、1575、1579年在教會的命令下對手稿了進行了多次修訂[13]。

與新教教會對宗教劇的審查幾乎同時,英國政府也加入到反對宗教劇的行列。最初,政府發現宗教劇是體現權力意志的場域,便加以利用,政府按照“基督的身體”概念對圣體節游行和連環劇演出進行組織、實施和管理,加強教會和整個城市的社會秩序與政治統治。但是,此時,宗教劇卻成為政治的一個阻礙。亨利八世(1527—1547)和愛德華六世(1547—1553)基本上擁護新教思想,所以對宗教劇的態度和新教徒一樣,如愛德華六世上臺后的第一年即1547年曾委派專員去損壞教堂的裝飾物[11]189,宗教劇也在審查之列。到了虔誠的天主教徒瑪麗女王(1553—1558)上臺以后,瑪麗并沒有因為宗教信仰問題對宗教劇態度緩和,反而“由于政治需要禁止任何戲劇演出”[14],這是因為當時圈地運動、經濟蕭條造成的大量流民充斥街頭,而任何公開演出都為集會提供了機會。伊麗莎白一世上臺以后,為了徹底肅清“血腥”瑪麗的天主教勢力,對宗教劇尤其是在彩車上演出的連環劇嚴加封禁,在1559年5月16日的法令中,女王要求市政官員,“他們不可允許任何戲劇上演,不論這些戲劇是否涉及宗教內容或國家政府統治的內容,通常情況下,在彩車上上演的戲都不能予以考慮和執行。除非是權威人士、有學問和有智慧的人,其他任何人不能寫此類戲,也不能在一般觀眾面前上演此類戲,除非觀眾是優雅和慎重的人。女王陛下頒布此令,其中所有內容不得違抗”[15]。在教會和行政權力的聯合壓制下,已經奄奄一息的宗教劇茍延殘喘到16世紀70年代末便紛紛消亡了。

三、文化與戲劇自身的發展

除上述原因外,宗教劇在16世紀消亡還有一個不太顯著但同樣也十分重要的因素,即還和當時的文化與戲劇自身發展有關。毫無疑問,“盡管都鐸王朝早期對英國‘偉大戲劇’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卻見證了形形色色極端的戲劇實驗和創新,見證了舊的戲劇形式的消亡和新的戲劇形式的誕生”[16]33。其中,這“舊的戲劇形式”當然是宗教劇,而“新的戲劇形式”則是以古典戲劇為基礎的、在各種實驗戲劇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文主義戲劇,這各種實驗戲劇主要是古典戲劇、宮廷間插劇以及鬧劇等。一方面是宗教劇備受經濟困擾和政治與宗教的壓制,一方面是各種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戲劇演出悄然興起,各種實驗戲劇蔚然成風,這些也無疑對宗教劇的徹底消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綜上所述,拘泥于中世紀神學觀念和傳統藝術形式的宗教劇,在傳統經濟衰退與轉型、政治宗教改革、文化與戲劇自身的發展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下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盡管宗教劇的精神和藝術手法仍然影響著英國的觀眾和英國的劇作家,如宗教劇通過世俗化的形式對人的精神世界的關注,以及它的整一性結構、寫實主義手法、喜劇效果、類型化特征等戲劇藝術手法奠定了英國戲劇的發展,通過福斯塔夫的調侃、哈姆萊特的追問,我們在伊麗莎白時代的舞臺上仍然可以看到宗教劇的身影,但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類型,在英國舞臺上活躍了二三百年的宗教劇卻從此中斷了。盡管20世紀以后,宗教劇的演出又重見天日*道德劇《每個人》首先于1901年在英國倫敦復演,由當時著名的演員本·格里特(Ben Greet)領銜主演,從1902年開始直到今天,該劇還在北美不定期演出。1951年,作為英國節日的一部分,約克市、切斯特市分別復演中世紀時期的連環劇,并且也和當年一樣用當地行會演出。接著,林肯市、利奇菲爾德市(Llichfield)等城市也分別于1978年、1994年復演中世紀連環劇。關于中世紀宗教劇在當代演出的研究著作主要有Katie Normington, Modern Mysteries: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of Medieval English Cycle Dramas, Cambridge: D. C. Brewer, 2007; Margaret Rogerson, Playing a Past in History: The York Mysteries, 1951-2006, Toronto: Universtiy of Toronto Press, 2009; Jason Ashmore Burg,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Medieval Englan Theatre, Master Disseratation, Universtiy of Birmingham, 2012.,但顯然難以恢復當年的盛況,而且時過境遷,當代宗教劇的活動僅限于對當年宗教劇的復制和模擬,有的只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創新[17]4,但本質上并沒有太多新的創造,因此其究竟能走多遠,實在難以預料。我們只能再次回首宗教劇曾經的輝煌以及它的一度消亡,在回首中我們確信,任何藝術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必將被淘汰。

[1] Happé, Peter. Introduction[A]. Happé, Peter ed. English Mystery Plays: A Selection[C]. London: Penguin Group, 1975.

[2] Williams, Arnold. The Drama of Medieval England[M]. Ann, Arbo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61.

[3] Coldewey, John C. Some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Late Medieval Drama[A]. Coldewey, John C. ed. Medieval Drama: Critical Concept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VolumeⅡ)[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4] Wilson, Katherine E.The York Cycle and the Law[D](Ph.D. dissertation,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2013).

[5] Tydeman, William. The Theatre in the Middle Ages: Western European Stage Conditions c. 800-1576[M].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6] Jones, Whitney R. D. The Tudor Commonwealth, 1529-1559: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Mid-Tudor England upon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the Nature and Duties of the Commonwealth[M].London: Athlone Press 1970.

[7] Clopper, Lawrence M. ed. Records of Early English Drama: Chester[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9.

[8] Johnston, Alexandra F. and Rogerson, Margaret. ed. Records of Early English Drama: York[C].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9.

[9] Kolve, V. A. The Play Called Corpus Christi[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10] A Tretise of Miraclis Pleyinge (14th century)[A].Happé, Peter. ed. Medieval English Drama: A Casebook[C]. 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4.

[11] Wesley, Harris John. Medieval Theatre in Context: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12] Rose, Marti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akefield Plays[A].Rose, Martial. ed. The Wakefield Mystery Plays[C]. New York, London: W·W·Norton & Company, 1961.

[13] Frank, Grace. Revisions in the English Mystery Plays[J].Modern Philology, Vol. 15, No. 9 (1918): 565-572.

[14] Bilis, Bing D. The “Suppression Theory” and the English Corpus Christi Play: A Re-Examination[J].Theatre Journal, Vol.32, No.2(1980):157-168.

[15] Kahrl, Stanley J. Of History and Time[A].Peter Happé. ed. Medieval English Drama: A Casebook[C].London and Basingstoke: Macmillan Publishers LTD, 1984:117-129.

[16] 西蒙·特拉斯勒. 劍橋插圖英國戲劇史[M].劉振前,李毅,康健,等,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17] Burg, Jason Ashmore.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of Medieval Englan Theatre[D].(Master disseratation, Universtiy of Birmingham, 2012).

責任編輯:鄭國瑞

On the Demise of the England Medieval Religious Dramas

GUO Xiao-xi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With one Reformation in England after another, the English medieval religious dramas of three hundred years’ prosperity was suppressed as a product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gradually dying out. Religious reform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emise of the religious drama, but not the only reason.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guild as main organizer of religious drama, the economic downturn, the form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ideas and changes in the culture and drama itself are also the factors for the demise of the religious drama. Because of rigidly adhering to the medieval theology and conventional forms, the religious dramas event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y st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The demise of religious dramas shows that if a kind of art fail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it will be certainly eliminated.

religious dramas; demise; Reformation; economy; culture

2016-03-0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國中世紀戲劇流變研究(5—15世紀)”(13CWW024);2015年度河南省教育廳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英國中世紀戲劇研究”。

郭曉霞(1977—),女,河南民權人,博士,許昌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世紀文學和圣經文學。

I106

A

1671-9824(2016)04-0059-04

猜你喜歡
行會連環中世紀
中世紀歐洲藝術
武大郎要在開封城賣炊餅有多難
“黑暗時代”一說是謬論。這里說說中世紀的科學進步為何仍舉足輕重 精讀
宋代食品行會安全監管職能初探
征戰在中世紀的騎士
五連環(三)
惱人的連環信
中世紀晚期英國文學中的農民寫作
三連環
行會 異軍突起的經濟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