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經湯治驗三則

2016-03-10 19:43
黑龍江中醫藥 2016年4期
關鍵詞:溫經湯吳茱萸艾葉

張 義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中醫院 ·117200)

溫經湯治驗三則

張 義

(遼寧省本溪市桓仁縣中醫院 ·117200)

溫經湯出自《金匱要略》,是一首臨床常用的經方,具有溫養沖任、散寒止血的作用,臨床辨證用治經、帶、胎、產諸證及婦科雜病,療效卓著,今舉運用溫經湯治驗三則,以期對同道有所啟發。

溫經湯 更年期下利 濕疹 崩漏 醫案

溫經湯見于《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曰:“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里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逼浞接蓞擒镙?、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生姜、牡丹皮、甘草、半夏、麥冬組成,臨床用治婦科諸證及與婦人更年期相關的雜病,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本人臨床運用溫經湯的治驗三則,以就正于同道。

1 更年期下利案

王某,女,54歲,2014年03月05日初診?;颊哂?013年5月份,無明顯誘因出現下利,日平均2~3次,糞質稀薄,有時夾雜不消化食物殘渣。自服四神丸、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以及西醫對癥處理,療效不顯。行結腸鏡檢查未見異常。病人自述著涼及飲食生冷時下利加重,時有手足煩熱感、小腹冷感以及口干。病人就診時已絕經三年。舌淡,苔薄,脈細弱。

辨證:沖任虛寒,脾陽不振。方藥:溫經湯,吳茱萸10g,桂枝10g,當歸10g,白芍10g,川芎10g,丹皮10g,阿膠10g,麥冬30g,黨參10g,甘草5g,半夏10g,生姜10g,5劑。并囑注意保暖,忌食生冷瓜果。5天后復診,下利見緩解,變為每天1~2次,大便稍成形,其余諸癥亦有不同程度緩解。原方6劑續服。一月后電話隨訪,諸證已不顯。

按:對于溫經湯條文中“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有的醫家認為“下利”乃是“下血”之誤,如吳謙,中醫各版教材亦持此說;尤在徑則認為當是“下利”,乃是瘀血、脾傷作利??紲亟洔兄畢擒镙?,掌禹錫謂其治“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1]《日華子本草》謂其“健脾”,治“瀉痢”[1],由此可見,吳茱萸本有止利之功。用吳茱萸止利,后人亦有應用,如《普濟本事方》中之五味子散,由五味子與吳茱萸組成,治“腎瀉”。吳茱萸緣何 “止利”?《神農本草經》謂其“味辛溫”,“主溫中”,《本草備要》謂其“入足太陰脾,歸血分,少陰、厥陰”[2],所以,吳茱萸之止利,乃是溫助脾陽而止利。溫經湯以吳茱萸為君,應有止利之功。通過上案,亦可證明溫經湯功能止利。所以尤在徑之論可從。當然,在臨床具體運用時,則不必拘于“下血”或“下利”,只要辨證屬溫經湯證,即可放膽用之。

2 濕診案

楊某,女,45歲,2014年8月12日就診?;颊哂?014年3月份,于足底出現點狀紅斑及少量粟粒大丘疹,自覺瘙癢,搔抓后局部皮膚變厚、脫屑。曾服用養血祛風類中藥及氯雷他定、維生素C,以及中藥洗劑外用,癥狀有所緩解。一周前無明顯誘因局部瘙癢加重,西醫對癥處理,療效不顯。查體見足底有約1CM2皮損,皮損表面干燥脫屑。病人自去年初起月經量較前明顯減少。平素畏寒而手足煩熱。舌淡,苔薄,脈沉弱。

辨證:沖任虛寒,血虛不潤。方藥:溫經湯,吳茱萸10g,桂枝10g,當歸25g,白芍15g,川芎10g,丹皮10g,阿膠15麥冬30g,黨參10g,甘草5g,半夏5g,生姜10g,4劑。并囑忌生冷。4天后復診,瘙癢緩解,自述皮損處皮膚似乎變軟。而后患者斷續服用本方三十余劑。兩月后電話隨訪,病人自述局部皮損不顯,瘙癢幾無,畏寒、手足煩熱明顯緩解,月經量也有所增加。

按:濕疹,中醫因其癥狀和發病部位而有“浸淫瘡”、“繡球風”、“旋耳瘡”、“臍瘡”等不同記載?,F代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認為濕疹的病機為體虛為本,風濕熱邪為標,其發生總由先天稟賦不足,外感風濕熱之邪,郁于腠理,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動風之品,致濕熱內生而發本病,久病則耗血傷津,致脾虛血燥。因而臨床上多分為濕熱型、脾虛濕盛型及血虛生風型。對照此患者的臨床表現,與血虛生風型比較接近。但病人月經量少、畏寒,沖任之虛寒可知,故服用養血祛風劑效果不顯。溫經湯方中,以吳茱萸、桂枝、生姜暖沖任、散寒邪,阿膠、當歸、川芎、芍藥、丹皮、麥冬補血和營,養血潤燥,半夏溫燥除濕,以防寒凝血瘀,濕濁停滯,人參、甘草益中氣,對病人沖任之虛寒、血氣之不足皆有對癥之藥而奏效。另外,病人年齡45歲,即條文所說的“年五十所”,也提示可以選用溫經湯。

3 崩漏案

劉某,女,26歲,未婚,2015年04月22日初診。病人自今年2月份以來,經來綿延不止,時多時少。婦科彩超檢查未見異常。應用激素、止血藥,療效不明顯。亦曾口服補肝腎、固沖任之中藥,下血有所減少而仍然淋漓不止。病人自述下血顏色深暗,有時挾有血塊,自覺小腹冷痛、畏寒,舌淡,苔薄,脈細弱。

辨證:沖任虛寒挾瘀,失于固攝。方藥:溫經湯加艾葉,吳茱萸5g 桂枝10g 當歸10g 白芍15g 川芎10g 丹皮10g阿膠10g 麥冬30g 黨參10g 甘草5g 半夏10g 生姜10g 艾葉10g 4劑。4天后復診,下血有所減少,繼予初診方6劑口服。再診見漏下已愈,予溫經湯原方6劑以鞏固療效。

按:病人小腹冷痛、畏寒、舌淡、脈細弱,沖任虛寒可知。下血深暗且挾有血塊,為挾瘀之象。溫經湯中,以吳茱萸、桂枝、生姜溫經散寒暖子宮,當歸、芍藥、川芎、丹皮滋陰養血,行血祛瘀,阿膠補血兼以止血,人參、甘草益氣健脾,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麥冬、半夏潤燥和胃降逆。諸藥合用,既可補沖任之虛,暖胞宮之寒,又可祛少腹之瘀,以治本為主,兼顧其標,從而標本兼顧。一方兼有塞流、澄源、復舊三功,故用治崩漏屬沖任虛寒兼有瘀血者療效卓著。所以加艾葉者,因艾葉功可溫經散寒止血,《名醫別錄》謂其主“婦人漏血”,《本草備要》謂其“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金匱要略》中治漏下之芎歸膠艾湯用艾葉以溫經止血。惟艾葉性溫,故用量宜輕,用量重則有動血之虞。

[1] 唐慎微原著,艾晟刊訂,尚志鈞點校.大觀本草[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67.

[2] 汪昂.本草備要[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58

(2016-05-25 收稿)

猜你喜歡
溫經湯吳茱萸艾葉
端午佳節話艾葉
溫經湯加味對EM腎虛血瘀證大鼠局部微環境MMP-9、TNF-α、Collagen Ⅰ、Collagen Ⅲ的影響及其意義
溫經湯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網絡藥理學作用機制
溫經湯在相關疾病中的應用概況
大花吳茱萸果實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HPLC法同時測定艾葉中7種成分
UPLC-Q-TOF-MS法分析吳茱萸化學成分
艾葉飄香
艾葉揮發油對HBV的抑制作用
溫經湯應用3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