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媒體微傳播的“把關”角色探索

2016-03-15 08:48鄭安杰
新聞世界 2016年3期
關鍵詞:微傳播把關人傳統媒體

鄭安杰

【摘要】這是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以微博、微信、移動終端為代表的“微傳播”興起,為以報紙為主陣地的傳統媒體帶來了諸多挑戰,同時也帶來機遇。本文從傳統媒體的把關角色轉變探索方面,試圖尋找傳統媒體在微傳播領域的作為。

【關鍵詞】傳統媒體;微傳播;把關人

一、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把關”現狀

“把關人”理論是由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對信息進行的過濾,加工過程就是“把關”?!鞍殃P”即是對信息進行篩選和過濾的傳播行為,往往用在媒體對于信息的選擇上。正如傳統媒體中的新聞報道,需要記者對新聞素材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形成稿件后,由編輯根據媒體的立場、方針和價值標準進行審核,層層把關,才能形成新聞報道。然而隨著新興傳播技術不斷發展,特別是微博、微信出現后,傳統的傳播格局和把關模式被打破,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意見表達市場和信息傳播的平臺,公眾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傳統媒體在“把關”方面有自己非常成熟的流程體系,傳者處于整個傳播的中心位置,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決定了傳播的內容,受眾顯得比較弱勢。如今,傳播主體多元化了,每個人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任何人都擁有傳播權,這一切都顛覆了傳統媒體中受眾的被動地位。傳統把關人的角色在不斷地被弱化。另外,由于現在整個傳播領域傳播內容的海量及信息的復雜還有技術的局限,使得專業的把關人員有了局限,在新的傳播環境中,判斷標準也很難做到統一,這些都大大降低了“把關”的效率。再者,把關變得越來越難控,新媒體擴充了信息傳播渠道,平臺是多樣的,內容是可以自由選擇的,傳播的人本身也就是把關的人,傳播的流程在簡化。傳播方式的多渠道,使傳統把關人失去了其存在的受眾基礎,把關的可控性在減弱。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中亟待突破掌握自己的話語地位。

二、傳統媒體在微傳播領域的傳播環境

新媒體高速發展,傳統媒體角色也亟待改變,在微傳播領域,傳統媒體既面臨機遇也有挑戰。

(一)微傳播的參與門檻低

微傳播中的微博、微信等傳播載體,發布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移動性、門檻低的特點,用戶參與度變高。用戶通過信息的點贊、評論和轉發,形成了新的傳播鏈,改變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傳播速度,影響呈幾何式擴散,常常能成為一場全民傳播。通過簡單的操作,用戶便擁有話語權,由簡單的受眾變為傳者,由圍觀變為評論參與,進而掀起輿論風暴。

(二)微傳播的受眾更加細分

從依賴于互聯網到如今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新媒體的移動化趨勢愈加明顯。用戶已經從傳統的PC端向手機端發展轉移了。如今微信和移動新聞客戶端更是發展迅速。依托于及時溝通、免費便利等特性,微信更是發展迅猛。有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底中國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規模達到3.44億,手機新聞客戶端在中國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已經達到60.4%。新聞客戶端已成為公眾獲取新聞資訊的主流渠道。由此,微傳播的受眾也將更加細分。

(三)微傳播的體驗更豐富

與大眾傳媒的傳播方式相反,微傳播依托的是微力量、微信息。決定傳播效果的是信息的價值,不是傳播媒介,其中關鍵詞的價值越大,傳播范圍和深度越大。清華大學傳播學博士欒軼玫認為,微傳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張圖片等等都能成為傳播內容;傳播的體驗是“微動作”,可以借轉發、點贊、吐槽等等動作表達態度;傳播的渠道是“微介質”;傳播的對象是“微受眾”。微傳播改變了大眾傳播的傳播方式,傳播已經從“教堂式”演變成“集市式”了,雖然一個人的聲音很微弱,但千萬個微小的聲音集合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大到可以影響主流媒體。

(四)微傳播的信息更匱乏

新媒體時代,信息是海量的,但是能接觸到的有用信息卻相對匱乏。微傳播通常就是將信息最精煉的部分提取,只保留最有吸引力的一句話、一張圖片或其他形式,既方便接收,也可以方便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傳播。但微傳播也有弊端,一旦信息以大家最關心的某種方式或是片段出現,便會立即受到追捧,很難顧及信息本身的真偽、深度及意義。

三、傳統媒體在微傳播中的“把關”探索

微傳播帶來傳播方式、傳播體驗等的革命性變革,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單一的做報紙做網站到媒體品牌的塑造,傳統媒體的發聲方式和傳播影響力及發展的可能性的空間在拓展,需要傳統媒體把握轉瞬即逝的機遇去深入探索,擴散思維。近年來,很多傳統媒體已經開始關注微傳播。傳統媒體應該深度介入,不僅要進駐新媒介平臺、開通移動終端等等,還要不斷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影響領域。尤其是“把關人”角色的轉變,決定著媒體在微傳播輿論場中的個性定位及權威話語地位。

(一)微傳播環境里,把關更要嚴謹有深度

微傳播領域多為一些“自媒體”,它能實現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信息傳播,但傳播的信息多為零碎的,很難對一個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深入、整體的剖析。這些缺點,正是傳統媒體可作為的空間。傳統媒體擁有很好的基礎,專業的采編人員,健全的職業約束規范等,可以在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上做好文章。在網絡表達日益蔓延的信息大潮中,民眾也需要一批專業的媒體人能專注地把一個新聞事件做好做深做透。傳統媒體在參與微傳播的時候,要把握住微傳播“短平快”的特點,但更多的作為空間是在嚴謹深度內容的快速跟進,迅速以自己的專業素養占據話語地位,這才是更為重要的。

(二)微傳播環境里,把關要從被動變主動

微傳播呈現去中心化、多元價值觀、小敘事等特點。多是志同道合的小圈子,這樣的小圈子存在著傳播壁壘甚至有著排他性,如果傳統媒體僅想著以自己的專業內容取勝,不疏通微傳播渠道,勢必不斷碰壁。傳統媒體應該化被動為主動,從內容把關上占據主動,設置“引爆點”,打造一個匯集眾多圈子意見的公共平臺,實現圈子之間的溝通。傳統媒體作為大眾媒體,應當承擔起公眾意見平臺組織者的角色。傳統媒體要主動設置議題“互動”,設置“引爆點”占據輿論場,對輿論因勢利導,進而影響輿論發展。

(三)微傳播環境里,把關要示弱示強并舉

微傳播的盛行在為受眾帶來更多表達話語機會的同時,也為把關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如今的微傳播平臺已經出現了謠言泛濫等問題。在新格局下的新聞傳播的主戰場上,在實際工作中,要把“七條底線”作為“紅線和高壓線”,不能踩、不能碰?!捌邨l底線”包括:國家利益底線、社會制度底線、法律法規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和信息真實底線,涉及這些內容上的把關必須強勢,這是原則。同時,把關的作用是要引導平臺健康發展,而非阻斷受眾表達個人觀點的自由。微傳播領域里,把關也要學著示弱,要做平臺發展的護航者,而非抑制其發展的劊子手。把關的角色應該逐漸向言論自由的推動者轉變。傳統媒體應該在其中有所作為,主動拓展新聞媒體監督的范圍。

總之,面對媒介技術革新引發的傳播領域的變動,傳統媒體要把握好媒體生態,把握時代潮流,了解自己的短板所在,直面存在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在新傳播領域走出自己的路。

猜你喜歡
微傳播把關人傳統媒體
短視頻對傳統媒體主流價值表達的推動
“微傳播”時代微信平臺在醫學期刊中的實際應用
新媒體時代更需要“把關人”
新媒體時代報媒“把關人”的角色定位
“互聯網+”時代傳媒對媒介域“私有化”的應對
公共領域視野下的高校微傳播研究
中國新媒體行業發展現狀:國家戰略推動行業發展,促進媒體融合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如何實現融合與發展
培養多面能手 提高綜合技能
建立內容權威 運用網絡思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