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領域視野下的高校微傳播研究

2016-07-02 00:07賈先濤馬江寶
今傳媒 2016年6期
關鍵詞:微傳播公共領域信息素養

賈先濤++馬江寶?

摘 要:微傳播的興起改變了高校信息環境,也為公共領域建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本文基于公共領域的理論視角、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微傳播環境下公共領域建設的可行性與必要性;依據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探討了高校的微傳播的發展方向和措施、分析了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策略,為提高校園微傳播效果、建設校園公共領域、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分析了路徑和方法。

關鍵詞:公共領域;微傳播;信息素養;高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64-03

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傳媒形態的演進,媒介融合發展帶來了微傳播的興盛。微傳播的信息傳播具有時效強、碎片化、精準化的特點,同時具備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的功能,既改變了媒介環境、又促進了現實環境的變化。高校對微傳播的功用高度重視,陸續開設了公眾微信號,有的高校甚至開設了多個公眾微信號,微傳播成為高校教育和宣傳的重要媒介。高校大學生的微信群、朋友圈、博客等形式的載體,構建了多樣化的信息交流平臺,討論具有普遍興趣或利益的話題,產生類似公共領域的效果。本文在“公共領域”理論的啟迪下,探討當下高校微傳播的獨特性,為提升高校微傳播效果、提高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提高綜合素質尋找相應的路徑和方法。

一、公共領域的相關研究與發展

(一)公共領域的概念及發展

公共領域的概念由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其著作《人類條件》中首先提出,后經法蘭克福學派的尤爾根·哈貝馬斯在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完善,遂引起學界對于公共領域的研究和探討。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是一種介于市民社會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與國家權利領域之間的機構空間和時間,其中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并組織對抗武斷的、壓迫性的國家與公共權力的形式,從而維護總體利益和公共福祉[1]??芍?,公共領域是介于公眾和管理機構間的過渡性輿論場所,旨在維系大眾的公共利益、并通過輿論的形式維護一定的秩序和規范。

(二)國內的公共領域研究與探討

自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被引入中國后,學界對該理論爭議不斷[2]。有的學者認為該理論對于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有學者認為該理論與國情差異較大、不具備現實意義。當前,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首先,聚集于對國外公共領域的基本理論的翻譯、研究、引入,結合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社會變化、經典文獻和著作的研究,為國內學者介紹該理論的基本內涵、梳理公共領域的發展和演變;其次,爭論中國近代公共領域的存在與發展,黃宗智、景躍進、鄧正來等一批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出現過公共領域的形式,如學社、報刊、商會等;針鋒相對的觀點認為中國不具備產生公共領域的傳統和條件,公共領域只是西方文化下的特殊形式;最后,是關于如何構建公共領域的探討,相關研究表明公共領域的建構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上而下、由國家或政府層面出面組建;另一種是自下而上、公民借助一定的平臺和機制來實現。

(三)新媒體促進了公共領域研究的建設與發展

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很難給它一個精確的定義,為了和傳統的大眾媒介進行區分而提出的新概念,代表了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呈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如信息的時效性、多媒體化、碎片化、精準化等,也豐富了信息傳播方式、易于管理信息的傳播范圍、提高信息傳播的精準性,媒介融合明顯,如聲音、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載體均可通過單一的平臺傳播。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獨特優勢就是其信息來源的多元化和草根性,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具備了信息的采集、編輯、發布等功能,每一臺終端均可成為信息傳播平臺、豐富了信息的來源,改變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模式。同時,新媒體提供了強大的交互、社交功能,各種圈文化盛行,基于興趣、利益、友誼的商業圈、同學圈等對個體的影響越來越大,構成了組織傳播的公共信息平臺。新媒體的出現引起了學界的關注,一些學者開始關注新媒體對公共領域構建的作用,并展開相應的研究。當前的主要研究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新媒體如何促進公共領域的建設、并探討相應的策略、措施、方法,二是不同層面的公共領域建設問題,近年來高校公共領域的建設與研究成為熱點。

二、微傳播促進了高校公共領域建設

(一)微傳播發展情況分析

微傳播的快速發展是源于微媒體工具的出現與興盛,微博、QQ、微信等眾多的微傳播工具中,目前以微信的發展與應用最具有代表性。據騰訊公司的微信團隊于2015年發布的《微信生活白皮書》,當年9月份,微信平臺的日登錄用戶達5.7億人,同比增長64%,微信在國內一線城市的滲透率達93%。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6年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的比例為29.9%,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網民占的比例為19.6%。因此,從年齡、職業、學歷等方面分析,在校大學生是微信用戶的重要力量。

此外,微信是既可以面向個體用戶的工具,也是面向組織機構的綜合性信息傳播工具,后者被稱為微信公眾號,是組織機構發布權威信息的微平臺。目前,微信公眾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多個領域,諸如教育、商業、醫療、娛樂等。高校已經欣起了微信熱,高校公共平臺的功能也日益豐富,如宣傳、招生、教學、時政、娛樂等。

(二)高校公共領域建設情況研究

在眾多的研究者當中,張貞對公共領域的認識比較有借鑒意義。她認為,公共領域是指由私人領域中的個體集合而成的社會文化體系,具有自由對話、形成公眾意見、表述公眾意愿、批判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等功能,在這樣的“私人總和”組織中,個體的自我意識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和培育[3]。張貞對高校的現狀進了分析,并得出了結論,高校是一個最適合“公共領域”產生的場所。高校的信息環境、人才優勢、知識創新、文化傳承都具有獨特的優勢,與其它的社會機構相比較,確是知識分子集中、高學歷人才集中、極富創新能力的信息產生、共享、交流組織,具備公共領域產生的必要條件。

當前的社會變遷,網絡信息環境的發展與變化,個體成長空間的影響,為當代大學生帶來了一系列的機遇與挑戰,他們在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中的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將處于一個動態平衡期。虛擬空間使得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等轉移到互聯網環境中,突破物理空間阻隔,超越時間的變化,將不同形態組合在一起[4]。因此,高校的網絡公共領域建設,對于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習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微傳播對高校公共領域建設的促進作用

公共領域的存在與發展需要一定的先決條件,哈貝馬斯認為其魂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由私人組成的公眾。他們具有獨立人格,能夠在理性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展開辯論;2.擁有自由交流、充分溝通的媒介。因為媒介是信息的載體,決定著信息的流量。單向的非溝通媒體將導致信息的匱乏和意義的缺失,在此基礎上私人的“獨立”與“理性”也就失去了意義;3.能夠就普遍利益問題自由辯論、充分交流,進行理性批判達成共識,形成公共輿論[5]。從傳播學的角度去理解公共領域,須包含以下要素,個體充分表達的自由和權力、擁有交互功能的媒介、承載公共表達訴求的信息平臺,微傳播的出現,恰好滿足了這些要求。

微傳播是自媒體的代表,用戶具有自由發布信息的權利。有學者用5A來闡釋自媒體營造的信息環境,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way相結合,使碎片化的文本敘述大量存在[6]??芍?,微傳播可以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方、關于任何事、以任何方式的傳播。只要媒體平臺所依賴的移動終端具備相應的功能,便可以實現信息的自由編輯的處理,如IPAD、手機等,目前均有具備文字、拍照、視頻錄制、編輯處理等功能,已經滿足了微傳播所必需的硬件功能。同時,微傳播的載體形式多樣化,如視頻、動漫、語言等多種形式的信息載體均可以通過以手機為代表的數字化終端傳播和接收。自媒體賦予了用戶較大的信息傳播、接受權力和自由,用戶根據信息傳播需求,可以在時空允許的情況下、自由的發布信息,微傳播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和表達自由,保障了用戶信息和言論的自由表達。

微傳播工具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促進了信息的雙向傳播和互動。微傳播提供了多種方式的信息傳播,既可以是點對點的人際傳播、也可以是朋友圈(微信群)式的群體(組織)傳播、還可以是大眾化的傳播;信息的來源也多元化,既可以是個體用戶的發布信息、也可以是組織機構發布的權威信息、還可以是引用或轉載的權威媒體信息;通過多種渠道的信息傳播與反饋,確保了信息交互的多樣化。同時,以微信為代表的傳媒工具還提供了多樣化的交互載體,如文字、視頻、語音、表情符號、點贊等形式多樣的信息反饋形式,既增強了信息的互動性、又提高了信息交互的趣味性,微傳播環境下的信息交互更像一種心情的表達與體驗、有利于激發用戶的情感表達,這對大學生群體更具吸引力。

微傳播信息傳播力強,可迅速完成議程設置。在微信中滋生的社會輿論,也可能引發整個網絡話語空間的輿論,或者為互聯網網絡輿情推波助瀾[7]。微傳播的時效性強、信息來源多元化、信息引用與轉發的集群化優勢,使得熱點事件迅速成為公共話題,所有的個體、組織、機構都可以利用微傳媒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訴求,迅速完成相關話題的議程設置。2016年3月份,“毒疫苗”事件經過權威媒體曝光后,在微傳播平臺迅速掀起驚天巨浪,用戶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轉引與發布信息,相關信息迅速匯集、輿論強度迅速放大,理性與非理性的聲音融合碰撞,使該議程持續發酵,最終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這一案例表明了微傳播在公共事件、公共利益維護中,具備了作為公共領域輿論傳播的必要條件。

三、公共領域視角下的高校微傳播發展措施

高校承擔著教書育人、知識創新、傳承文明的重任,公共領域的發展既是人才培養質量質提升的結果,也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途徑,有利于培養具有現代權益意識的公民,高校的公共領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微傳播的發展又為公共領域建設提供了優良的媒介與信息環境,為了更好地構建公共領域,可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提升和強化微平臺功能、營造良好的校園信息環境

在媒介融合發展的態勢下,高校越來越重視微傳播的作用。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微傳播工具的發展和更新,信息傳播與交互功能日漸強大,高校對微傳播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微傳播成為塑造教育品牌、傳承校園文化、展示校園風貌的最佳信息工具。從公共領域建設對媒介環境的需求來看,高校微傳播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微傳播平臺的功能需要增強和豐富,具備更強的信息傳播與交互能力;提高信息的趣味性和信息傳播的精準性,激發大學生對校園公眾號的使用熱情、提升校園微平臺的用戶美譽度;其次,優化微平臺信息傳播策略,實施分眾化傳播和精準化傳播。依托學生社團、文體組織等多種形式的學生群體,建設和完善相應的微平臺公共信息交流平臺,大學生依據興趣、愛好、知識和技能需求,融入相應的信息圈,構建相應的社團文化交流平臺;最后,提高校園宣傳團隊的知識和技術力量,充分利用傳播策略和技巧設置議程、引導校園輿論,傳播正能量,建設良好的校園網絡信息環境。

(二)加強信息素養教育、提升學生信息處理技能

校園公共領域的建設與發展需要擁有一定媒介利用技能的大學生,微傳播構成和復雜信息環境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對個體的信息處理技能提出了高要求。為了應對信息化的挑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一些發達國家于20世紀開始實施了媒介素養教育,著重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獲取、辨別、利用能力。國內的媒介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一些高校陸續開設了相關課程,如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微傳播的發展使得虛擬空間的信息環境更為復雜,一些色情、虛假、欺詐、低俗信息開始泛濫,尤其是意識形態的沖突與碰撞加劇,為高校的信息化建設、主流文化建設、人才培養帶來挑戰。信息辨別能力不強的群體出于不同的目的,對信息的加工和轉發又加劇了不良信息的危害,嚴重污染了網絡世界。只有通過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素質,才能更好地優化網絡信息環境。微傳播作為自媒體的新生力量,賦予了大學生更多的信息獲取、攝制、處理、傳播、交互權力,他們也需要相應的信息處理技能才能更好地駕馭微媒體。

(三)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媒體、理性表達

美國學者McMahan D指出:在當前,我們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校園網絡輿論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也就是國內俗稱的網絡水軍,來強化高校校園網絡輿論引導的主動性和權威性[8]。公共領域是普遍利益自由表達與批判、理性交流、形成公共輿論的場所,參與者需要較強的創新能力和批判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激發他們的批評潛能。以“毒疫苗”事件為例,微平臺充滿了指責、謾罵、憤怒的聲音,遮蔽了理論的探討,顯然不利于公共輿論的形成、也不利于問題的解決,為了更好地引導輿論、促進校園公共領域建設,高??梢詮囊韵路矫孀銎?。一是提高校園微傳播議程設置能力、弘揚主旋律,激發學生對時政及普遍利益、公共利益的關注熱情,引導輿論方向;二是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通過一定的傳播策略、誘導學生的理性表達與批判,對非理性聲音強化“把關人作用”;三是培育大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公共領域的建設。

綜上,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念對當前的高校微傳播建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一方面為高校的微傳播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指明了新方向。鑒于高校微傳播水平的參差不齊,校園的公共領域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汪民安.文化研究關鍵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 余秀才,朱夢琪.微博、公共領域與后現代文化[J].現代傳播,2015(12).

[3] 張貞.從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看高校素質教育改革[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

[4] 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2011(4).

[5] (德)哈貝馬斯著.曹衛東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6] 袁靖華.微博的理想與現實——兼論社交媒體建構公共空間的三大困擾因素[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7] 蘭甲云,曾思怡.微信公共領域里的失范行為及其法制規范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8] McMahan,D.What we have here is a failure to communicate:link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J].Review of Communication,2004(4).

[責任編輯:東方緒]

猜你喜歡
微傳播公共領域信息素養
“微傳播”時代微信平臺在醫學期刊中的實際應用
中國語境中的公共道德與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領域道德缺失問題的解析與研究
理解公民道德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關于導學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通信系統仿真”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借助MOOC打造一門有趣有視野的信息素養通識課
中國新媒體行業發展現狀:國家戰略推動行業發展,促進媒體融合
傳統媒體微傳播的“把關”角色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