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工程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

2016-03-15 23:15吳海峰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6年2期
關鍵詞:華北平原南水北調區域經濟

【摘要】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和配置。一些跨區域的重大工程,是實現資源要素的互補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水的功能多樣,用途廣泛,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是我國推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京津冀豫華北平原在我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水資源日益匱乏及其加速的生態環境惡化成為制約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大大緩解了華北平原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對于優化區域發展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加快新型城鎮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良好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關鍵詞】區域經濟 南水北調 華北平原 優化配置水資源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02.004

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以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支撐京津冀豫沿線城市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對于緩解華北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合理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實現,加快新型城鎮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資源要素流動與水資源優化配置

資源要素流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必定安裝在相同的四個輪子上,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這四個輪子或經濟增長的要素就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和技術?!雹訇愋闵?、張可云教授指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區域內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取決于區域要素的流動和貨物及服務流動產生的外部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區域間的生產要素流動及貨物與服務運動的影響。生產要素的流入會提高流入地區的生產能力,尤其是在一種生產要素明顯短缺的境況下,短缺生產要素的流入對于一個區域生產要素的配置和區域經濟增長有著關鍵作用。要素區際流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的內在要求,是實現要素價值最大化的必然趨勢。②

程必定研究員認為,區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和區域間的資源配置中實現的。要素在區際之間的流動和配置,集中體現為經濟發展的區域傳遞。經濟發展的區域傳遞的實現形式有多種,如資源互補式的區域傳遞、產品互補式的區域傳遞、產業互補式的區域傳遞等。資源互補式的區域傳遞,是資源秉賦有差異的區域之間在經濟發展中以資源為對象互補不足的一種區域傳遞類型。凡是對資源有需求而又不能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的區域之間,都有可能發生資源互補式的區域傳遞。如:一些欠發達地區的資源豐富,但資金不足、技術落后;而一些發達地區的資金豐裕和技術先進,但資源缺乏。這兩類地區最有可能發生資源互補式的區域傳遞,使資源與資金、技術在區域傳遞中得到互補,不僅推動發達地區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而且也促進了不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③

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的發生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取決于區域之間資源秉賦的優勢程度。由于自然資源種類很多,通常選擇對區域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的四類自然資源來判斷區域間的資源秉賦的優勢程度。這四類資源是:(1)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可養殖的淡水等;(2)能源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等;(3)礦產資源:包括各類探明工業儲量的礦產;(4)土地資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一些跨區域重大工程就是采取了這種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方式,如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目前我國就重大工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而這些重大工程將改變中國的區域版圖,對我國區域發展正在產生巨大影響。④尤其南水北調,是國家水資源優化配置及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特大型引水工程,涉及全國十幾個省市,其范圍之廣在國內是空前的、或許也是絕后的。特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調水水質有較高的要求,對沿線受水區和廣大水源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將產生深遠影響,因而如何實現受水區與水源區的協調發展,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

優化配置水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水的功能多樣、用途廣泛,是一種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生態環境的關鍵要素,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笆濉睍r期,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不僅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而且要實現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水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和最基本的環境要素,在許多地區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越來越多的地區面臨著水資源短缺問題。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水的需求在不斷增加,水資源已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水資源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解決日益緊迫的缺水問題,已成為關系經濟社會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已成為一項全球性的課題。水、糧食和石油,是我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三大重要戰略資源。

我國水資源具有人均不足和時空分布不均兩大特征。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阻礙了水資源的潛力發揮,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關鍵基礎性的制約因素?,F代化是以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基礎的現代化。必須發揮生產要素的組合潛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稀缺的水資源釋放出最大的效用,才能全面提高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實施南水北調、合理配置水資源,是我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抉擇。

城市化是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水資源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定區域的城市的水資源稟賦較差,就會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產業發展。城市越發展,越會從水量和水質兩個方面對水資源的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就會越突出。⑤水資源短缺日益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由于地理環境的天然屬性,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一些城市水資源非常缺乏,很難通過本地自然水循環來改變,使水資源供給自給自足。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推進,城市發展越來越依賴異地水源供水。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互補式區域傳遞,水資源越來越多地從水資源豐富地區輸水傳遞到城市,因而,跨區域調水工程就成為緩解城市缺水的重要手段??鐓^域調水對于提高水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其實,古今中外跨流域調水不乏其例。我國早在戰國時就已修筑了跨區域調水工程——鴻溝,此外,還有秦國的靈渠、鄭國渠、漢代的都江堰及汴渠,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于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跨區域調水工程的修建,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補水、航運及灌溉的需要,更是促進了當時當地的經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建成的典型的引水工程有引灤入津、引黃濟青、廣東東江——深圳調水工程、引大(大通河)入秦灌溉引水工程等;其中專用于環保的調水工程有:引松入長(長春)跨流域供水與環境工程、濟南引黃保泉、杭州西湖補水工程、漓江延長航期補水工程等,這些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水資源區域分布豐欠,是一個普遍的國際現象,尤其是那些幅員遼闊的國家。所以,為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少國家實施了跨流域調水工程,如美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都有跨流域調水成功的例子。美國西部素有干旱“荒漠”之稱,由于修建了中央河谷、加州調水、科羅拉多水道和洛杉磯水道等長距離調水工程,使加州發展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灌溉面積最大、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個州,洛杉磯市躍升為美國第三大城市。蘇聯已建的大型調水工程達15項之多,年調水量480多億立方米,主要用于農田灌溉。澳大利亞為解決內陸的干旱缺水,在1949~1975年間修建了第一個調水工程——雪山工程,將東坡斯諾伊河的一部分多余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區。加拿大1974年動工興建的魁北克調水工程,引水流量1590立方米每秒,總裝機容量1019萬千瓦,工程還用于灌溉以及為城市供水服務。巴基斯坦的西水東調工程,從西三河向東三河調水,灌溉農田153萬多公頃。印度興建了多處大型調水工程,其中的巴克拉至楠加爾工程灌溉面積160萬公頃。法國為了滿足灌溉、發電和供水需要,1983年建成迪朗斯—凡爾頓調水工程,灌溉面積6萬公頃,并供應150萬人飲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已建、在建和擬建的大規模、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已達160多項,分布在24個國家。

南水北調是緩解華北水資源短缺的重大舉措

華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163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個貧水國家之一。預計到2030年人口達到高峰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l760立方米。因此,水資源是我國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水資源不僅人均水平低,且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長江流域以北的人口、耕地、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的47.4%、61.1%和41.2%,而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9.6%。水資源與人口、耕地等資源和經濟布局不相匹配。特別是華北平原,7、8兩個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60%~7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造成汛期常發生洪澇災害,非汛期又嚴重缺水。

華北平原區域優越,地勢平坦,光熱資源充足,土地和礦產資源豐富,總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而耕地面積卻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8%;國內生產總值、工農業總產值均占全國總量的10%以上,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經濟區。尤其京津冀豫地區,城市密集、人口眾多、資源豐富、經濟發達,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糧棉油產區;城市化進程快,交通條件好,鐵路干線縱橫,公路四通八達。北京既是全國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中心,又是全國交通的總樞紐。天津是北方海陸交通樞紐、重要工業基地和首都的出海門戶。河南和河北,是人口、農業和經濟大省,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華北平原水資源極其短缺,人均、畝均占有水量僅為全國均值的16%和14%,是我國水資源與經濟發展最不適應、水資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區。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需水量急劇增長,加上上游用水量也迅速增長,導致華北平原缺水范圍不斷擴大,缺水程度不斷加深,缺水危機日趨嚴重,城市缺水更為嚴重,城鄉供水出現全面緊張的態勢,水源枯竭、水荒頻頻發生。河流污染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大部分河道成為季節性河道,或常年無水,基本處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當地為了維持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得不過度開發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農業和生態用水,造成地下水嚴重超采、地面下沉。隨著華北經濟發展,城市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缺水形勢將越來越嚴峻。水資源日益匱乏以及生態環境的不斷加速惡化,已成為制約華北城市及其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瓶頸。

多年來,針對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華北各地采取加強水資源管理、狠抓節水和污水回用、限制高耗水工業發展等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屬于區域資源性缺水,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僅靠節水和挖掘當地水資源潛力仍難以解決。合理開發和優化配置水資源,是我國推進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是緩解缺水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推動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途徑,也是支撐缺水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因此,必須在持續加大節水力度和污水資源化的同時,實施跨流域的南水北調,進行大范圍的水資源優化配置,來緩解華北地區日益尖銳的水資源供需矛盾。

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南水北調工程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是我國優化配置宏觀水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事關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早在1952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宏偉設想。此后幾十年我國對南水北調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和反復論證。2002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由規劃階段轉入實施階段。我國建設的南水北調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也是世界規模最宏大的水利工程。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水資源豐富且較穩定,多年平均徑流量約9600億立方米,入海水量約占天然徑流量的94%以上。從水量豐沛的長江流域,調出部分水量緩解北方地區的缺水是可能的。南水北調總體規劃,統籌從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調水的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到2050年三大工程調水總規模為448億立方米,基本可以解決北方缺水地區的需水與供水矛盾,并逐步遏制因嚴重缺水而引發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局面。⑥通過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南水北調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將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我國骨干總體水網,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充分利用多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大幅度提高各地區的供水保證程度,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的效益。同時,南水北調是一個具有綜合效益的工程,工程合理配置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和生態用水,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南水北調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工程,總體規劃把節水、治污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到突出位置,提出保持水源地一池清水、建設清水廊道的目標。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解決京津冀豫華北平原的缺水問題。中線工程從長江支流漢江丹江口水庫引水,沿線輸水工程布置在華北黃淮海平原西部,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全線以自流輸水為主,運行成本低;中線工程水源水質好(為Ⅱ類水),輸水干線與現有河道全部立交,水質易于保護;輸水渠線所處的位置地勢較高,有利于為京津冀豫平原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改善。中線工程近期從丹江口水庫取水,遠景可根據黃淮海平原的用水需求,從長江三峽庫區調水到漢江,有充足的后續水源。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受水區,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全部以及河北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區,總面積為15.1萬平方公里。從面積上看,這些城鎮雖僅占受水區總面積的很小部分,但其所占的缺水量比例卻達到60%~79%。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供水目標為沿線130余座城鎮,具體為:北京全市;天津的中心城區、濱海區、新四區、武清區及薊縣、寶坻縣、寧河縣、靜??h四縣城及建制鎮;河北省的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衡水、廊坊等6個省轄市及其范圍內的18個縣級市和70個縣城;河南省的南陽、平頂山、漯河、周口、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11個大中城市及30個縣級市和縣城。2015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供水一周年,整體運行良好。⑦

南水北調中線供水華北平原的綜合功效

南水北調提供豐富的優質水源,可從根本上緩解京津冀豫華北平原受水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狀況,改善沿線用水水質,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同時,可將受水城市擠占的農業、生態用水歸還于農業與生態,增加農業與生態供水,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而且,通過調水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改變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嚴重不平衡狀態,促進全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⑧

有效滿足城市用水,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華北平原城市水資源嚴重短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規模擴大,嚴重影響了城市發展。不少城市為發展經濟以犧牲當地水資源為代價,過量或超量開采地下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大量補充了華北平原城市的水資源供應量,解決受水城市的工業、居民生活和城市環境用水。南水北調一期工程每年為京津冀豫受水城市及相關地區供水約95億立方米(二期工程建成后供水將達到130億立方米左右),可從根本上緩解沿線受水城市水資源不足問題,為沿線地區加快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促進城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質量,以用水水量的適當增長和水質的改善為前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是華北受水區居民改善生活質量、推進文明生活方式的迫切需要。根據工程水資源總體規劃,依據確定的工業、居民生活和環境用水標準,南水北調工程完全通水后,沿線城市用水問題會得到基本解決。另外,實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有效解決一些地區地下水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如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對人畜不利的有害物質的自然水等問題,大大提高了當地居民和牲畜的飲水質量。

推進生態城市建設,提升城市建設質量。建設生態城市,是新常態下我國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南水北調提高了華北水體環境容量,非常有利于水污染的防治。水是生態的源泉,也是生態建設的保障,城市發展與水休戚相關。華北平原的城市幾乎都屬于嚴重缺水的城市。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為沿線建設生態城市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條件。南水北調中線城市帶突出地表現為以供水干渠連接的特征,可使城市自然水體所需水量得到有效恢復,為營造水體、清污等城市環境建設和治理保證了水源,城市綠化、自然景觀用水得到必要供給,這將大大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滿足人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可使地下水水位保持在自然狀態上,逐步消除地下水漏斗現象,解決受水區地表沉降問題。事實說明,南水北調中線通水一年來,沿線城市地下水位得到了明顯回升。⑨

國家確定南水北調,要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指導方針,這就迫使各地必須努力解決本地的環境污染問題,因而促進了污染治理和環境建設。國家要求南水北調工程建立一種科學、嚴格、高效的城市供水管理制度,把沿線各城市的生態系統放在南水北調干渠流域大生態系統的整體來看待,這客觀上督促沿線城市必須改善城市建設和管理,使之符合新型城市化發展的要求,這無疑將給京津冀豫沿線城市化質量的提高帶來持久的動力。根據工程用水規劃,現有的地下水將基本不允許開采使用,地下水自備井將被取消,因而城市地質災害將逐步降到最低程度。

拉動經濟較快增長,擴大勞動力就業量。南水北調工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尤其對京津冀豫經濟影響更大。例如一期工程投資期內,平均每年拉動河南GDP增長率提高約一個百分點。建設中線二期工程的投資數額將擴大,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進一步提高。此外,工程投資通過乘數作用放大經濟增長。如,可相應增加工程建設設備和建筑材料等產品的需求,刺激相關上游產業和關聯產品的發展。南水北調工程拉動經濟的作用,還表現在改善當地生產條件,促進受水區生產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使其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受水地區經濟全面增長。

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巨額投資,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僅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每年就可增加10~20萬個就業機會。工程完成后吸納就業的因素進一步增多,如,開發有價值的資源將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因水資源供給增加能擴大生產的產業將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因水資源供給增加而成長起來的新產業將吸納一部分勞動力就業。南水北調帶來的供水改善,也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使有些部門的就業規模擴大。⑩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收入增長。華北平原具有廣袤的良田,水資源短缺是制約其農業現代化的主要因素。雖然中線調水工程優先考慮的是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但由于解決了城市和工業擠占農業用水的問題,就有效緩解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工農業之間爭水的矛盾,客觀上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增強了農村發展活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供水,將擴大可澆灌耕地面積,緩解華北嚴重的旱情,為提高農業產量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創造條件,從而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華北平原是我國重要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南水北調將推動這些地區農產品加工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尤其在缺水的貧困地區,解決水資源短缺往往是發展的前提。有了水,就能改善生產條件,增加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為貧困地區發展帶來機遇,有利于加快脫貧步伐,抑制返貧現象。?農業的發展,也會加快工業化、推動沿線城鎮化、增強地區經濟實力。

促進區域資源合理配置,優化受水地區投資環境。京津冀豫華北平原,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和交通優勢,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由于水資源量貧乏,很多城市限制了工業生產。冀豫兩省是礦產資源富集地區,多年來,因水資源的制約影響了規模開發,使資源優勢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組合開發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出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通水,為本地區資源開發優勢的發揮,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工業城市會因供水的大量增加,重現資源開發及加工業的活力,資源開發效率的提高將促進原有企業擴大規模,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后,隨著制約經濟發展的水資源瓶頸的逐步消除,將極大地改善華北平原的投資環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必將引起勞動力、資金、資源、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廣泛的流動和組合,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的提高,促進受水地區培育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恢復水體生態環境,改善陸地生態狀況。水是自然生態環境的基本要素。當某地區水資源的利用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改變或惡化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目前國際公認的限度是當地水資源利用總量的40%,也就是將某地區60%的水資源稱為生態環境保證用水量。華北平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多年來水資源的短缺,加劇了華北平原生態惡化態勢。華北平原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已遠遠超過當地水資源總量的40%的警戒取水量,因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破壞,如環境干化、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風沙加劇、地下水漏斗、中低產鹽堿地等問題。南水北調中線通水,增加華北平原的水供給量,緩解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減少對當地水資源的開采量,確保當地60%的生態環境保證用水量不受擠占,這將大大促進華北平原生態環境的改善。一是有利于水體生態環境得到迅速有效的恢復,二是有利于改善陸地自然植被生長條件和促進人工植被發展,三是有利于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在一些配套工程和措施的配合下,受水地區有望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狀態,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推動華北平原可持續發展,促進國家宏觀區域經濟協調。統籌區域發展,是提高綜合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要保證。我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由于自然、歷史和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嚴重不平衡。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國將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部地區崛起,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高東部地區發展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種戰略的實施將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抑制地區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良好的基礎。各地區的持續發展是實現地區協調發展的關鍵,而水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目前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著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短缺造成了生產要素的大量閑置,削弱了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大大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局面,為地區大開發戰略的有效實施和生產力的科學布局創造先行條件,有力地推動華北地區經濟增長,為國家宏觀區域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生態城市帶建設及相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4BJL060)

注釋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經濟學》(第16版),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程必定:《區域經濟空間秩序》,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秀山:《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姜南等:《城市水源地建設中的水權交易理論與實踐述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年第1期。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2002年。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2001年10月。

吳海峰:《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相關區域協調發展》,《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0年10期。

吳海峰:《建設南水北調中線生態城市帶研究》,《中州學刊》,2010年6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南水北調工程的宏觀影響》,《經濟工作者參考資料》,2001年44期。

責 編/樊保玲

猜你喜歡
華北平原南水北調區域經濟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建設
南水北調運行管理研究
南水北調
清晨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踐研究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DRAINING THE SOUTH
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