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重流浪:《少年維特的煩惱》母題探析

2016-03-16 20:51陸燁
文教資料 2016年14期
關鍵詞:維特母題流浪

陸燁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雙重流浪:《少年維特的煩惱》母題探析

陸燁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18世紀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出版后掀起一股“維特熱”,也給我們留下諸多思考。研究者們多從維特的愛情與社會悲劇、作品狂飆突進精神的具體體現和作品間比較等角度進行解讀,較少關注到文本隱含的流浪母題。本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分析維特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兩種流浪形式及意義,進一步闡釋其流浪的普遍性意義,進而觀照整個18世紀的德國青年甚至是人類的流浪歷程。

《少年維特的煩惱》 流浪母題 形式 意義 普遍性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歌德僅用四個星期完成的一部書信體小說,帶有自傳性色彩。出版后轟動一時,正如歌德在自傳中所說:“當時的青年里以埋藏有厭世觀的炸藥,故這本小冊子在讀者大眾前所引起的爆炸更為猛烈,而各個青年既已有著滿懷的過奢的要求,不能滿足的熱情和虛擬的痛苦,一觸即發,故這小說所引起的激動更大?!雹龠@種時代病在18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德國具有普遍性:德國青年要求精神上的自由,但又為封建傳統勢力所束縛,無力行動,由此出現了感傷主義的情緒,精神上苦惱、迷惘。

在文學史定位中,《少年維特的煩惱》表現追求個性解放的主題,也反映了封建勢力的腐朽與市民社會的丑陋現實。文本采用第一人稱書信體形式,描繪出維特的精神世界,抒情性濃厚,往往會忽視苦惱情緒背后所隱含的精神流浪氣質,但正是精神流浪的孤獨感造成了維特最終的悲劇。

“流浪”來源于西方創世神話中失樂園,亞當、夏娃被迫流浪尋找精神家園,后作為母題研究的重要范疇,可以說流浪是西方的文學傳統。古代文明時期,人們傍水而居,尋找水源以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流浪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當社會發展由游牧發展至定居,任何行為活動的遷徙都帶上了流浪的色彩。自古以來,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流浪的氣質都隱含在文化之中,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在作家筆下就通過人物表達個體對流浪體驗的獨特感悟,構成西方文學重要的創作題材。

流浪是一種人生狀態,“其基本屬性是就物質和精神生存境遇中那種失根或無歸屬感,以及與此相應的流動不定的生存狀態”②。維特的流浪體驗在于居住地的變更、非貴族出身而缺乏社會歸屬感及愛情悲劇背后情感精神的失根。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情感方面,維特都遭遇巨大的打擊,他選擇遠離、逃避,多次遷徙,然而流浪過程中仍然擺脫不了社會階級地位上的歧視和相思之苦,再次回到愛人身邊,可望又不可得,煩惱而又空虛,最終選擇了自殺。

一、維特的流浪形式

從《荷馬史詩》至20世紀現代派文學,對流浪的書寫從未中斷。王向遠在《自己的安身之處——現代流浪漢小說》編者序中提出:“無家可歸是一種流浪,有家難歸或不歸也是一種流浪;肉體的漫游是一種流浪,精神的浪蕩也是一種流浪?!雹哿骼说闹饕问綖橥庠诘纳盍骼撕蛢仍诘木窳骼??!渡倌昃S特的煩惱》體現的流浪蘊含就表現為這兩方面。

生活流浪顧名思義是指主人公為生存而奔波流浪,不斷變更居住地以獲得更優的生活環境,帶有明確的目的性。維特的生活流浪軌跡是城市—山村—D地公使館—獵莊—山村。因內心無法獲得安定,維特離開城市來到鄉村,“這個樂園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醫治我這顆心的靈丹妙藥”;(信1771年5月4日)迷戀綠蒂而又無法相守,又因阿爾伯特歸來而痛苦不堪,經友人威廉勸說去公使館工作;在公使館工作期間因不滿貴族羞辱,離開公使館來到獵莊;獵莊的侯爵只重視維特的才能與智慧,又一次離開;維特心系綠蒂,再一次回到山村,直至死亡??v觀維特的生活軌跡,其流浪行為或因職業的轉變,或尋求心靈平靜,抑或是基于愛情而做出的決定,有個人意愿上的選擇,但大多是被動的。

精神流浪內隱于個體精神層面,“表現為行為個體在無目的漂泊中的一種心理狀態和身份意識”④。精神流浪關注個體的內心世界,它是心靈上的放逐,是形而上的精神理想的追求。它常與孤獨感相伴,精神上感到空虛迷惘,心靈上無所依托,引發對生命的懷疑。維特原本就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少年,從小失去父親,離開母親獨自居住,自然缺乏家庭的歸屬感。維特出身于中產階級,在當時尊崇貴族身份的德國而飽受歧視,“像我們這樣的小人物是不容插足他們的聚會的”,在伯爵家聚會上遭受當眾羞辱:

“我與其中幾個我認識的攀談,他們全都愛理不理……”、“‘您了解我們的特殊處境’,他說,‘我發現,參加聚會的各位對您在場感到不滿。我本人可是說什么也不想……’”(信3月15日)

維特對市民階層的處境表現出哀其不幸,怒其可悲的態度。公職人員整日忙于繁文縟節、地位的提高,辦理瑣碎事務。維特在社會中被孤立,無法獲得社會身份的認同感。人是社會人,自然便要求社會對自我的認同。維特無法為貴族階層和普通市民接受,就無法獲得社會身份認同感;“引起這種哀愁的諸誘因之中,戀愛的熱火再燃最有強烈的作用?!雹輰е戮S特苦惱甚至于自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愛情悲?。撼醮闻c綠蒂相見,被告知對方已經有未婚夫,但是理智擋不住熊熊的愛火,維特陷入狂熱的迷戀之中。當阿爾伯特回來時,內心訴求被極度擴張,渴望占有愛人,“她做我的妻子……”(信7月29日)、“要是阿爾伯特死了又將怎樣?你會的!是的,她會的”(信8月21日)、“哪怕你能把她擁抱在心口一次,僅僅一次,這整個的空虛就會填滿了”(信10月19日)。

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使得敏感的維特感到苦惱,綠蒂的明確拒絕和耶路撒冷的自殺促使維特走上自殺的道路,“他的迷惘,他的熱情,他的無休止的向往與追求,以及他對人生的厭倦”(信12月14日)在愛情悲劇的引爆下化為自殺的槍鳴?!白詺⑹潜居谌祟愄煨缘囊环N事變”⑥,維特選擇自殺,已意識到痛苦的根源就是自己的過失的不斷再現,唯一解決的方式就是自我解脫,期待上帝的感召,去天堂贖罪。愛而不得的情感歷程構成維特精神流浪的主要部分,維特并未從綠蒂處獲得感情上的歸屬感。無法獲得社會身份的認同感、家庭歸屬感的天然缺失及愛而不得的精神失根造成維特苦惱的根源,最終導致其命運悲劇。

“唉,我不過是個漂泊者,是個在地球上來去匆匆的過客!”(信6月16日)維特發出如此感慨,將自己定位成一個漂泊者,物質和精神上都無所依靠。葉芝說人創造了死亡,維特的煩惱是其流浪的結果,苦惱的情緒又將他引向死亡。

二、維特流浪的意義

維特作為一個流浪者,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理想和美好的愛情,卻又屢屢受挫?!白穼ぁ鄲馈饷摗笔蔷S特流浪的意義所在。離家尋求內心的平靜來到山村,與大自然保持親密的接觸,找到人生的樂趣,“四郊的自然環境卻說不出的美妙”(信1771年5月4日),似乎內心在此處獲得片刻的休憩。遇見夏綠蒂時,維特開始愛情的追尋之路。與此同時,維特步入社會,目睹了貴族階層的虛偽腐敗和市民階層的可悲處境,理想與現實產生了巨大的沖突。加之陷入與綠蒂、阿爾伯特的愛情三角戀中,愛而不得,內心情感被代表理性的社會規則所束縛,兩者共同作用,使得維特產生苦悶情緒。當綠蒂讓維特克制自己后,維特意識到“一個冷酷的事實猛地擺在我面前;我生活在你身邊是既無希望,也無歡樂啊”(信12月20日),他試圖占有綠蒂,可是他意識到對于這個世界就是罪孽,于是選擇自殺,自我解脫,但愿死亡能帶給他們夫妻幸福?;蛟S在另一個時空維特的內心訴求獲得滿足,不再終日為理智與情感的相互糾纏而苦惱不堪。

流浪的維特傾心于自然,卻又進入社會擔任公職;他渴望占有綠蒂,卻又顧忌道德倫理,不愿插足她與阿爾伯特的婚姻。當精神上的苦悶到達一定程度,維特漸漸失去了對自然的興趣,“對于這些美麗可愛的現象無所動于衷,最大的不幸,最難治的心病便發生了,這時我們已把人生當做是可厭惡的重負”⑦。周圍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沒有希望、沒有安慰、沒有前途,維特接過愛人拿來的手槍,告別人世。

青年們滿懷一腔熱血,對未來充滿希望,憑借自己的意志與意識進行社會活動與情感交往,然而總在無意識地瞬間犯下過失,產生了煩惱的情緒。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對行為選擇施加影響,于是無意識間再現了過失,在不斷循環的過程中,苦惱的情緒愈重,更何況是現實與理想之間存在巨大的沖突?

維特的流浪歷程并非是個體意義上的流浪,更是對18世紀德國青年精神心理狀態的直觀化書寫,苦惱、無所依托,具有普遍性。流浪作為一種集體無意識存在,本源于人類的需求,在流浪的過程中不斷追尋理想的生活或精神狀態,達到內心滿足感的飽和狀態。流浪的過程就是一個追尋的過程,追尋物質上的滿足、個體主體性的肯定、精神歸屬感等。追尋看似無意義,類似于西西弗斯的神話,明知石頭會往下滾,但還堅持將石塊推到山頂,追求理想之境??ㄎ鳡栐凇度苏摗分刑岬剑骸叭说纳钍澜缰咎卣骶驮谟?,他總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總是向著‘可能性’行進,而不是像動物那樣子只能被動地接受直接給予的‘事實’?!雹嗾怯捎谶@種“理想”、“可能性”的存在,人類才踏上流浪的道路,追求不確定的而又充滿吸引力的存在。流浪是人固有的生存狀態,適用于整個人類史。

注釋:

①⑤⑥⑦[德]歌德,著.劉思慕,譯.歌德自傳:詩與真(下冊).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1:566,555,560,554.

②④陳召榮,著.流浪母題與西方文學經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2:7,8.

③王向遠,亓華,主編.自己的安身之處——現代流浪漢小說.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6,編者序第6頁.

⑧[德]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2,中譯本序第4頁.

[1]葉雋.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愛情悲劇后的青春迷惘與制度因素[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第20卷(4).

[2][德]歌德,著.楊武能,譯.少年維特的煩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周憲,著.文學理論導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猜你喜歡
維特母題流浪
論巴爾虎史詩中的提親母題
流浪
流浪的歌
長安鈴木維特拉
復仇母題的現代嬗變
遇見一只流浪貓
淺析《西游記》的兩大母題及其象征意蘊
改變!拉力賽版維特拉
論明代《梅山圖》中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