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耀:用市場經濟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2016-03-22 13:34羅曙輝
WTO經濟導刊 2014年3期
關鍵詞:導刊公益企業

全世界的企業和經濟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轉型,這就是社會責任,實際上是善經濟?!苯?,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在一篇名為《社會創新推動社會轉型》的文章中這樣表示。自2010年離開民政局救災司司長的崗位后,他以一位學者的身份,冷靜地觀察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并給政府提供了更多建議、為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提供幫助、不斷呼吁更多企業建立基金會,借助媒體與各類組織的力量,促進中國社會創新與發展轉型。然而,在接受本刊記者的專訪時,他提出了更多的警惕和擔憂,在公益領域,企業、公益組織等的專業性遠遠不足。

責任競爭時代,企業需發揮社會化功能

《WTO經濟導刊》:您在解讀十八屆三中全會時表示,三中全會全面規范了社會體制改革,特別是公益慈善事業。企業是公益事業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您認為此次會議給企業帶來了哪些信號?

王振耀:全世界都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很多走出去的企業以及整個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和競爭力也面臨著社會責任的挑戰,過去的企業競爭、市場經濟的競爭更多是量的競爭,演變至質的競爭,而現在,則是社會責任的競爭。很多人稱其為企業軟實力的競爭。但大多時候,企業的這種軟實力和社會責任的功能,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應該呼吁越來越多的企業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推動市場經濟的大轉型。中央的文件其實給大家指出了一個方向,同時它也是一種倡導和引領,對企業將來內部建設和外部建設,包括市場拓展以及國際競爭規則的遵守與提升,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在這方面意識還有待加強。

此外,在當前的中國,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凸現出來,農民工就業問題及其子女教育的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等。這個時代賦予了人們不可回避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是廣義的社會責任,是針對所有的個人、社會組織、企業以及它們所構成的社會系統和市場體系而言的。在此背景下,中國的企業應該注意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結合。只有加強彼此的交流、合作,才能夠真正解決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問題。新加坡提出了社會建設立國,倡導企業社會運動。這個國家已經認識到,社會組織和企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嘗試著把企業的屬性拓展出來。

《WTO經濟導刊》:您認為企業應該如何用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王振耀: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服務業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社會服務業范圍很廣,比如兒童早期教育、養老服務等,就是當前社會非常緊迫需要的。在過去,中國社會整體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時候,扶貧問題是很急迫的,但是到現在,國家已經在扶貧、社會救助、基礎醫療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其結構設置和基礎服務系統已經慢慢建立起來,需要做得更多地只是完善機制。但是,對于兒童特殊教育、養老的問題,我們基本上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整體的認識、專業資源都有所欠缺。比如針對0-3歲的兒童教育、關懷,80歲以上老年人的照料,目前根本就找不到能夠提供相關服務的社會組織、從事相關研究的專業教授。而日本、歐洲在類似領域的社會服務,已經相對完善,經濟產業發展至上千億美元的規模。此外,現在有一種社會影響力投資的理念認為,其實慈善也可以創業,也可以掙錢,這正是從硅谷興起的一種巨大的社會轉型。將慈善和企業聯系起來,就是社會企業,也就是社會創新,或者叫社會影響力創新,這在國外已經開展得轟轟烈烈,而中國大體還是按兵不動,值得關注。

將公益發展為社會產業

《WTO經濟導刊》:據本刊社會創新專欄報道發現,其實國內已經有一些比較領先的創業者以及公益組織在開展與推動社會創新,上海、江蘇的部分地區的政府也在開展引進社會企業的嘗試。

王振耀:我們確實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與很多國家相比,我們還是做得太少。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轉型。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新加坡,這個國家正在實施的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用社會建設來推動新加坡不僅成為亞洲的中心而且還是全球的中心,這里已經去掉了“經濟”二字。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重要的工作指標是引進全世界有名的社會組織。在美國,慈善事業貢獻了2%的GDP,吸收了10%的美國就業人口,覆蓋到各種各樣的專業化服務,對這個國家來說,公益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產業。在英國,很多富裕的人士是從慈善事業中發家的,總計20%的人口從事專業化社會服務。在德國,高中生畢業需休學一年去做慈善服務。對于中國的社會組織來說,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打開三個大門:社會需求的大門,企業的大門,政府的大門。

《WTO經濟導刊》:提到打開企業的大門,當前作為二者重要合作平臺的企業基金會成為一種新興的趨勢,然而在本刊2013年12期的企業基金會的專題報道中發現,很多企業依然在猶豫是否要建立基金會,您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王振耀:中國社會到了巨大的轉型期,我們的人均GDP達到6100美元,很快就要步入發達國家的門檻了。中國的企業公民事業也到了一個轉折點。但是我們不善于對待自己的家人,不善于對待自己的孩子,不善于安排自己的財富。

從國際經驗看來,做公益基金會意味著可以讓企業擁抱青春,可以讓企業和家族獲得最大的發展。我跟很多企業家交換意見的時候說到,這是利己、利人、利國的,也利于自己后代的。比如“富二代”的教育問題,如果讓下一代做公益,他們將會在公益項目中體驗社會現實,樹立普適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并能培養交流和管理能力。而且,對于家族企業來說,公益決策時能夠不斷增加家族凝聚力,甚至讓家族的生活品位不斷得到提升。與美國3萬多個企業和家族的基金會相比,我們中國企業類基金會到現在為止只有幾百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中國近代企業發展歷程只有三十多年,毫無疑問,中國基金會將伴隨著中國企業自身發展而成熟起來。

公益需提升專業力量

《WTO經濟導刊》:近年來,公益領域的企業捐贈吸引著公眾的廣泛關注,也出現了一大批領先的企業和人物,但是很多人也在擔憂如何才能使這種行動變得更加規范化、常規化與體系化。

王振耀:需要指出的是,捐贈是件很優雅的事情,不適宜進行公開攀比,并作為評判企業或個人道德責任感的唯一標準,從政府管理和媒體傳播方面都應該幫助糾正人們對于公益捐贈的略有偏頗的認識。因為公布捐贈信息之后,對于那些捐贈不多或因為各種原因不捐或者需要走很多審批程序的企業和個人就會造成負面的壓力。在很多國家已經有法律規定,災難發生后立即公布捐贈信息的行為本身是違法的。美國的做法是,按照年度對企業捐贈信息進行排序,并且有縱向的各年度的對比。我2006年還在民政部時曾著力建立慈善信息中心,也是希望開展類似的工作。這樣的做法不僅能使得捐贈活動本身更有公信力和說服力,對企業來說也相對公平,并且能夠鼓勵企業更有戰略性地、持續地開展公益事業。

此外,企業也必須認識到公益本身不能夠增加企業競爭力,捐贈也不是一個噱頭、一個工具。這些活動必須融入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成為企業的內在文化之一。

《WTO經濟導刊》:您認為當前企業、社會組織的公益行動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王振耀: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專業。除了捐贈管理本身,志愿服務、社會工作者都需要專業化。社會工作者的培養方式要實現大的轉型,要跟慈善組織、各個基層組織、群眾組織三類結合起來,群眾組織包括青年團、工會、婦女組織等等,各種各樣的組織要從動員型轉向專業性。社會工作需要分類、分級管理,特別是基層社區工作人員,需要設定不同的社會工作類別,并視現行地區的需要而定。社工考試需要跟現實從事社會工作服務的工作崗位結合起來,比如現在社區里的調節委員會委員、社區主任等崗位都是社會工作,都應具有社會工作的專業性。

此外,我們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往往以年輕人居多,也沒有細分到專業領域,比如專業化的兒童、養老護理。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培養體系、專業認證、專項法律的推動和保障,都是比較缺乏的。我們很有熱情,但是沒有一個大框架組織這個事業。在很多國家,志愿者服務卻已經普及到家庭,普及到各行各業。

編輯|羅曙輝 shuhui.luo@wtoguide.net

猜你喜歡
導刊公益企業
企業
企業
企業
房地產導刊
房地產導刊
房地產導刊
房地產導刊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公益
公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