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行軍工武器制造工藝上的三大改進

2016-03-23 12:41李潞玉
黨史文匯 2016年3期
關鍵詞:鐵廠兵工廠炮彈

李潞玉

八路軍太行兵工廠的武器制造,從最初生產紅纓槍、大刀片,逐步發展到能制造手榴彈、地雷、槍械、擲彈筒、大口徑火炮與炮彈,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簡到繁的發展過程。最關鍵的是武器制造工藝上三大技術改進的成功運用,產生了巨大變化。

白生鐵燜火技術的實驗成功

抗戰期間,八路軍軍工部黃崖洞兵工廠機加工制作炮彈的毛坯,當時主要由建于武鄉縣蟠龍鎮東部山溝里的柳溝鐵廠生產鑄造。柳溝鐵廠當時采用的是土方爐、坩堝煉鐵的技術。土方爐煉出的生鐵含炭量高,只能直接澆鑄地雷、手榴彈,不能切削加工制造炮彈。為解決這一難題,當時晉冀魯豫老兵工孫兆喜、晉察冀老工人彭長山、晉綏老工人郄金生等,先后在各根據地兵工廠創造了一種土法燜火(退火)技術,就是將白口生鐵鑄的炮彈毛坯,放在自制的土法燜火爐的爐膛里,用砂土埋上,然后點火加溫,火焰直接噴入爐膛,燜火三至四天,使毛坯料表面軟化,便可切削加工。但是,這種燜火方法,質量不穩定,當時因為燜火致廢的半成品有時竟達半數以上。

1944年7月,八路軍軍工部成立試驗所,把研究解決彈坯燜火技術作為一個重要課題,派曾留學德國的冶金工程師陸達到柳溝兵工廠進行試驗。陸達根據土法燜火的實踐,查閱了一些國外燜火資料,進行了德國鐵礦式燜火和美國密封式燜火的試驗,最后,試驗成功一種用美國密封式燜火原理與土法燜火爐相結合的新的燜火技術。

掌握這種燜火技術,必須摸索出最佳燜火溫度。為解決這一關鍵問題,陸達把鋪蓋搬到燜火爐旁,夜以繼日和工友們一起利用鹽、堿及金屬的熔點作試驗,尋找最佳溫度。最后,他們把銀元放入爐內,摸索到銀元開始融化時的溫度,即930℃時燜火的產品質量最好。其實純銀的熔點為960.5℃,因銀元內含有銅,熔點略低,為930℃左右。這一最佳溫度的確定,保證了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這一實驗的成功,使當時的兵工廠炮彈月產量由4000多發,提高到3萬多發。

硫酸制造工藝技術的發明

從抗戰初期到1942年前后,根據地兵工廠制造的地雷、手榴彈、迫擊炮彈以及部分復裝子彈裝填的都是黑色火藥。1943年,軍工部研制成功了甘油和硝化甘油,根據地兵工廠開始逐步生產無煙火藥,無煙火藥比原來的黑色火藥威力大得多。制作無煙火藥,關鍵的原料是硫酸,被稱為“火藥之母”。

硫酸的制造工藝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接觸法,它的裝置復雜,并且需要細白金粉做觸媒;另一種是鉛室法,工藝比較簡單,但需要大量的鉛板建造鉛室。戰爭年代,抗日根據地內既無白金來源,也無鉛板可取,這兩種工藝都無法采用。軍工部的技術人員與工人師傅,只能立足于根據地現有的物資條件,就地取材,探索新的硫酸制造工藝。1940年7月,晉察冀工業部技術室的張奎元、張方等采用老百姓盛水或儲糧的陶瓷缸,代替鉛板壘成缸室制造硫酸獲得成功。接著,晉冀魯豫軍工部王錫碬、張浩、王化南等,在武鄉縣洪水鎮燒制陶瓷缸,也用缸室法制造硫酸取得成功。最初,制造硫酸的整個過程都在露天作業,勞動條件的艱苦難以想象。但是,工人們為了前線勝利,忍受痛苦,甚至犧牲生命也要堅持生產。1947年3月,太行區七、八兩個火藥廠,已有硫酸生產裝置7套,日產炸藥量提高到上千斤。

無煙炸藥制作成功,不僅為填裝炮彈、地雷、手榴彈提供了原料保障,使我軍武器威力大增,而且大量制作成炸藥包,炸碉堡、炸鐵路、炸橋梁,更是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在解放戰爭中,我軍又發明制造出將圓柱體炸藥包綁在木棒上,放入迫擊炮管口迫擊,射向敵方的辦法。還發明一種飛彈(實為發射炸藥包),每彈裝藥50公斤,藥包長四五百毫米,直徑250毫米,放入用汽油桶制作的飛彈筒中發射,射程150至200米。在摧毀敵方碉堡、戰壕時,采取密集發射,產生強大的轟擊波,即便沒有炸壞碉堡,也能震得碉堡內的敵人七竅流血,使目標區內的敵人全部或大部喪命。國民黨部隊剛開始以為是“蘇聯給共軍的特殊武器”,后來才知道是炸藥包的厲害。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隊杜聿明部被我軍團團包圍后,毛澤東曾為中原人民解放軍、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起草《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書中所提到的土飛機、土坦克就是指我軍兵工廠自己制造的大炮、迫擊炸藥包、飛彈筒。

建起高爐突破冶煉灰生鐵技術

1946年初,軍工部決定在石圪節煤礦一帶建立一座新的高爐煉鐵廠,并成立了高爐煉鐵籌備委員會。經過對礦源、煤炭、交通、水源及地形隱蔽等條件的考察之后,廠址選定在長治城西北25公里處的故縣村東。這里北依石圪節煤礦,南濱漳河,附近有鐵礦礦源,符合建廠條件。最初,計劃建造一座日產5噸的煉鐵高爐,并于是年6月,開始先在長治附城村的1噸高爐上,用當地鐵礦石做原料進行試驗,同時邊試驗,邊設計,邊自制各種設備。1947年5月,陽泉解放。陽泉榮華鐵廠有一座可日產20噸生鐵的高爐。當時的太原與石家莊還沒解放。于是,軍工處決定將陽泉的高爐搬遷到故縣建廠,派陸達、陳志堅、李吉瑞等具體負責接收搬遷事宜。陸達負責組織設備的拆卸、清點、裝箱、押運及招收技術工人;李吉瑞負責征集車輛和搬運工具,招募民工,組織運輸;陳志堅負責帶領民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通翻越太行山的臨時運輸便道。高爐體積大,平車、馬車都裝不下,便把幾輛平車或馬車捆在一處,進行組裝,牲口在前面拉,民工在后面推,有的設備不能裝車,全靠在地面移行。就這樣晝夜兼程,翻山越嶺,用了20多天,走完300公里的崎嶇山路,將高爐的全套設備完整無缺地運到了故縣。

高爐的安裝需要打好地基,當時搞不到水泥。畢業于北洋大學土木建筑專業的工程師陳志堅提出采用三成白灰、六成黃土、一成坩質土混合而成的三合專用土,經人工多次夯打,便夯成堅實的地基,完全能承受住20噸高爐的壓力。沒有耐火磚,畢業于山西大學耐火材料專業、時任西溝耐火材料分廠廠長的宋忠恕率領工人,把坩質土做成的磚坯裝入土窯,精心焙燒,成功生產出耐火磚,又用首批燒成的耐火磚做原材料,建造耐火材料廠,再燒制耐火磚供建造高爐所需。按照常規建一座高爐, 要三至四臺鼓風設備,從制造到安裝一般至少需3年。為了搶時間,爭速度,冶金工程師李樹仁,用煤礦的生鐵水管,設計了兩臺獨特的管式熱風爐,取代了鼓風機,并縮短了建設時間,到1947年年底高爐落成。

故縣鐵廠(首鋼長治鋼鐵公司前身)首任廠長陸達,政委熊杰,黨支部書記陳志堅。職工主要以黃崖洞、柳溝等兵工廠調來的部分人員及從陽泉、石家莊招來的一些技術工人為主。1948年4月,山東渤海解放區第七兵工廠(炮彈翻砂廠)200余職工奉命遷晉,與故縣鐵廠合并。此外還有北方大學工學院分配來的一批學生李浮之、吳鴻鈞、郭廷杰、杜毓銑、郝玉明、劉秉義、閻志一、李世英、巖韜、吉人鏡、安化普、馬國光等人。

1948年1月10日,故縣鐵廠正式開爐出鐵,標志著華北軍工以長治為中心的炮彈生產基地的形成。1948年8月,解放區的晉察冀與晉冀魯豫也即北線和南線兵工廠統一合并,以長治為中心的華北軍事工業區,東起河北邯鄲磁縣,南到山西晉城、陵川,北迄河北建屏、山西陽泉,西抵武鄉、左權。在這縱橫數百里的區域,到處都可以見到新蓋的廠房,高聳的煙囪;到處機聲隆隆,汽笛轟鳴;常有滿載軍火的火車、汽車、騾馬大車通過。有的工廠與工廠之間還鋪有輕便鐵路,小火車川流不息,日夜奔忙。兵工局直接管轄的制炮廠、炮彈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翻砂廠、焦化廠、炸藥廠有20多個,職工2.4萬余人。如果加上為軍工服務的肥皂廠、甘油廠、酒精廠、精硝廠、棉紡廠、皮革廠、電力廠、電池廠、煤礦、鐵礦等,職工就達5萬多人。

故縣鐵廠高爐的投產,使華北兵工炮彈的產量成倍增長。僅以生產的六○、八二、一二○3種炮彈為例,1947年總產量為20.88萬發,1948年就增加到102.8萬發,為上年產量的5倍。1949年又提高到175.63萬發,相當于1947年的8.4倍。這些炮彈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為奪取解放戰爭大反攻的勝利奠定了物資基礎。全國解放后,在江蘇省徐州市南山舉辦的“淮海戰役展覽館”的“參戰武器館”里,陳列著一箱箱晉冀魯豫兵工廠制造的八二迫擊炮彈及一排排八二迫擊炮。展覽館解說詞中說:“陳列在這里的是華北解放區參戰武器——八二炮彈和八二炮。這種武器攜帶方便,命中率高,殺傷力大,深得各級指戰員的贊許與歡迎。華北軍工將與淮海齊名,功垂青史……”

據統計,從1948年7月至1949年6月,華北軍工廠平均月產炮彈21萬發,相當于國民黨統治區生產量的4倍。

在解放臨汾戰役中,部隊普遍反映我太行軍工制造的炮彈及各種武器使用效果很好。

(責編 興柱)endprint

猜你喜歡
鐵廠兵工廠炮彈
未來兵工廠
未來兵工廠
未來兵工廠
未來兵工廠
鋼鐵廠掠影
裝填炮彈
“炮彈”表妹
云龍縣漕澗鎮鐵廠村話的聲母系統和中古聲母系統比較研究
騎炮彈飛行
打 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