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辦好學校追求的三種境界

2016-03-23 09:53黃瑞孫曙
今日教育 2016年3期
關鍵詞:謝家學科教材

黃瑞 孫曙

2014年4月7日,《新聞聯播》頭條一則近5分鐘的重慶市謝家灣小學課程整合改革的新聞瞬間讓這所學校出了名。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建構新的課程體系,這樣的嘗試不僅在重慶率先,在全國也屬首創,一時間爭議四起。

事實上,謝家灣小學從2009年起就開始探索課程整合。2014年的改革可能是最艱難的一年,也是最具破冰意義的一年。這一年學校將十幾門國家課程整合為五門課程。

時至今日,涵蓋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的小梅花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實施在課程管理、教材研發、師資培訓等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的成績,改革中的校園生活持續著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學校又迎來了新的關注——《中國教育報》等諸多媒體的報道,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派專家團調研考察,以及全國同行的參觀學習。2015年12月1日,在重慶市卓越課堂交流會上,謝家灣小學全面展示了常態的小梅花課程。

從爭議到關注,一所小學的改革之路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究其原因是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命題——一所學校追求怎樣的辦學境界才能被稱作好教育。

立場:回歸孩子,面向未來

進入21世紀,據聯合國教科文的調研顯示,許多學科的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至2~3年。用昨天的知識教現在的孩子去解決明天的問題,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瓶頸。用知識的填充來搶奪成長的起跑線,顯然是一個錯誤,基礎教育真正的奠基應當面向未來。

突破學科本位,回歸孩子立場

教育究竟為了誰?每一個辦學者都能正確回答——為了學生。然而,沉重的書包,繁多的作業,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厚厚的眼鏡……這就是很多學生的真實寫照。如何破題?

時間拔回到2004年,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提出了“六年影響一生”的辦學理念,并確定管理核心理念——孩子是校園的靈魂。任何一項工作,都應把“孩子的立場、體驗、收獲”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谶@樣的視角,劉希婭發現了孩子負擔過重的原因:現行課程中學科門類繁多、學科間內容交叉重復、學科界限僵化、知識取向嚴重。為什么不進行課程整合的探索,讓教學既高效又減負?

2009年,謝家灣小學開始探索課程整合,實踐跨學科教學,每周實行半天全社團選修。

2013年,學校全面實施課程整合:重構學科的校本標準、調整學科設置、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策略。

2014年,學校將十幾門國家課程整合為五門課程。

2015年,學校在探索的過程中,對已有課程進行了完善,建構了《語文漫道》《數學樂園》《英語交流》《藝術生活》《體育世界》《科學探秘》六門課程。

在重慶市卓越課堂交流會上,記者剛走到樓道口,就聽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聲。走廊上三個一組、五個一群,孩子們手里拿著卷尺,比畫著、測量著。原來這是《數學樂園》“神奇的黃金比”的課堂,因為教室里坐滿了聽課老師,孩子們的活動場地移到室外,甚至連聽課老師也成為孩子們測量身材比例的模特?!吧衿娴狞S金比”是一個專題活動,它融進了自然、藝術、建筑、軍事、音樂、攝影中的元素,孩子們采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運用觀察、估計、測量、計算多種方法進行學習。

類似的“專題活動”在《數學樂園》中每一學期有12個,六年下來共有144個專題。教材中交替出現的還有“主題知識” ,即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小學數學知識。 “專題活動”與“主題知識”構成了《數學樂園》的兩條主線。雖然安排在同一個單元,但是“專題活動”不是“主題知識”的鞏固、強化,而是相對獨立的一個板塊,目的是培養研究意識,增強動手實踐能力,積累活動經驗,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增強主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語文漫道》在交流會上展示了“說明文學與用”,學生們運用思維導圖來呈現對文章中說明方法的學習。下午展示的是2017屆“巧言善辯 繽紛童年”辯論賽。賽場上,選手們唇槍舌劍,展示了優秀的表達能力、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漫道》的核心素養為“閱讀、表達、交流”,整合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信息技術》《科學》《藝術》等學科內容,還大量整合學生的生活世界的內容。教材中安排了大量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演講、課本劇表演、社會調查、小課題研究等專題活動。

同一天,在《英語交流》《藝術生活》《體育世界》《科學探秘》的學習中,孩子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也表現得既自然又讓人驚喜。

“整合是鏈接、是滲透、是關聯?!爆F行的六門課程整合體現在:從內容上來看,不再是單純的學科知識,而是把孩子們的生活融進了教材,有學校的素材、重慶的素材、中國的素材,還有世界的素材;有久遠的素材,更有當下的素材;把與學科相關聯的其他學科的素材也融進了教材。從學習策略與方法來看,強調綜合性學習,強調師生、生生合作,滲透多樣化的學習方法,比如辯論,做實驗,動手操作,實地參觀考察。從育人目標來看,緊緊圍繞學科精神,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把美育、德育融進了課堂,強調全方位育人,培養綜合素質。

為了更有利于課程整合的實施,謝家灣小學取消了統一指揮全校的上下課鈴聲,讓每個班級從聽令行事變為自主安排;取消了全校一個步調的大課間活動,從全校統一變為班級自主;每節課由40分鐘變成一個小時,每天上午學習學科課程,下午都是專題實踐活動、體育活動、社團選修活動,從學習與生活截然分開變為相互融合,旨在讓每個孩子六年期間綻放別樣的光彩。

六年影響一生:

“六年與一生,六年與一天”的認識

小學階段的教育究竟可以教給學生什么?謝家灣小學交出的答卷——知識的積累、習慣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六年影響一生。

2006年起,學校就開始開展學生填寫職業愿景的活動。有一年,一位男孩填下了醫生這個職業,理由是很體面、收入高,可是等到第二年職業愿景調查時,他的態度轉了180度,堅決不當醫生。因為他目睹了醫患沖突,覺得當醫生不安全。參與這項活動策劃的德育主任任路艷卻說這樣的情況很普遍,因為小學生的心智發育很不成熟,所以他們填寫的職業愿景經常變化。

那為什么還要開展這項活動?這還得回到謝家灣小學對“六年與一生,六年與一天”關系的認識上。

在劉希婭看來,“六年影響一生”簡單地說就是為學會做人奠基,從自我認識開始,自我約束,進而融入社會。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把遙遠的“一生”與當下聯系起來,如何把空洞的“做人”在每天中變得具體化。

學校找到了“職業愿景填寫活動”這樣的橋梁,連接起現在與未來。每一位學生會與家長充分討論后寫下這一學年對未來職業的認識,并思考自己為此要付出什么努力。

如何讓學會做人變得具體可操作,學校制定了《謝家灣小學“四自標準”》《班級公約》《謝家灣小學各年級行為習慣階段目標》等一系列規章和準則。由此,一個個具體的標準、約定規范著學生的行為,塑造著學生良好的習慣。

這些目標就在孩子們身邊,完全可以達成。如廁不瘋跑,小便入槽,及時沖水,便后洗手,不玩水。對于守時,一年級要求牢記,到校不遲到;二年級遵守,生病請假;三年級及以上開始學習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這些要求也隨著年齡的增加,不斷提高,進一步強化習慣的形成。如此,謝家灣小學讓“一生”這個抽象的概念與孩子們每一天生活,每一個小的為人處事細節掛上鉤,并面向未來為他們打下良好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礎。

連接:生活處處皆課程

囿于書本、受限于分數是當今教育的頑疾。2001年啟動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旨在破解這一難題,打破教育與生活的藩籬。在謝家灣小學,此番努力又是何面貌?

好的教育不害怕考試,也帶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2016年1月9日中午,六年級8班的周明鏡正在展示她的作品——熊貓臉,圓圓的臉上兩只圓眼睛,一只眼珠還被創意成了包著6個花瓣的圖形,圓圓的嘴巴紅彤彤的,兩只半圓耳朵精神地豎立著。不要誤會,這可不是美術作業,而是《數學樂園》評價中的一項——單項能力評價。這項評價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還考察了相關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大膽想象能力及審美情趣,真是一舉多得。

在謝家灣小學,對學生的評價已不僅僅是分數,而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

以《數學樂園》為例,每學期的評價分成三部分,過程性評價占20%,單項能力測試占30%,期末綜合測試占50%。每一個年級老師們會按照此原則制訂詳細的評價標準。如一年級將過程性評價細化為數學學習習慣、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實踐運用,然后再進一步細分,如習慣要求課前充分準備、能發現數學學習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思考與問題解決則結合本年級的知識點要求能運用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準確計算,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這樣的改革讓孩子們不再害怕期末“考試”。

在謝家灣小學,學習不是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而增加了實踐、選擇、交互機會。

《語文漫道》每周5個小時主題學習和2小時專題活動;《數學樂園》采用每周4個小時主題單元知識和2小時專題活動;《英語交流》從以前每周三節到現在每天交流半小時;社團課程學生自愿申報,分年級走班學習;科技節、合唱節、體育節、自編操,孩子們熱火朝天;足球比賽、攝影比賽、采果節、游園匯,志愿者和小記者們忙得不亦樂乎。

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做加減法,而是與生活的滲透與鏈接。

謝家灣小學十分清楚,課改之路要想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孩子們參加各級考試也要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在剛開始課程整合時,謝家灣小學就請重慶市教研員和教學名師,按照國家課程標準制定試卷檢測學生學習效果??荚嚦煽兂鰜碜寣W校吃了第一顆定心丸。后來,學校參加重慶市教育評估院的測試,評估結果顯示:學習負擔輕,學業成績好、綜合素質高,品行個性都得到了高水平發展。

對謝家灣小學近幾屆畢業生的跟蹤回訪發現,這批學生升入中學后,普遍呈現出學習潛力大、主動性強、善于解決問題、擔任班干部的特別多等顯著特質。學生在各項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好評。

德育不僅是課程,更是一種全程全員參與的教育

整合后的小梅花課程中已不見品德這門課的身影,而是將品德課程內容整合到各學科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德育像呼吸一樣自然存在。

《語文漫道》教材編排了“愛國從小事做起的演講比賽”“有趣的重慶地名調查研究”“春節習俗講壇”“時事新聞大家議”等專題活動?!扼w育世界》教材專門設置“健康教育”版塊,涵蓋“文明上網、青春期變化、預防踩踏事件、文明如廁、吸煙的危害”等教學內容。各學科都結合本學科教學特點,聯系生活實際,將平常不容易落地生根的德育要求有機融入教材,將德育目標滲透進各門學科。

更難能可貴的是人人都有育德的意識。每天早晨,校園內總會有值周老師面帶微笑,迎接孩子們的到來,師生相互問好,打招呼已然成為習慣。每天的社團選修課上,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孩子走班學習,任課老師引導孩子們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幫助,交流分享,學會擔當。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園,在更開放的“課堂”中學習體驗,磨礪意志,鍛煉能力。在班級晨午會、升旗儀式上,學校組織孩子們就“怎樣做一個文明謝小人”“課間休息我支招”“家務勞動的意義”“學會自我管理”等主題開展討論,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良好的行為養成在他們的心中慢慢生根、發芽。

課堂上孩子需要上洗手間或者喝水,他們會輕輕離開座位,悄悄從同學身邊經過;對待同學的困難,孩子熱心地回應與幫助;班級公約的制定,孩子們積極參與、民主決策;學校大隊委競選,參選者公平競爭,投票者認真傾聽后投上代表自己責任的一票。沒有了專門的品德課,育德卻充滿校園,效果更是棒棒的。

跨界:過一種有意義的教育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獲得樂趣,天天上課不致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應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教育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钡窃鯓硬拍芤I教師走上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謝家灣小學的做法發人深思。

把教材從“神壇”上拉下來,從教教材到編教材教

不少人都好奇:不教已教了多年的科目,改教新的整合課程;不使用統一的教材,而是自己編教材自己用;不教自己學的專業學科,而是跨學科教學;這么大的跨度,謝家灣小學老師怎么適應?

帶著同樣的疑問,記者采訪了十多位教師。每一位老師的回答內容都不盡相同,但共性驚人的一致,那就是他們都經歷了自主性被調動起來——面對挫折解決問題——堅持不懈探究,而正是如此讓老師們把教材從“神壇”上拉下來,實現從教教材到編教材教的轉變。

為了研發小梅花課程的教材,這群教師研讀國家課程標準后,寫出了近100萬字的學科精神和教學建議,研究了100余節整合課例;課程整合了,教學內容沒減少,課程標準沒降低。經年累月的行動研究讓學校教師找到了教育生活的意義,飛速成長。

李曉瓊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二十多年,也最早參與到小梅花課程改革,她的一席話道出了參編教材教師的心聲:“以前總是讓我們讀懂教材,請編教材的專家與教師座談,可還是讀不透編者的意圖。開始編教材了,沒誰要求,自己也去鉆研課標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的意義,思考每一篇選文的原因,理解單元設置活動的初衷?!背料聛硌凶x每一學年的課標,探索一個知識點從低段到高段安排的邏輯理由,找尋相關學科中相似的教學內容,這些編前的工作看似基礎,卻讓老師自覺地扎扎實實走出了專業成長的關鍵一步。

成長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爸按蠹叶甲屑毜匮杏懥苏n標,并且制定出了各年段的教學標準,然后學科老師就開始把現有教材內容進行分類,分別認領?!币辉囉煤芸彀l現了問題,有些內容是無法整合的,怎么辦?

“幾番研究,幾經研討,我們認識到問題出在載體上,教育是育人的事業,整合不能只在內容上下功夫,要有更上位的視角——人,只要教學目標與國家標準相符合,為什么一定要固守已有教材的內容,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找素材,自己編教材?”副校長羅鳳看似樸素的解釋,卻是謝家灣小學老師們悟出的教育真諦。

2015年秋季學期才調入的張益健老師的感受就很能說明問題。調令要9月才下達,7月張益健接到學校電話通知,整整一個暑假都投入到教材的編寫中。在團隊中,大家一起研討素材、圖片、學習方式、習題設計等每一個細節如何呈現,還可以怎么呈現,為什么選擇這么呈現……教材上的每個符號的出現都要進行反復推敲。試想,每一位參編者在用自己編的教材時怎么不會把其中的教育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2015年秋季學期,謝家灣小學已全面使用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自編教材,它標志著學校課程整合改革進入了更深層的階段,也是教師們教育研究最直接的成果。這套教材也成了眾多學校訂購的“搶手貨”。

重慶市教委基礎教育處處長鄧沁泉認為:“謝家灣小學的自編教材遵循了國家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教材校本化的具體實施,雖然有些前衛,但方向是對的,我們應該贊賞、支持和保護?!?/p>

2015年9月,重慶市教委主任周旭到學校調研,稱贊學校自編教材讓教師們走上了一條幸福的教育生活之路。

跨界,尋找專業自覺的生命意義

遵循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新課改提出小學階段課程結構以綜合課程為主,這也意味著小學教師不只是術業有專攻,也應有跨學科教學的能力。

周詠是西南大學漢語言專業科班出身,談到自己跨學科教學,她說自己確實經過了一段適應期,并逐漸找到了語文功底在數學教學中的優勢——良好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數學教學言簡意賅,風趣活潑的語言讓枯燥的概念學習變得好玩。如今的她已是三年級數學學科的教研組長,16名組員中數學專業和非數學專業的老師各占一半。

郭旗的經歷更富有戲劇性。2013年底,學校鼓勵跨學科教學,她主動申報教數學,那時她是一位有著14年教齡的體育教師。這事可是在家長群里一石激起千層浪。無論學校如何做工作,郭老師還是沒有被二年級接受,最終是一年級接受了她。問到為什么如此執著于跨學科,郭老師說自己教了這么多年體育,感覺有點職業倦怠。才畢業時自己也教過兩年數學,想換一下,為自己的專業發展找到一個突破。

學校層面鼓勵教師跨學科,并非心血來潮,而是有現實依據。小學所教的知識均為入門性質的基礎性知識,學科與學科之間比較適合跨界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每所小學都有一大批畢業于師范??茖W校的教師,他們在校接受的是全科教學的培養,完全有潛力勝任跨學科教學。近些年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任教小學也普遍起來,他們也完全有能力勝任跨學科教學。

事實上,當不同學科老師碰撞在一起,教研中會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稊祵W樂園》二年級下冊,在討論“有余數除法”這一課時,傳統的分糖果引入已經讓孩子們覺得失去新意,兼任體育教學的郭旗老師就靈機一動,告訴大家體育課中有一種“抱團游戲”,老師喊幾,孩子們就幾人抱在一起,當班上的人數不是老師喊的那個數的整倍數時,就會出現剩余不能抱團的孩子。大家紛紛采用,上課時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在游戲的同時,也明白了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段蔚梅老師原本是教英語的,現在跨學科教語文。她說:“傳統教學體系下,教師往往關注本學科知識的教學與研究,知識面較窄,面對綜合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時容易感到力不從心。這幾年跨學科教學實踐鍛煉了我的學習力,我不再擔心綜合性強的教學內容,相反渴望去挑戰?!?/p>

她們都是最普通的老師,類似的成長上演在每一位老師身上。緣于課程整合的改革,謝家灣小學喚醒了老師們的專業自覺,年輕教師快速成長起來,中年教師突破瓶頸,骨干教師實現著二次成長。

正是在這個充滿了激情的校園,教育追求的不是個別學生的出眾,而是公平與質量的有效結合——孩子們近視率下降,考試成績更好,身體更好,性格更開朗,生活更從容,整體上呈現身心健康、陽光自信、多才多藝、思維活躍的群體特質。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钡掠軐W家雅斯貝爾斯對教育生活的暢想正真實地綻放在謝家灣小學。

猜你喜歡
謝家學科教材
【學科新書導覽】
喂,不準偷聽我許愿
看圖畫 寫一寫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