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趕路”多年的中國正在轉身

2016-03-24 08:39
環球時報 2016-03-24
關鍵詞:經濟體輿論經濟

董少鵬

23日一早,我收到消息,稱在博鰲論壇的一個早會上,30名跨國公司代表投票,90%的人認為2016年中國經濟環境會惡化,72%的人認為中國區業務利潤率會下降。

中國經濟發展究竟面臨多大的壓力?是不是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門檻”?是不是長期積累的矛盾要來一次總爆發?

筆者認為,中國經濟不僅沒有發生大的危機,也不存在醞釀大的危機的可能,而且正處在一個重要的升級節點上。

目前一個十分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的增長速度大幅放緩了,根子是傳統動力越來越無效,公有制為主導的所有制體制阻礙了經濟市場化,所以,中國經濟處于無解狀態。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固守“經濟舊思維”,對經濟發展趨勢的簡單化、低水平推導而已,潛臺詞是對中國、印度等后發展國家崛起的漠視。

“二戰”以后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日本和西歐成為全球經濟的主要拉動者、引領者,廣大發展中國家實際上成為陪襯人;其后,東西關系、南北關系逐步緩和,發展中國家開始了“補課式”、“糾偏式”的發展階段,其在國際經濟體系當中的“跟隨者”地位依舊。改革開放的確改變了中國與發達經濟體的關系,但實際上,發達國家一直將中國當做“世界工廠”、低端服務者,并不是并肩前行的兄弟。

在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憑借其對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掌控,與發展中大國展開了新的博弈。就中國而言,多年來一直遭遇發達國家擠壓:一手運用其主導的輿論機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施干擾;一手使用經濟手段、真刀真槍地“做空”中國。從輿論上看,他們反復炒作中國投資不可持續、房地產即將崩盤、銀行壞賬累累、地方債陷入泥潭、國有企業應當解體等等。從經濟操作上,他們既在傳統的貿易、匯率等領域對中國不斷施壓,也創新手法干擾亞投行進程,運用TPP“圍堵”中國。

與此同時,中國等后發展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和話語體系中的地位依然很低,與經濟提升的節奏很不匹配,這就導致了“輿論錯配”:明明是西方經濟體發生危機導致全球性經濟減速,輿論卻更加關注發展中國家的動力衰退;明明是全球治理體系需要根本性改革,需要滿足新興經濟體的訴求,輿論卻指責發展中國家內部治理出了問題;明明是發展中國家給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更大的份額,發達國家卻在匯率等問題上刁難發展中國家,企圖繼續“薅羊毛”;明明是發展中國家有更大回旋余地,是應對國際經濟困難的主力軍,發達國家卻為了維持舊的經濟秩序,以慣用的唱空手段干擾發展中國家。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就被迫裹挾在發達國家主導的這種輿論當中。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經濟繼續向好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并且,中國正改變長達20多年的“風塵仆仆趕路者”的形象,將速度降下來一些,整理一下裝備,調整優化一下路線。中國正轉身為一個“道路優化者”甚至“新秩序的塑造者”。

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雖然增長幅度很大、速度很快,但只是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而已,經濟質量其實不高,高新技術拉動的比重很低,距離經濟強國還有巨大差距。一個正在起飛的經濟體,怎么談得上經濟硬著陸呢?

我們自己不能被別人設置的“語境”嚇壞了。還應看到,中國經濟的龐大體量和內部不平衡是一個本錢,不僅可以應對短期經濟減速壓力,而且具備加快結構調整,實現長期較高質量增長的條件。逐步壯大的中國可以為全球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為國際合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

近期,中國主動加大結構性調整,特別是加大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的力度,同時補短板、降成本。這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足以說明中國改革有條件,也有底氣。新舊矛盾將一個個逐步消化解決,不可能發生破壞性、顛覆性的“總爆發”?!ㄗ髡呤亲C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中國證監會專家顧問)

猜你喜歡
經濟體輿論經濟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國在輿論重壓下﹃援助印度﹄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工作圖什么?
新興經濟體分裂為三大陣營
經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