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業人力資本水平與技術引進有效性

2016-03-24 01:01張伊依
現代經濟信息 2016年3期
關鍵詞:門檻效應人力資本

張伊依

摘要:本文選取中國十三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行業1993-2011年的數據,使用門檻回歸的方法,從人力資本角度重新審視中國的技術引進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技術引進對于技術進步作用在人力資本水平擴大的過程中存在門檻效應。人力資本水平較低時,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起到抑制作用,當人力資本水平較高時,存在促進作用。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樣本期內我國多數行業平均人力資本水平處于門檻右側,技術引進仍然對技術進步起著顯著的正向作用,技術引進較為有效。

關鍵詞:技術引進;人力資本;門檻效應

中圖分類號:C8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3-000-02

一、引言

眾所周知,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技術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模仿、技術再創新模式也能夠實現技術進步與趕超,進而帶動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林毅夫等,2002;宋曉梅等,2005)。技術引進相比完全獨立研發,一方面能夠節約技術進步成本和時間, 促進經濟增長的收斂(Van Elkan,1996;Barro&Salai-Martin,1997),另一方面能享受到引進技術的外溢優勢,提高研發新技術和技術進步的效率(亓朋等,2008)。雖然技術引進實現技術進步在理論上可以實現,但是其在各國實際技術趕超和經濟增長中所發揮的效用并未實現如新增長理論所預料的“經濟趕超”。 我國自建國以來也通過大量技術引進來實現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對于我國技術引進的有效性,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觀點。許多學者肯定了我國技術引進的效果,認為通過大量引進技術和購買先進設備促進了技術進步(王林輝和董直慶,2009)。仍有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建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技術引進的有效性不足(千慧雄,2011),技術引進過程中存在著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后不能充分研發吸收,只作為技術的消費者而非擁有者的問題。毫無疑問,技術引進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除了前沿技術與引進國要素稟賦適配性、技術引進國自身的技術吸收能力(Xu,2000;Benhabib and Spiegel,2004)、制度條件、技術引進國與技術輸出國之間的技術差距 (易先忠, 2010)等都起到關鍵作用。

二、技術引進門檻效應檢驗

本文認為技術引進有效性的差異可能源自在制造業行業的人力資本水平。毋庸置疑,科技的創新離不開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活動中越能起到積極的影響,使得資本等固定投入能夠得到充分的使用,從而促進技術進步的發展。而且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對于引進技術的吸收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本是對引進的先進技術進行有效模仿的基礎,高水平的人力資本可以較快吸收引進的先進技術并運用與自己的技術創新和生產實踐中?;诖?,基本的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本文實證檢驗的樣本為中國制造業技術基礎較為薄弱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行業13個行業1993-2011年的面板數據。主要數據來自1994-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因變量選取全要素生產率表征技術進步。本文采用Fare et al.(1994)構造的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計算得出。

解釋變量:(1)人力資本水平hum。計算依據為每個行業內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數除以行業從業人數。(2)技術引進tec。使用各行業的技術引進費用與工業增加值之比作為代理變量。(3)研發投入R&D。使用各行業每年投入新產品開發的經費支出和行業工業增加值之比作為研發投入的指標。(4)行業利潤率pro。選用每個行業的總利潤和其產品銷售的收入的比來表示。(5)企業資產規模size。選擇各行業的工業增加值除以企業數目得到。相關變量的統計特征見表1。

采用中國制造業的面板數據,結合門檻回歸的方法檢驗,測算是否存在技術引進的門檻效應并得出具體值。為確定計量模型的具體形式,首先以人力資本作為門檻,依次設定不存在門檻、一個門檻、兩個門檻、三個門檻進行估計,F統計量和采用自抽樣法得出的估計結果見表4。顯而易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存在單一門檻和雙重門檻效應,P值分別為0.017和0.033。而三重門檻值的假設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因而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判定技術引進對技術進步的影響僅存在兩個門檻值。對于控制變量而言,研發投入、企業資產規模都與技術進步顯著正相關,這與許多研究的結果相符合。

參考文獻:

[1]蔣殿春,張宇.經濟轉型與外商直接投資技術溢出效應[J].經濟研究,2008(7):26-38.

[2]賴明勇,包群,陽小曉.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吸收能力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2(3):45-50.

[3]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J].經濟學:季刊,2002(1):269-300.

[4]千慧雄.“重技術引進,輕消化吸收”問題研究——基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的面板數據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9):56-65.

[5]亓朋,許和連,李海崢.技術差距與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9):92-106.

[6]宋曉梅,劉富鈾,弓寶平.合作創新還是自主創新?[J].科學管理研究,2005,23(5):17-19.

[7]王林輝,董直慶.我國省際生產效率差異和生產率增長來源識別:1978-2007[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48-55.

[8]易先忠.技術差距雙面效應與主導技術進步模式轉換[J].財經研究,2010(7):39-48.

[9]Barro R J. Sala-i Martin X,Economic Growth[J]. Second Editions, Mc-Grow-Hill, New York, 2004.

[10]Van Elkan R. Catching up and slowing down: Learning and growth patterns in an open econom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1): 95-111.

[11]Xu B.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host country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2(2): 477-493.

猜你喜歡
門檻效應人力資本
金融發展水平對投資的門檻效應研究
淺談國有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與改革研究
城市化和能源消費的門檻效應分析與預測
中國有效土地供給對商品房價格的影響
產業集聚能否改善中國環境污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