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作文在生活的土壤里扎根

2016-04-08 20:01安慶
內蒙古教育·綜合版 2016年4期
關鍵詞:觸感歷練蘇格拉底

安慶

時下的作文教學有一種“唯技法論”的傾向,頗為堪憂。其因有二:從學生方面來說,除學習之外的一切事務往往均由家長代勞,他們“兩耳不聞窗外事”,與生活幾近絕緣;從教師方面來說,作文指導往往坐而論道,專授“屠龍之技”,不接地氣。筆者以為,作文要想不變成一株株伶仃的豆芽菜,就必須扎根于生活的土壤。

一、感知生活:要“入骨”,先要“刻骨”

表現生活要想“入骨三分”,感知生活就先要“刻骨銘心”。感知生活從“刻骨”程度上來說,是“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親歷”。請看下面一則案例:

從前,一個富有的商人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每天無所事事,吃穿依靠父母,而且還經常跟父親要錢。但商人每次只給兒子一個硬幣,還囑咐說:“拿好啦,兒子!你也省著點兒花,攢點兒錢?!?/p>

兒子每次都生氣地把硬幣扔進河里。商人知道后并沒有責怪兒子,而是找了個時間把兒子叫到跟前,說:“從今以后你自己掙錢去吧,然后你把你掙來的錢拿給我看看?!?/p>

兒子無奈,只好去一個建筑工地做力工。他赤著腳和了一天水泥,賺了一個硬幣。兒子小心翼翼地把硬幣拿回家給父親看,可父親卻說:“好了,兒子,你現在把硬幣扔河里去吧?!?/p>

兒子一聽就火了,氣憤地說:“我為什么要把硬幣扔河里去?你知道我掙這個硬幣有多辛苦嗎?石灰燒得我的腳現在還疼呢!”

案例中的這個兒子為什么先前對父親給的一個硬幣毫不珍惜?因為他對父親為之付出的心血毫無感知。為什么后來讓他把掙來的一個硬幣扔進河里,他要跟父親發急?因為他在掙這個硬幣的過程中已經感知到了自己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流了多少汗,遭了多少罪。事非經過,怎解其味?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去嘗一嘗。痛哭長夜,方知人生坎坷;篳路藍縷,始曉創業艱難。為此,鄭少秋在《笑看風云》中唱道:“誰沒有一些刻骨銘心事?!蔽覀冎挥型渡砩?,“零距離”地感知生活,才能深刻地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非曲直,從而將之入骨三分地表現出來。

二、感受生活:有“觸感”,才有“痛感”

有觸摸,才有觸感;有身之觸感,才有心之痛感。我們只有走進了生活,才能觸摸到生活的溫度,真切地感受到世事的甘苦、人情的冷暖。請看下面一則案例:

拉比準備勸說社區一位富人捐款,為一位窮寡婦買煤,讓她家能夠生火以度過寒冷冬季。

拉比到了富人家里,一直到離開時站在冰冷的屋外告別,都沒有開口提捐款之事。

富人陪著拉比走出門外,他沒有穿大衣,因為他以為在外面只逗留幾分鐘。拉比跟富人小談了一會兒,富人凍得渾身發抖。然后,拉比提出捐款一事?!拔覀冊谖輧葧r你為什么不向我提這事呢?”富人問。

“我想讓你在答應我的請求之前先感受寒冷的滋味?!崩然卮?。

之后,富人捐款為全鎮所有窮人買煤過冬。

案例中的拉比跟富人在屋內談一天捐款的道理也許還不如在屋外小談一會兒,因為富人只有在屋外才能對寒冷有“觸感”,有了“觸感”,他的內心才能有“痛感”,從而不僅為一位窮寡婦,而且為全鎮所有窮人買煤過冬。

同樣,我們廣大教師在作文指導課上都要求學生寫出真情實感,但我們不引導學生去接觸生活,學生哪來的“觸感”?沒有“觸感”,學生又哪來的“痛感”?沒有“痛感”,學生又怎能不去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學生只有去接觸生活、感受生活,才能“身受感實”,情動于衷,從而觸動真心,抒發真情。

三、感悟生活:能“歷練”,方能“練達”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痹趯懽髦?,這個“練”更多的應指生活中的歷練。只有經過生活的歷練,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諦。請看下面一則案例: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老師,什么是婚姻?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實的樹,回來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誕樹。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于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后,他帶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壯卻也不算賴的樹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怎么只砍了這樣一棵樹回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樹林的時候,看到過幾棵非常好的樹,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麥穗的教訓,看到這棵樹還不錯,就選它了,我怕我不選它,就又會錯過了砍樹的機會空手而歸,盡管它并不是我碰見的最棒的一棵。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婚姻。

案例中的柏拉圖在砍樹時為什么不死死地盯住那個“最”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了生活的歷練。原來,蘇格拉底此前曾讓他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感悟“什么是愛情”,他由于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結果錯過了好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最后空手而歸。其實,每個人都是在生活的歷練中一步步成長、成熟起來的。只有經過一次次生活的歷練,我們才能油然生出對生活的感悟,進而練達生活的人情、事理;而有些學生之所以在寫作中要粘貼別人練達的人情、事理,往往就是因為自己缺少生活的歷練,不能生出對生活的感悟。

作文的“本”在生活,而不在技法,我們應該正本清源,而不應舍本逐末。作文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才能汲取到源頭活水,吸收到有機養分,從而枝繁葉茂,雜花生樹。

猜你喜歡
觸感歷練蘇格拉底
十年歷練,非凡直-10
模擬觸感屏幕
蘇格拉底的信仰
挫折歷練勇敢、行動見證成功
蘇格拉底
劉月明 書法更多的是人生的歷練和修養
企業匯率避險:在歷練中成長
觸感哥本哈根
軟硬觸感
像蘇格拉底一樣拒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