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認同視角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初探*

2016-04-13 08:12何建娥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大學生

何建娥

(廣東藥學院 人文社科部,廣東 廣州 510006)

?

文化認同視角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初探*

何建娥

(廣東藥學院 人文社科部,廣東廣州510006)

[摘要]價值觀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教育,離開文化,價值觀教育勢必是枯燥和低效的。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出現了危機,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淡化、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弱化、盲目追捧大眾文化和網絡文化。這種現實為價值觀教育帶來了挑戰和困境,應從增強文化自覺、營造認同氛圍和重視文化實踐等方面尋找新的路徑與方法。

[關鍵詞]文化認同;文化認同危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學生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21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新論斷和新要求,即在全社會“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高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事關“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價值觀和價值觀教育始終存在一定的文化之中。因此,從文化認同的視角思考和探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認同與價值觀教育的本質

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對于所屬文化產生歸屬感,并內化、保持、發展自身文化的社會心理過程。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是文化認同的依據。而這些都體現著人類一定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正如學者盛寧所指出的那樣,真正的文化認同“應該是在至高的精神層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獨特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它應該體現為一種普適性的價值觀,一種能讓人心悅誠服、欣然領受、樂于付諸實踐的價值觀”[2]。 因此,文化認同的實質是價值認同和價值觀認同,即個體或群體認可和共享某一類價值,并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只有實現了價值認同才是真正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是文化認同的核心和實質,文化認同是價值認同的前提和基礎,兩者密不可分。

價值觀教育是價值理性培養和價值觀念引導的雙重過程。其目的是通過創設一種文化環境,“讓個體參與到特定文化的‘意義建構’中來,從而實現對自身文化的理解、體驗、批判與改造”[3]。因此,價值觀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認同的教育。只有實現了對文化的認可、接受,具有對本民族、本國家文化的自信、自覺,才能形成共同的價值觀。真正有意義的價值觀教育是作為文化認同方式的價值觀教育,離開了文化認同,價值觀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關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具有深刻的文化屬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即核心價值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凝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4];另一方面,核心價值觀來源于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因此,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一項政治實踐活動,也是一項文化實踐活動。要使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價值認同,必須使其對價值觀所依存和體現的文化產生認同,即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二、高校學生文化認同危機的表現及其原因

文化認同危機是指個人和共同體的文化身份感的喪失,主要表現為對傳統文化和現有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懷疑和批判。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文化認同危機已經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而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認同危機不僅影響著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給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巨大困境和挑戰。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淡化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文脈和根基,也是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中既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也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歷經千年積累,民族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但由于受“歐風美雨”的沖擊和中國現代化的推進,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認同明顯淡化。一方面,全球化使人類歷史進入了馬克思所說的“民族歷史”“世界歷史”的普遍交往時代,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伴隨經濟、科技強勢席卷而來,沖擊著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侵蝕著傳承千年的民族精神,導致部分大學生對民族文化產生自卑感,或妄自菲薄,或敬而遠之,轉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并進而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進的,只要是中國的就是落后的。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中國社會已經從封閉、穩定、單一走向開放、劇變、多元?,F代化的進程必然帶來社會生活的歷史斷裂,從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到交往方式,現代與傳統已漸行漸遠。對喜好新異的當代大學生而言,傳統和傳統文化日益失去吸引力和凝聚力。再加上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大地上幾次大規模群眾運動的破壞,“去傳統化”造成了“斷裂的一代”,對傳統文化比較茫然無知,何談去認同呢?

(二)社會主義文化認同弱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令人擔憂的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當代大學生對以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存在程度不同的認同弱化現象,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產生懷疑甚至否定。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是社會主義文化受到來自國內外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與挑戰,各種錯誤的、歪曲的社會思潮充斥現代媒體特別是網絡世界,令價值觀尚處于形成期的大學生產生價值迷茫和價值混亂;另一方面,執政黨內和政府部門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仰和認同。相關調查顯示,不少學生對政府工作人員的看法是“自私、腐敗”,認為政府績效不理想[5],這在某種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對高校的價值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偏見和反感,甚至認為這些教育是對他們的“洗腦”,由此削弱了價值觀教育對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凝聚作用。

(三)盲目追捧大眾文化、網絡文化

大眾文化是指借助大眾傳媒傳播、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服務于大眾消費娛樂的文化形態,其“產品”主要包括商業影視、流行音樂、暢銷書刊、廣告、時尚等。大眾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有利于繁榮文化市場,促進文化多元化發展。但是,大眾文化過度追求商業利潤而不顧社會效益的做法,如大眾文化的庸俗、低俗、媚俗現象,對社會風氣、倫理道德造成重大沖擊,讓人感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當代大學生是大眾傳媒重要受眾群之一,大眾文化的無序泛濫深刻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網絡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素養的青年群體,更容易適應網絡文化,最易接納時尚的文化潮流,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打上了明顯的網絡烙印。網絡文化的迅猛發展對大學生群體有利有弊,就弊端而言,主要表現在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使大學生迷失于多元文化浪潮之中,價值觀取向呈多元化趨勢。如網絡文化中的“無政府主義”“個人至上”“絕對自由”的流行,弱化了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加深了個人社會歸屬感的危機??傊?,大學生對大眾文化、網絡文化的盲目追捧,不僅制約著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也明顯弱化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認同,使其日益被邊緣化。

三、增強文化認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面對上述大學生群體文化認同危機的現實,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立足于文化認同與價值觀教育的內在聯系,從增強文化認同的視角探尋新思路、新途徑。

(一)加強理論教育,增強文化自覺

認同的前提是自覺,文化認同的前提是文化自覺。所謂文化自覺是個體對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要知曉它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等。俗話說得好:知之深才能愛之切。而要了解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必須從歷史中尋找線索,因為向來文史不分家,歷史也是文化史。但由于我國中等教育的應試傾向和高等教育重理輕文的事實,有些大學生的文史知識薄弱得令人吃驚。因此,一方面,高校亟待通過開設文史類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文史教育,這種教育“既要包括源遠流長的古代歷史教育,也要包括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歷史教育”[6],唯有如此,青年學生才能了解中國歷史的燦爛與輝煌,了解近代中國救國圖強的奮斗史,并在此基礎上產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通過多種途徑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增強大學生辨別真偽、是非的能力,自覺認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了對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真正認同,才能對以民族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價值認同,價值觀教育才成功邁出了第一步。

(二)建設校園文化,營造認同氛圍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校風、學風、教風的綜合體現,是高校的精神氣質,也是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大學生長期生活在高校校園內,對校園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價值理念有著直接的接觸和感受,成功的價值觀教育應該寓教育于生活中。其一,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努力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的規章制度,即各種規章制度應體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等理念,讓大學生在規章制度的制定、執行、實施和獎懲中體認核心價值觀。其二,加強校園網絡文化管理。青年學生是網絡文化最活躍的參與者,這就客觀上要求加強網絡文化的管理和網絡環境的凈化,既要牢牢把握網絡的控制權以保證信息安全,也要有意識地培育網絡意見領袖,以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引導輿論走向和學生的價值抉擇。其三,重視社團文化建設。大學生在學習之余,重要的校園生活就是社團活動,學生社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隱性課堂。一個良好的社團組織與健康的社團活動有利于營造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氛圍,印證和升華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培養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能力。因此,高校應切實加強對學生社團的領導和管理,從政策照顧到資金扶持全方位地支持學生社團開展健康有益的活動,不斷健全學生社團發展的工作機制,使學生社團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

(三)重視文化實踐,推進價值認同

文化認同離不開文化實踐,文化認同的過程就是文化實踐不斷深化的過程。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廣泛的文化實踐活動,增進其對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培育其文化判斷、選擇、創新能力,通過對文化的認識、傳播、創新,增強文化認同。很多情況下,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內化,并不一定都是說理教育和情感陶冶的結果,而常是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為此,高校的價值觀教育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學和校園活動,而應走向社會,讓大學生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歷練與成長。高??梢酝ㄟ^對大學生開展諸如專業實習、“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社會調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考察活動等,讓其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深刻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和作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實現從內化到外化的轉換,產生真正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2012-11-19)[2015-11-19]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 劉海平.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東亞視角:中國哈佛—燕京學者第六屆學術會議論文選編[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32.

[3] 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4):121.

[4] 羅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7.

[5] 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09(7):38.

[6] 沈壯海,王紹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J].思想理論教育,2014(3):20.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Angle of Cultural Identity

HE Jian′e

(Department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GuangdongPharmaceut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Abstract]Values education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educ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because values education is bound to be boring and inefficient if it is independent of culture. Crises arises in ter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such as the weakening of traditional ethic culture and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blind pursuit of popular culture and internet culture, which brings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to values education. In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find new paths and methods from such aspects including our strengthening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reating of the atmosphere of identi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ultural practice.

[Key words]cultural identity;crisis in cultural identity;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college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285(2016)02-0083-04

[作者簡介]何建娥(1980-),女,湖南株洲人,廣東藥學院講師;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收稿日期]2015-12-01

*廣東藥學院人文社科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基于文化認同視角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之成果。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