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構兒童的技術世界

2016-04-14 06:50曾寶俊
江蘇教育 2016年57期
關鍵詞:工程學科學兒童

曾寶俊

建構兒童的技術世界

曾寶俊

今天,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生活在一個技術的世界里。技術并不是高深莫測、難以捉摸的東西,當我們理解了技術和工程的本質后,會發現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他們是技術的主體,他們的實踐活動中、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蘊含著技術。因此,科學教師有必要在科學教育中關注“技術和工程”領域的內容。

科學;技術與工程;兒童

本期的專題是 “推開科學教育的另一扇門”,我的理解是推開了以往被我們忽略的“技術世界”的大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關注知識、關注探究,卻忽略了我們生活在一個 “技術”的世界中:我們的周圍充斥著各種科技產品,甚至就連自然界的事物也或多或少地被打上了技術的烙印,成為“人化”的自然。技術的發展就像太陽的腳步一樣,每日每時不知疲倦地步步向前,每隔3、5年就發生一次技術創新,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在這個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技術不斷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時代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傾向于把技術理解成那些高深莫測的、和我們的理解能力相距甚遠的東西。因此,了解了技術的發生、發展史,認識到技術的本質在于設計,可以讓我們在一個更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技術的內涵,也可以讓我們在兒童的身上看到“原始技術”發生的蹤跡,并理解“兒童的技術”。

2013年美國頒布了《新一代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提出了三維整合的框架體系,即將科學與工程學實踐、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共同概念進行有效整合。標準特別凸出了科學與工程學實踐,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理念對于我國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修訂,以及科學課程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工程學實踐與科學實踐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它們的側重點各不相同??茖W實踐側重于從自然現象中發現問題,然后采取一定的科學方法收集數據、信息等形成模型或理論,并解決先前提出的問題。而工程學實踐則側重于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工程學的一切方法和設計都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可以這樣理解,工程學實踐是為解決具體的問題而進行的科學活動。

應該看到,今天的兒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也生活在一個技術世界中。他們是這個世界的原住民,對于很多新技術來說,他們一出生就浸潤于其中,兒童對于技術并非一無所知。即使他們并不能意識到技術的存在,他們也無法回避技術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筆者曾經驚訝地發現一個只有一歲多的嬰兒,經歷了一次成功的技術活動:為了吃到塑料瓶里的糖,他千方百計地尋找打開瓶蓋的方法。他模仿大人旋轉瓶蓋,在經過多次的嘗試后,終于如愿以償。這個孩子的成功頗能啟發我們的思考:他通過不斷的嘗試,終于獲得了“怎樣做”的技巧,這不正是獲得了某種“技術”嗎?盡管這種技巧對于我們成人來說不值得一提。兒童用簡易的木塊“建造”了一座他們的房子,這不正是他們的“工程”嗎?在他們的“技術和工程”活動中,并不是沒有設計過程,只是這不是一種明確的、有意識的過程,而是隱含于他的嘗試過程之中,隱含了對成人世界的模仿。

這樣的例子不足為奇,在兒童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它們卻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技術與兒童之間的距離也許并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遙遠。甚至,在技術的應用上,兒童也許絲毫不遜色于他們的長輩。兒童是天生的“麻煩制造者”,他們喜歡動手做,敢于嘗試任何事情且不懼失敗。實際上,“兒童的技術”正蘊藏在他們“做”的過程中。

實際上,正如我們認為科學在兒童身上也經歷了和科學史一樣的發生、發展過程那樣,在每一個兒童的身上,也都會有技術活動的親身經歷。我們既然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科學家,盡管兒童的科學發現對于科學家來說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每一個兒童都是發明家,盡管他們的發明也許僅僅具有個人的意義,和真正的發明相差甚遠。

我們把工程技術和兒童聯系在一起,并不是對工程技術作庸俗化的理解,恰恰相反,我們是基于技術與工程的本質,來理解“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

1.技術存在于個體的實踐活動中。

技術不是隱含于科技產品之中的那些高深莫測的東西,也不是少數發明家的“專利”,它存在于每個人的實踐活動中,是人的實踐能力的具體體現。精密的電腦芯片體現了技術,能工巧匠的技巧也體現了技術;設計師設計出各式各樣的瓶蓋是技術,孩童打開瓶蓋也是技術。從這樣一個廣泛的意義上理解工程與技術,是理解“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的前提。

2.技術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

技術與工程不僅表現為具體的產品,而且也是一種過程,是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從其結果來看,技術和工程常常表現為某種產品;從其過程來看,技術和工程表現為設計的辦法、操作的技巧、制造的工藝等。技術和工程產品是技術活動的必然產物。同樣,“兒童是天生的工程師”既表現為他們制作物品的過程和結果,也表現在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之中。

3.兒童是技術活動的主體。

兒童不僅是技術和工程產品的受用者,更是技術和工程活動的主體。兒童不是被動地生活在技術世界中,被動接受工程技術產品的影響,而是在主動地應對各種實際問題,解決各種問題。他們認識各種技術產品,學習使用各種產品,他們還在擺弄各種物品,甚至在制作物品的過程中摸索著操作的技巧。而這些都說明了兒童是技術活動的主體,盡管他們對什么是技術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但是他們仍然是“天生的工程師”!

總之,“工程”和“技術”是當下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中出現的兩個新概念。在即將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科學(1~6年級)課程標準(修訂稿)》中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相關內容,這不僅是對兒童的“技術世界”的發現,還豐富了小學科學教育的內涵,同時會使兒童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兒童的技術實踐活動和科學探究活動如同手足一樣不可分開,它們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是兒童科學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

本期專題既有理論的闡述,也有實踐層面的描述。王天鋒老師從“技術與工程”的本質入手,闡述了技術與工程教育進入小學科學教育領域的意義;俞琴老師則介紹了其他國家對這一專題的理解。本期專題讓人感覺興奮的是三個關于技術與工程的實踐案例:降落傘是時下熱門的STEM案例、水火箭是工程學案例、搭高塔則是技術設計案例。筆者以為,這正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技術與工程在科學課堂上的體現:有隨著課堂生成的拓展,也有項目研究的探討,更有STEM教學現場的深度剖析。特別有意思的是STEM“降落傘”案例,STEM是把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美學融為一體的教學實踐。顯然,兒童技術與工程教育之追求境界就是李駿揚博士所倡導的“帶著STEM的夢飛向遠方”?!凹夹g與工程”領域的實踐終將會引導兒童走向現實的生活。

“技術和工程”領域內容的增加抓住了當代科學教育的要點。不僅如此,這一領域還為我們拓寬了科學教育的視界,為科學教師提供了重新觀照本課程的一種眼光,消除了當下的科學課僅僅局限于知識教學的弊端,讓生動的案例驚動和擾動深埋在現實課堂之下的實踐活動的種子,并使它們抽芽、吐葉、開花。我們期待著在我們的課堂上誕生一個個偉大的“喬布斯”!

G623.6

A

1005-6009(2016)52-0017-02

曾寶俊,江蘇省蘇州大學實驗學校(江蘇蘇州,215133),高級教師,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

猜你喜歡
工程學科學兒童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征稿簡則
點擊科學
《照明工程學報》征稿簡則
科學大爆炸
論人體工程學對產品設計的影響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科學拔牙
2010年《生物工程學報》征稿簡則
“六·一”——我們過年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