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唐代文人風貌,品唐代文學之美

2016-04-14 17:19姜汶彤
參花(下) 2016年8期
關鍵詞:文士士子貶謫

◎姜汶彤

?

觀唐代文人風貌,品唐代文學之美

◎姜汶彤

唐代文人的風貌有著相當獨特的時代特質,在整個唐代的歷史之中,文人們都積極用世,兼濟天下,無論是寒窗苦讀、辛酸求仕,還是縱情山水、貶謫他鄉,他們都在積極地與命運抗爭。本文中就唐代文人的風貌、唐代文學之美進行解讀。

唐代 文人風貌 文學之美

文學終究不能被平面化,它是立體的,它是發展的,它更是作者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的見證。所以唐詩也不僅僅是文辭用心的創作,更像是一個個唐代文人的感情獨白?;蛳膊蛔詣?,或愁苦悵惘,每一種都能觸動心弦。細細讀來,心中是感動,是同情,是敬佩,更是理解。千百年后的心靈碰撞,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從唐代文士的人生歷程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其創作詩歌時的心境,從而更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唐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情感。

一、寒窗苦讀,心懷報國之志

對于唐代文士們而言,“讀書習業”是來到這個世上以后首先面對的挑戰。不僅因為年少時就要學習大量的書目,更是因為“讀書習業”這條路所通往的方向。我們知道,在科舉制度的背景下,寒門學子們擺脫貧困、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入仕”,而要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優秀的學業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唐代文士對于讀書學習有著一股令人敬佩的執著。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讀書”是功利的,但我想,即使說它功利化也是無可厚非的。那些文士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士、農、工、商”等級分明的社會,那是一個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清貧的生活之中,或許那一點燭光就是對未來全部的期望。因為不甘心就這樣度過一生,才會頭懸梁錐刺股,才會廢寢忘食、聚螢襲明吧。

所以,讓人動容的不僅是文士們勤奮刻苦的學風,更是那種淳樸的一腔熱血。他們飽受寒窗之苦,卻不僅是為了個人仕途,更是為了匡扶社稷,為了百姓民生。這該是怎樣一種單純的信仰,是怎樣一種曠達的胸懷,又是怎樣一種不屈的傲骨,使他們明知“路漫漫其修遠兮”,也依舊要“上下而求索”。

二、辛酸求仕,幾家歡喜幾家愁

一條求仕路上包含血淚心酸,對于唐代文士來說更是意義重大??婆e求仕是當時大多數文士無可選擇的路,為了生存和發展,他們必須走下去,哪怕要受人奚落,喪失立場。

吳在慶先生的《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一書中寫道:“對于大多數士子們而言,要在科場上獲勝,除了修好舉業外,也要仰仗于考場外的功夫?!笔孔觽冃枰蛲ㄉ鐣P節,投文干謁,以獲得權貴賞識。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援,從而求得他們將自己推薦到主司。雖然投文干謁題材豐富,是唐代文學重要的構成部分,可是士子們投文干謁的心態卻著實讓人感到壓抑無奈。士子們在投獻時,一般會迎合所獻者的喜好選擇文體內容。而且在干謁之際,會呈現出令人哀憐的面色與謙卑愁苦的心態,正如牛儒孺詩句中寫的那樣,“求人氣色沮”。

想到這里,內心感到十分悲涼。但出于對自己前途的考慮,我們也無從責怪那些士子們。畢竟沒有幾個人能不顧現實狀況,像李白那樣傲岸不羈,英風意氣,干謁文中直接寫“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士子們的卑微,在晚唐比盛唐更甚,只因晚唐士子們的地位更加不如從前。近乎窘迫的社會機遇,使得他們不得已低下文人高傲的頭顱。但試想,有幾個人能棄家中的老母妻兒于不顧?有幾個人能忍受三番五次落第的打擊?又有幾個男人能用家中僅有的積蓄去京城趕考而不焦急內疚?

本應該白衣快馬、意氣風發的士子們,如今卻要去低三下四地投文干謁,這不僅是制度的問題,更是一個時代對于才華的埋沒。分明的等級,讓“寒門學子”和“貴胄子弟”從出生之時便活在了兩個世界,如此境遇下的心態,或許可以用晚唐詩人許棠的兩句詩概括:“丹霄空把桂枝歸,白首依前著布衣?!?/p>

在求仕的路上,唐代文士們上演了一幕幕有笑有淚的場景,后世讀之,也總能透過紙面文字感到真切的情緒,同哭同笑,同喜同悲。

三、集會宴游,流觴曲水縱情文字

每到春季來臨時,腦海中總會浮現這樣一幅畫面:雕梁畫棟,水榭樓臺,管弦絲竹,春光明媚。文士們吟詩作對,懷中佳人相陪。即興時揮毫潑墨,滿堂喝彩。放聲高歌,結伴游覽,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在我心中,文士們就是應該這么肆意灑脫??v情于山水之間,不用在意宦海沉浮,也無需察言觀色,樽酒暢平生,清文振筆妙。

唐代文士們的宴會主要可分為朝廷內文士們的宴會和朝廷外文士的宴會。朝廷內的宴會一般由帝王或者朝臣發起,規模盛大,文士群集,賦詠奉和,這是在當時影響很大的一種宴會形式。我們可以想象在天子賜酒、群臣宴飲的盛大場面中,上制詩序,臣子賦詩,內出彩箋,樂工賦韻,是多么其樂融融的場面。這不僅是因為唐代臣子皆為能文善詠之士,更是因為唐代社會安定祥和,國家繁榮昌盛。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不能企及的基礎,這是獨屬于大唐的輝煌結晶。

相比于帝王家的宴會,朝中重臣或者朝外文士私下組織的宴會集游就顯得更加輕松自在了。沒有了大殿上那種莊重肅穆的氛圍,沒有了等級森嚴的拘束感,文士們便不再那么拘謹,也不用處心積慮地稱贊圣上的恩德。況且這種文會多出于自愿,乃是興趣所至的自由集會,因此氣氛也更為愜意放松。白居易曾感慨:“嘯傲人間世,追隨地上仙?!倍罱{更是詩言曰:“老態忽忘絲管里,衰顏易解酒中杯?!本瓦B飽受貶謫之苦的李商隱都發出“信及魚還樂,機忘鳥不猜”的贊嘆。精神上的放松,正是那些文士們內心所渴望的吧,或許回過頭還要面對世事紛擾,但在舉起酒杯的那一刻,他們的內心是快樂的。

四、貶謫他鄉,心酸悲苦難言盡

提到文士們的生活,不僅僅是唐代,歷朝歷代都有一個不愿提及但又不得不提及的話題——貶謫。在我們所熟知的唐代詩作中,貶謫詩數量不少,并且在大多數以傷感為基調的詩篇背景中,我們總能看到“這首詩作于詩人被貶某某某地時……”這樣的介紹。

從文學層面來說,“貶謫”的確為唐代文學增加了不少名篇佳作,但從詩人的生活來看,僅僅“貶謫”二字卻是無法道盡其中的悲苦。這是他們經歷的觸目驚心的人生大轉折,他們要從平坦的京城都邑大道走向艱難坎坷的貶謫流放之路;他們要告別故里,告別親人,告別朋友,告別過去的生活和驕傲;他們要忍受貶謫路上的窘迫凄涼;他們無可奈何,卻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命運捉弄?!懊畷r下詔,辰時遣送,不容許稍留家中”,如此天翻地覆,也正應了劉禹錫的形容:“駭機一發,浮謗如川。巧言奇中,別白無路?!?/p>

被貶謫之時,也正是看破人間冷暖之際。冷情的一面是有些故舊門生不敢前往辭別相送,怕受到牽連。就像楊憑被貶時“姻支憚累,無往侯者”那樣凄涼落寞;暖情的一面是有些人不怕牽連,不棄舊情前來安慰被貶謫之人,就像司空曙《送流人》中寫的那樣:“青門好風景,為爾一沾巾”,又或是宋之問《送杜審言》中的“河橋不相送,江樹含遠情”那樣情誼深摯。

唐代的文士們,在他們的時代哭過,笑過,放聲高歌過,心碎不語過。了解了他們的生活后,他們好像就不再是紙面上記載的一個個冷冰冰的歷史人物,更像是一位位朋友,也是那么一群令我們感到敬佩又惋惜的文學天才。通過了解他們的生活,我們對他們的文字也有了更感同身受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正是千百年后情感共鳴的奇妙,穿越時空,讓我們體味到了獨屬于唐代文學的韻味。

(責任編輯 劉冬楊)

(姜汶彤,女,四川外國語大學在校本科生,研究方向:中文)

猜你喜歡
文士士子貶謫
趕考步履不停
蘇軾的貶謫生活
“良知”的顏色
論玉山雅集與元后期文士群體的追求
荊軻并非刺客:重讀《荊軻刺秦王》
五代時期士子入宋對宋初公文文風的影響
非同凡響的秋歌
臻于“純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探究劉禹錫、柳宗元的貶謫之路
宋代貶謫文學研究述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