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DOWN與上/下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2016-04-15 08:08宋曉晴
大學英語(學術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方位詞語義學英漢

宋曉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UP/DOWN與上/下的認知語義學研究

宋曉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83)

自20世紀80年代初認知語義學誕生以來,空間方位詞便是認知語義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而空間方位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驗觀、原型觀、意象圖式觀、隱喻觀。無論在英語中還是在漢語中上/下都是重要的空間概念,因此本文將從原型觀和隱喻觀來研究UP/DOWN與上/下在使用上的異同點,進而探索兩種語言在認知上的異同。

UP/DOWN;上/下;認知語義學;空間方位詞;原型觀;隱喻觀

引言

認知語義學的主要觀點包括經驗觀、概念觀、百科觀、原型觀、意象圖式觀、隱喻觀、寓比觀、象似觀、認知模型與激活理論(王寅2002),而空間方位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經驗觀、原型觀、意象圖式觀、隱喻觀。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上/下都是重要的空間概念,心理學家Gibson(1969:376) 指出:空間的上下層面是最基本的,因為它植根于地球引力之中。因此本文從UP/DOWN與上/下原型觀和隱喻觀出發,進而探索兩種語言在認知上的異同。

1.UP/DOWN與上/下原型觀認知對比分析

1.1 原型觀

原型義往往是人們首先獲得的,也是語符最原始、最基本的意義,語義范疇就是圍繞這個原型義不斷向外擴展而逐漸形成(王寅2002)。具體到上/下,其原型義是指空間方向,但也有向其他意義的延伸。對于英漢兩種語言,只有在了解其原型義的基礎上,才能去了解其他意義。

1.2 UP/DOWN與上/下的原型義

1.2.1 UP的原型義

《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給出:①towards a higher position from the floor, ground, or bottom of something從下往上地;②towards or in a higher place向……上;③towards or at the top or far end of向……頂上,向……的遠端;④if you sail or go up a river you go towards its source向……的上游。由此可推出UP的原型義是從……底部到頂部且為垂直方向,可組成grow up, walk up等詞組。

1.2.2 DOWN的原型義

《朗文當代英語大辭典》給出:①from above towards a lower place or position從上到下,從高到低;②at a lower place or position than usual處于比通常更低的位置;③at or towards a lower position or floor位于/朝向低處;④from top to bottom從頂部到底部。由此可看出DOWN的原型義是從…頂部到底部且為垂直方向,可組成fall down, go down等詞組。

1.2.3 上的原型義

古代漢語中,上本義指高處、上面?!冬F代漢語詞典》中上作為空間方位詞意義有:①位置在高處,與下相對:樓上、上邊;②由低處到高處:上山、上車;③詞序或時間在前:上古、上卷;④用在名詞后邊,表示時間、處所、范圍:晚上,桌上,組織上。由此可見位置在高處的意義被保留下來,并且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其他的意義,上的原型義是位置在高處。

1.2.4 下的原型義

據甲骨文可知,下的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義指下面,位置在下?!冬F代漢語詞典》中下作為空間方位詞意義有:①位置在低處,與上相對:下層,下款;②由高處往低處,降落:下山,下車;③詞序或時間在后:下次,下卷。由此推斷,下的原型義是位置在低處,與上相對。

綜上所述,英語UP的原型義是從……底部到頂部,DOWN的原型義是從……頂部到底部;漢語上的原型義是位置在高處,下的原型義是位置在低處。因此UP與上,DOWN與下并非完全對應。同時,英語中對UP/DOWN的界定十分嚴格,指垂直方向上的高低,而漢語中位置在高處和位置在低處卻沒有嚴格的界限,無論垂直與否都可用上/下的概念。

2.UP/DOWN與上/下隱喻觀認知對比分析

2.1 隱喻與空間隱喻

Lakoff和Johnson(1980:14)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隱喻的認知觀,認為隱喻是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根據始源域的不同,概念隱喻可分為空間隱喻、實體隱喻和結構隱喻??臻g隱喻是以空間為始源域,把空間概念投射到非空間概念上。我們的一切活動都在空間中進行,因此人類最基本的認知域是空間域,空間隱喻來源于直接的身體體驗。UP/DOWN與上/下的空間域可以映射到時間域、狀態域、數量域、社會地位域和范圍域。

2.2 UP/DOWN與上/下的空間隱喻

2.2.1 時間域

漢語中上可以表示較早的、過去的時間,如上午、下周,下可以表示較晚的、未來的時間,如下午、下周。而英語中上午和下午是morning和afternoon,上周是last week或previous week,下周是next week或following week,并沒有涉及上、下的概念。漢語之所以用上、下來表示時間,可能源于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早上升起,午后落下的自然現象來判定時間(藍純1999),這說明空間隱喻直接來源于人類的生活體驗。英語中UP和DOWN也可以表示時間,如up to now、down the ages。

但UP和DOWN在表示時間時,與高、低沒有關系,不能與漢語中的上、下相對應。英語表示時間是基于水平方向,而漢語時間移動的方向是垂直型,時間自上而下,如同河流一樣從高處向低處流,從上游到下游(余維1997),因此漢語中上、下能夠表示時間的先后。

2.2.2 狀態域

狀態是靜止的,英漢中的上、下可以映射到狀態域。漢語中上、下用來隱喻狀態的情況有:上崗、下崗、上上之策、私下討論。英語中可用UP和DOWN來隱喻情緒狀態:Happy is up, sad is down; 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Health and life is up, sickness is down; Good is up, bad is down (Lakoff & Johnson1980:15-17).英語中除了用UP和DOWN表示狀態,還可用on, under, below, high/low等。

漢英均可用確切位置來喻指抽象范圍,但是漢語比較概括、模糊,基本是處于積極良好狀態用上,處于消極狀態用下,因為人類是直立行走的動物,頭在上,腳在下,健康的人以站姿或坐姿進行工作,生重病的人才臥床不起,死去的人都會倒下,說明隱喻源于人們的身體體驗(李金秀、黃清華2006)。英語則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確切的介詞,具有強大的創造性。

2.2.3 數量域

利用上、下概念來表示數量的增減也十分普遍,數量的增減本就與現實生活中的高、低位置的變動有直接關系。具體到漢語中表現為:上漲、上升、下降、下跌。英語中UP和DOWN也可以表示數量的動態增減,像go up、come down。

英漢用上、下表示數量時,基本相互對應,均取決于上、下浮動的圖像效果,增加用上,減少用下。

2.2.4 社會地位域

上、下可以隱喻權勢級別的高低,上代表權勢級別高,下代表權勢級別低。自古以來漢語就有用上、下來表示社會地位高低的習慣,如: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三教九流。英語也是如此,像頒獎時,冠軍位于最高處,亞軍次之,最后是季軍。具體到文中:

He has come up in the world.

He has come down in the world.

英漢都可以通過上、下來表示地位權勢的高低貴賤,但是在表示社會地位中暗含比較的含義時,漢語中多用高、低的概念,如:不能說我比他職位上/下,只能說我比他職位高/低。

2.2.5 范圍域

漢語中上跟在抽象名詞的后邊或組成在…上表示在某方面,像學術上、在歷史上。但是下不能直接跟在抽象名詞的后邊,組成在…下的結構時也只能表示處于某種狀態,如:在惡劣的環境下??梢娚?、下在表示范圍時具有不對稱性,其原因是受到語法結構的制約,二者所映射的目標域不同造成的(朱曉軍2008)。而英語中表示某方面只能借助于副詞或短語,英語介詞本身難以實現,如:

副詞:academically, politically

in +n.: in academic/politics

in terms of +n.

3.結論

通過對上/下原型觀的認知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漢語是概括性語言,上/下是垂直方向上的認識,且沒有嚴格的概念界定,無論垂直與否,均稱為上/下。而英語是曲折性語言,有形式的變化,結構形式相對固定,對上/下的概念界定十分嚴格,UP/DOWN是指垂直方向的上/下。這說明漢語對上/下這兩個空間概念的認知多為概括性、模糊性的,英語則用多維度方位介詞來體現其精確性(吳靜、王瑞東2001)。通過對上/下隱喻觀的認知對比分析,可以發現英漢兩種語言中上/下大都具有隱喻義,但具體到時間域、狀態域、數量域、社會地位域以及范圍域又各具特點,從而反映出英漢兩種語言認知觀的不同。

通過對上/下認知語義學的研究發現英漢在原型觀和空間隱喻上的一些相似性,這體現了人類認知的普遍性,但由于歷史文化、語言體系、社會環境等因素,人類在認知上也出現了差異,認識并把握這些差異性有助于提高英漢互譯。

當然,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還需進一步完善。首先,研究范圍有限,只就上/下這一組概念展開研究,尚未擴展到其他方位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對于英漢空間隱喻的對稱與不對稱未展開具體分析。最后,對方位詞的原型義與隱喻義的判斷存在一定的主觀性,應加入對語料庫的分析與總結。

Gibson, E. 1969.PrinciplesofPerceptualLearningandDevelopment[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MetaphorWeLive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藍純.1999.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4).

李金秀、黃清華.2006.空間隱喻的共性與個性[J].理論月刊(3).

王寅.2002.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吳靜、王瑞東.2001.空間隱喻的英漢對比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3).

余維.1997.時間指示語用對比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

朱曉軍.2008.空間范疇的認知語義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

2016-07-28

猜你喜歡
方位詞語義學英漢
有講究的方位詞
條約演化解釋:合法性、語義學分析及近似概念
動物們的聚會
哈特的語義學
漢語方位詞研究
淺談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翻譯方法
基于漢語方位詞特點的二語教學策略——以“左”“右”為例
英漢文化中的委婉語應用對比分析
財產權概念的語義學考察
西方語言哲學與俄羅斯當代語義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