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微之處見真章——例談“微識”在筆記整理中的應用

2016-04-20 08:21楊汝良象山二中浙江象山315731
化學教與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筆記建構密度

楊汝良(象山二中 浙江象山 315731)

?

細微之處見真章——例談“微識”在筆記整理中的應用

楊汝良
(象山二中浙江象山315731)

摘要:做筆記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一種常見方法,如何提升筆記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作者結合當前流行的微博、微課等微形式,提出將筆記內容精煉,提取其中的精華,形成“微識”,助力高效學習。

關鍵詞:微識;筆記

做筆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知,轉化為聯想、分析、綜合,再轉化為文字表達的比較復雜的思維過程,做筆記過程要求個體維持一種合適的內部心理定向,從而具體地操作知識信息[1];做筆記可以引導注意,使學習者注意力集中;做筆記可以從不同程度上促進知識的獲得、貯存以及利用;學習者借助筆記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認知過程和材料加工過程,有助于發現新知識的內在聯系和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主動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谧龉P記上述的重要功能,因此許多教師都要求學生做筆記,一段時間下來就積累了厚厚的幾本。盡管多數學生認真做了筆記,但很少有學生回去主動翻閱筆記。究其原因主要是筆記太厚,內容太零碎,學生不愿花時間去閱讀,從而導致筆記本被束之高閣。因此,如何讓學生主動去翻閱筆記,充分發揮筆記應有的教育價值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一、“微識”的由來

當前,各種帶“微”的媒介如微博、微信、微課等風靡全球。這些“微事物”具有內容簡潔、重點突出、傳播快捷的優點,充分符合當前的時代特點。由此筆者想到,能不能把這種“微理念”引入到學生的筆記當中呢?為此,經過教學實踐,筆者提出了“微識”的概念,具體操作如下:

兩個禮拜為一周期,將這期間記錄的筆記以及做過的練習,針對特別重要的或者容易錯的知識點,整理出20句話,這樣剛好一頁紙的量,一學期下來也就10頁紙左右。那樣到了期末考試或以后的大考,只需一個小時左右就可將所整理的內容熟悉起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其要點突出,有著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適合在高三第二學期使用,該學期正是提升階段,由高三第一學期時全面細致的復習轉為知識融合、能力提升階段,相當于由原來的將書讀厚,使其知識體系豐富起來轉為開始提煉,將書由厚轉薄,總結要點,達到厚積薄發。這樣總結出來的內容稱之為“微識”。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抓住核心內容或是易錯點,這是其關鍵之所在。

“微識”強調的是短小精悍,要點突出,特征鮮明。它節約大量的時間,特別適合在考試前應用,可大幅提高效率。因為在高三第二學期時,學生對基礎知識已經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每個學生不可能對復習過的每個知識點都能面面俱到,毫無遺漏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來??墒窃囶}往往針對學生的知識漏洞或是思維漏洞設計,這樣不少學生就經常掉入解題陷阱而導致失分,在考后懊悔不已?!拔⒆R”可以大大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而且它特別適合成績處于中游偏上點的學生,因為成績處于中游偏上點的學生,你若問他知識是否掌握,實際上對于知識點他是知道的,但在實際應用時,往往存在考慮不全面,或者丟三落四的現象。做題目時往往大體能做下來,但細節處理不當,分數自然也不會高。究其原因,是往往掉入了題目設計的陷阱中去;或者一時抓不住解題要點,要解出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結果整張試卷往往來不及完成,考試成績自然也就不理想了。而微識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二、“微識”在筆記整理中的運用

那么如何總結微識?它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呢?下面結合例子分析幾種典型的方式。

1.對于辨析型的知識,分析該知識的內涵或易混點,形成微識,這樣可以大大加快判斷的正確率和解題速率。

例如蓋斯定律,其內涵是“殊途同歸”而非循環,若形成微識——“蓋斯定律是殊途同歸”,那么遇到下列題目:

例1(2013·福建理綜11)某科學家利用二氧化鈰(CeO2)在太陽能作用下將H2O、CO2轉變成H2、CO。其過程如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過程中CeO2沒有消耗

B.該過程實現了太陽能向化學能的轉化

C.下圖(見圖1)中△H1=△H2+△H3

D.以CO和O2構成的堿性燃料電池的負極反應式為

圖1

瀏覽一遍選項,即可發現“C”項存在問題。若是按常規分析下來,對于不少成績中游的學生需要花費3~4分鐘時間,還未必能選出正確答案。

還有諸如涉及氣體體積換算須有“標況”,Mn2O7是酸性氧化物可輕松判斷金屬、非金屬氧化物與酸性、堿性氧化物之間易混的關系等等。

2.對于存在相互聯系的知識,可采取尋根溯源,將其聯系的紐帶形成微識。

例如針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當中存在很多內容:如判斷正負極,電子的流向,電流的流向,離子的移動方面,正負極上是發生氧化反應還是還原反應,寫出的電極反應判斷正誤等等,不少學生很容易混淆,導致應用錯誤。若是分析上述內容之間存在的聯系,可發現通過帶負電荷的微粒形成一個閉合回路,故可形成如下微識(見圖2):

那么遇到原電池的題目如:

例2(2013·江蘇化學9)Mg-H2O2電池可用于驅動無人駕駛的潛航器。該電池以海水為電解質溶液,示意圖如下(見圖3)。該電池工作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Mg電極是該電池的正極

圖2

圖3

B.H2O2在石墨電極上發生氧化反應

C.石墨電極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溶液中Cl-向正極移動

利用上面的微識,只需判斷出Mg失電子,可輕輕松松排除A、B、D項,即可選出正確的“C”項。

實際上該微識還可解決電解池的內容,負極電子流出,與之相連的因負電荷聚集,故稱為陰極,發生的是得電子反應;而要得電子,必然是吸引缺電子的陽離子過來。這樣電解池的工作原理也就完全理解到位了。

3.對于擴散性的知識,可采取尋找共同特征,將其共性形成微識。

例如對于平衡標志的判斷,由于展開涉及的物理量很多,而且不同情況下結論又不一樣,歷來是學生的難點。就拿密度來說,存在下列四種常見情況:①可逆反應,在體積固定的密閉容器中,密度保持不變能否判斷是平衡狀態;②可逆反應,在壓強固定的密閉容器中,密度保持不變能否判斷是平衡狀態;③可逆反應中,恒定壓強下密度保持不變能否判斷是平衡狀態;④可逆反應C(s)+,在恒定體積下發生反應,某時刻發現密度保持不變能否判斷達到平衡狀態。對于這四種情況,不少學生很容易混淆。若是引導學生經過詳細分析發現:上述情況中有的密度是一直不會改變的,而有的剛開始是要變的,只有達到平衡時才不會改變。從而形成微識——“變量不再變”可用在相關物理量不變來判定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理解其中的關鍵是“不再變”——即反應剛開始是要變的,到達平衡才不變的,那么對于以上問題將容易分析清楚。形成了這樣的思維,以后判斷平衡標志就不需要去記那么多的不同情況的判斷依據了,只需熟悉該物理量跟哪幾個因素有關,分析隨著反應進行是否要變即可。甚至也可讓學生小結出對于氣體密度可看反應中是否有非氣態物質或容器體積是否要變即可,氣體平均摩爾質量可看反應前后氣體系數之和是否相等或反應中是否有非氣態物質即可,其他也類似。這樣一來,學生思維的深度、廣度都有了充分訓練,經過

對知識的反復錘煉,濃縮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那么遇到平衡狀態標志判斷的題目就可輕松搞定了,如:

例3:(2012·海南化學卷15節選)已知A(g)+B(g)反應的平衡常數和溫度的關系如下:

溫度/℃ 700  900  830  1000  1200平衡常數 1.7  1.1  1.0  0.6  0.4

回答下列問題:

(3)判斷該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的依據為____(填正確選項前的字母)。

A.壓強不隨時間改變

B.氣體的密度不隨時間改變

C.c(A)不隨時間改變

D.單位時間里生成C和D的物質的量相等

利用“變量不再變”,由物質狀態及反應前后系數可知,有關氣體的總質量、總物質的量、總體積均不會變。故A、B、D項均錯,C項正確。

三、結語

當然,還有其它方式,可自己摸索形成相應微識,只要簡潔有效即可。另外,總結微識的過程是一個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建構的過程。正如建構主義理論所說的,學習是一個積極建構的過程,每個學生都必須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建構的對象做出解釋。而平時學生容易犯錯誤的內容就是學生進行建構很好的素材,畢竟有自己的親身體驗,容易引起新舊知識的沖突碰撞,進而融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為了更好發揮微識的作用,“微識”可以相互借鑒、探討,從而相互促進提高,但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別人的。因為它主要是針對自己的不足得來的經驗教訓,并不能靠“微識”生搬硬套;它是建立在對知識點有全面理解基礎上的厚積薄發,是為了獲取更好理解的點睛之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它是我們對知識的抓手,有了它,一下子可串聯出一系列的知識內容,并不是建在虛幻中的空中樓閣,只有經過自己的親手錘煉,才能熟知它的秉性。

參考文獻

[1]胡適.論課堂記筆記的創新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0,(3)︰5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13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1-0036-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猜你喜歡
筆記建構密度
『密度』知識鞏固
密度在身邊 應用隨處見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玩轉”密度
密度應用知多少
建構游戲玩不夠
學寫閱讀筆記
學寫閱讀筆記
我的自然筆記(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