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孟子“性善論”看“好為人師”的當代意義

2016-04-29 22:06張彩虹
青年文學家 2016年14期
關鍵詞:性善論

摘 要:《孟子·離婁上》中談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以此指出不能自以為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另外,孟子的“性善論”體現了感性欲望與善端的關系,并且說明了“善”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從性善論后天環境行為對“善”的影響可以分析出“好為人師”的是非,并且說明其當代意義,以此指導人們如何用“善”正確對待“為人師”。

關鍵詞:好為人師;性善論;善端

作者簡介:張彩虹(1994-),女,漢族,四川巴中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4-0-01

性善論是孟子哲學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其人格修養論的立論前提,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同于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荀子的“性惡論”,孟子的“性善論”對于善端和感官欲望的關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可以從這種人性的善端和后天環境的關系分析“好為人師”的意義。

(一)性善的涵義

孟子認為人性是區別于禽獸的感官欲望的“善”,即使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卻有重要地位,善需要后天的實踐來維護。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由本心論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說,所以人才有“仁義禮智”四德?!皭烹[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比诵允侵浮爱愑谇莴F幾?!钡男陨频牟糠?,即使所占部分“幾?!?,但是卻成為了最重要的閃光之處,而不是指與禽獸相同的感官欲望?!陡孀由稀分杏小案粴q,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痹谶@里,孟子把性善比喻為種子,認為性善是潛在的元素,有待于人去擴展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向善是因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但是這種心需要人的實現。人不僅有性善的秉性,也有向善的能力。而向善的力量容易被耳目之欲蒙蔽,現實的仁義禮智需要后天的實踐去拓展。

(二)性善論下傳統的“好為人師”

該短語出自《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從孟子表達的最初意義來看,即是:不為他人體諒,無惻隱之心,是謂不仁;不以謙遜為大體,無羞恥之心,是謂不義;無辭讓之心,是謂不禮;不知自己知識的是非,是謂不智。

傳統意義上“好為人師”是屬于后天的實踐將人性本善的部分蒙蔽了的情況。這種行為沒有發掘出仁義禮智的因素,反而在利益的驅使下蒙蔽善端,后天的錯誤行為導致性善的元素被遮掩。這也就是“貢高我慢”,由我見而來。如果有人自認高明,那這種“邪師過謬”的惡果就會很嚴重。故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三)新讀“好為人師”

其實,“好為人師”的傳統意義上,人為地加上了隱含的前提條件作為束縛。這些前提條件被無意識地作為了基礎。比如,此人心性一定不謙虛、自以為是,或者他本身的知識結構并不完善,或者聽話的人有不情愿接受的深層心理,甚至是聽話人的認知遠遠高出“師人”的人。另外,基于古代的政治體制、教授體制,文化對于春秋戰國謀策的重要,以及后來出現科舉制形成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文學氛圍,人們的文化底蘊有一定的基礎,也有了處處是隱藏的“師”的必要條件。聽話的人才學高明的情況更易出現。

然而,“好為人師”一定是不善的體現嗎?摒棄傳統的隱含前提,其實“好為人師”是符合孟子“仁義禮智”四端的,也是符合人性善的一種行為。我們應該避免片面的成見,以正確的態度解讀“好為人師”最初始簡潔的意義。

1.好為人師可以作為表白自己觀點的行為,有勇氣表白自身,此之謂“仁”。 這里是儒家仁學愛己的體現。為人師的人解放了自己的想法,在躲開為了沽名釣譽而宣揚自己的目的之時,體現自身自然品行,沒有違背善端?,F代的表達自身的權利是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表白自我的機會,聽教誨的應有自己的判斷是非的能力。

2.好為人師是善于分享的大度。此之謂“義”。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會去教導他人,當我們摒棄自己思想是錯誤的這一個先見,然后將自己的思想與他人分享,公平對待每一個人,這種分享的善行從發端是來說,是愛他人,也是“義”的體現。

3.好為人師是對他人的尊重,遵循“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師禮法,此之謂“禮”。懂得而不傳播,不解開他人的迷惑,不符合儒家對君子的禮法的標準。有辭讓之心,不是推脫,而是以一顆謙遜的心去直面。推脫掉解惑的責任,才是不禮的行為。

4.好為人師可以在互相的表白中得以提升,此之謂“智”。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和聽者的觀點互相碰撞,然后分清自己觀點的正誤,將自己的思維作揚棄的態度,最終可以實現自我的提升。這種螺旋式成長造就了思想的不斷進步,避免了停滯,是智者的行為。

(四)當代啟迪

好為人師的善與否,主要在于“好”的程度的把握,以及被師者的主觀意愿。如果是肯定意愿,那么這種行為便不再是將“善”遮蔽的行為,而是發揚仁義禮智的體現。孟子曰:“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惫Ь吹膽B度能夠恰如其分地把握好“好”的分寸,不逾越“恭儉”的度,那么才可以“天下平”,思想的交流才會更好的融會貫通,碰撞出新的火花。

當代的師范生亦是如此。良好的教導與交流,不僅做到了“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之志,而且,能在自我的不斷而細致的表白中發現自己的缺點,善于接受他人對于自己的指正,雙方才能得以共同進步,實現兩性的知識的完備,人性的善化。

參考文獻:

[1]焦循 沈文倬.新編諸子集成: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趙法生. 孟子性善論的多維解讀[J].孔子研究. 2007.

猜你喜歡
性善論
“性善論”對傳統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影響
從“性善論”的角度解析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和弗洛伊德對人性闡釋的比較研究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詮釋
淺論孟子的仁政與井田制、性善論思想
孟子的性善論思想及其道德教育價值
論孟子人性論發衍
淺析孟子的性善論
“教育即生長”與性善論
論孟子性善論對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