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群眾為何喜愛市井故事

2016-05-03 18:15王兆軍
金秋 2016年24期
關鍵詞:杜十娘百寶箱市井

◎文/王兆軍

明朝群眾為何喜愛市井故事

◎文/王兆軍

美國著名漢學家高居翰在其《圖說中國繪畫史》中有這樣一種觀點:中國書畫藝術以宋代為分水嶺,宋以前,書畫家極力推崇逼真,以“直逼古人”為上,以“如臨其境”為美。有宋一代,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藝術臻于成熟。宋以后,在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下,書畫藝術家另辟蹊徑,以表現自我為主,手法上則表現為我寫我心,舍形而悅影,輕像而重意,不再受中古時代的圭臬所左右,繪畫走得尤其遠。

這和當時中國社會的變遷有關。元代統治者排擠漢人,傳統知識分子的從政空間很小,既然不能“兼濟天下”,便紛紛離開主流文化即廟堂體系,走向江湖,走向個人興趣,并以此為生。因為不能在體制內分一杯羹,只有到市場上去找飯吃。書畫家不再靠摹寫圣賢故事來裝潢冠冕,小說家也要編寫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來迎合民間趣味,于是,植根于宋代話本的說唱藝術就風靡起來,在寫法上更講究情節和人物,主題上更接近人性,寫凡夫俗子的愛好和趣味,而非局限于文以載道,于是出現了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主題是宣揚善和美,思想上總是抱定因果報應的宿命論,這不僅為大眾喜聞樂見,也符合儒佛道三家的精神,統治者也樂意默許。這一點,在“三言”“二拍”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以大家熟知的《賣油郎獨占花魁》為例,那個賣油郎朱重,在為昭慶寺送油后,碰巧看見了住在附近的王美娘,被其美貌所吸引,心想“若得這等美人摟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這種心態自然是非常市民的)。于是日積月累,積攢了10兩銀子,要買王美娘一晚春宵。老鴇嫌他是個賣油的,再三推托,后來見他心誠(其實是因為銀子),就教他等上幾天,扮成個斯文人再來。然而等到能見美娘之時,后者偏偏大醉,又認為朱重“不是有名稱的子弟,接了他,會被人笑話”。但朱重不以為意,整晚服侍醉酒的美娘。次日美娘酒醒后,覺得“難得這好人,又忠厚又老實又知情識趣”,“可惜是市井之輩”,“若是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于是回贈朱重雙倍嫖資以作酬謝。不久,油店老板病亡,朱重接手了店面。這時美娘生身父母來到臨安尋訪失散的女兒,到朱家油店討了份事做,也就是在朱重那里打工。一年后,美娘被福州太守的八公子羞辱,流落街頭,寸步難行,恰巧遇見經過的朱重。朱重連忙將美娘接回青樓,美娘為了回報朱重,留他過宿,并許諾要嫁給朱重。美娘動用自己多年儲下的錢財為自己贖身,嫁給了朱重,又認出了店里的親生父母,結局皆大歡喜。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也是眾所周知的愛情故事。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煙花柳巷的公子哥兒由于傾家蕩產,很難歸見父母,便處心積慮積攢了一個百寶箱,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心上人能夠體諒她的一片苦心,成就美滿姻緣。誰知她的赤誠和處心積慮的設計,還是無法對抗封建禮教的壓力和人性的卑怯,最終只能當眾怒斥奸人和負心漢,抱百寶箱投江而死。杜十娘不僅美麗、熱情、心地善良、輕財好義,而且有忠于愛情的勇烈。她用決絕的死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尊嚴。

“三言”“二拍”蘊含的社會思潮,透露出當時人們對自由和愛情的追求,而非儒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教。這一點,很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很像薄伽丘的《十日談》。明代是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從明初到晚明,極端的皇權專制走向破碎,官場的冷酷逐漸被豐富多彩的市場所腐蝕,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在曾經的冰天雪地里蓬勃興起,蔚為大觀,封建禮教走到了末期,人性的解放形成滾滾洪流,若不是后來發生滿族入關的突變,中國社會如何發展,真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話題。

猜你喜歡
杜十娘百寶箱市井
百寶箱
《清明上河圖》:市井千秋一幅畫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下)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漫畫版(上)
百寶箱
試論《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后的悲劇美
市井人語
我的百寶箱
市井人語
在廣藏市場,看首爾市井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