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利益視域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6-05-05 08:42魏瑋
經營者 2016年2期
關鍵詞:改革路徑新理念新常態

魏瑋

摘 要 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曾經多次闡述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標志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實質性的轉變。為了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實力,實現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必然趨勢,筆者結合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十八大等重要會議上有關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論述,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突出了中國新常態經濟發展堅持的新理念,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改革路徑,為推動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提供指導價值。

關鍵詞 中國經濟發展 新常態 新理念 改革路徑

一、前言

在政府、中央、社會的一致努力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基于此,中國經濟發展將呈現一系列全局性、長期性的新現象、新變化。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區別于西方國家的“新常態”,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去河南考察的時候首次提出了“新常態”,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對“新常態”給予了進一步解釋說明:新常態要實現三個轉變,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平穩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投資驅動轉變為由創新驅動。

二、中國經濟發展過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由于新中國建立初期共產黨人沒有什么實踐經驗,為了增強抵御帝國主義侵略的軍事能力,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在1953年提出要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年,黨的八大的召開,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提出了黨的建設的基本任務、工作重心,這次大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的指引下,社會主義經濟背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于是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忽視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經過1960年的調整,經濟有所好轉。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改革開放,我國先后設立了5個經濟特區,14個沿海開放城市,開辟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經濟開放區,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經濟開放格局。黨的十二大,鄧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新命題,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十四大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現居民收入與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同步增長。

三、中國新常態經濟發展堅持的新理念

(一)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

在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目標時,要牢牢堅持科學發展觀,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之間的關系。在經濟新常態下,將“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地結合起來。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經濟進步是穩定的目的和動力,只有辯證地認識經濟發展中“穩”與“進”之間的關系,才能保持戰略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在改革中戒驕戒躁,要始終保持一個平常心,客觀分析經濟發展中的起伏,做到靜有定力、動有秩序、改有實效。

(二)防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風險

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不宜過快,要放慢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狀態,實現由注重經濟發展速度到經濟發展質量的轉變。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實現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轉化。截止到2014年,經濟增長控制在了8%以內,實現了經濟的平穩回落,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我們要用平常心客觀對待經濟增長速度中的“換擋器”,增強自身的憂患意識和防范風險意識,未雨綢繆,分析在經濟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并事先擬定解決方案。在新常態下,不是以GDP論英雄,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GDP,實現合理的經濟發展速度,是為轉變經濟增長結構提供緩沖的時間。

(三)推進經濟結構升級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是新常態最核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服務一所占比重上升,從事服務業的人群比例越來越大。第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城鎮居民需求結構實現了優化,逐步形成消費主導型的經濟結構。第三,產業結構逐漸從資源、勞動密集型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升級。第四,區域結構的調整,由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地區轉變。第五,城鄉機構變化,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實現了公平。

(四)堅持生態文明建設

當下,環境污染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是我們早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實現GDP增長的惡果。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新常態下,必須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建立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重要一環,成為改革中的重要議題之一。

四、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改革路徑

(一)簡政放權,市場運行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下,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其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二)結構升級,經濟出現新常態

實現結構優化升級,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調整工業、農業、服務業的比重,優先發展服務業以及信息產業,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調整經濟增長的動力,利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拉動國內外需求,減少對國外市場的依賴;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增加就業機會。

(三)體制改革,創新彰顯新常態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不斷增強國民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四)金融改革,支撐產業新常態

為了發展中高端產業,要不斷完善我國的金融體制。首先,要完善支持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體制,要加快“營改增”的步伐,加大對私有制經濟財政上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免稅、減息、補貼等方式。其次,在金融體制改革層面上,要不斷調整利率,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要擴展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降低民間資本投資金融機構的門檻。

五、結語

要想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黨和國家、企業要高度注重實現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這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

(作者單位為臨沂一中)

參考文獻

[1] 楊伊佳.走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01):46-60+

157.

[2] 賈康.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 (01):4-10+14.

[3] 金碚.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5(01):5-18.

猜你喜歡
改革路徑新理念新常態
某地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公路改造新理念的應用
某地經濟開發區核心區公路改造新理念的應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預測2018年化學核心考點
新理念下數學教學的語言藝術
大數據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高職美術教育的現狀及教學改革路徑探析
信訪工作的新思維與新理念
高中文言文實詞教學研究
煤炭企業財務管理改革路徑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