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及影像表現特點及其相互聯系

2016-05-10 12:57胡耀
飲食與健康·下旬刊 2016年7期
關鍵詞:臨床特點病灶

胡耀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特點、影像表現特點及相互聯系。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例骨嗜酸性肉芽腫患者的臨床資料,觀察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學表現。結果:18例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特點:共發現23處病灶,其中多發病灶5處,單發病灶13處,發生時間:早期3例,中期13例,晚期2例;臨床特點:共發現21處病灶,其中多發病灶3處,單發病灶15處,發生時間:早期4例,中期11例,晚期3例。結論: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與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相關性,結合臨床特點與影像學表現才能準確診斷患者病情。

【關鍵詞】臨床特點;病灶;影像學表現

骨嗜酸性肉芽腫(EGB)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組,屬于一種以嗜酸性細胞浸潤、骨質破壞及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為主要特點的病癥[1],約占骨腫瘤樣病變的1%,組織細胞增生癥的60%,多發于低于20歲的青少年兒童,且男性高于女性。骨嗜酸性肉芽腫通常起病較慢,主要表現為骨損害,在顱骨中比較常見,同時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害,病灶擴散后還可造成腦組織受累[2]。骨嗜酸性肉芽腫由于發病部位不同,其影像學表現也具有一定差別,特征性較差。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骨嗜酸性肉芽腫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特點、影像學表現及二者相互聯系,具體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嗜酸性肉芽腫患者18例,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齡7~39歲,平均年齡(12.4±5.7)歲;病程15d~6年,平均病程(2.1±1.4)年;發病部位:骨盆1例,脊椎3例,肩胛骨2例,長骨6例,顱骨4例,鎖骨2例。臨床表現主要為:軟組織有腫塊或輕度腫脹、壓痛、局部輕度疼痛及患肢運動功能障礙等,未出現發熱癥狀,一般狀態良好。實驗室檢查結果:嗜酸性粒細胞增高15例,血沉加快9例,白細胞輕度增高6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片檢查,9例行MRI平掃,其中平掃加增強掃描5例,7例行CT平掃,其中平掃增強掃描4例。MRI選擇Siemens Magneton Vision 1.5T全身超導磁共振掃描儀的標準正交頭部線圈及隨機配備的單體素波普軟件,對患者右側股骨中下段分別行MRI平掃及增強。在行MRI掃描時,采用矢狀位自旋回波序列(SE)T1WI(TR750ms/TE20ms),間隔為0.4mm,層厚為4mm,視野為26cm,矩陣為240×512,信噪比為(SNR)1.0,采集1次。

于線圈中心放置受檢肢體中下段中心,將隨機附帶的填塞墊填塞在肢體周圍以固定,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足先進的順序。對無法配合的患者,按0.5ml/kg給予10%水合氯醛溶液口服,待睡眠后進行檢查。增強采集選用單體素激發回波序列(SVS-STEAM)(TR=1560ms,TE=270ms)。

1.3統計學分析

我院采用SPSS17.0軟件來進行統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8例患者的影像學表現特點:共發現23處病灶,其中多發病灶5(27.8%)處,單發病灶13(72.2%)處,發生時間:早期3(16.7%)例,中期13(72.2%)例,晚期2(11.1%)例;臨床特點:共發現21處病灶,其中多發病灶3(16.7%)處,單發病灶15(83.3%)處,發生時間:早期4(5.6%)例,中期11(61.1%)例,晚期3(16.7%)例。

3 討論

骨嗜酸性肉芽腫為臨床常見疾病,多發生于顱骨、脊椎骨等,臨床表現主要為活動受限,局部疼痛、腫脹,下肢病灶一般伴有間歇性跛行,行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臨床癥狀比較輕微,但有明顯的骨破壞[3]。行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沉加快等。骨嗜酸性肉芽腫的影像學表現特點與臨床表現具有較為一致的相對應關系。

3.1臨床特點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腫的病理組織學診斷依據為:中性細胞、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淋巴細胞、泡沫狀組織細胞、漿細胞及大量嗜酸性細胞??蓪⒐鞘人嵝匀庋磕[病程分為4個時期:(1)早期:出現大量郎罕細胞;(2)肉芽期:出現大量大單核巨噬細胞、嗜酸性細胞,富有血管的肉芽;(3)黃色腫塊期:含脂質的細胞大量出現;(4)晚期:結締組織逐漸取代肉芽組織,非特異性炎癥細胞及多核巨噬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形成新骨及纖維化現象。同一病灶中可同時存在病變各期,也同時存在破壞與修復現象,體現了自愈性。

3.2影像學表現特點分析

骨嗜酸性肉芽腫能在骨骼任何部位發生,多發于骨盆、顱骨、長骨等,不同部位、不同病程會有不同的組織學表現和影像學表現。骨嗜酸性肉芽腫最易累及顱骨,尤其是頂骨,通常呈類圓形或圓形穿鑿樣骨質破壞,一般沒有骨膜或硬化邊反應,經X線掃描可觀察到“雙邊征”,可伴有斑點狀或“紐扣”樣死骨[4];病變由板障累及至內外板,能形成局部軟組織腫塊,并跨顱縫生長,經CT檢查腫塊往往呈稍高密度,同時CT掃描死骨的準確性顯著高于X線檢查。對腫塊行MRI檢查,一般呈等T1、稍長T1或稍長T2信號,壞死邊界清晰,往往伴有周圍軟組織及骨髓水腫,在增強后能見強化。與X線及CT相比,MRI在現實病灶大小、周圍軟組織及骨髓水腫方面更加清晰,且病灶通常呈稍長T1或T2信號,在檢查骨嗜酸性肉芽腫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特點與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相關性,但早期的病理改變與影像學表現相比較早,結合臨床特點與影像學表現能準確診斷患者病情,行病理檢查才可最終確診。

【參考文獻】

[1]李國民.28例骨嗜酸性肉芽腫的臨床影像分析[J].醫學信息,2015,(11):301-301.

[2]王龍勝,鄭穗生,江安紅等.骨嗜酸性肉芽腫的影像診斷[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2,09(4):270-273.

[3]錢文科.24例骨嗜酸性肉芽腫的影像學表現特點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10):109-110.

[4]祁佩紅,史大鵬,李四保等.兒童和青少年骨嗜酸性肉芽腫的影像學表現及病理基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8): 1344-

1347.

猜你喜歡
臨床特點病灶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腎透明細胞癌術后復發或轉移病灶診斷中的作用分析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分析
頑固性高血壓臨床診療分析
64例兒童學??植腊Y患兒的臨床特點及心理護理干預
大量輸血后的纖維蛋白原與血小板的臨床觀察
術中超聲在顱內占位病灶切除中的應用探討
病灶大小對觸診不清的乳腺惡性病灶超聲檢出率的影響
實時組織彈性成像應變指數在前列腺周圍區病灶的鑒別診斷價值
實時虛擬超聲成像與鉬靶X線成像對乳腺病灶診斷價值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