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實戰化需要的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2016-05-11 06:38丁士擁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創新素質培養模式

杜 健,丁士擁,姚 劍

(裝甲兵工程學院 1.基礎部數學教研室;2.訓練部,北京 100072)

?

面向實戰化需要的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杜健1,丁士擁2,姚劍2

(裝甲兵工程學院1.基礎部數學教研室;2.訓練部,北京100072)

摘要:深化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背景下面向實戰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推進院校教育轉型的重要舉措。調查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學員在部隊任職發展狀況的基礎上,分析了部隊對院校人才培養聚焦實戰的現實需求,提出了重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策略,優化了軍事人才培養過程,有助于院校在軍隊改革中完成其時代任務與歷史使命。

關鍵詞:聚焦實戰;培養模式;創新素質

一、培養實戰化需要的創新人才是適應軍事變革的必然選擇

《關于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的意見》,系統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提高軍事教育實戰化水平的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為全軍從實戰需要出發,從難從嚴訓練提供重要依據。院校應積極響應《意見》的基本要求,努力探索符合信息化條件下立體戰爭需求的教育教學改革策略,競相打造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初級指揮軍官,以實現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新發展和新轉變。要實現實戰化背景下院校教育的歷史使命,關鍵是改革初級指揮軍官的培養模式。但不可回避的是,處于教育轉型時期的院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距“聚焦實戰、靠攏部隊”和“能打仗、打勝仗”的戰略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著當前培養的初級指揮軍官質量并不能完全適應新軍事變革需要的現實問題,難以勝任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1]。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院校教育的初級指揮軍官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途徑乃至教學管理,與部隊、裝備及實戰尚有較大的差距,現有的初級指揮軍官培養模式已難以適應信息化戰爭對軍事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

為培育適應未來戰爭需要的新型軍事人才,《2020年前軍隊院校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堅持以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建設需求為牽引,以培養能打仗、打勝仗高素質軍事人才為核心,全面深化院校教育改革。2014、2015年全軍院校教育工作要點均對實戰化教育訓練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部隊訓練向實戰靠攏、院校教育向部隊靠攏,要遵循人才培養的發展規律,深化作戰問題研究,改革現行培養模式,突出使命課題訓練,這是對軍隊現代化建設和未來戰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院校教育適應新軍事變革的必然選擇。

二、院校畢業學員在部隊任職發展狀況分析

為深入了解學歷教育院校畢業學員在部隊任職及發展的基本情況,課題項目組于201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分赴某集團軍裝甲某旅等6個基層部隊進行了調研活動。共召開了6場部隊主官參加的調研座談會,選取了115名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學員進行了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聽取了部隊對學院人才培養工作的建議和意見,觀摩了部隊軍事技能組訓和軍事比武的基本情況。通過訪談和部隊提供的檔案數據,對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學員在部隊的崗位、職務、晉升等狀況有了基本的了解,為學院跟蹤畢業學員發展提供了翔實的數據資料,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依據。

本次調研共發放了210份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93.3%。通過調查和問卷分析,學院畢業學員在部隊整體發展狀況良好,能較快地適應基層部隊的環境和訓練要求,經過學院的培養和部隊多年錘煉,94%的學員基本具備了初級指揮軍官所必需的軍政素質,89%的學員已發展為“懂技術、會管理、能指揮”的復合型初級指揮人才,86%的學員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開拓能力,很好地適應了部隊發展建設需求。畢業學員在部隊的任職表現呈現為以下特點。

(一)崗位分布合理,發展狀況良好

本次調研的6個基層部隊中,從裝甲兵工程學院畢業學員的任職情況來看,其中旅團職及技術九級以上的占比為19%、營職及技術十一級占比為43%、連職及技術十三級的比為23%、排職及技術十四級的比為15%,畢業學員任職分布情況如圖1。

圖1 畢業學員任職分布圖

從畢業學員崗位分布來看,從事參謀、政工工作占比為24%,營、連主官工作占比為49%,技術工作占比為27%。畢業學員崗位分布如圖2。

圖2 畢業學員崗位分布圖

以某集團軍裝甲某旅為例,學院畢業學員從事行政工作的干部中,副團職占比為18%、正營職占比為16%、副營職占比為15%、正連職占比為51,行政干部職級分布如圖3。

圖3 某集團軍裝甲某旅行政干部職級分布圖

某集團軍裝甲某旅從事技術工作的干部中,技術八級占比為13%、技術九級占比為31%、技術十級占比為4%、技術十一級占比為13%、技術十二級占比為9%、技術十三級占比為30%,技術干部職級分布如圖4。

圖4 某集團軍裝甲某旅技術干部職級分布圖

調查情況表明,學院畢業學員初次任職,無論從事行政工作還是技術工作,都能較快地適應崗位需要,且整體發展狀況良好,后續發展潛力也較大,能得到部隊主官的一致認可。整體來看,畢業學員充實了基層部隊的干部隊伍,為部隊建設輸入了新鮮血液,任職發展趨勢良好,是部隊建設的一支“生力軍”,已成為裝甲旅部隊干部的主體力量。

(二)思想積極活躍,創新能力較強

部隊領導一致認為,學院畢業學員進入部隊以后,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接受事物能力較強,在部隊的建設管理中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積極進取、不甘落后,為部隊建設和長足發展能夠積極建言獻策,主動參與并創造性地完成各項工作,而且能夠埋下身子向主官和戰士學習,與戰士同甘共苦,在基層連隊中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經過帶兵實踐的長期鍛煉,他們在部隊的大熔爐里發展得更好。畢業學員普遍認為,學院系統的理論教育使他們不僅掌握了扎實的文化理論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獨特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分別有69.7%、66.7%、60.6%、57.6%的畢業學員認為學院在生活與生存能力、心理承受與適應能力、外交與寫作能力、學習與創新能力方面培養較好。表明學院在應用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畢業學員能力發展情況如圖5。

圖5 畢業學員能力發展情況圖

(三)專業基礎扎實,發展潛力較大

從與畢業學員的座談及調查問卷來看,87.6%的畢業學員認為學院開設的理論課程基本能夠滿足部隊崗位任職的需要,分別有78.8%、51.5%、45.5%的畢業學員認為收獲最大的是軍事基礎知識、社會與部隊知識以及專業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也是與部隊日常訓練緊密相關的,表明學院的理論教學可以適應和滿足部隊的需要。畢業學員知識掌握情況如圖6。

圖6 畢業學員知識掌握情況圖

而且部隊領導一致反映,學院畢業學員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深厚的專業基礎,能夠將所學知識與部隊實際和工作崗位相結合并靈活運用,學員的視野較為開闊,在工作實踐中奮發進取,努力拼搏,具有較大的后續發展潛力。

三、部隊對院校人才培養聚焦實戰的現實需求

院校為部隊培養輸送了一批批優秀的初級指揮軍官,為部隊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隨著軍隊信息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結合部隊職能任務轉變及對畢業學員崗位任職的需求,部隊主官及畢業學員對學院人才培養工作面向部隊、聚焦實戰提出了客觀的現實需求。

(一)大力加強軍事技能素質培養

部隊主官一致指出,軍事體能訓練作為部隊常年的重頭戲是部隊工作的核心。學員軍事體能過硬與否直接影響初次任職威信的建立,建議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大力加強與部隊需求的結合,在提升學員戰斗力生成方面下功夫。從調研情況來看,部隊現役軍官工作方向主要為機關干部、基層連隊干部和技術干部。學院畢業學員中有27.0%的干部走上了技術崗位,表明學院對學員基礎知識的培養是比較扎實的,分別有72.5%、64.7%和58.2%的畢業學員都能夠較好地掌握坦克維修與保養、通信、指揮等專業知識。但在指揮管理方面,有38.7%的學員認為與其他學院畢業學員相比,自身能力稍顯遜色。有80.5%的畢業學員認為在校期間還應加強“軍政基礎強化訓練”、“實彈射擊”和“部隊實習”等方面,62.7%的畢業學員認為應加強“坦克駕駛”、“裝備保障綜合演練”和“工程實習”等方面,92.4%的畢業學員認為應加強對“軍事基礎技能”、“組訓能力”、“心理調適能力”方面的培養。從整體情況來看,學院畢業學員普遍融入部隊的能力,比如溝通、協調、交流的能力較弱,在軍事訓練、指揮、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比較欠缺。因此,應大力加強學員軍事技能的培養,為從事基層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軍事素質基礎。

(二)著力突出基礎人文課程教育

通過訪談,部隊主官普遍認為,經過四年系統的院校專業技能培養,學員大多在參加工作半年至一年內熟練具備坦克駕駛與維修、通信、射擊等技能,但在部隊能夠脫穎而出的則往往是那些在基礎知識、人文素質方面比較突出的學員。參加座談交流的畢業學員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基礎人文課程完善了知識結構、培養了良好的思維方式。而且在工作之余,大多數干部立足于長遠發展一直都在堅持學習人文基礎課程,力爭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一些干部有機會繼續深造也是得益于良好的人文基礎。畢業學員認為,人文社科教育作為軍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蘊能為其部隊生活增色不少,也更容易被領導賞識,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建議學院在培養學員的專業技能之外,更要注重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的培養,提升學員的人文素養,為其日后的部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必須注重學員綜合能力鍛煉

通過調查,74.8%的畢業學員認為,全面的綜合能力在其任職經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F代化的部隊需要初級指揮軍官具備堅定的思想品德素質,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理論,更應該具備全面綜合的能力素質?!霸诓筷牁寳U子和筆桿子都要硬”,槍桿子就是軍事素質,筆桿子就是行文辦事能力。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瞄準部隊的崗位需求,在培養學員的綜合素質能力方面更加注重管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的提升,依托學員俱樂部,大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通過演講、辯論、公文寫作、社團創作等實踐活動,給學員提供鍛煉和展示才華的機會,以培養能夠勝任崗位需求具有綜合能力素質的軍事指揮人才。

(四)大力提高信息化素養與實裝操作能力

為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和“能打仗、打勝仗”的需要,部隊主官一致認為,院校應大力提高信息化素養與實裝操作能力。理論教學應充實信息理論知識,加強數字化武器裝備、指揮自動化系統、信息戰等內容學習,結合當前新裝備信息含量高的實際,突出車載計算機、數字化操作系統、火控計算機系統、GPS、北斗導航系統等信息終端設備的學習訓練。并且,學院要著力改變教學裝備、器材落后于部隊的不合理狀況,盡可能做到與部隊保持同步并適度超前。在抓好現有裝備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加大學員實裝操作技能訓練的學時比例,突出裝備故障排除和維護保養技能的訓練,加強對新型裝備作戰訓練方法的研究,力爭在訓法、戰法創新上領先于部隊。

(五)強化人才培養工作與部隊需求的有效銜接

從調查問卷的分析發現,48.6%的畢業學員認為,現階段院校的教學方法手段,重講授輕操作、重課堂輕實踐的現象比較突出,未能彰顯部隊對初級指揮軍官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為盡快實現教育教學方法手段與部隊軍事訓練的手段同質化——即部隊怎么用、院校就怎么教,部隊怎么練、院校就怎么訓,學院應努力為學員營造近似部隊直至實戰的教學訓練氛圍,針對院校與部隊人員尚未形成長期交流的有效機制,重點開展網絡化、遠程化、可視化教學,邀請部隊優秀指揮員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為學員“傳經送寶”,使其在培訓階段就提前實現軍校學員向合格基層指揮員的轉變。

四、重構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策略

國內外學者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培養目標、教育制度、培養方案、教學過程等諸要素的有機組合,是實現教育目標的策略體系。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重點逐步由培養思想、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層面轉向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改革層面,由一般性概念研究轉向針對性策略研究。軍隊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根據軍事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為學員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怎樣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是植根于高等教育基礎之上具有軍事特色的專業教育。按照實戰化訓練要求,強化院校使命任務牽引,依據畢業學員在部隊任職發展狀況和部隊對院校人才培養聚焦實戰的現實需求,確立人才培養目標,重構人才培養模式,將院校教育改革納入新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統籌推進中,提高初級指揮軍官培養的質量與水平。

(一)樹立現代教育理念,培養創新意識

面向實戰需要,院校應形成這樣一種教育理念,信息化戰爭需要的新型初級指揮人才,必須具備深厚的理工基礎與人文素質,作為支撐學歷教育的基礎課程,對此責無旁貸?;A課程中許多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和發展,眾多科學問題和相關工程問題的解決,十分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教員在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勇于發表不同見解,引導學生辨偽存真,提倡標新立異,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努力營造研討氛圍,通過師生互動等各種方式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應致力于揭示并引導學生去發掘和領會創造發現的過程,這是學習能力培養的核心,也是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是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優化課程體系,拓寬知識視域

信息化戰爭的挑戰,要求院校培養的學員不僅僅需要具備卓越的指揮才能,更要具備現代科技知識?,F代計算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化所引起的知識和能力內涵的變化,強烈地沖擊著大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學課程中的不少方法,在實踐中已經從人工演算,發展到機算和機器推導;許多傳統的計算方法已被更實用、更方便的軟件所代替[3]。形勢的需要迫使我們不得不以前瞻性地的眼光去考慮課程的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更新。通過更新課程教學內容,拓寬知識視域,以現代觀點統攝傳統教學內容,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能力,特別是思維方法,適當淡化特殊技巧的訓練,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三)改革教學模式,培育創新能力

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廢除灌輸式,提倡啟發式。這就要求教員在教學中樹立學員的主體地位,以提高學員的學習能力、創新意識為宗旨,以調動學員自身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深入揭示概念和問題的本質,剖析隱含在教學內容中的科學思維方法,激發學員的潛能,在啟迪學員思維的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技能,促進學員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協調發展[4]。顯然,教員本人的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及對教學內容的深入領會和對教學工作的投入,是做好啟發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基礎。當前,需要通過適當的激勵機制引導廣大教員積極探索,勇于教育創新,堅持不懈地進行教學改革試點,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升。

(四)深化教育研究,提升師資水平

教育研究成果能對教學改革產生積極的引領、輻射示范作用。與科研項目相比,學院教學研究項目的地位相對低下,影響到教員們投身研究的積極性。建議通過政策引導,設立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的專項基金,提高教學研究的科學價值和地位,以便激勵一些高水平教員,就當前教學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具有示范校效應的改革措施與對策。事實上,教員面臨著職級、職稱等方面的壓力,多專注于學術研究,致使許多教員在教學上投入精力不足,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鉆研不夠,教學水平提高緩慢,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骨干教員更為缺乏,不能與時俱進地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5]。不少教員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與當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尚存在較大的差距。建議學院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加大投入力度,統籌規劃,有計劃地組織一些且富有實效的師資培訓班,提高教員的學術水平與教學能力,為深化教學改革提供保障。

院校教育改革以部隊建設和作戰訓練實際需求為牽引,以崗位任職能力培養為重點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使得教育訓練能夠更好地適應部隊人才需要和發展要求,大力培養適應信息化部隊建設需要的新型軍事指揮人才,是實戰化背景下院校融入軍隊改革歷史使命的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田偉,胡春雷.對深化實戰化訓練的思考[J].現代兵種,2013(4):27-28.

[2]吳亞男.實戰化訓練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0:23-25.

[3]蘇謐,王亞.外軍實戰化訓練主要特點[J].現代兵種,2013(5):73-74.

[4]張暉.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3:36-38.

[5]賈慧,陳望達,郭磊.外軍軍事訓練技術方法實戰化發展趨勢及經驗啟示[J].艦船電子工程,2012(4):1-4.

(責任編輯:胡志剛)

A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Who Are Combat-need-oriented

DU Jian1,DING Shi-yong2,YAO Jian2

(1.DepartmentofFundamentals,2.DepartmentofTraining,AcademyofArmored

ForceEngineering,Beijing100072,China)

Abstract: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training mode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ilitary,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military colleges.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in the army,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needsing of the corps focus on actual combats,putting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training mode reform,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iss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army.

Key words:focus on actual combat;training mode;innovation quality

中圖分類號:EO-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8874 (2016) 01-0016-06

收稿日期:2015-12-20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軍事學項目(14J003-117)

作者簡介:杜健(1972-),男,甘肅鎮原人。裝甲兵工程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猜你喜歡
創新素質培養模式
新課改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功效研究
創新教育在大學成功素質教育中的實施
生物活動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實踐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模式研究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模式探析
青年農民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職院校創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