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與我們這個時代

2016-05-14 03:34楊慶祥
西部 2016年5期
關鍵詞:韓寒歷史

楊慶祥

非常榮幸能夠和深圳的朋友一起分享我關于80后的一些想法。

在進入正題之前,一個首要的問題是怎么來界定80后。一般來說我們按照生理年齡來劃分,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這一時間段的人,我們把他們稱之80后。但是,80后一直被貼上很多標簽,這恰恰說明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理學界定,它同時也有非常豐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比如,我們會說80后是同改革開放一起成長的一代人,很明顯這是一個政治指向。

前段時間我跟我的學生討論過莫言的小說《蛙》,這個作品描寫的是計劃生育。從計劃生育角度來看,80后,包括90后,也可以稱之為余生的一代。余生,就是幸存下來的,因為你很可能在肚子里面就被“計劃”掉了,從這個角度看,能夠出生的80后都很幸運。

從文化的角度看,80后這一代有自己的文化夢想,我們希望過上獨立、自由、尊嚴的生活,我們完整接受了高等教育,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碩士、博士,并且還可以去國外交流和學習,這和我們的父輩是不一樣的。80后的父輩大部分是50后,或者60后靠前的一代,基本上他們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這種教育形成了80后的一個特點,一方面我們有非常廣闊的文化視野,我們知道什么是好的世界,什么是好的生活,但同時因為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中國社會急劇的動蕩和變化,這導致了80后內外交困的局面。

個人奮斗的問題

我第一個問題是討論個人奮斗在中國當下處于什么樣的境遇。2011年1月17日在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的時候,《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紐約時報廣場不停地播放,里面介紹了像劉歡、郎平、楊利偉等數十個杰出的華人,這些人以智慧、美麗、勇敢、才能和財富詮釋著當代中國人的形象。

這些人確實代表了中國形象的某個層面,他們都非常杰出,但是在這樣一個紀錄片里,更多的普通人被屏蔽掉了,有另外一種場景被遺忘掉了。

比如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生活在北京的地下。最新官方統計數據是一百萬人,實際上可能有幾百萬人。我跟一個美國教授走訪過那些住在地下室里面的人,其中有一個女孩子,80后,她以為我們是來租房子的。她說,這個地方住久了會生病,而且有非常強的安全隱患,一旦發生火災,跑不掉,她建議我們不要住在這里。

2010年左右,中國房價飆升,網上流傳一個段子非常有意思,意思是如果你不是三大式人物(大款、大官、大腕),想在北京買一套一百平方米總價三百萬的房子,注意,這是2010年的數據,現在這個價位買不到了,在深圳也買不到,深圳房價在去年一年漲了38.5%。

農民:你要從唐朝開始種田,還不能有天災人禍,要種幾百年;工人:要從鴉片戰爭開始上班,還不能雙休;白領:算你年薪六萬,要從1960年開始上班;搶劫犯:要連續作案二千五百次,還要搶三十年;而且你搶的人還不能是農民工,你要搶白領;妓女,就是社會更底層的從業人員,她要從十八歲工作到四十六歲。

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辛酸的計算方式,也是非常慣常的網絡表達方式,但是從這里能看出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就是社會片面的經濟發展已經把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拋在了后面,這里面產生了一個巨大的鴻溝。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中我們怎么來討論所謂個人奮斗問題?

個人奮斗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能力,你的素質,你所接受的教育,你所從事的正當職業,可以在這個社會獲得一種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比如有房子住,能夠贍養父母,能夠撫養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個人奮斗的意義。

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給大家的承諾是什么?就是每個人通過你的努力,通過你的奮斗,一定會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是八十年代對80后的承諾,但是現在來看,這個承諾兌現不了。

有三部文學作品反映了這一點,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電視劇《奮斗》,還有一個前兩年引起很大爭議的作品,叫《涂自強的個人悲傷》。

這三個作品其實反映了個人奮斗在中國當下三十年的發展變化。在《平凡的世界》里,孫少平、孫少安都是農民出身,能夠憑借自己個人的能力,不僅僅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同時也獲得精神上的成功?!镀椒驳氖澜纭分杏袀€非常經典的愛情故事,一個工人或者一個農民能夠跟一個級別很高的官員的女兒談戀愛,而且兩個人愛得死去活來,現在看來覺得太假了,但這恰恰是一種歷史可能性,在八十年代我們可以那樣想象歷史,我們覺得有希望。八十年代有一首歌,《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覺得再過二十年中國一定會發展得特別好,每一個人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是現在事情不對了,變味了。

在《奮斗》里,我們就看到了這個變化?!秺^斗》講的是一群年輕人,都是80后,他們在北京、上海奮斗,但是特別有意思,這里面的年輕人都不是普通的年輕人,要么有一個特別有錢的爹,要么有一個特別有權力的親戚,他們奮斗的起點是很多普通年輕人終其一生可能都達不到的終點,很多人說這個“奮斗”是假的,是虛假宣傳。

前兩年,武漢作家方方寫了《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她用非?,F實的筆觸把一個困境給大家揭露出來。她寫的是一個大學生,80后,考上了武漢一所普通大學,然后畢業、就業,碰到了一系列問題,最后一無所有,得了肺癌,去世了。

這個小說主人公的名字“涂自強”,顯然是一種反諷。那個涂自強反思自己,我為什么不能夠獲得幸福?我為什么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是因為生在山里?是生在平凡之家?

我在看《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時候,就想到美國二十年代一個特別重要的作品,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描寫的是二十年代美國人的美國夢,和中國非常相似。美國夢是什么意思?就是通過奮斗你可以獲得成功。我們知道《了不起的蓋茨比》最后的結果是蓋茨比一無所有,表明了美國夢的虛偽。

實際上蓋茨比比起中國的涂自強幸運得多。為什么呢?他在一段時間內是成功的,擁有油輪、別墅,當他擁有這一切以后,他想把這一切獻給他當初的戀人,是一個很中產階級的敘事。但是,涂自強沒有這個機會,他永遠都不可能獲得短暫的成功,這意味著如果要實現真正的中國夢,80后需要走很漫長、很漫長的道路,而且不知道路在什么地方,這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個人奮斗在中國當下基本上失效,它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或者一種宣傳,它已經失效了, 個人奮斗的失效,不僅僅意味著個人失敗,造就了很多失敗的個人,又讓我們每個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有強烈的失敗感,這種強烈的失敗感恰恰來自于這種撕裂感。這個時候個人失敗同時意味著社會的某些機制本身也是失敗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反思個人失敗的時候,同時也要反思我們的社會出了什么問題。

“80后”與歷史的關系

我要講的第二點,就是歷史虛無主義。這個有點學術化,我盡量講得簡潔。實際上我想討論的問題是我們這一代人跟歷史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

中國有非常強烈的文史傳統,中國整個人文學科里面誰的地位最高?歷史學家,所以中國每個朝代最喜歡干的一件事情是修史。知識精英非常善于通過歷史挽救自己個人的失敗。

比如李白,他說“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他上來就說古來圣賢都寂寞,古人圣賢都失敗,我失敗算什么?他把自己放在這個傳統里面,他覺得自己很成功,他覺得自己至少是文化精英。

晚明有一大批知識精英、政治精英,因為明朝覆滅,他們最后逃到江南,做什么呢?他們之間組成一個小的共同體,互相唱酬,寫詩、喝酒、畫畫,他們用這種方式戰勝失敗感。

80后這一代人在社會層面上可能也要遭遇這種失敗感,怎樣通過歷史把這種失敗感釋放掉,在這個意義上我來討論這一代人跟歷史的關系。這必然要涉及到對比,就是上一代人跟歷史是什么關系,80后這一代人跟歷史是什么關系,首先我要講一下我們的父輩,50后的歷史。

有一次我坐在車上,幾個50后開著車,他們突然唱歌,唱什么?唱《沙家浜》,歷史的記憶非常堅固。我當時就在想,哎呀,如果讓我來唱,我唱什么呢?可能唱劉德華、周杰倫。他們唱《沙家浜》唱得非常自然,一段一段地唱,我當時很感動。我覺得他們跟歷史之間有一種深厚的聯系,這恰恰是我們身上稀缺的東西,就是說他們與歷史進行了有效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跟歷史形成了對話。

作家韓少功當年上山下鄉,這段歷史后來徹底改變了他對世界的認識。他現在是著名的作家,但是他依然住在鄉下,在湖南鄉下蓋了一個房子,他說如果他不跟土地,不跟那些農民們在一起生活,他會覺得生活很沒有意義,很虛無。這點恰恰是80后沒有的。也就是說,在50后那里,歷史與他們的生命有一個真實接觸,不管這種接觸是痛苦還是歡樂,最怕的就是沒有接觸。

50后生人,可能是中國現代最強勢或者最有生命力的一代人。80后跟50后、60后比,用一句網絡上的流行語來說,就是弱爆了,未老先衰,連喝酒都喝不過他們。50后的生命力非常旺盛,他們的歷史和生活緊密地勾連在一起,導致他們的生命或者他們的經驗有一種厚度和理性。我痛苦地發現,作為80后我們并不比父輩們更強,至少在歷史的關聯上,這是我反思的一個起點。

再來看一下80后的歷史。在80后的成長中,其實發生過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當年我們沒有記憶,這個沒有關系。1992年我們有記憶了,1992年開始市場經濟改革,鄧小平在南方畫了一個圈,我們安徽很多人都到南方打工去了,就是去深圳、廣州。那時候我們有一個關于南方的想象,南方就是富得流油的地方,只要你在這里努力,你就什么都能得到。2003年“非典”,這也構成我們重要的記憶,80后被關在學校里,禁止外出,2003年我正好大學畢業。

2008年被認為是80后的一個成人禮,這一年的大事件有汶川地震和奧運會。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很多是80后,保護奧運圣火傳遞,主要也是80后參與。我記得當時有個教授非常興奮地問我,這是不是意味著80后這一代人長大成人了?我當時很激動,我說可能是,可能新的主體誕生了,新的歷史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很快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短暫的參與,歷史是歷史,生活是生活,兩者沒有發生必然的關系,僅僅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刻,比如大地震或者奧運,歷史和生活才有發生對接的可能。

那種強烈的歷史參與感恰恰證明了歷史在80后身上缺席,如果你一直在跟歷史對話,你的個人生活里就有歷史的維度,你不會拼著命在某個時刻爆發式地參與某一個歷史事件,這種暫時性恰恰反證了歷史存在感的虛無。

這樣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日常表現是什么?油滑、調侃、嘲諷。80后的表達方式,可能讓很多50后不習慣。2009年我博士畢業留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當本科生的班主任。元旦晚上,同學們在食堂里面包餃子,我作為班主任去了,我很想跟他們說說話,但我發現他們對每件事情的解構比我還厲害,我完全插不進話。我意識到我們已不能正常交流了,因為我們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什么表達方式?以一種局外人的身份來討論每一件事情,好像什么事情都事不關己,事物的嚴肅性被消解了。你一嚴肅,大家就笑了,各種嘲諷詞都出現了,“腦殘”“傻X”“就你聰明”“你最狠”,其實這種調侃和嘲諷本來是要解構僵化的意識形態。80后為什么被稱之為叛逆的一代,就是要用調侃的方式把那些僵化的意識形態語言解構掉,所以它一開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當它成了一種單一表達方式,它的負面意義就出現了。而且它跟流行文化中的反智主義結合,把我們的文化價值標準拉低了。不相信知識的力量,不相信事物真正的價值。相信什么?相信錢,拜金主義,利潤至上。

最近有一篇很深刻的評論說,王林事件標志著中國精英的墮落,因為跟王林打交道的不僅有知識精英,還有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一個國家最有希望、最有頭腦、最有創造力的一批人,跟一個江湖騙子混在一起,跟他合影,求神拜佛,這標志著中國精英的墮落。為什么墮落?因為我們只有解構,沒有建構。在解構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建構,比破壞最重要的是建設。

80后的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集大成者是誰?郭敬明及他的《小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人懷疑中國現在處于一個大時代,但郭敬明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命名了這個時代——你們說是大時代,我說這是“小時代”。

在《小時代1》那本書里有一個插圖特別典型,可以不看郭敬明的任何作品,但是可以看一下那幅插圖,就明白了郭敬明他們的審美訴求和文化品位。插圖里面有一群年輕人坐在鏡子前面,他們在化妝,穿得很漂亮,旁邊有幾個女性拿著照相機在拍這些坐在鏡子前面的人,互相觀看,互相自戀,這就是郭敬明的《小時代》凸顯給這個時代的象征——自戀、享樂、戀物癖。將歷史迷你化,將這個時代迷你化,讓它變得很可愛。他們化龐大為迷你,將歷史變成一個非??蓯鄣男游?,他們的審美是什么?溫順,無害,這種溫順和無害恰好是一種退化。

我對歷史虛無主義作一個總結。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不是說沒有歷史,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是歷史,但是跟歷史的關系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與歷史是一個互相張望的關系,歷史和個人形成了兩條道路,歷史走歷史的路,個人走個人的路,歷史把個人拋棄掉了。

龍應臺說,個人和歷史、社會的關系,就好像一個人坐在公交車里,歷史就是公交車,它帶著你到處跑,如果你不伸頭出去看一下,很有可能它就把你帶到一個無底深淵里去了。那些敢于思考的人,他會把頭伸出去,伸到公交車窗外,說不對,你怎么能這么走,走錯了,停。當然這個人的下場可能很慘,因為其他人說,閉嘴,把他扔掉。個人和歷史之間的關系,真的很復雜。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沉重歷史負擔的國家,每一代人都有歷史虛無主義。如果要追溯歷史虛無主義的起源,最早就是“五四”那代人,他們提出“打倒孔家店”。在“文革”時期,發生了更嚴重的歷史虛無主義,《孔老二罪惡的一生》是那時候最流行的連環畫,然后就把孔廟砸掉。每一代年輕人都有將歷史把它虛無掉的沖動,因為歷史負擔太沉重了。但是只有在80后這一代,我們才能看到歷史虛無主義居然可以如此矯飾、華麗地上演?!拔逅摹蹦且淮朔浅M纯?,最典型的就是魯迅,非常痛苦的靈魂,他告誡年輕人,最好不要讀中國人寫的書,但是他自己呢,他天天躲在那里看古書,抄古書,還寫了《中國小說史略》。但是在80后這一代人這里,歷史虛無主義沒有痛苦感,而且是華麗地上演。

表演主義和投機主義

從文化角度分析80后,一個代表人物是郭敬明,還有一個影響更大的人是韓寒。有一段時間韓寒的地位被抬高得無以復加,被認為是當代魯迅,當時還有人提出把他的文章選入到中學教材,就是要把它經典化,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征兆。2012年發生了著名的“方韓之爭”,由網絡媒體到傳統媒體,引起了一場大辯論,這一事件加深了我對“韓寒”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認識。

日本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叫竹內好,他描述過的五十年代的日本人青年人和中國現在的青年人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說,青年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其實就有兩個要求,首先是生存,我們現在基本上還在這個層面;其次就是自我完成,用我們的話講就是發展。首先是生存,其次才是發展。日本五十年代也是經濟高速發達的時代,經濟大爆炸,但很多年輕人很痛苦。竹內好說,日本年輕人也產生了虛無主義,但是一個真正想認真生活和認真思考的人,不能長期停留在虛無主義里,他一定要尋找新的方法,尋找新的偶像,找到解決問題的道路,發現問題,最后解決問題。一段時間里,北京的地鐵里都是韓寒的廣告,“我是凡客,我為自己代言”。然后我們就覺得,哇,很好,當時確實覺得很好。當時有一個網絡流行語——“今天你讀韓寒了嗎?”韓寒被認為代表了這代人一種抵抗的方式,一種新的思考問題和表達問題的方式。但是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談一下韓寒抵抗的姿態和抵抗的方式。韓寒抵抗的姿態非常有意思,就是對公共事件做出最及時的反應。我們知道他主要的方式就是寫博客,他的新浪博客點擊量非常之高,達4.5億,但自從“方韓之爭”之后,他基本上停止更新博客了。

美國的徐賁教授這樣討論韓寒,他說,韓寒玩的是一種不按常理出牌的真實的話語游戲,就是講真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小孩子一樣。中國人民大學有個教授說,全中國的教授加起來也沒有韓寒的作用大,對他的期望非常之高。 同時韓寒抵抗的方式看起來很“機智”,就是把某個事件從宣傳的話語里面剝離出來,讓我們一下子就感覺到,哦,原來這個世界這么荒謬。

我把韓寒的抵抗命名為“媒體的抵抗”?!懊襟w的抵抗”,做得最好的就是南方的媒體,《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它們一度是媒體抵抗的標志,而且韓寒一直是他們的寵兒,在“方韓之爭”里,南方報紙對他力挺,和北方形成一個對比。相對而言,北方媒體比較僵化,對很多事情的反應非常保守。韓寒首先是一個作家,當然他也是一個賽車手、一個商人。作為作家,他還有另外一種抵抗方式,就是文學的抵抗方式,相對于“媒體的抵抗”,“文學的抵抗”在深度、思想性有更高的要求,這也是韓寒對自己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抵抗更有品質,而“媒體的抵抗”基本上是消費性的,閱后即焚,看后即忘。

從本質上說,韓寒的抵抗帶有表演性和投機成分,他表面上是在反抗體制,實際上還是在打擦邊球,他沒有揭出最根本的問題是什么,也缺乏真正的自我認知。

不僅僅中國是這樣的,普遍都存在著這種共贏而無害的抵抗。在這個意義上,我特別寄希望于韓寒能進行一種真正的文學式的抵抗,就像奧威爾,就像今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通過最真實的表達和真實的記錄,反映一個時代的現狀。韓寒有這個理想,他寫了一個作品叫《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這個作品的傾向很明顯,他用這個題目就是想跟奧威爾的《1984》形成一個呼應關系,但是非??上?,韓寒寫得很差,為什么?因為他那種媒體的思維方式嚴重影響了他。他用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來理解個人和體制之間的關系,好像體制很糟糕,個人沒有問題。這種二元對立的方式我覺得我們青年人要警惕,這篇小說缺乏真正的形式和真正的自我意識,韓寒從來沒有深入到自己內心深處,他懷疑和嘲諷一切,但是從來不懷疑和嘲諷他自己,在這個意義上他不夠現代。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還沒有形成現代人格,啟蒙都沒有完成。一個真正有現代人格的人,首先有理性。第二,在懷疑這個世界的時候,同時也懷疑自己,在這樣一個辯駁的過程中達到一種理智的成熟,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相應的義務。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啟蒙沒有完成,中國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可能還需要漫長時間,現代人格的形成更是漫長加漫長。

大家看一下大眾媒體里面的一些話題,看一下社會對女性的態度,你就知道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這三十年中國社會對女性的態度實際上在大踏步后退,特別值得我們反思。

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談到80后這一批人時說80后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說北大培養的一大批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投機者,真正有抵抗的文化品格沒有形成,這是我對這一代人特別失望的地方,我們以為我們能夠找到一種方式,一種特別獨特的文化品格,但是沒有,我們變成了投機者,對政治理解簡單,缺乏自我反思。如果要了解80后文化生態的現狀,很簡單,進電影院看一下排片就知道,什么片子最糟糕,那個片子的排出率一定最高,結果形成了一個非常糟糕的循環機制,就是惡劣的文化產品喂養出來一批惡劣的讀者趣味;反過來,惡劣的讀者、觀眾趣味又追求更惡劣的文化產品,不停地降格。去年最好的一部電影《十二公民》,但是在電影院看不到它的排片,稍微文藝一點的,比如《聶隱娘》,排片率非常低。

現在網上有很多人轉發我一句話,我說80后某種意義上是失敗的,這個“失敗”是什么意思?就是一潰即敗,我們跟社會接觸以后,很快就被非常簡單的成功學所俘虜,立即就變成了一個投機者。美國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同樣出現過這種情況,但是美國年輕人產生了一種叛逆文化,今天講的所謂的“垮掉的一代”,導致美國整個文化轉型,黑人音樂、搖滾等等,美國現在很多文化、政治和價值觀就是在那個時候被改變的,這一代年輕人通過他們非常有效的抵抗方式形成了一種文化品格。

中國已經是一個階級社會

再回到我們面臨的現實,就是三十年改革開放和資本積累,其實是非常赤裸裸的原始資本積累,中國已經變成了一個階級社會,但是階級或者階層已經固化,很多人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財經作家吳曉波說,中國已經是一個階級社會,但是很多人還生活在成功的幻覺里,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但實際上不是這個樣子。中國的階級社會和別的地方不太一樣,中國有一個特別特殊的階級,就是權貴資本主義。權貴資本主義控制了巨大的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

80后面對這么多問題,包括政治、文化、經濟問題,其實更大的困難還沒來臨,應該在十年到二十年之后,這一代人面臨巨大的養老負擔,4+2+1的家庭結構,政府的相關福利和監管又不是那么完善。根據最新研究統計,生育率和經濟增長率呈反比,就是一個國家的增長越快,它的生育越低,為什么?因為你沒有辦法給下一代提供更充分的資源,我們只好拒絕生育。

目前我們只是看到了困難的一部分,當全部困難向我們撲來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承受得???這并不是在夸大其詞。一根稻草能夠把一頭駱駝壓死。我們需要清醒地認知,和這個社會交流,然后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每天我們都說,哇,經濟一片發展,形勢一片大好。

伴隨80后成長的一直是一種樂觀的話語: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生在紅旗下長在陽光中,我們一定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權貴資本在中國發展成型的歷史過程。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1992年市場經濟剛剛啟動的時候,中國南方包括江浙一帶有大量的鄉鎮企業,十年后,這些小企業很多已經消失了,因為資本的邏輯就是大魚吃小魚,結果一定是把這些全部吞噬掉,然后變成一個巨大的資本。在整個社會秩序、道德秩序和美學秩序的建構中,工人、農民、小知識分子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沒有發言權,文化上也沒有發言權。今天對于中國人對農民的想象全部來自趙本山的《鄉村愛情故事》或者“春晚”里面的小品,中國農民那么多,我們理解不了中國農村的復雜性?,F在還有工人嗎?在五六十年代,嫁給一個工人非常光榮,地位非常高,工人是領導階級?,F在誰還說工人是領導階級?東北的工人都下崗了,新的工人還沒有成長起來, 80后農民工就有一億人,他們目前還是沉默的存在。

資本已經全球化,在資本和權貴的雙重壓迫之下,中國的50、60后、70后、90后面臨的其實是同樣的問題,當我說出80后怎么辦,一些媒體就說,不是80后怎么辦,應該是中國怎么辦。我們都面臨社會發展和撕裂帶給我們的負擔, 我為什么要從這幾代里面挑出80后這一代,它最有典型性,它攜帶了最多的焦慮和最多的癥候,比前面兩代人都要復雜都要典型。80后的世界史位置由兩個東西來決定,它首先處在一個全球化資本的剝削體系里,其次是處在日益僵化的官僚權貴機器和越來越僵化的階層結構里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一方面是資本的一個螺絲釘,另一方面,是科層制下的小人物。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要重新思考一些問題,比如怎樣建構一個更正義和更公平的社會秩序。羅爾斯寫過《正義論》,他說正義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隨機選擇。每個人都有機會,但現在我們的問題是,這個社會流行的不是隨機選擇,我們流行的是什么?潛規則和潛在資本。這就是對公平最大的破壞。正義和公平,資源的重新分配,由誰來調控?當然需要借助一定的國家力量和社會力量。

做一個行動者

80后這一代人一直在做一個夢——小資產階級之夢。魯迅說,你要把那些在鐵屋子的人喊醒,另外一個人就說,你把他們喊醒了以后,他們沒有路走,不更痛苦嗎?不管,先把他們喊醒了再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小資產階級之夢,我們希望憑自己接受過的良好的教育,通過個人能力來獲得職業、獲得發展,然后過上獨立、自由有尊嚴的生活,這種生活建立在物質和精神雙重保障之上,但是這個世界的發展并不會按照我們夢想的這個路子來走,在這個時候,如果再繼續做那個夢,我覺得就有點幼稚和可笑。

要從夢里醒來。夢里醒來以后你要思考怎么辦。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的路。有一個終極解決方案嗎?沒有。當你蘇醒過來,當你冷靜地面對這個世界和他者的時候,你肯定會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方式,我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重新理解并重建我們的歷史。要重新激活我們身上跟歷史和社會對話的能力,而不是躲進小樓成一統,或者僅僅滿足于做一個鍵盤手,在網上罵兩句,然后第二天朝九晚五照樣上班,做一些完全沒有創造性的工作。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歷史,不要以為我們是天上掉下來的一代,不是,我們前面有漫長的歷史。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和講述,我們要講述自己的故事,富士康的人要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同時我們要學會傾聽別人的故事,比如我們要理解我們的父親,我們不能簡單地指責他們,為什么你當年沒做官,為什么你當年沒有成為資本家,這是歷史虛無主義。他們為什么變成這個樣子,需要理解的同情,不能跟他一吵架,就說他很失敗,然后他說你也很失敗,互相指責,互相怨恨,要傾聽、理解、對話,要從最基本的層面做起,理解父輩的歷史,再理解我們這個國家的歷史,理解人類的發展史。

第二,至少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應該有一種審美的解放。什么叫審美的解放?一個人可以選擇讀一些“心靈雞湯”,讀完以后洗洗睡覺。但如果每天都讀這個,一輩子就讀這種沒有營養的精神產品,那你永遠都長不大。羅曼·羅蘭說過,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語人生。一個人為什么要在深夜痛哭?因為他遭遇到了真實的自我?,F在中國人不太會哭,其實哭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古代知識精英有哭廟的傳統,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或者覺得這個皇帝做了錯事,干什么?就跪到宗廟去哭,迫使統治者作出讓步。

1930年代德國納粹上臺之前,德國社會也陷入了很大問題,年輕人非常迷茫。當時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馬克思·韋伯在大學里面做了兩場非常重要的演講,其中一場叫作《以政治為志業》,他說,這個世界很丑惡,但是你要堅決跟它在一起,反思它,跟它搏斗。

所以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第三點,是行動。儒家的核心觀念是踐履,一定要做,要實踐。理解了歷史,解放了審美,最后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來,要做一個行動主義者,要通過這種實踐構建一個小的共同體,不是發出一個聲音,是發出不同聲音。在這個共同體里,我們可以管理自己,通過交流、對話,我們可以參與到這個社會的管理中來。在憲法范圍內,我們可以開辟更多參與的渠道,參與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各種事務的管理,找到自我和主體,讓這個世界、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讓更多的人過更人性的生活,而不是非人性的生活,享受到更多的自由和尊嚴。

雖然80后面臨各種困境,我依然會說,希望永遠在年輕一代身上,我們必須通過不停的這種血液的更新來推進這個社會的發展。最后我的結語是:

無論是任何代際、任何地區,逃離社會與歷史都只能是一種自欺欺人。個體的失敗感、歷史虛無主義和裝腔作勢的表演都不能成為逃離的借口或者工具。從小資產階級的白日夢中醒來,超越一己的失敗感,不要總是糾纏在自己的失敗身上,重新回到歷史的現場,不僅僅是講述和寫作,同時也把講述和寫作轉化為一種現實的社會實踐。唯其如此,80后才有可能在無路之處找出一條路來。

欄目責編:劉濤

猜你喜歡
韓寒歷史
韓寒作品經典語句
沒出生時,就叫韓寒
新歷史
The Fall of Han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一加牽手韓寒 確定達成深度合作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