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態

2016-05-21 19:51李永勝
黨政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哲學思維辯證法四個全面

李永勝

〔摘要〕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從哲學高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與方法審視與關照經濟發展新常態,要求我們以辯證思維方法,準確把握新常態,以積極進取的實踐唯物主義態度,主動適應新常態,以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引領新常態。從哲學高度認識與把握新常態,對于正確指導并推動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哲學思維;新常態;辯證法;四個全面;創新發展理念

〔中圖分類號〕D6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6)03-0084-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型轉向創新驅動?!薄?〕他還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從哲學高度,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與方法深刻認識與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對于正確指導并推動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社會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辯證思維方法,準確把握新常態

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舊常態向新常態的轉變過程?!俺B”有正常的常態,也有非正常的常態。例如,過去在一些地方或部門,存在著一些干部作風不正,謀事、做人不實的情況,甚至把行賄受賄、買官賣官等非正?,F象當作為官做人的“常態”情況的現象。所以,對于常態,應當具體分析,辯證把握,正確對待。從哲學上講,新常態是相對于舊常態而言的,是常態中的新生事物,即合乎歷史發展方向,具有遠大前途的東西。所以,舊常態向新常態的轉變,就是要轉變為合乎客觀規律、具有必然性、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代表中國社會未來發展方向的狀態。常態又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普遍性概念,其本質是合乎歷史發展趨勢與規律的新秩序。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有什么樣的經濟結構,就必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政治結構與文化意識結構。所以,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意味著政治、文化、科技、社會等都要進入新常態。

以辯證思維分析,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相對穩定的歷史新階段——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必須從哲學高度正確認識與處理好這一階段出現的變與不變、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發展與代價、結構與功能、穩與進等辯證關系。

辯證法認為,運動、變化是絕對的、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作為體現著中國社會發展與進步歷史新階段的新常態,一方面,經濟發展速度要調整(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要轉變(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要調整優化(從低端產業向中高端產業邁進),發展動力要改變(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些都體現了“變”。但另一方面,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所以,新常態下,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不變,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致力于人民幸福,發展更充分地體現以人為本思想,實現公平公正,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宗旨不變??梢?,變中有不變,不變中有變,變與不變既對立又統一。

新常態下,限制數量,降低速度,使數量與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適度增長),這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提升經濟質量,增進經濟效益,更好地推動經濟升級轉型,它是中國重新平衡經濟的關鍵過程,包括經濟增長動力更加豐富,增長速度更加可持續,更加公平地分配利益,經濟結構更加平穩運行,從而謀求更高質量、更高等級、更高境界的發展?!?〕辯證法認為,量與質是兩種不同的規定性,所以數量、速度不是質量、效益,但它們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質是量的基礎,規定量的活動范圍,質總是一定量的質,量制約質。所以,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就是實現更有質量和更有效益的經濟增長,從而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不斷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體現了量與質的對立統一關系。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發展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具有普遍性。代價是人類為實現社會進步所作出的犧牲、付出,以及為實現這種進步所承擔的后果。新常態,意味著我們在短期須付出一定代價,如適當降低發展速度(從10%下降至7%左右),這勢必會影響經濟數量的增長,但長期來看它會促進高質量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目的。這說明我們以犧牲一定的速度、數量的代價獲取更高質量與等級的發展是正確的代價選擇。社會發展就是在進步與代價的矛盾中運動的,必須樹立正確的代價意識。

結構與功能也是新常態下的一對矛盾。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結構是功能的基礎,結構影響功能,結構要服從系統整體的目的和功能,功能是結構作用的表現。新常態下,我們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各類要素配置效率,就是為了改善經濟結構,優化經濟結構,使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作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通過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進而發掘經濟增長的潛力,獲得優化的系統整體結構與功能。所以,調整結構必須緊緊圍繞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普惠和公平,使人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共同富裕)與系統功能要求進行,不能偏離這一根本方向。同時,舊的生產方式與經濟結構還會以一種結構化力量束縛我們,形成一種行為慣性與路徑依賴。因此,調整經濟結構意味著我們要著眼于經濟發展的目的與功能,以更大的勇氣、魄力與智慧,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協同發揮好市場和政府的雙重調節作用,克服行為慣性,打破路徑依賴,探尋新的發展模式與增長方式。

“穩”與“進”既有差別與對立,又是辯證統一的?!胺€”始終是“進”的前提,“穩”維護和保障“進”,“進”則鞏固和發展“穩”。所以,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既要抓住發展機遇,又要看到國際國內各種不利因素的長期性、復雜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從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牢牢把握主動權,真正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在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增加民生福利、改善經濟環境的基礎上,真抓實干,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以積極進取的實踐唯物主義態度,主動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是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所處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具有客觀性與必然性。所以,新常態是我國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謀劃各項工作的基點,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積極態度認真對待。

1.實事求是,探求新常態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們對待新常態的根本思想方法。尊重事實,直面現實,從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邏輯出發,努力探索和把握經濟社會運行的客觀規律,例如,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演化趨勢與規律,產業結構調整的機制、路徑與規律,實現由工業主導的產業體系向服務業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轉變的條件、途徑與規律,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動態平衡與協調規律,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的演進路徑與發展規律,經濟結構與政治結構、社會結構的整體性、結構性、關聯性與耦合性特征與規律。只有把握這些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取得影響新常態的主動權。只有透過各種紛繁復雜的現象,深刻把握新常態的深層本質與規律,做到客觀全面準確深入地理解新常態,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常態。

2.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主動適應新常態。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規律,按規律辦事,洞察大勢,順應新常態的發展趨勢與潮流,主動作為,積極創造有利于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就能使事物朝著有利于我們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認識和掌握了經濟發展動力機制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條件、路徑、機制與規律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積極有為,依照創新規律要求,大力培育和構建創新的體制、機制與環境,以全面深化改革的配套化、協同化、一體化整體推進的切實管用舉措培植創新源,激發創新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創造力噴涌、創意持續不斷、人才輩出的創新氛圍,最大限度地釋放社會創新活力,全方位凝聚創新力量,開拓中國經濟新的活力,實現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換,從而主動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現實。

3.直面矛盾,破解矛盾,在攻堅克難中助推新常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是客觀的、普遍的,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事物就是矛盾體,世界就是在矛盾的推動下變化發展的,發展就是發現矛盾、分析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適應新常態的重要思想方法。經濟新常態,存在著更為錯綜復雜的經濟社會矛盾,例如,穩定與增長的矛盾,速度、數量與質量、效益的矛盾,政府與市場的矛盾,區域經濟不協調的矛盾,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的矛盾,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矛盾,企業轉型與政府管理的矛盾,結構調整與就業壓力的矛盾,增長需求與資源能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如此等等。在當前社會結構日益分化、利益多元化、價值取向多樣化的格局下,各種矛盾彼此勾連、相互耦合、相互交叉與疊加,呈現出復雜化、整體化、系統化的態勢。適應新常態,就必須敢于直面矛盾,以矛盾分析法為指導,拿出挑戰的勇氣,處變不驚,知難而進,敢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辯證思維認識新矛盾,破解新難題,從全國一盤棋的戰略高度,統籌協調各種關系,抓住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攻堅克難中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在創造性地回應、解決和化解各種風險矛盾中,闖出發展的新路子,使我國經濟既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又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整體質量和效益,加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以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引領新常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對社會實踐起精神引領與價值導航作用。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認識和把握經濟新常態的規律就需要接受先進思想和科學理論的指導。

1.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引領新常態的理論指南。實踐的能動性、自覺性、創造性決定了人在事實和規律面前并不是消極無為與盲目被動的,人們具有積極主動的利用規律與駕馭規律的自覺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我們認識、把握并自覺地駕馭新常態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是我們破解新常態下的各種實踐難題的智慧之源。掌握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和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矛盾的基本方法,不斷增強新形勢下的辯證思維能力、戰略思維能力、底線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洞悉歷史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準確把握新常態的新機遇、新變化、新特征、新挑戰,切實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新常態下的新課題,給出新答案,就能夠自覺引領并推動新常態的科學發展。例如,我們以辯證思維看待和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樹立發展與保護有機統一的理念,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適度發展經濟,使經濟發展不超過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這對于引領新常態下的經濟良性運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引領新常態的根本指針?!八膫€全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創新成果,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戰略?!八膫€全面”戰略布局立足于我國經濟換擋減速、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腐敗問題日益嚴峻、改革步入深水區、攻堅區和矛盾凸顯期、發展遭遇中梗阻等嚴酷現實,以辯證思維看待并處理改革、發展、穩定與黨的建設等重大關系問題,把它們看作是一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并具有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并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觀點和系統思維出發,對它們作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頂層設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目標和價值取向,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在近期的系統功能要求,它必然貫穿并滲透于其它三個全面之中,起統領與整合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發動機,它構成其它三個全面的動力與引擎;全面依法治國是發展的基本手段與路徑,它為其它三個全面保駕護航;全面從嚴治黨是發展的靈魂與保障,它構成其它三個全面的組織支撐與制度保障。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三管齊下”、協同配合、一體聯動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效應,取得優化的總體效果?!八膫€全面”蘊涵著“人民主體、協調推進、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念,凝聚起協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八膫€全面”戰略布局立足于治國理政的全局,抓住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黨和國家當前和今后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勾畫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布局,是實踐基礎上的重大理論創新。由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所以,它是引領新常態的根本指針。

3.創新思維與理念是引領新常態的實踐要求。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更高級階段,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所經歷的量變到部分質變、積累到躍遷的過程,必然要求要有新追求、新動力、新作為、新特征、新突破,達到新境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制約人的行為。無論是穩中求進推動轉型升級,還是實現新的增長模式的重構,無論是實現發展方式和動力的轉變,還是優化經濟結構完善制度機制激發創新活力,都需要發揚開拓進取、深化改革、勇于創新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首要是創新?!?〕當前,我們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創新思維為指導,以提高質量與效益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所以,引領新常態,在思想觀念層面,必然要求要有新思維、新理念、新創意。善于運用創新思維(例如“互聯網﹢”思維),大膽解放思想,抓住新常態提供的新機遇,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模式,形成新思路,開辟新境界。從實踐層面來看,我國地域的遼闊性,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東西南北、城市鄉村差異性很大,新常態下的發展很難采取統一、單一的路徑與模式,需要以新思維、新觀念探索適合各地實際的不同發展模式與路徑。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培育和錘煉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一種不拘一格、突破傳統、打破常規、求新求異型開放思維。對此,要求我們以創新思維為引領,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加速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大力增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只有以創新思維為指導,解放思想,開動腦筋,緊密結合各行業、各領域、各部門的實際進行新思考,大膽創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靈活應變,充分激發各領域、各部門高昂的創新創業熱情,才能闖出新常態發展的多元化模式與多樣化路徑,引領新常態的健康發展,實現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換。

總之,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與方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保持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南。

〔參考文獻〕

〔1 〔2〕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N〕.光明日報,2015-03-29.

〔3〕胡鞍鋼.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仍將平穩運行〔N〕.光明日報,2015-05-13.

〔4〕創新發展理念是方向是鑰匙,首要是創新〔N〕.解放日報,2016-03-06.

【責任編輯:劉彥武】

猜你喜歡
哲學思維辯證法四個全面
“辯證法”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哲學思維與治國理政
政治學科知識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與中國宋元時期繪畫題材的思維方式比較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與新媒體發展的關系探析
“四個全面”清晰展現戰略布局
現代形而上學的特征
黑格爾哲學的內在矛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