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祭孔儀式的樂舞看文化的傳承

2016-05-23 01:25付翠屏李鴻儒
戲劇之家 2016年8期
關鍵詞:樂舞傳承文化

付翠屏 李鴻儒

【摘 要】孔子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締造者,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標志。本文記述哈爾濱文廟的一次祭孔大典儀式過程,從中深入的挖掘公祭大典中傳統雅樂和舞蹈所蘊含的儒家思想精髓。

【關鍵詞】祭孔儀式;樂舞;傳承;文化祭孔儀式;樂舞;傳承;文化

中圖分類號:J7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258-02

201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師----孔子誕辰2566年紀念日,今天在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文廟)舉行祭孔大典。

祭孔儀式又稱釋奠大祭,現在我們稱之為祭孔,但在中國古代大多的文獻記載中還是叫做釋奠,它是有不同等級的,最高規格是準備好豐盛的祭品,或由官府、帝王親自來承辦的官祭,這種稱之為釋奠大祭,稍低一點的規格叫做釋菜,再低一點的規格叫釋壁,在現代祭孔儀式中是由國家政府來舉辦的,公祭孔子大典采用的是八佾樂舞,在舞蹈的表演形式和內容上跟唐代并無太大的變化,都是通過舞蹈的表現形式來體現儒家思想主題、禮樂中和的思想觀念,舞蹈是以“孝、仁、中、正、禮、和”六德為舞蹈的語言基礎,舞蹈的形象性突出體現了“禮樂”中孔子的仁德思想。

一、公祭大典的儀式過程

(一)準備階段

在大成殿前穿著紅色漢代服飾的六十四名舞生,左手持羽龠右手持羽翟,表情肅穆,兩側穿著綠色漢代服飾的樂師也依次的站好,在萬仞宮墻外側,有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以及各行各業的上百人組成的方陣,在齊聲誦讀《論語》中的經典名句,我還看到祭祀的人們從文廟的正門走進方陣中來,“接近孔子感悟圣承”,2015公祭孔子大典開始了。

(二)儀式過程

1.第一項:中小學生向孔子先師雕像敬獻花籃,在場的領導、老師、學生和各行各業的人們向孔子像三鞠躬,以示對先師的敬畏?!袄世实鹿?,百代流芳,承襲孝行,美德頌揚”,這是接下來由中學生們獻上的《孝德之歌》,歌曲雖短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接下來就是“啟戶”,“啟戶”就是將大成門中間的大門打開,在大成門前舉行的儀式叫做“啟戶”儀式,在場所有的來賓及學生整理衣冠、莊然肅立。大成門是拜謁孔子進入大成殿的最后一道大門,大成門平時是關閉的,只有在特殊的日子里才能開啟。進入大成門的同時也伴隨著祭奠孔子的音樂,擊鼓三聲預示風調雨順,樂童撞鐘也預示著春夏秋冬、政通仁和。在場所有的來賓和學子將在“啟戶”聲中移步大成門,經過東、西廡,抵達大成殿的露臺上,舉行公祭大典,這時我們看到,禮聲、樂聲、舞聲都已準備就緒。

2.第二項:在八佾樂舞聲中向孔子敬獻花籃。同時樂奏“天人和一”、“與時諧行”、“天下大同”這三段樂舞,體現了祭孔樂舞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經歷,從無到有,從繁到簡發展過程,保留至今的規范化、典型化的歷史演變過程。祭孔樂舞是集禮、樂、歌、舞四位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它屬于雅樂體系,它的誕生是在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最初是由孔子的家人及弟子來拜祭他。司馬遷曾說“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夫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僭谶@里特別強調了孔子是平民布衣身份,在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只是把他作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來看待,并沒有給予他太多和過高的評價。到了漢代的漢武帝時期,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意見,在官學學校和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設立了孔子的六藝,這樣孔子在漢代就有了地位,到了東漢平帝時期,孔子有了他的第一個封號:“褒成宣尼公”,從此以后孔子的封號就不斷地得到了帝王的各種追封。到了唐玄宗時期,他給予孔子很高的封號“文宣王”,一個個帝王的封號,在以后的朝代中不斷的給予孔子:“先師、至圣先師、先圣、儒尊、大成至圣先師”等諸多個封號??鬃釉跉v史上的地位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伴隨著這種演變我們對孔子的追思、懷念和祭祀也在逐漸深刻,然后進入到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領域。

3.第三項:宣讀祭文,在祭孔儀式中宣讀祭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過程,祭文是中國一種非常特殊的文體,它產生的時代比較早,在我國古代,文人都必須會寫祭文,誦讀祭文是每一年祭孔最重要的一項,一般都有主持祭孔大典的最高行政長官來恭誦祭文。古代誦讀祭文要面對孔子的牌位。今日舉行的祭孔大典是要面對孔子的雕像去誦讀祭文的。古時的祭文是非常講究文體的,有散文、韻文、駢文、散文和韻文相結合的,運用駢文寫祭文是文體題裁中最難寫的,講求對古典文學有較深的文學功底,講究壓韻并運用大量的典故。當今的祭文也做了很大的改革,主要內容是追思孔子一生的事業,歌頌孔子的功德。

二、祭孔儀式中的樂舞

(一)古韻遺風

祭孔儀式中的音樂是以周代《六樂》中的《大韶》為基礎曲調,現代祭孔儀式中曲調、歌詞、樂器的規格都沿用唐代祭孔的禮樂制度,而音樂本身來源于三千年前的雅樂,屬于我國古代祭祀典儀中的廟堂音樂,[2]祭祀時所用的樂器是按“八音”分類;編鐘悠遠、石磬凝重、絲琴飄逸、竹簫綿長、土塤神秘、革鼓震撼、匏笙渾厚、木箏質樸,八音齊奏金聲玉振,盡善盡美矣?!啊洞笊亍匪粗z音也,溫潤以似南風之至……”②體現了孔子所推崇的溫潤儒雅,質樸敦厚的禮樂思想宗旨。歌詞是以緬懷孔子,敘述他的功績,歌頌他的功德,頌揚他的思想為主要內容,采用的是《詩經》體,每句四字,每字一音的格律。音調素雅平和,節奏舒緩,旋律平穩,無大跳的級進音節,體現了祭孔儀式的莊然肅立,凸顯了我國古代雅樂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思想內涵。自唐代以來祭孔大典共設立了六個樂章: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饌、送神,其中“初獻”、“亞獻”“終獻”是舞蹈的部分,也稱“三獻禮”。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對祭孔音樂雖有細節上的變動,但都以唐代的禮樂制為基礎,自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恢復了祭孔儀式,由政府舉辦公祭大典?,F代的祭孔音樂主要是沿用清代康熙年間孔尚任所編創的《大晟樂章》中的曲譜,是以曲譜中的骨干音為主要旋律,打破了傳統雅樂“中正仁和”的旋律曲調,延用至今的曲調與旋律無太大變化,根據每年祭祀儀式的情況和主題內容的要求,歌詞有所變動。

(二)八佾樂舞

舞蹈是祭祀儀式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整個祭祀舞蹈是圍繞著“禮”而進行的,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表演形式,是我國禮樂制的核心體現,祭孔中的樂舞有別于其他祭祀形式的舞蹈藝術,它是在儒家思想倡導下和歷朝歷代的演變下,具有較強的教化作用和禮儀四邦的目的,形象的刻畫出孔子一生的境遇和對華夏民族二千多年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影響。祭孔樂舞是繼承了三千多年前的《大夏》之舞,祭祀時的舞蹈表演由最初的道童逐漸演變成專業舞生。在現代文廟祭孔儀式中,對舞蹈中的舞姿、舞容要求是比較嚴格的,[3]“八大舞容”和“十一動勢”是衡量八佾月舞的最高標準,即:首容、身容、立容、手容、腰容、足容、步容、舞容,為八大舞容。開、合、舉、落、呈、垂、相、拱、交、衡、執這一系列舞蹈動作是對舞姿的要求,舞生經過了嚴格的訓練符合了以上的要求,方能在祭孔儀式中表演,舞生右手執羽翟,左手執羽龠,伴隨雅樂《初獻》《亞獻》《終獻》舞步進退有序、跪拜有禮,鞠躬持步。三個樂章一共是24句96個字,每個句配一個舞蹈動作。在我國古代祭孔樂舞是分等級的,帝王、天子享用八佾樂舞,八佾樂舞也稱天子舞,是祭孔樂舞的最高規格,諸侯享用六佾樂舞,士大夫享用四佾樂舞。

三、祭孔樂舞的傳承及價值

(一)傳承的意義

在中國的歷朝歷代中,唐朝的文化和經濟是居高于當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孔子的禮樂文化和儒家思想也廣泛的傳播到東南亞各國,朝鮮、日本等多個比鄰的國家。[4]在當時朝鮮曾三次派遣使臣前往唐朝觀摩釋奠,并將祭孔時的樂器、服飾、音樂、舞佾等諸多禮節帶入朝鮮,編入國制中。越南曾效仿我國唐代時期的祭孔儀式,建立文廟,塑立孔子圣像,仿造樂器,在祭祀時所跳的八佾樂舞,則是從唐代一直延習到明代才逐漸完善。日本的文化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早在唐代就派遣使臣和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將中國儒家思想的精髓帶回日本。在現代高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釋奠祭孔。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流傳至今的祭孔儀式,在音樂、舞蹈、服飾、樂章、程序、規模等細節方面各有所不同,但孔子的思想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保護。

祭孔音樂與舞蹈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有很強的附著性質,是屬于我國古代音樂中的禮儀音樂,是為封建社會等級而服務的。在現代社會中,祭孔樂舞摒除了這一弊端,不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工具,所以在舞、樂中我們更能窺探到歷史厚重的禮樂思想和兩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積淀?,F代的祭孔樂舞表演性很強,它已成為一門專業的表演藝術形式,現代的傳承中更注重了樂舞的表現形式,增加了藝術感和美感,傳承至今祭祀孔子以不再是單純的敬畏先師,緬懷先圣,而是對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禮樂和文化的傳承。

(二)祭孔樂舞的價值

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廟已成為百姓傳承孔子思想的場所??鬃邮菍χ袊幕绊懽钪匾娜宋镏?,他對中國文化最大的影響是創立了儒家學派,他創辦私學,孔子生于亂世,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私學使官府只允許王侯貴族子弟受教育的權利被打破,平民百姓也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弟子三千,傳世于天下,在他的弟子中身份的來源是復雜的??鬃舆€提出“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并將這一重要的教學方法及手段貫穿到他的教學中,孔子的思想和精髓也被他的學生們記錄下來傳承至今,在當今的信息社會,外來的音樂與文化的入侵,使中國傳統的音樂及傳統文化在逐漸消失,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開放、不再受禮教的約束,使作為現代人的我們,不知不覺中失去先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祭孔樂舞中所體現出的傳統意義和價值,就是重振國學精髓,重拾我們即將丟失的傳統文化。

注釋:

①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②班固:《漢書﹒禮樂制》。

參考文獻:

[1]江文也.孔廟大成樂章[J].華北作家月報,1943(6).

[2]李雪勤.周禮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山東省曲阜市地方史志編篡委員會編.曲阜市志﹒祭孔樂舞章[M].1993.

[4]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付翠屏(1970-),遼寧省岫巖縣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現為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民族民間音樂;

李虹儒(1983-),遼寧省鳳城縣人,2006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考入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猜你喜歡
樂舞傳承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龜茲樂舞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