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劉青霞的革命思想歷程

2016-05-30 16:59竇彩彩
決策與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民主革命同盟會

竇彩彩

【摘要】劉青霞是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革命家,人稱“辛亥女杰”,與秋瑾齊名,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盛譽。劉青霞傾其一生扶困濟貧、好施樂善、兼濟天下,追隨民主革命。從宦門千金、豪門遺孀到巾幗英雄、天下為公,劉青霞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幾次思想變革,而這變革又成為她前進路上的明燈,指引她鑄就不朽的歷史豐碑。

【關鍵詞】劉青霞;樂善好施;兼濟天下;興教辦學;民主革命;同盟會

劉青霞(1877-1923),原名馬青霞,祖籍河南安陽,清末重臣馬丕瑤(1831-1895)三女,1894年嫁與開封尉氏縣劉耀德(1875-1902)為妻,遵夫姓,改稱劉青霞。她是中國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慈善家,人稱“辛亥女杰”,與秋瑾齊名,享有“南秋瑾,北青霞”的盛譽。一個在封建社會深宅大院出生、生長的女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影響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解放思想、興教辦學、追隨民主革命?本文將以劉青霞的生命軌跡為序,淺析其思想變革之路。

一、扶困濟貧、樂善好施思想的起點

安陽馬家是名門望族,馬丕瑤字玉山,官至廣西、廣東巡撫,為官清正廉潔,多有政績,人稱“馬青天”。馬氏家族也是晚清時代一個慈善之家,“修家廟立塾于旁,誨族之子弟,并仿范氏義莊,以贍其窮,咸有條理”。馬氏家譜上亦記載有馬丕瑤所建義莊一處。馬家開通明達、樂于濟人的家風影響也造就了劉青霞扶困濟貧、樂善好施的可貴品質,其同情貧弱病患的思想也由此萌芽并貫穿其一生。

二、修橋筑路、扶弱救困,兼濟天下思想的形成

光緒二十(1894)年,十七歲的馬青霞與劉耀德結為連理。當時的劉家是河南首富?;楹笃吣陝⒁虏∈?,無后,青霞抱養了丈夫胞姐的兒子劉鼎元,并將更多精力放在慈善事業。她在尉氏縣師古堂專門辟出一處小院,收養劉氏無依無靠的寡婦,以安劉氏族人;在饑饉之年開倉放糧,賑濟災民;捐銀9000兩在賈魯河上修筑石橋一坐,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在開封,劉家典當鋪“桐茂典”等也由劉青霞接手管理。這樣,青霞有機會從深宅大院中走出來,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她毀家紓難義舉自此開篇,兼濟天下思想也逐漸形成。

三、放眼看世界,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萌芽

1894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腐朽的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次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馬關條約》的簽訂,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變法序幕,喚醒無數具有愛國情懷的仁人志士。1895年春,劉耀德赴北京打理劉家生意,新婚燕爾的劉青霞隨夫前往。5月2日,劉青霞隨丈夫視察完位于北京宣武門外的一個店鋪后,提議到附近嵩云草堂看看。嵩云草堂是當時京城最大的河南會館,在旁邊的松筠庵,劉青霞遠遠地看到了有人言辭激昂,此時恰逢科舉會試,各省應考舉人會集京城,她眼前的這個人正是主張變法圖強的廣東舉人康有為。劉青霞見證了“公車上書”這一歷史性時刻,強烈的民族情感由心底升騰。這樣的經歷,為她后期走上革命之路埋下伏筆。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之后,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割地賠款政策使中國知識分子意識到中華民族危險處境,清政府痛定思痛,于1903年頒布《獎勵游學畢業生章程》,掀起留學熱潮。動蕩的社會現實改變了大批知識分子的命運,1906年,劉青霞族孫劉恒泰及尉氏另外兩名留日學生回國,在談到清廷腐敗,歐美列強欲瓜分中國等情況,劉青霞憤憤然。其父馬丕瑤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曾力主抗戰上書《力阻和議折》,卻終因志未遂憂憤而死。彼時,青霞次兄馬吉璋(1859-1931)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青霞遂請求隨兄赴日,并于1907年成行。在日本,留日學生反對清王朝專制制度的革命浪潮洶涌澎湃,沖擊著劉青霞的靈魂,她的民主革命思想開始萌芽。

四、追隨革命,天下為公

在東京,劉青霞開始接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并深受影響,在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敗、以及國土被列強瓜分的傷痛后,她認識到要忠于時代和人民,毅然決然加入同盟會,追隨革命事業。自此,她的一切行動皆履行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平均地權,建立民國”的誓言,劉青霞成長為堅強的反清志士。從封建社會宦門千金,到孀居以后慈善立身,最后成長為徹底的革命者,這樣的思想轉變,有時代背景的影響,更是以兼濟天下高貴品質和積極投身革命的先進思想做支撐的結果。

回國后,劉青霞投入到國內革命斗爭中。她創辦“大河書社”作為辛亥革命秘密陣地,斥巨資購置武器彈藥,支持革命。她傾力支持河南辛亥起義,掩護同志、傳遞消息、籌辦起義經費。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劉青霞在北京參加了愛國學生的大游行,抗議北洋政府的殘酷鎮壓。1922年,為了支持河南教育事業,她將家中價值300萬的財產、細軟清單和現洋120萬元親手交給了時任河南督軍的馮玉祥(1882-1948),至此,傾其所有,天下為公。

五、生命的豐碑

辛亥革命的失敗致使劉青霞理想破滅,1922年她獨自回到故鄉安陽,當年的大家閨秀,已然成為了一位久經戰場的革命志士。次年,劉青霞病逝,走完了年僅46歲的短暫人生。

“自由好,中夏少萌芽,月色河聲飛筆底,洛陽紙貴泄春華,開遍自由花。

……

自由好,五岳獨稱嵩。燕趙健兒身手銳,犬羊部落羽毛空,撞破自由鐘?!?/p>

這是劉青霞于民國元年7月1日發表于《自由報》上的一首詩——《自由好》,表現了其對自由的追求和熱烈的向往。劉青霞生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社會極具變革的年代,她擁有常人難以想象的胸襟和膽識,以自小便形成的兼濟天下思想為起點,沖破傳統束縛,經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隨著命運的改變、閱歷的增加和境界的提高,她將短暫的生命毫無保留地獻給慈善事業、教育事業、民主革命,這既是她自身品質的升華,也是時代的造就。劉青霞用生命鑄就了“巾幗英雄”這一歷史豐碑。

參考文獻

[1]李秉衡.廣東巡撫馬公神道碑銘//沈云龍.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2]李玉潔.辛亥女革命家劉馬青霞評傳[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民主革命同盟會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概念教學
同舟共濟,統一戰線
同盟會是個大拼盤
論陜西辛亥革命中同盟會的作用
興中會與同盟會之異同比較
第一次社會主義政黨特異領導的俄國民主革命敗中有成
試論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民生思想的演變
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干部學校史研究述評
毛澤東與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中國共產黨早期對民主革命認識的日趨深化——以中共一大到三大的政治口號演變為視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