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景帝非崇黃老

2016-05-30 23:49劉宇辰
關鍵詞:漢景帝黃老漢文帝

劉宇辰

摘 要:《黃帝四經》是現存最完整的黃老道家作品,也是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成熟之作;漢文帝是學界最早提出實行黃老思想的統治者,也是黃老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分別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說明了漢初的黃老思想推崇以德法治國,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經濟上主張藏富于民,在軍事上主張面對強國應采用防御為主、避其鋒芒的方針,同時要求皇帝節儉安民,不重禮儀。以此為參照,分析漢景帝的為政方針,可以發現其治國思想與黃老之術分歧較多,其本人并不崇尚黃老無為的治國之術。

關鍵詞:漢景帝;黃老;黃帝四經;漢文帝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6)03-0055-04

文景四十年之際,是漢王朝從秦末戰火中重新恢復、興起的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時期。自近代學者夏曾佑首倡文景之治為黃老政治之后[1],漢景帝便因“遵業”而隱于漢文帝之下,其政治主張也成為漢文帝“黃老之治”的延續。但是,《漢書》對漢代帝王多溢美之言,不能僅此判斷漢景帝尚恭儉、崇黃老。以漢文帝為政方針與《黃帝四經》所載黃老思想為對比,分析景帝的為政言行,可以看出其并非遵文帝“加之以恭儉”[2]的黃老之業,本人更不崇尚黃老無為之政。

由于學界對“黃老之治”本身的定義并不明確,與儒學的區分也并不鮮明,有人將其定性為道法家,有人將其定性為新道家,有人將其定性為黃學,因而很難為漢景帝對黃老思想所持態度定性。羅義俊[3]、古永繼[4]等學者雖然作出過文景之治非黃老之治的說明,但其將黃老之學的代表人物漢文帝的黃老思想也一并否定并不妥當,而且減弱了說服力。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出土的《經法》《十大經》《稱》《道原》4篇,被唐蘭等學者考訂為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篇》,是現存最完整的黃老道家作品[5],也是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成熟之作,《隋書·經籍志》以為“其《黃帝》四篇,《老子》兩篇,最得深旨”[6];漢文帝是學界最早提出實行黃老思想的統治者,也是黃老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隋書·經籍志》認為,“漢時,曹參始薦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7]。以《黃帝四經》、漢文帝的為政言行為依據,對漢景帝的為政舉措和言行思想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其對黃老思想并不持肯定態度。

一、禮法分歧

有著前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漢代帝王更加重視以德治國,但是在德的基礎上,又有著禮與法的分歧,黃老思想主張德法相輔,而儒家則主張德禮相輔。孝文、孝景二帝都是青壯年即位,從其上位詔書上可以看出兩位皇帝治國思想的傾向。

《黃帝四經》中認為,“法度者,正之至也……精公無私而賞罰信,所以治也”[8],確立法在治國中的重要地位,但其并非主張以法治國,而德刑相輔,即所謂“夫幷時以養民,先德后刑,順于天”[9]。漢文帝除入宮當天夜里進行人員調動外,有史記載的第一份關于治國的詔書在文帝元年十二月,其詔書首先強調“法者,治之正也”[10],確定法治地位,緊接著“除收帑諸相坐律令”[11],減輕刑罰,重視德政,正是黃老思想以德為主、刑德結合的政治理念。

漢景帝則不然,在其即位不久,便下詔“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12],引儒家“祖有功而宗有德”之語,闡述高祖、文帝功績,為其立宗廟、設禮樂,并制定了完整的宗廟祭祀制度——“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T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歲獻祖宗之廟?!盵13]至中五年方才提到法令,而文帝口中的“法者,治之正也”也變成了“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以苛為察,以刻為明,令亡罪者失職,朕甚憐之”[14],在治民中,以輕法為主,卻多次下令規范基層官吏,與黃老思想以法治民的思想相悖。

二、政治舉措

在對待中央官員方面,漢文帝以“君無為而臣有為”的黃老思想為核心,并不抑制相權發展;而在對待地方藩王時,也以黃老思想的重分封為主,對封國施行放任政策。漢景帝則不同,其一方面在中央加強皇權的絕對統治,一方面削弱地方藩王勢力,旨在加強皇權的行事風格與黃老思想背道而馳。

(一)中央君臣關系

在黃老思想當中,君無為而臣有為是“無為”之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饵S帝四經》中認為,執道者應該“上明于天之反,而中達君臣之半”[15],“主執度,臣循理”[16],首先提出君臣應該各守其職,雖未直接提出“君無為臣有為”之道,但為其后慎子的“臣事事,而君無事;君樂逸,而臣任勞”[17]張本,而對皇帝本人也提出“屈其身”[18]的修身觀點。漢文帝在位之時,便以此為是,以漢初軍功地主為相,并很少對其節制,使得文帝朝相權頗大,以至于丞相申屠嘉要殺文帝寵臣鄧通,文帝不得不算好時間“使使者持節召通,而謝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釋之”[19],最終也并未歸罪這位折辱自己寵臣的丞相。

景帝時則不然,與漢文帝不同,漢景帝對皇權的重視程度很高,表現出對相權的強烈抑制。申屠嘉能在文帝朝打壓鄧通的氣焰,卻無法在景帝朝壓制另一個寵臣晁錯,“丞相嘉自絀所言不用,疾錯。錯為內史,門東出,不便,更穿一門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廟堧垣。嘉聞之,欲因此以法錯擅穿宗廟垣為門,奏請誅錯”。景帝為晁錯辯解直言“錯無罪”,最終氣的申屠嘉“嘔血而死”[20];而對于同樣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周亞夫,“漢景帝于宴席中戲辱之,最后因其子為父買葬具之事,以‘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罪名,將其致于死地。身邊幾任丞相,得善終者,都是‘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于當世的無礙皇權之人”[21]。

(二)地方藩國關系

在地方管理制度上,起源于戰國的黃老思想主張以分封制管理國家,《黃帝四經》認為取得土地之后,應該“列(裂)其地土,以封賢者”[22]。漢文帝幼年被封為代王,并以藩王的身份進入中央,延續了劉姓宗室對漢王朝的統治,加上其崇尚黃老思想,使其對藩鎮持肯定態度。因而文帝即位之初便“令郡國無來獻”[23];又分封了河間、城陽、濟北、代、太原、梁等諸王;在賈誼《治安策》中提出藩王對國家的危險后,對“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毋度,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的淮南王劉長僅僅“赦其罪,廢勿王”,將其封地分給其幾個兒子[24];而對于“詐病不朝”的吳王則“賜幾杖”[25],充分顯示了漢文帝“建國千馀,各守其地”[26]的封建主張。

與文帝不同,生于皇室、看重皇權的漢景帝對各藩王則持否定態度。早在晁錯獻給文帝的削弱諸侯、更定法令之言時,當時仍為太子的漢景帝便“善錯計策”[27]。在景帝即位后不久便用晁錯之策,削弱諸侯,雖然引起了七國之亂,使景帝削弱諸侯的計劃沒有完全達成,但其仍然減小了諸侯的實力,并在晁錯死后,不改削藩決心,在中五年下詔“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28],收回諸侯國的官員任命權,并降低諸侯所屬官員品秩,大大削減了諸侯王的權力。

三、經濟舉措

從文景兩代的國庫積累可以分析兩代統治者的宏觀經濟政策。黃老思想注重藏富于民,即《黃帝四經》所言“賦斂有度則民富,民富則有恥”[29]。漢文帝時大量減免賦稅、開山川關澤、開地方鑄幣之禁便是這種思想的重要體現,賈誼因此提出“國已屈矣”[30],雖然意在指出上下尊卑差別,但從側面反應出民富而國貧的現狀,這種富民政策執行到景帝初年,國庫空虛,七國之亂時,“長安中列侯封君行從軍旅”[31],國家甚至不能完全供給軍費,各封君列侯甚至還需要通過“赍貸子錢”[32]維持生計。

而漢景帝則重藏富于國,在其統治時期,農稅雖然在文帝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但卻增加了鑄幣、關稅收入,因而國庫遠較文帝時豐盈,最終在漢武帝初年“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33],描繪出國庫豐盈的情形。這說明,漢景帝一改文帝所行“藏富于民”的黃老方針,藏富于國,加強了中央對國家經濟的掌控。

(一)重農措施的差異

農業生產是封建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因而文、景二帝的執政理念中都蘊含著豐富的重農思想,但兩人措施并不相同?!饵S帝四經》有言,“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節,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34],漢文帝勸農的出發點也是“農,天下之本”[35],其重農措施也如按《經法》所載“[毋]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治之安”[36],以減免賦稅、減少民力征用為主。如二年“令列侯之國”“罷衛將軍軍”,十三年“除田之租稅”,后六年“令諸侯毋納貢”,并且“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37],喪事從簡,皆是其節民力、重農事的舉措,也是其“加之以恭儉”之“儉”的由來。

漢景帝則不然,除減免租稅之外,漢景帝并沒有繼承文帝儉樸遺風,前六年“伐馳道樹,殖蘭池”[38],中四年“置德陽宮”[39],征伐民力修建陽陵。因為其重農舉措并非黃老思想的節民力,而是通過積極措施,勸民務農,如即位初下詔“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中三年“禁酤酒”,后二年“禁內郡食馬粟”,后三年“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等等[40]。

(二)控制力度的差異

黃老思想在經濟方面表現出放任的特點,并讓利于民,即《黃帝四經》所言“從其俗”[41]、“[有]得者,發禁拕(馳)關市之正(征)?。ㄒ玻盵42]。漢文帝在位時,即便災害嚴重,除免賦稅、開山澤之外,其勉農也常以親身勞作、入粟拜爵等間接方式進行,而無其他直接舉措,如文帝后元年出現水旱災害,漢文帝明知“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43],卻只是讓臣下議論,而并未直接下達禁令。在金融方面,漢文帝還在四年時,“除盜鑄錢令”[44],放開鑄幣權,允許民間仿鑄。

漢景帝則相反,發生自然災害時,其常常以行政手段促進農業生產,如前文所說聽任民眾遷徙、禁止拿糧食喂馬、禁止賣酒等等。同時,漢景帝通過工商業增加國庫收入的觀念也與文帝不同,如在前四年“復置諸關”[45],一方面是七國之亂之后的國防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加強對商賈的管理;中六年“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46],在防止偽金之患的同時,加強了貨幣管理,均是在工商業方面,增加國庫收入,以彌補減免農稅所帶來的損失。

四、對匈奴態度

自高祖時起,匈奴就是漢王朝北方的重大隱患,雖然一直實行和親政策,兩國關系卻時好時壞,匈奴更是常常南下。由于秦末動亂,中原社會經濟凋敝、百廢待興,漢王朝在與匈奴的對抗過程當中一直是弱勢的一方?!饵S帝四經》當中提出了“先屈后信(伸)”的以弱對強之策:“人強朕(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朕(勝)人,因與俱行?!盵47]即在敵國強盛時,要小心避開,待敵國由強轉弱時,再趁機征討。

面對匈奴的頻繁南下,漢文帝以黃老思想為據,在敵國強盛時,避其鋒芒,以防守為主,靜待匈奴衰弱,而沒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晁錯先后上《言兵事疏》三策、《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等諸對策,希望文帝能夠積極應對匈奴,“壹大治,則終身創矣”[48],但是文帝雖然重視其策論,但最終仍取黃老的“慎避勿當”之策,只采取了“募民徙塞”等被動防御措施,雖然頒布了“馬復令”,但只是倡導民間養馬,力度并不大,可見其并無遠征匈奴之心,即使匈奴殺北地都尉、燒回中宮、偵騎深入甘泉之時,文帝憤怒到想要親征,漢軍也只是將匈奴“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49]。

漢景帝則不然,漢景帝在位時期,雖然經過前幾代國君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生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聲勢浩大的七國之亂之后,漢王朝的國力又被嚴重削弱。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景帝雖礙于形勢,同樣以防守為主,但并不甘心一直被動防御,已經開始采取措施為反擊匈奴做準備。

漢景帝采取了晁錯在文帝朝的建議,一方面全面加強馬政建設,“始造苑馬以廣用”[50],在西北地區設立馬苑,按應劭引《漢儀注》“太仆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官奴婢三萬人,分養馬三十萬頭”[51],從文帝時的鼓勵民間養馬變為官方機構大量養馬,數量多達30萬匹,甚至在中六年引來匈奴人入上郡劫苑馬,可見其征討匈奴之野心,雖有擾民之憂,但卻能快速加強騎兵建設,為日后征伐匈奴做準備;另一方面,對匈奴采取誘降政策,并且成功的在中三年誘降了安陵侯子車、桓侯賜等7位匈奴王率眾歸漢。

五、對禮儀與節儉的態度

黃老思想注重形名一致,卻并不重視禮制,而是主張通過刑罰與道德來規范人民,推行形名之道,因而在《黃帝四經》中基本沒有關于禮制的闡述,而是主張正民“以刑與德”[52],而且其所主張“[毋]苛事,節賦斂,毋奪民時”的節儉之道,本身便與勞民傷財的禮制相矛盾。

《史記·禮書》記載,“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53],漢文帝不重儀禮,可見一斑,以至于賈誼把“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作為“可為長嘆息者”[54];同時,孝文帝是漢代少有的節儉之君,“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即便是諸帝王最重視的陵墓,也“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55],可以說是重節儉輕禮儀的代表。

漢景帝則相反,雖然其并無武帝的驕奢淫逸,但遠不如文帝節儉,而是更加注重禮儀。漢景帝剛一上位,便下詔為先祖設宗廟樂舞,并重用晁錯修改禮儀制度。在皇陵建設上,更是一改其父“皆瓦器”“因其山,不起墳”的節儉作風,在景帝前五年即開始修建陽陵,募民前往,按《史記集解》引皇甫謐所言,其陵墓“山方百二十步,高十四丈”[56],遠超大多漢代陵墓,更不用說與“因其山,不起墳”的霸陵相比了。而這種思想也可能使其違反父親遺志,厚葬霸陵,是霸陵、杜陵陪葬珍寶頗多[57]的可能來源之一。

《史記》記載,“孝文好道家之學”,“本好刑名之言”[58],而漢景帝則不同,只是因竇太后好黃老,“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59],“不得不”一詞也體現了漢景帝并不推崇黃老之言。在景帝朝,由于漢文帝及竇太后尊崇黃老的原因,黃老之學的勢力較大,而儒學勢力也在興起,兩派斗爭日趨激烈,儒生博士轅固生稱黃老之術為“家人言”,黃老之學的捍衛者竇太后則稱儒家為“司空城旦書”[60]。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景帝在黃生與轅固生辯論湯武受命的問題上,能夠不偏不倚,保持中立,其后仍能幫助把老子書說成是“家人言”的轅固生脫困,又任命其為清河王太傅,也充分說明了其本人并不崇尚黃老之道。

漢景帝在位時期,注重禮制,減輕刑法。政治上,其一方面抑制相權的發展,一方面削弱地方藩王勢力,加強皇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其注重藏富于國,加強經濟管控;在軍事上,其誘降匈奴,廣置馬苑,積極準備對匈奴的反擊,這些舉措都與《黃帝四經》及漢文帝施政方針所表現出來的黃老無為思想相矛盾。再結合漢景帝的言行,可以看出,其本人并不崇尚黃老無為之道,而是用晁錯所教帝王之術,平衡儒道勢力,增強帝王權威,為日后漢武帝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3〕羅俊義.文景之治與儒家思想[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1-14.

〔2〕〔14〕〔23〕〔27〕〔28〕〔30〕〔40〕〔43〕〔44〕〔45〕〔46〕〔50〕〔54〕〔55〕班固撰,王繼如.漢書今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86,82,61,1370,377,1343, 76-84,70,66,73,78,82,619,1344.

〔4〕〔21〕古永繼.“文景之治”非“黃老無為之治——文景政策與思想剖析”[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2):49-56.

〔5〕〔8〕〔9〕〔15〕〔16〕〔18〕〔22〕〔29〕〔34〕〔36〕〔41〕〔42〕〔47〕〔52〕陳鼓應譯注.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71,223,31,84,236,45,67,67,73,56,217, 36.

〔6〕〔7〕魏徵,令狐德棻.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1093,1003.

〔10〕〔11〕〔12〕〔13〕〔19〕〔20〕〔24〕〔25〕〔26〕〔31〕〔32〕〔33〕〔35〕〔37〕〔38〕〔39〕〔48〕〔49〕〔53〕〔56〕〔58〕〔59〕〔60〕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531,531,550,551,3252,3252-3253,540, 547,535,3980,3980,1714,536,535-549,563, 566,1366,3507,1374,570,3787,2395,3794.

〔17〕許富宏.慎子集校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3.32.

〔5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0.

〔57〕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51.

(責任編輯 姜黎梅)

猜你喜歡
漢景帝黃老漢文帝
一句幽默賺來了三個郡
愛吃大閘蟹的黃苗子老先生
我眼里的黃煥章老人
漢文帝七年《朝儀》詔書研究
胸懷
不開“寶馬”上班的漢文帝
陪你一起讀歷史(5)超有愛的漢文帝
寶寶國學堂
誰是誅殺晁錯的幕后兇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