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閱讀須“內引”“外聯”

2016-05-30 22:38浦培根
中學語文·教師版 2016年10期
關鍵詞:外聯赤壁賦蘇軾

浦培根

新課標指出:“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主要任務?!闭Z文教學,“讀”占螯頭,而閱讀是有不同層次的,高中閱讀教學應當在深層閱讀的研究上下功夫。

深度閱讀,這是相對于語文閱讀教學淺表化現象而言的。所謂深度閱讀,筆者認為就是讓學生透過文本文字符號的表層意義,與文本展開多重對話,在閱讀的廣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閱讀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特點,從而獲取豐厚的知識與學養的閱讀過程。

其實再完美的書本,充其量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半,語文教學的另一半天地在書外。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文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新課標特別強調:“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睘榇?,我們不能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薄薄的書本中,“須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借助“內引” (內部語境)和“外聯” (外部語境)進行延伸拓展,讓學生觸模到文本深層的脈搏和靈魂。

《后赤壁賦》是蘇教版選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中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表現了蘇軾在特定歷史景觀中思想的突圍與靈魂的升華。其境之明暗,其情之悲喜,其理之通塞,呈現出一種不可企及的美,同時也給學生的閱讀增添了障礙,尤其是結尾段鶴化道士的情節,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其深意,而這恰恰是蘇軾思想、態度和情感的肯綮之處。

文本閱讀“不應是靜止的、復現的‘鏡式反映,而是結合了自己的獨特體會后的一種重新構建?!雹偃绻皇琼樦髡呶乃纪ㄗx課文,直覺課文語言文字的表層意義,那么其理解還是淺層的。閱讀教學需要尊重課文原形,尊重作者文思,重視學生的原生態閱讀,重視學生對課文的初始印象和原始理解,但更需要超越課文原形的思維軌跡,或拓展加深,或反思匡正,向縱深處多角度地發掘,做出有深度的闡釋和評價。為此,在教學《后赤壁賦》時,宜借助“內引”,即注重把握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現實語境,如上下詞、上下句、上下段等,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耙蜃侄?,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文心雕龍》)。還得借助“外聯”, 能從作者經歷、所處時代、創作動機及作品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以聯系、發展的觀點進行延伸拓展,綜合評價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在一般性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握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重點句,突出理解文本背后展現出作者獨特的思想情懷和文化現象,體悟蘇軾在黃州貶謫期間悲愁苦悶、尋求解脫的復雜思想感情。

《后赤壁賦》開篇通過主、客、婦三方的對話,寫良宵、美酒、良朋、貴賓、佳肴四美已具,自然樂在其中,游興遂起,為復游赤壁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登上赤壁,作者歡樂情緒悄悄地向憂傷悲恐情緒轉變了,由最初的“顧而樂之”轉向稍后的“悄然而悲” “肅然而恐”。作者悲從何來?本段有兩個關鍵詞,值得好好玩味。

一是“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從字面上看,從作者初游赤壁的七月份到現在復游赤壁的十月份,由于秋冬季節的變化,江山的景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巉巖、蒙茸、虎豹之石、虬龍之木、棲鶻之危巢、馮夷之幽宮。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麗、平寧悠遠轉為冬季的陰暗壓抑、險峻肅殺,時變景遷,江山改容,客觀環境難免讓作者觸景傷情。這就是“內引”,但對文本的解讀如果僅局限于此,那么不免失之膚淺。為了準確把握文本的深層含意,應讓學生從“文本表面”進入到“文本內層”,在“內引”的同時還得“外聯”,研究與文本有關的背景資料是行之有效的“外聯”方法。如果我們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宋與西夏交戰慘敗,全軍覆沒,死者約六十萬,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從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滿目凄涼。不難發現,此處曲筆雙關,寓情頗深,截然不同的景物使作者對世事轉瞬變遷感慨不已,自然悲由心生??梢?,指導學生多方去搜尋與文本所描述事件相關的大背景,可以通過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進而加深閱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蓋二客不能從焉”。此句常常為我們所忽略,其實頗有深意。作者用意何在?同樣需要借助“外聯”的方式,首先指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包括時代背景、作者遭遇等。其次指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本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進行拓展延伸,就作品的意蘊進行多維和深度的解讀,真切感受蘇軾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狀態?!冻啾谫x》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慘遭折磨,后多方營救,被外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陰森恐怖的景物讓蘇軾聯想到自己所處的政治環境,風雨飄搖中的江山社稷讓蘇軾聯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更可悲的是,出游前湊趣的友人并沒有隨他一起上山。此時此刻的孤寂,與下獄烏臺,貶謫黃州,政治壓抑,精神寂寥的處境是何其相似。這樣的生命體驗,只屬于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也無法分擔。這種狀態,正是蘇東坡在黃州真實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已在他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答李端叔書》)。此次游覽又給蘇軾增添了一份無人相伴之孤獨,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作者政治上的孤立無援,精神上的孤苦無告。悲哀無法抑制,于是“劃然長嘯”,回應他的只是山谷,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

金元浦教授認為:“某一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一個萬古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多樣性闡釋的群集,一個有著眾多變量和參數的模糊性群集?!雹陂喿x教學應該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注重閱讀思維方向的深刻性和鏈線性,鼓勵學生從自己已有的閱讀積淀和情感積蓄出發,在閱讀的消費和再生產中逐步成長。

文尾夜逢孤鶴、夢會道士的情節,是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更需要借助“外聯”,對文本作拓展探究,需從鶴這一傳統意象入手,結合儒、道、佛對蘇軾的影響加以分析。

在我國傳統意象里,鶴具有高貴、幽雅,超凡脫俗,仙風道骨的特征,鶴是超然物外,隨緣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夜逢孤鶴含蓄地傳達出作者企圖超脫塵世,逍遙物外的隱秘心態。

其實這種思想的產生與道家文化對蘇軾的影響密不可分??v觀蘇軾的一生,他尊崇儒學,講究務實,“奮厲有當世之志”(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抱負遠大,“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沁同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南》),但蘇軾早年也接受過道家思想的影響,入仕后,每當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特別是遭受新黨的排擠和烏臺詩案的打擊后,仕途的艱險便使他從老莊思想中尋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脫,自我安慰,自我療傷。所以,在夜逢孤鶴的基礎上,蘇軾又以浪漫的想象寫夢中與道士的邂逅、對話。作者內心苦悶,只好在“夢鶴幻境”中,借道家“羽化升仙”來得以解脫,與前賦“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脈相承的。他獨特人格的形成有賴于他面對逆境時的獨特態度: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超然于世俗之外,輕視有限時空的態度,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他執著于朝廷,執著于自我的理想與抱負,同時又在受挫折后向往曠達,不為外物的得失榮辱所累。這其實就是作者出世隱退與入世進取、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矛盾交織的反映?!胺钊寮叶鋈敕鹄稀?,形成了他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在這里,是否突圍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苦苦掙扎在出世入世之間,竭力尋求超越解脫,試圖回歸平靜的蘇軾。

結尾以“不見其處”戛然而止,留下了無限的空白,啟發人去思索這“空”背后的內容與意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突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軾內心面對前途、理想、抱負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無跡可求,有“人生如夢”的空幻感?!皷|坡先生貫通內典(即佛經),嘗賦《西江月》詞云:‘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赤壁之游,樂則樂矣,轉眼之間,其樂安在?以是觀之,我與二客、鶴與道士,皆一夢也?!保ā肚逡逛洝罚艟持蟮倪@種巨大的空無失落和無所寄托之感正是作者內心的悲憤無法排遣,“無處話凄涼”的真實寫照。

文本中經常有一些令人費解和感到困擾的細節,“如果把它們放在文化背景中去透視,就會一目了然,得到正確的解釋,有助于開掘文本深層的思想、文化、美學的底蘊”。③反之,他只能看到文本的表層現象,就無法觸模到文本深層的脈搏和靈魂。為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們不妨指導學生讀一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莫礪鋒的《漫話東坡》和余秋雨的《山居筆記 蘇東坡突圍》,閱讀程度愈深,閱讀感悟就愈多,閱讀所激發的思維就越活,閱讀的發現價值就越高。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正如金圣嘆所言:“若無后賦,前賦不明;若無前賦,后賦無謂?!边@正是蘇教版教材在必修中選錄《赤壁賦》后,又在選修教材中選錄《后赤壁賦》的良苦用心。

前賦描繪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引發了作者對于歷史和人生的感慨,聯想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無常之悲;最后以“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脫達到豁達超脫的境界。情感變化表現為樂—悲—樂。而后賦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行歌相答),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予亦悄然而悲),再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最終歸之于空(開戶視之,不見其處)。情感變化則表現為樂—悲—空。讀《赤壁賦》應將前后兩篇賦結合起來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蘇軾思想情感發展的脈絡,深入地把握蘇軾“外儒內道”的思想世界。作者將難以言喻之情,以精簡的文字呈現,可見蘇軾文學修養的不凡。

比較帶有聚合和發散的性質,是一切思維和理解的基礎。異文參較,這是拓展性閱讀較為常用的一種方法,借助“內引”和“外聯”,讓學生由此及彼,產生聯想,認知從單一、淺顯提升為系統、深刻,對深度閱讀將大有裨益。

————————

參考文獻

①張韡珺:《培育生成,激發課堂生命力》,《新華教育導刊》,2010年第4期。

②金元浦:《文學解釋學——文學的審美闡釋與意義生成》,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5月。

③劉方:《文本解讀“四重奏”漫談》,《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10年第9期。

[作者通聯:江蘇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

猜你喜歡
外聯赤壁賦蘇軾
節錄蘇東坡《前赤壁賦》
外聯內和:中小學合唱教育高水平發展的區域行動
基于IDF技術實現違規外聯控制探究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賦》任務學習
從善如流
蘇軾“吞并六菜”
蘇軾吟詩赴宴
蘇東坡《前赤壁賦》
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
《赤壁賦》用典賞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